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雙翅目害蟲危害食用菌產區的途徑
發布日期: 2012-10-2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食用菌在栽培期間會遭受到多種的害蟲侵害,據統計有15個目90[1]多種昆蟲和動物直接取食菌絲和子實體。其中雙翅目害蟲達11個科27個種[1]的昆蟲與食用菌生產關係較為密切,它是多品種的食用菌栽培期遭遇最直接和最嚴重危害的害蟲種類。雙翅目害蟲的典型特徵:體小至中型,口器多為舐吸式,具膜質前翅一對,後翅退化成平衡棒。幼蟲無足,蛹多為圍蛹。害蟲侵害的品種多,食性雜,蟲體微小,隱蔽性強,繁殖量大,暴發性強。食用菌栽培期遭遇雙翅目害蟲侵害後,出現培養基腐爛、雜菌滋生;菌絲減少或腐爛;子實體出現斑點、孔洞、乾枯、萎縮、死亡等現象。
我國季節性栽培的食用菌品種在栽培期均遭遇雙翅目害蟲危害,產量和品質受到很大影響。為了有效地控制雙翅目害蟲的危害,研究對雙翅目的主要種類進行了多點監控,採用多種途徑進行綜合防控,經多年多地試驗積累,初步形成了一套雙翅目害蟲的防控模式,為食用菌安全生產提供了依據。
1 雙翅目害蟲種類與分布
1.1 蟲害監測點雙翅目害蟲優勢種
在2009年-2011年,針對我國食用菌主產區雙翅目害蟲的發生情況,分別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福建、浙江、江蘇、黑龍江、北京等5個省市,建立7個品種的病蟲動態監測點,採用誘蟲黃板和誘蟲燈誘蟲的方法,觀察各監測點雙翅目害蟲的發生情況。監測結果顯示多菌蚊、眼蕈蚊、癭蚊和蚤蠅發生較多,危害較重(表1)。
1.2 主產區雙翅目害蟲分布
在10個省的主產區進行了通過兩年多在西藏、北京、甘肅、河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西、四川、雲南等14個省份中的26種食用菌品種栽培過程中主要蟲害種類和危害性調研,並採集樣本進行分類鑑定。發現雙翅目害蟲分布於我國食用菌的大部份區域(黑龍江未發現),其中多菌蚊、眼蕈蚊、癭蚊和蚤蠅為食用菌栽培中的主要種群。
2 雙翅目害蟲危害特性
我國近年來季節性栽培的食用菌品種達30多種,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栽培季節的安排多以氣溫變化數據為依據,多季節多品種栽培體現在溫暖潮溼的南方,由於栽培設施具有一定的調溫作用,菇房可周年多品種輪種,造成了雙翅目害蟲不斷增加,危害也隨之加重。通過試驗觀察,雙翅目害蟲在不同的品種、栽培季節和栽培方式所表現出的危害各有不同。
2.1 雙翅目害蟲對不同品種的危害
經多年栽培觀察和多地多品種蟲害調研,更深入地了解了雙翅目害蟲的危害性,目前所栽培的30多個食用菌品種中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雙翅目害蟲的危害,但隨著品種的特性差異其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
以不同菌類雙翅目害蟲受害程度依次是:蟲生菌>草腐菌>木腐菌;以不同溫性品種受害程度依次為:高溫菇>中溫菇>低溫菇;以各品種間受害程度依次為:蛹蟲草>秀珍菇>茶樹菇>灰樹花>金針菇>草菇>金福菇>姬松茸>長根菇>四孢蘑菇>雙孢蘑菇>平菇>榆黃菇>雞腿蘑>銀耳>白靈菇>杏鮑菇>滑菇>黑木耳>毛木耳>香菇>大杯蕈>猴頭菌>真姬菇>球蓋菇>竹蓀>鮑魚菇>茯苓>虎奶菇>靈芝;其中竹蓀、鮑魚菇、茯苓、虎奶菇、靈芝等5個品種在栽培中危害較輕或未見受害,此現象與這些品種的培養料、菌絲特異性及子實體的結構不適宜雙翅目幼蟲所需營養有一定關係,也使得這些品種免受危害。
2.2 雙翅目害蟲在不同溫度下的危害 雙翅目害蟲在一年的不同季節中出現不同的種類。菌蚊科中的古田山多菌蚊[2](Docosiagutiuushana)較耐低溫,適溫性廣,在0~26℃的菇房內生存,並隨著氣溫的升高,世代周期縮短,代數增加,危害加重,因此,多菌蚊分布區域廣泛,從南到北都易出現。眼蕈蚊科中的閩菇遲眼蕈蚊[3](Bradysiaminpleuroti Yang etZhang)屬中溫種類,適宜溫度15~26℃,因此,在南方的秋冬季常出現危害,年發生2~3代。癭蚊科中的真菌癭蚊[4](Mycophilfungicola)較耐低溫,在5~25℃溫度期間,可以母體繁殖,3~5d繁殖一代,每隻雌蟲產約20條幼蟲,在南方的冬春季和北方的春夏季易出現危害。蚤蠅科中的短脈異蚤蠅[Megaseliacurtineura(Brues)]耐高溫,是高溫期的主要害蟲,氣溫15~35℃為活動期,隨著溫度上升,世代周期縮短,危害加重。隨著雙翅目害蟲不同種類在全年不同時段的出現,形成了雙翅目害蟲的周年性為害。
2.3 不同栽培方式雙翅目害蟲危害
不同栽培的方式雙翅目害蟲也表現出不同的危害程度。經發酵後的棉子殼或是糞草培養料,在發菌期易引誘菇蚊產卵;只經淋溼處理的棉子殼或稻草在發菌期不易吸引蚊蠅產卵危害。在稻菇輪作的區域或是一年只栽培一期的食用菌品種,雙翅目害蟲不易產生嚴重性危害,並且易於控制,但在多年連續栽培的菇房,害蟲繁殖加快,世代重疊,危害嚴重且不易控制。
3 雙翅目害蟲綜合防控途徑
雙翅目害蟲分布廣,危害重,是季節性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害蟲,只有將雙翅目害蟲控制在不影響產量的程度下,才能保證栽培產量的穩定和產品質量的安全性。在建立蟲害監測的同時,積極探索雙翅目害蟲的多途徑防控技術,經不斷的試驗積累和總結得出,採用多項防控措施的合理搭配和單項技術集成,能有效地控制雙翅目害蟲的發生和危害。
我國食用菌栽培面廣量大,各地栽培設施各有不同。例如,在南方和西南地區的磚混蘑菇房和大型的毛木耳或秀珍菇菇房,均以降溫通氣為依據建造;在中部和北部的菇棚多以冬季的增溫和保溫為依據建造。根據南北方菇房的種類,設計並示範了3種雙翅目害蟲的防控模式。
3.1 「小環境控制+成蟲誘殺」技術集成
針對北方鋼架大棚冬天保溫,夏天降溫的需要,設計了以70目密度的防蟲網圍罩大棚,加誘蟲燈或粘蟲板誘殺棚內成蟲的方法用於控制雙翅目類害蟲。以北京平菇基地為例,在6月防蟲網圍罩日光溫室大棚,棚內的平菇正值發菌期,菇棚外的菇蠅成蟲被阻攔在防蟲網外,棚內出現少量的害蟲可通過掛誘蟲燈或黃板的方法控制,此項集成技術使用期,在栽培期的6個月中,蟲害雖有少量發生,但不造成危害。雙翅目害蟲防治效果達85%~95%,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產品達無公害或綠色標準。70目密度防蟲網在夏季圍罩大棚後,能通氣還能霧化雨水,增加大棚的溼度;棚頂不需覆蓋薄膜,只需加蓋兩層遮陽網或草簾即達到遮陽的作用,到了需保溫時在防蟲網上覆蓋薄膜即可。防蟲網使用壽命一般在7~10年。
3.2 「黃板監測+成蟲誘殺+生物製劑」技術集成
南方磚混蘑菇房和西南地區的露地小拱棚、大型毛木耳或秀珍菇菇棚,均以降溫通氣為基礎建造,防蟲網覆蓋易影響通風效果,成蟲易飛入菇棚產卵為害。鑑於無小環境控制的特點,以粘蟲黃板監測蟲害種類和世代的周期,選擇在成蟲的羽化期開啟誘蟲燈誘殺成蟲,根據粘蟲黃板上的成蟲量信息,掌握在成蟲的羽化始期對室內的菇床或菇袋噴施生物製劑Bti[5],初孵化的幼蟲取食毒蛋白後中毒死亡,5~7d後顯示出藥效。此項集成技術使用,可使雙翅目害蟲防治效果達85%~95%,危害率控制在2%左右,產品達無公害或綠色標準。施用Bti1500倍量,持效期達10d以上,1000倍量,持效期達25d以上,500倍量的持效期達45d以上,以施用1000倍量較為經濟。
3.3 「黃板監測+生物製劑+安全性藥劑」技術集成
對于田野山坳栽培地棚,在無電源使用誘蟲燈時,可採用誘蟲黃板+生物製劑Bti+安全性藥劑的組合方式,多項措施結合控制害蟲為害,藥劑可選擇使用具安全低毒的甲阿維菌素、菇淨或滅蠅胺殺蟲劑,多種藥劑輪換噴施,防止出現抗藥性,可將雙翅目害蟲控制併兼治其它種類害蟲。
4 研究展望
長期以來,我國食用菌栽培遭受雙翅目害蟲危害,單項的化學防治措施未能全面見效,往往是帶來了農藥殘留的後遺症。如何安全有效地控治雙翅目害蟲對食用菌的危害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人們多年的努力,防治方法日益增多,防治水平不斷提升,多項防控技術集成已成為目前防治雙翅目害蟲的主要技術措施。食用菌的蟲害以雙翅目類害蟲為主,而雙翅目害蟲的控制也可以說明栽培水平的整體提高,標誌著我國食用菌栽培水平又進入一個新的裡程碑。
病蟲防控研究是栽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針對我國食用菌生產設施簡陋,栽培粗放,生產中「缺醫少藥」的問題,應加快新型安全有效藥劑的篩選研究,同時積極尋求安全有效和經濟實用的農業控制方式,針對多種栽培模式和不同品種提供出更加經濟、安全和有效的蟲害綜合防控模式,早日應用於食用菌產業。
*版權所有① 本網所有自採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並註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繫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