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和害蟲的鬥爭從未停止過。蟲害不僅是造成糧食減產和食品汙染的重要因素,而且可傳播多達60餘種傳染病,「小害蟲」帶來「大危害」,可以說是公共衛生的一大威脅。
何為病媒生物?
病媒生物是指能直接或間接傳播疾病(一般指人類疾病),危害、威脅人類健康的生物。
病媒生物不僅可以直接通過叮咬和汙染食物等,影響或危害人類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一系列的重要傳染病。在我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中有許多屬於病媒生物性傳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瘧疾、登革熱、地方性斑疹傷寒、絲蟲病等;而一些消化道傳染病則通過病媒生物的機械性傳播在人群中擴散,如痢疾、傷寒等。
都有哪些病媒生物?
在我國,最常見的病媒生物是「四害」,也就是蒼蠅、蚊子、老鼠、蟑螂。其中,單鼠害而言,在我國每年受鼠害損失的糧食超過了全年進口糧食總量;更別提鼠類帶來的鼠疫、流行性出血熱等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了。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十億多人感染媒傳疾病,一百多萬人因此而死亡,所造成的經濟負擔約佔全球傳染病負擔的17%。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旅遊和貿易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的不斷改變,病媒生物種類、密度和分布等發生了新的變化,不僅原有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範圍擴大、發生頻率和強度增加,而且一些新的病媒生物性傳染病不斷出現。
防控和治理兩手抓
病媒生物性傳染病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通過對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減少它們對人群的騷擾和經濟損失,更可以預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傳染病的發生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