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要加快推動行業協(商)會「去行政化」,今年,河南省將按照民政部的部署,啟動脫鉤試點,激發社會組織活力。這將逐步涉及全省各類行業協(商)會3000個。
這些協(商)會的生存狀態如何?去行政化後,它們又該何去何從?這些問題,不僅牽涉著3000多家協(商)會的命運,也和企業的利益息息相關。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李凌
【故事】
一家企業加入30多家協(商)會
加入的行業協會、商會有30多個,只有六七個是有用處的,其他的,都是不得不加入的
「協(商)會已經呈泛濫之勢,企業不堪其擾。」鄭州一家食品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加入的行業協會、商會有30多個。其中有政府主管部門辦的,有行業聯辦的,有中央級、地方級的,還有上下遊鏈條的、特色產品類的,五花八門。會費由2000元至10萬元不等,每年要花幾十萬元。「其中。只有六七個是有用處的,其他的,都是不得不加入的。因為這些協(商)會都是政府主管部門或者行業主管單位成立的,得罪不起。我們是花點錢求個平安。」
「很多企業同時加入不同的行業協(商)會,可謂『各路財神,哪路也不敢惹。該交錢交錢,該贊助贊助』。」鄭州一家汽車製造企業的負責人也說,「除了政府主管部門辦的協會外,好多協會都是退休的副省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擔任會長,他們在任時給過我們幫助,現在老領導退了找個事幹,打個電話,我們都要買帳,掏個幾萬元,掛個副會長的名。」
他也坦承,除了交錢之外,很少能享受一些協會所提供的服務。即便是有一些服務,對企業而言也沒啥用。譬如信息服務,所提供的簡報多是「晚間新聞」了。
【揭秘】
官辦協(商)會:就是二政府
本身就是行業的主管機構,手中掌握有發放各種證照的權力,有財政撥款、事業編制
這些協會,到底有什麼背景,讓企業如此為難?
在鄭州市東三街上一座大樓裡,掛著兩家協會的牌子,雖然辦公室簡陋,辦公的桌椅上還打著已經取消的廳局的名字,常年也沒有什麼事,但生存得很好。「我們一年也就是發發文件、簡報,收集一下企業提交上來的信息。」其中一家協會的負責人介紹,「我們是事業編制,有財政撥款,企業交的還有會費,一年來開一次會。會長在政府裡還有職務,他常年不來。」
類似這樣的協會並不少,他們本身就是行業的主管機構,手中掌握有發放各種證照的權力,有財政撥款、事業編制。
「如果光收點會費我們也認了。」鄭州一家裝修公司的負責人說,「關鍵是它們有權力,相當於二政府。像我們,沒有裝修資質就很難接到項目,如果想申請辦理資質,必須到行業協會,由協會進行考評和認證。很多企業為了能夠順利拿到項目,在資質證書上花費不菲。」
「很多行業協會已經成滋生腐敗的重要渠道。由於行業協會往往隸屬於一些職能部門,其相應級別的領導就是行業協會的實際操控人,主管單位賦予行業協會一定的管理職能,其中難免會出現權錢交易。」省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立功介紹,「而且,由於行業協會多數屬於壟斷經營,不存在市場競爭,所以服務意識很差。」
半官辦協(商)會:看主管單位職能強弱
「每周都有活動,服務那麼好,讓他們交點會費他們會不願意?」
河南省酒業協會(簡稱省酒協)是全省最早成立的行業協會之一。它在上世紀80年代,由原河南省輕工廳派生。「行業協會創立的歷史使命,即是解決體制詬病,釋放被阻礙的生產力。」省酒協會長熊玉亮稱。
「酒協每年都會組織一次中部糖酒交易會,今年已經是第13個年頭了。把河南的白酒、啤酒等生產和經銷企業組織起來,邀請全國名酒企業參加,效果較好。」熊玉亮說,同時,還舉行白酒釀酒師、釀造工、品酒師系列國家職業資格鑑定,首席白酒品酒師考評、開展河南省酒類誠信經營示範企業(店)創建活動等,「河南酒協是全國省級酒協裡辦得最好的」。
省餐飲與飯店行業協會也是協會裡比較活躍的一個,從2012年到現在,幾乎每周都有活動,省內的餐飲企業大多數都加入了協(商)會或協會下屬的委員會。「服務那麼好,讓他們交點會費他們會不願意?」該協會專職副秘書長張海林笑著說。
「這些行業協會發展得好壞,完全取決於主管單位職能的強弱,主管單位職能強,協會發展就順風順水,無論是發展會員、收取費用,還是主辦活動,都易如反掌。」張立功介紹,如果主管單位職能弱,就沒有人買帳,協會就會處於舉步維艱、生存困難的地步。
民辦協(商)會:
不搞活動的漸失生機
與政府部門展開多方面合作的協(商)會,會員單位有幾百幾千。一年中也沒有什麼動靜的協(商)會,基本上難以為繼。
2月底了,又到了孫券(化名)供職的某行業協會收會費的時間。此時協會已囊中羞澀,連日常開支也難以維持。該行業協會是4年前由政府部門牽頭成立的。在成立之初,企業礙於面子,加入了協會,但並不熱衷於搞活動,後來,不少會員就不交費了。「如果這次收不上來費,我們協會就要關門了」。
「會展行業商會,是典型的『三無』民間社團組織:無政府的資金扶持,無職能機構領導的信譽背書,無任何實質性的產業扶持政策。」省會展行業商會會長王永國說,「但正因如此,我們活得很充實,並不斷有外省企業主動登門參會,也被鄰省同行視為生存發展的模本,現在,商會已發展了300多家會員企業,成為中西部地區會展業一個不容忽視的組織力量。」
「房地產、建材、汽車、紡織等行業協會都紅紅火火,一些協(商)會號召力巨大,特別是河南省浙江商會、鄭州市溫州商會等與政府部門展開多方面合作,協(商)會為會員提供各種專業服務,爭取利益,會員單位達幾百甚至數千。個別協(商)會甚至還有自己的辦公樓。但也有部分行業協會非常冷清,一年中也沒有什麼動靜,基本上難以為繼。」省工商聯宣教部部長鄭振東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協(商)會的整體情況,「1/3難以維持,1/3勉強維持,僅有1/3發展較好」。
(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