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主要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控技術
紀丹虹,紀燕玲
基金項目: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 2013B020404016 );汕頭市科技計劃項目( 11 )
香樟〔 Cinnamomum camphora ( Linn.) Presl 〕為樟科樟屬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近年來隨著汕頭綠化面積的擴大,香樟被廣泛種植在小區、公園、綠化帶、林地、四旁綠地等。由於種植面積擴大、人工林成片種植以及氣候變化,使香樟害蟲極易發生,導致幼樹生長衰弱甚至死亡。近2年來通過對汕頭市區和造林地香樟樹害蟲狀況進行的調查,總結了香樟主要害蟲防控技術。
1 主要害蟲生物學特性和發生規律
1.1 樟巢叢螟 Orthaga achatina Butler又名樟叢螟、樟葉瘤叢螟、慄葉瘤叢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寄主有香樟、慄樹、楓香等。成蟲體長 13mm ,翅展 22~30mm ;頭、胸、體灰褐色,前翅前緣中央有1個淡黃色斑,翅內橫線斑紋狀,外橫線波浪狀;後翅灰色。卵橢圓形,略扁,黃褐色。老熟幼蟲體長20~30mm ,棕色,體背有1條灰色寬帶,氣門上線灰色,各節有黑色瘤點。蛹棕色。該蟲1年發生2~3代 ,以老熟幼蟲在樹冠下表土層結繭越冬。成蟲晝伏夜出,有趨光性,產卵於葉背。卵塊呈魚鱗狀排列。 5 — 10月為幼蟲為害期。幼蟲有群集性,吐絲綴葉匿於其中取食為害,形成鳥巢狀蟲癭,嚴重時整株樹掛滿蟲癭導致樹木死亡。
1.2 樟翠尺蛾 Thalassodes quadraia Guenee屬鱗翅目尺蛾科。在國內主要分布於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等地。寄主有香樟、大葉紫薇、杧果、茶等。成蟲體長14mm ,翅展33~36mm ;頭灰色,胸、腹部背面翠綠色;翅翠綠色,前後翅均有 2條白色細橫線。卵橢圓形,初為淡黃色,後變為灰褐色。初孵幼蟲淡黃色,形似嫩枝,後體色轉為深綠色,老熟幼蟲體長 38~40mm ,頭大腹部末端尖,氣門淡黃色,胸足腹足黃綠色。蛹體長 17~21mm ,紡錘形,腹部末端有叉狀臀刺。
該蟲 1 年發生 4~5 代,世代重疊。以老熟幼蟲在枝葉上越冬。 5 月上旬開始為害。幼蟲共 5 齡,3~5 齡食量大,會把嫩梢上葉片吃光。幼蟲棲息時常頭胸部抬起,呈僵直狀,形似樹枝。老熟幼蟲於葉背化蛹。成蟲於凌晨羽化、夜間活動,有趨光性和趨嫩綠性,常吸食周圍果樹的裂果汁液。卵散產於嫩葉的葉尖或葉緣。
1.3 青鳳蝶 Graphium
sarpedon ( Linnaeus )又名樟青鳳蝶,屬鱗翅目鳳蝶科。在國內主要分布於上海、浙江、江西、廣西、廣東、雲南等地。寄主有香樟、含笑、桂花、柑橘等植物。成蟲體長16~24mm ,體灰黑色。翅窄長、底色黑;前後翅中央貫穿1列略呈方形的藍綠色斑(後翅前面的1個為白色),後翅外緣有1列藍綠色新月斑;後翅反面近翅基有1條紅色短線,翅中部至後緣處有數條紅色斑紋 。卵圓形,淡黃色。初孵幼蟲體黑色,前中後胸部各有1對黃色棘狀刺,上有黑色剛毛。 3齡後幼蟲體色為綠色。老熟幼蟲胸部棘刺消失,後胸1對棘刺間有1條黃色橫線相連。蛹體長30mm 左右,青綠色。該蟲 1 年發生 4~5 代,世代重疊,以蛹懸掛於寄主枝條上越冬,蛹期可長達157d,翌年3—4月開始陸續羽化。成蟲飛翔力強,常在低海拔的潮溼與開闊地帶活動,在小區、街道及林間空地也常見,早晨和黃昏常在潮溼地及水池旁憩息;喜歡訪花吸蜜,常見於馬纓丹屬 Lantana 等植物的花上吸食花蜜。成蟲常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或嫩葉末端。幼蟲隨蟲齡增長食量增大,影響樹木生長與景觀效果。
1.4 樗蠶 Philosamia cynthia ( Drurvy )
又名烏桕樗蠶蛾,屬鱗翅目天蠶蛾科。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山東、江蘇、浙江、上海、廣東等地。寄主有烏桕、香樟、石榴、柑橘、臭椿等。成蟲體長25~33mm ,體青褐色。前翅褐色,頂角圓而突出、粉紫色,有黑色眼斑;前後翅中央各有 1 個新月形斑,外側有縱貫全翅的寬帶。卵扁橢圓形,灰白色。低齡幼蟲淡黃色,有黑色斑點;老熟幼蟲青綠色,體粗大,有對稱的棘狀突起。蛹棕褐色;繭灰白色,橄欖形。該蟲 1 年發生 3 代,以蛹在繭內越冬。成蟲有趨光性,飛翔能力強,壽命 5~10d 。卵產於葉背,聚集成塊。初孵幼蟲有群集性,3~4 齡後分散為害,晝夜取食。老熟幼蟲於樹上綴葉結繭化蛹。
1.5 白帶螯蛺蝶 Charaxes bernardus ( Fabricius )
又名茶褐樟蛺蝶、樟白紋蛺蝶,屬鱗翅目蛺蝶科。在國內主要分布於上海、江蘇、浙江、廣東、雲南等地。寄主有香樟、白蘭、天竺桂等。成蟲體長23~30mm ,紅褐色;翅正面紅棕色或黃褐色,反面棕褐色 。卵扁圓形,初為黃綠色,後變為暗褐色。幼蟲體長 33~62mm ,深綠色,頭部後緣突起淺紫色四齒形枝刺,第三腹節背面有 1 個稜形淡黃色斑。蛹體長 25mm 左右,碧綠色。
該蟲 1 年發生 3 代,以老熟幼蟲在葉片正面越冬,翌年 3 月開始活動取食, 5 月成蟲開始羽化。數日後進行交配產卵,卵散產於老葉正面。幼蟲多在清晨和上午孵化,孵化後先把卵殼吃掉。幼蟲晝夜取食葉片,以傍晚取食最盛,棲息時在葉片正面,通常葉面顏色與蟲體一致。老熟幼蟲化蛹前吐絲纏在樹枝或小枝葉柄上,然後化蛹。
1.6 黃刺蛾 Cnidocampaflavescens
屬鱗翅目刺蛾科。在國內分布很廣,各省幾乎都有發生。寄主有重陽木、香樟、杜英、柳、榆、刺槐、懸鈴木等。成蟲體長15~17mm ,體黃色;前翅內半部黃色、外半部褐色,有2條暗褐色斜線,匯合於翅尖,呈倒「 V 」字形,後翅灰黃色。卵扁平,橢圓形,黃綠色。老熟幼蟲體長19~25mm ,體粗大,頭部黃褐色,隱藏於前胸下;體背有1前後寬、中間狹呈「啞鈴」狀的紫褐色斑和突起枝刺。蛹體長 13~15mm ,橢圓形,黃褐色。繭橢圓形,灰白色,有深褐色縱條紋,質地堅硬,表面光滑。
該蟲 1 年發生 2~3 代,以老熟幼蟲在小枝分叉處、主側枝及樹幹的粗皮上結繭越冬。成蟲具趨光性,卵散產於葉近末端背面。初孵幼蟲先食卵殼,再食葉下表皮與葉肉,逐漸吃光全葉,僅留葉柄和枝條,嚴重影響樹木生長。
1.7 蛾蠟蟬 Geisha
distinctissima ( Walker )屬同翅目蛾蠟蟬科。在國內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寄主有楓香、香樟、榆、茶、柑橘、桃等。成蟲體長7mm 左右,黃綠色;複眼黑褐色,單眼黃色,前胸和中胸背板各有 2 條淡褐色縱帶,腹部淡黃褐色,表面覆有白粉;前翅周緣有1圈褐色帶,翅上紅色細紋經外緣伸達後緣末端,翅脈黃色,脈紋呈網狀密布。若蟲白色,腹部末端有蠟絲,呈舒展狀。
該蟲1年發生2代。雌成蟲產卵於寄主中下部嫩梢皮層或葉背組織內,被產卵部位常呈褐色,覆蓋有棉絮狀蠟絲。若蟲孵化後常群集在樹冠下部為害老葉片,3 齡後開始分散為害。成蟲、若蟲均為刺吸式口器,主要刺吸寄主枝、莖、葉的汁液,使被害部位布滿白色蠟質,引起樹勢衰弱,甚至枯死。
2 防控技術
2.1 建立害蟲監測體系
園林綠化部門要建立健全害蟲監測體系,尤其在5—6月、8 — 9月幼蟲發生盛期,加強調查監測,做好預報預警,及時將蟲害控制在萌芽階段。
2.2 加強撫育管理
在冬季做好樹木管護,及時鬆土,清除雜草,摘除有蟲卵葉片或枝條,特別是樟巢叢螟結成的蟲癭,集中燒毀以減少蟲源。
2.3 保護利用天敵
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利用鳥類、蜻蜓、螳螂、寄生蜂、蜘蛛等天敵。
2.4 採取燈光誘殺
利用鱗翅目害蟲成蟲具有趨光性的特點,在成蟲盛發期採取燈光誘殺。
2.5 適時進行藥劑防治
害蟲各代低齡幼蟲發生盛期,一般是春夏季和夏秋季,採用 40% 氯蟲·噻蟲嗪水分散粒劑 2 500倍液、5% 甲維鹽微乳劑 2 000 倍液、 20% 除蟲脲懸浮劑2 000倍液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