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原則,以生態控制和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控為重點,化學防治為底線,實施「分區治理、聯防聯控、綜合治理」策略。
2019年4月上旬開始,伴隨西南季風,草地貪夜蛾從南部地區遷入到湖北省,並以湖北省作為過渡繼續北遷,6-7月份遷入到黃淮海及北方玉米主產區。針對湖北省處於中部過渡帶地區,春末夏初應對入侵擴散區實施統防統治,控制危害,減少蟲源遷出數量。
(一)農業防治
對草地貪夜蛾周年繁殖的蟲源地,因地制宜採取間作套種、輪作改種、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種植驅避誘集植物,改造害蟲適生環境,保護利用自然天敵和生物多樣性,增強自然控制能力,逐步實現草地貪夜蛾可持續治理。
(二)理化防治
誘殺成蟲。在成蟲發生高峰期,集中連片使用燈誘、性誘、食誘和迷向等措施,誘殺遷入成蟲、幹擾交配繁殖、減少產卵數量,壓低發生基數,控制遷出蟲量。
(三)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初期選擇噴施蘇雲金桿菌、短穩桿菌、綠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以及多殺菌素、印楝素等生物農藥或選擇姬蜂、繭蜂、蠋蝽、小花蝽等害蟲天敵。
(四)化學防治
對於入侵的有害生物,快速剷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是十分關鍵的,化學防治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
化學防治要加強科學用藥指導,注重交替用藥、輪換用藥,協調使用化學農藥和生物農藥,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治效果。同時,按照安全間隔期施藥,注意保護利用天敵,有效控制草地貪夜蛾危害,同時,保護施藥者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1、防治目的
玉米小喇叭口期以前,保苗;玉米大喇叭口期以前,保功能葉;玉米穗期,保穗。
2、防治指標
玉米苗期(7葉以下)至小喇叭口期(7—11葉)被害株率5%;大喇叭口期(12葉)以後10%;未達標區點殺點治。
3、施藥時間
抓住低齡幼蟲的防控最佳時期,根據草地貪夜蛾幼蟲通常在夜間取食的特點,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
4、施藥部位
噴灑在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
5、推薦用藥
可選用防控夜蛾科害蟲的高效低毒的殺蟲劑進行噴霧防治。為應對貪夜蛾的化學防治無登記用藥情況:農業農村部推薦了25種防治用藥。
單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醯甲胺磷、蝨蟎脲、蟲蟎腈、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蘇雲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草地貪夜蛾性引誘劑。
復配製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氟鈴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蟎腈、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蝨蟎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蟲醯肼、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除蟲脲·高效氯氟氰菊酯。
可以配合滅幼脲、抑太保、蝨蟎脲等昆蟲激素類農藥效果更好。注意輪換和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方式的殺蟲劑,延緩抗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