畢業季儼然成為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分手季」 ,創業合伙人為何難過「畢業分手關」

2021-02-13 KAB創業俱樂部

一起創業的年輕人。視覺中國供圖

回想起來,楊書有些不敢想像,自己曾經最核心也是最信任的合伙人林珊離開公司差不多都快一年了。

去年5月20日,就在楊書畢業前夕,兩人徹底鬧翻並分道揚鑣。

散夥的導火線是之前的寒假賺到的那筆錢的使用問題。二人合夥創辦的一家「校園大學創業聯盟」近兩年處於虧損狀態,寒假期間,林珊通過招聘學生兼職收取人力資源佣金,讓公司短時間內獲得了15萬元的利潤。作為第一股東,楊書想將錢都用在公司辦公室的建設上。

在會議室,第二股東林珊公開質疑楊書的做法。他認為掙了錢就應該犒勞兄弟,而不是花在「無用」的地方,況且錢是他掙的,他有權利支配。但楊書覺得,公司成立時的錢都是自己掏的,公司百分百應該是他一個人說了算。

兩個人在爭吵中提出了「分家」。從大學起跟著楊書幹了5年的林珊,帶走了部分客戶資源,9月底公司清帳時又拿走了一部分公司資產。

高校大學生創業如火如荼,但在華中師範大學大學生創業者楊萬裡觀察中,自己認識的30多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在畢業季或者剛進入社會一年內,「90%以上的團隊就合作不下去了」。

校園畢業季儼然成為不少創業大學生團隊的「分手季」,合伙人從同舟共濟到同室操戈,甚至因利益之爭對簿公堂。站在畢業的十字路口,留給創業大學生們的命題遠不止公司的生存發展,還有利益糾葛與信任危機。

「校園型」項目難入社會戰場

回首一年多前離開創業團隊的經歷,蘭州大學研二學生李美覺得有些「太遙遠了」——她已經記不清具體離開的時間、公司營收狀況,甚至是「公司名字的全稱」。

在哈爾濱上大三時,李美加入一個做人像一類印章的創業團隊。起初,來自不同學校的4個合伙人在其中一人家裡空出的商鋪辦公。從獲取原材料、設計製圖、推廣運營到聯繫客戶,都靠4個人一起摸索。

起步階段形勢喜人,一連小半個月,每天的訂單有20多個。他們與哈爾濱的一家企業談成合作,籤下了1000個人像印章的訂單,在對方提供的展區定期售賣;與4所哈爾濱高校的創業大學生聯手,在周邊校園裡開起了加盟店。

賺到了錢,除了聚聚餐也沒人想要工資。開會的時候,大家憧憬著有一天公司做大了,不能只做印章,要開發周邊產品,還要找投資人,把加盟店開到哈爾濱之外去。

在李美印象裡,一周5天的工作日裡,至少要開3次會議,每次耗費3個小時以上討論公司發展的藍圖。「就像互相畫大餅,想得太多,但根本不可能實現,很多時間都給浪費了」。

臨近畢業季時,項目本身的短板也日益凸顯。公司想要開發新的產品:製作戴學士帽的人像印章。安排人員列印傳單,聯繫了兼職學生等,在校園裡推廣兩個月後,收到的訂單數寥寥無幾。

李美發現,有資金和基本技術,誰都可以複製這個項目。而在市場上,飾品類生意本就「狼多肉少」,越往後做反而上升空間越小。

「臨近畢業,每個人都得為自己打算。如果畢業後項目垮了再離開,校招、實習機會都錯過了,再去找工作就難了。」李美選擇了保研,另兩個合伙人離校實習。團隊散夥半年後,最後一個合伙人賣掉了公司,回到企業上班。

有的公司商業模式存在缺陷,加速了團隊分離。還有些項目本身存在「天花板」,創業團隊只能在校園「溫室」之中生存,一旦離開學校,失去了在校生創業特殊政策的支持,便迅速凋零。

2015年,武漢地區一所211大學的學生聞躍拉上兩個朋友合夥成立了一家文化傳媒公司,幫助企業在校園進行品牌推廣,通過地推發傳單、策劃活動,擴大品牌影響力。一年之間,他們在武漢40所高校中建立起商業鏈,與周黑鴨、雪花等大型企業合作,年營收一度達到100多萬元。

聞躍漸漸發現,自己的成功受益於校園環境太多。他所在學校規定,若有社會企業前來宣傳,需要層層審批,而企業找學生代理則省去了不少麻煩。與此同時,社會企業的目標消費人群是學生,他們自己就在這個群體之中,對學生的需求、興趣都很了解。「但一旦畢業,不再擁有學生『特權』,也離開了目標群體,這種商業模式很難在社會上生存發展」。

3人畢業後商量奔赴外地,各謀出路,將公司留給了在校的學弟打理。

決策權之爭讓合伙人各奔東西

「不要和朋友合作做生意」,這句話現在成了李宇的一句口頭禪。

大四那年,他與大學裡兩個好哥們兒打算成立戶外旅遊公司。起初,為說服父母,3人曾輪流住到對方家裡去遊說,磨了小半年,團隊才得以成立。公司股權按照1∶1∶1劃分,3人均等分紅。2013年,攜程等旅遊公司的業務還未拓展到武漢,而他們在武漢的公司一年營收已達370多萬元,年底分紅每個人拿到30多萬元。

隨著公司發展,3人對於公司規劃出現分歧。一人想將公司轉型為體育競技類企業,一個人打算依照常規路線進行企業家經營,另一人則只想賺點錢。當初平分股權時,誰也沒有考慮到,「都是創始人,將來誰能來拍板公司的發展路線。」

問題逐漸出現。有一次一個區裡企業來談合作,希望與公司一起推廣該區旅遊項目。這對公司是個擴大業務範圍的好機會。但要不要拿下這個大項目,公司業務究竟如何展開,3人意見不一,開會來回幾次吵架,李宇覺得有一天好兄弟都要變成仇人了。

矛盾在一次例會討論員工招聘方式時集中爆發。李宇提議讓出部分股權來吸引高端人才,留住人心,擴大團隊規模。但合伙人張明認為自己給員工發著工資,不可能還將年營收百萬的公司股份無償割讓出去。

拍桌子、罵髒話,吵了一個多小時,3人都憋著一肚子氣。這也成了他們散夥前的最後一次會議。原負責帶隊的劉艾直接撂挑子,不再管公司事務,只等收年底分紅。畢業後兩年內,一人離開去往深圳開起餐飲店,另一個人則在武漢辦起咖啡館。

合伙人走後,公司部分業務出現斷層。劉艾所負責的戶外旅遊項目路線規劃方案,因接手人對業務不熟,線路規劃出現問題,客戶資源流失,旅遊體驗的滿意度迅速下降。

有老員工私下找到李宇,希望公司能繼續走下去。當初這些人放棄了讀書深造的機會,跑來免費打工。如果團隊就這麼散了,李宇覺得「挺對不起他們的」。

李宇曾想高價回購兩人手裡股份,一個人將公司做大。多次面談之後,兩人要求必須一次性付清270多萬元。一時之間拿不出,他找到兩人當面協商,希望能給他一定時間來支付,耗費了小半年,當初的兄弟沒一個同意分期支付。

第一批老員工接連離開,李宇覺得團隊沒法繼續做下去了,隨即也離開了公司,招聘社會人士來接管公司事務。「心走不到一塊,都散了」。

大學生創業如何選擇合伙人

休學4年,創業8年,楊書身邊的合伙人換了3撥兒。

最開始,楊書帶著小時候一起長大的哥們兒創業,做汽車用品,「一起吃大鍋飯」。做了半年,公司虧了十幾萬元,好多兄弟看不到公司的前景,一個個都離開了。

2014年,是楊書所在的「校園大學生創業聯盟」最輝煌的時刻。公司靠大批量進貨來爭取折扣,尋找各學校代理人賣貨,通過聯繫各高校學生會外聯部部長或創業協會會長,在廣西區內27所高校發展了自己的線下團隊,團隊累計成員近4000人,成為廣西最大的大學生創業團隊之一。

「社會上很多企業老總都來談合作,希望在校園推廣礦泉水、方便麵等產品。」短時間內,獲得了社會上多項榮譽,各種新聞宣傳報導接連刊登,楊書反思,「當時整個人都膨脹了。」

短短半年時間,因公司對校園業務管理鬆懈,大批校園代理人離開,線下銷售開始出現混亂,營收暴跌。

與此同時,線上購物平臺也出現「難產」。他們與南寧高新區工作的設計團隊方科(化名)合作製作App,付款兩萬元,卻只得到基本的模板;找來研發團隊,承諾轉讓25%的股權,沒想到才幾個月,開發人員玩起了「失蹤」。

兩年時間,楊書已負債50多萬元,「以卡養卡,支撐不住了就找家裡借錢。」合伙人看不到公司的出路,大量主創成員集體出走。

「8年來,合伙人換了一批又一批,說到底,跟著兄弟我賺不到錢,就不想一起幹了。」楊書覺得,自己起初創業只想著擴大業務範圍,卻忽略了管理上的跟進。他覺得,大學生遇事抗壓能力低可能是另一個原因。所以第四次選合伙人,楊書找了幾位80後。

在華中師範大學創業導師丁玉斌看來,創業應是一個破釜沉舟、全力以赴的事業,但對於大學生而言,臨近畢業,他們可以讀研、找工作,有很多退路可以走。所以在畢業時,如果對項目認可度不夠的話,這種創業激情很容易流失。

曾在研二休學創業一年的楊萬裡便是一個典型的案例。2016年,楊萬裡拉上來自華師計算機、美術學院還有外校的同學,組成了7個人的小團隊,搭建網絡社區平臺,為校園內學生提供互幫互助、溝通交友的平臺,並取名為「桃花源」。成員投入了兩萬多元成本,預計4個月後上線使用。

負責技術開發的合伙人還兼顧在校企工作,時間精力逐漸跟不上。其他人也各自有實習和課程,項目拖了半年後,軟體才勉強上線。這個年輕的學生團隊早已沒錢來推廣運營,融資更是希望渺茫。

「創業合伙人在商場上是命運共同體。」武漢理工大學創業學院院長趙北平認為,選擇合伙人時,除了有共同的志向,還需具備互補性,除了個性互補、資源互補,也包括知識能力結構的互補。

「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知識優勢,而不只是眼前的大學校園優勢。」趙北平表示,大學生合伙人不能只憑著一股熱情去做事,應理性地看待創業項目,如在選擇創業領域時,應對市場進行充分調研,判斷其項目的廣度、深度、頻度、效度,結合找準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創業戰場上立足,「真正成就『中國合伙人』」。(文中所有創業者均為化名)

作者:楊潔 劉振興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

相關焦點

  • 大學生畢業季來臨 政策發力護航就業創業
    原標題:大學生畢業季來臨 政策發力護航就業創業4月18日晚,中國傳媒大學2017屆國際新聞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小李收到了學校發來的創業意向問卷,讓她想起了學校之前安排過的就業與創業課程以及所參觀過的位於學校西校區的文化產業孵化器。初夏時節,大學畢業季即將來臨。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量達到795萬,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任務更加繁重。
  • 最難就業季!機器人智慧餐廳如何賦能大學生創業?
    來,跟機器人做合伙人。 文 | 賀達源 909萬!這是教育部近日給出的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說,疫情下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成了一件難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不少學生將目光轉向了創業。
  • 大學生公租房讓畢業學子創業更安心
    新畢業的大學生免於任何資格審核,只需要提供相關證件,排隊等待,就可以享受到優惠租金的「周轉房」,也就是大學生公租房。申請大學生公租房,必須是新畢業大學生。「所謂新畢業大學生,就是全日制普通高校新畢業大學生,畢業3年內,我們給予1年租住大學生公租房作為過渡期。全日制『雙一流』建設高校新畢業大學生,畢業5年內,我們給予2年租住過渡期。
  • 畢業就創業,靠譜嗎?不如聽聽政府怎麼說
    轉眼又是一年畢業季,而2020年的畢業季註定是不平凡且困難重重的。因為疫情的影響,大部分畢業生都沒有機會像以往般回到校園,迎接畢業典禮,甚至連和同學拍一張合照的機會都沒有。只能通過郵件、視頻來接收慶賀畢業的訊息!
  • 大學生創業越來越靠譜了
    大學生擇校時更關注雙創教育在學校中所佔比例和水平。今年9月,一個考生在報考清華大學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學之間猶豫不決,我建議他實地考察。之後,他毅然選擇北航,理由就是「北航創業氛圍更好」。當雙創教育成為高校新一輪人才培養大比拼的著力點,就從形式轉變為滲透於專業教育之中提升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力抓手。伴隨經濟結構調整下的人才觀變化,學生逐漸傾向於以個人未來職業發展為主因擇校。
  • 有人說「畢業即失業」,大學生創業是否靠譜?
    有人說「畢業即失業」,大學生創業是否靠譜?當今社會很多大學生都處於迷茫期,身邊總有人自嘲:「畢業季也是失業季」。身邊有人在準備公務員考試,有的時刻關注著招考信息,還有的一腔奮勇想要創業。但是創業對於當今大學學生來說,還是有一些難處的,例如自身知識儲備不夠豐富,人脈資源匱乏等等。時常有媒體報導某某大學生創業成功,看似好像是信手拈來的事,其實在這背後少不了前輩的教導和指引。你能看到的是輝煌,你看不到的是「皚皚白骨」。那麼大學生就真的不適合創業嗎?創業路漫漫電視劇《青春鬥》中,展現出三種不同的創業形式。
  • 畢業即創業:敢拼敢闖敢想 開啟別樣人生
    參加完畢業典禮的他,還將與團隊參與拍攝學校畢業典禮的宣傳視頻。金洋的大學專業是戲劇影視文學,去年和同學向學校申請了辦公場地,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在老師和學長的幫助下,金洋的團隊通過為相關企業、單位製作宣傳視頻,有了比較穩定的資金來源。成立一年來,團隊由最初的兩人擴大到十人,但因為大家都是學生,來自不同學院,都有各自的學業,時間上的協調成為日常拍攝工作經常碰到的問題。
  • 張延:畢業一年成為公司合伙人,為創業拼搏的他很帥!
    「記得那是2013年的一個節日,大概有2000名學生收到了我們團隊賣出的節日禮物。」張延欣喜地回憶著自己大一時的創業經歷。那時他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就此走上創業的道路。 剛上大學,他就跑過批發市場,做過搬運小哥,打過銷售電話..基於這些經驗,他在大一上學期就和小夥伴成立了自己的創業團隊,名字叫「審品」,諧音「shopping」。
  • 百度創業微電影 大學新生觀後立志創業
    2015年的畢業季已悄然落幕,在成千上萬的大學生畢業生中,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不落窠臼,敢於嘗試新鮮事物;他們厚積薄發,善於籌劃研發;他們沉穩剛毅,善於面對種種難題,他們便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新鮮血液——大學生創業者。日前,一部由百度校園推出的創業微電影《90後合伙人》躍然線上。
  • 大學生畢業季,許多人找不到工作,應該怎麼辦?
    又是畢業季,今年畢業的大學生數量非常多,趕上疫情時期,工廠企業倒閉、創業失敗負債的眾多,在現實情況下,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怎麼辦?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參考。現在,找工作難,說到底也不是找不到工作,這就需要轉變觀念,貼合實際情況,先解決自己脫離開家庭父母后能生存下來的目標來選擇,降低期望值,因為大學生在這個時代太普遍,但真正有知識技能加持的大學生並不多。目標和方向降低期望值不是降低自我發展的目標和定位,而是一種策略。
  • 畢業季熱潮:大學生想找啥工作、面臨啥挑戰?答案就在這裡!
    畢業季已經過半,眼看著大學生活就要結束,很多同學目前可能很迷茫。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20萬人,比去年多出25萬,就業壓力不小。小編作為一名畢業一年的「老司機」曾經也是深陷畢業季的漩渦中,明白其中的萬般滋味。
  • 畢業季=分手季?小咪《我走後》唱出畢業季情侶的心聲
    有人說畢業季就是表白季,最後這一次,再不鼓起勇氣,畢業之後天涯海角,也許就真的沒有機會了;也有人說畢業季就是分手季,正如同歌手小咪在《我走後》歌曲裡寫下的這段歌詞,「我走了你別在難過 心裡有話都不想再說 記得以後你要快樂
  • 「情話標語」走紅聊大畢業季
    本報聊城7月1日訊(記者 張超) 畢業季來臨,近日,由聊城大學一大學生創業團隊策劃的「土味情話路牌」一時間刷爆各大社交平臺,風格不一的創意標語通過豐富的情感表達,製作成路牌,懸掛在校內的幹道兩旁,為畢業生們送上一份特殊的祝福,也戳中了不少畢業生的淚點,成為聊城大學畢業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第六季入駐孵化項目完成 評審工作
    近日,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第六季入駐孵化項目評審工作完成,初步評選出西安珍心之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4個實體公司、「我在校園」智慧校園平臺工作室等8個虛擬公司和基於RPIM的高速電磁計算系統等8個科研立項共20個項目作為第六季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預備入駐名單。
  • 大學生畢業後先創業還是先就業
    大學生畢業後先創業還是先就業已經是社會上的一個熱門話題,一方人認為大學生畢業後創業只會對社會造成更大的壓力,而另一方認為大學生畢業創業會對社會起到積極性影響,當代大學生又該何去何從?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很多大學生有一個觀點:剛出校門,沒有資本和經驗拿什麼去創業,最好應該先去公司打工幾年,積累社會經驗和能力在去創業。    但是又有一方認為:大學生在打工幾年後很多人會喪失創業精神,丟失了年輕人的衝勁,越來越安於現狀,難以自拔,多年以後成為自己的遺憾,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自己創業。
  • 畢業季也是「創業時」 一輛慶鈴五十鈴KV100冷藏車讓你「裡外」都...
    畢業季也是「創業時」 一輛慶鈴五十鈴KV100冷藏車讓你「裡外」都有面兒   金秋九月,莘莘學子進入校園繼續深造,而對於大部分畢業生來說,擇業問題也陸陸續續塵埃落定。
  • 又是九月開學季,大學生創業十天掙夠一學期生活費
    近日正是全國各地各大高校的開學季,來自西安某高校的大三潘同學正在各大高校門口賣軍訓鞋墊。她說自己今年不是第一次做這個了,從去年的時候就開始做點新生小買賣,在軍訓期間賣鞋墊,一包鞋墊售價在15-20元左右。她說自己去年賺了有1萬多元,用時也就10天左右。今年還是重操舊業,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掙1000多元,軍訓的這段時間自己能掙1萬多,一學期的生活費基本夠了。
  • 「情話標語」走紅聊大畢業季
    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一個由聊城大學創業團隊策劃的「土味情話路牌」一時間刷爆各大社交平臺,風格不一的創意標語通過豐富的情感表達,製作成路牌,懸掛在校內的幹道兩旁,為畢業生們送上一份特殊的祝福,也戳中了不少畢業生的淚點,成為聊城大學畢業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又到一年的大學畢業季,此時的你在想什麼?
    每年的四月份到六月份,都是各個大學畢業的高峰期,每年都有大學生畢業,但對於每一個大學生而言,大學畢業卻不是每年都有,所以,畢業季顯得尤為珍貴。又到一年的大學畢業季畢業了,意味著美好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了,我們將真正地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心裡既興奮又彷徨,此時的你在想什麼呢?
  • 畢業季浙外學子紛紛"反哺" 以獎學金贈別母校
    畢業季浙外學子紛紛"反哺" 以獎學金贈別母校 2015-06-19 18:43:52 來源:浙江在線·教育新聞網 作者  去年的畢業季,那感人的一幕仿佛還在眼前。當浙江外國語學院2014屆英語專業施越雯同學將她的8000元國家獎學金全部捐給學院用於建立貧困生資助基金時,驚人之舉感動了臺下無數師生。今年,同樣湧現出一批優秀的畢業生,他們為學校捐贈了獎學金、字畫、樹苗和雕塑等,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母校的培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