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13年的心理諮詢師告誡:轉變心智模式,別做無效的改變

2020-12-14 邱邱愛文學

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身處劇烈變革的社會環境,上進的人們不斷求自我發展,他們首先做出的就是,行為上的改變,這種改變是方方面面的,大到自我發展,小到減肥健身。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這本書,講述了一套完整的自我發展心理體系,幫助人們實現改變和發展自己的願望。書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觀點不是改變,而是「有效的改變」。

防禦型心智模式阻礙自我發展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這麼一個情節,老布被關押50年,即將刑滿釋放,他不但不開心,反而差點精神崩潰。這種行為,源於一個常見的心理學概念:心理舒適區。

環境再艱難不堪,一旦人們已經適應它,仍會不願離開,心理舒適並不是指熟悉的環境,而是指人們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類人,不斷換工作,問他原因,他會回答,這份工作環境我不喜歡,不能實現我的個人價值。

大環境總會存在很多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存在,我們只能積蓄勇氣,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打開胸懷,接納我們無法改變的,磨礪智慧,區別能改變和不能改變的事物。

因此,最實際的問題在於,人無法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總是用同一套思維方式應對環境帶來的挑戰。

表面看似不斷換工作,不斷求改變,但事實上,卻擁有無法接納變化的思維方式,屬於防禦型心智模式,按照不同的思維塑造經歷,具體可分為: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

僵固型思維是人為了維護「我很強」的形象,對自我能力過於關注,應該思維是人試圖將世界改造成合乎內心規則的樣子,世界應該是我認為的樣子,絕對化思維是對挫折的絕對化,遇到挫折絕對是因為某一原因。

防禦型心智模式,原是人們為了獲得對環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但在不斷奔跑才能停在原地的時代,這種心智模式,讓生活陷入無限循環,阻礙行為改變,停止自我發展。

做真正有效的改變

追求改變,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現實中的改變分兩種,一種改變內容,比如上文所說的,換工作,另一種改變應對方式,不停換工作來應對環境焦慮的方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瓦茨拉維克,將第一種改變稱為第一序列改變,第二種改變稱為第二序列改變。

人們往往將改變停留在第一序列改變,非但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還增加了不斷改變帶來的新問題。真正有效的改變,是第二序列改變。

許多人經常處於一種刨根問底的狀態,習慣性對事物進行深度思考,過度思考帶來的問題是,辦事效率比一般人低,因為總是希望從源頭、全局上解決問題,這註定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

在求速度的當下,這類人自然焦慮不安,認為自己需要改變,做事時,不要想太多,於是給自己定下做事的原則,但思考慣性依然存在,又開始對原則進行深入思考,考慮其合理性。

這又是屬於第一序列上的無效改變,而他真正需要的改變是,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人們對「接納自我」往往有誤解,以為接納自我就是不改變,或者以接納自我為由,行思維懶惰之實。

真正的接納自我,是捨棄對世界的完美想像,捨棄對理想自我的想像,捨棄企圖對生活進行完全控制的行為,承認自己的生存常態。

不盲目跟隨求變,接納自我,用自身獨特資源面對環境,這種思維轉變,就是第二序列的改變。改變,容易陷入迷境,如何做出真正有效的改變?兩個評判標準。

第一、我們的改變是否違背自然成長。個人秉性不同,各花生長周期不同,看清客觀規律,不違背自然發展歷程。

第二、我們試圖改變的,是世界,還是自己。你有計劃,世界另有計劃,改變世界的第一步,是改變自己。

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假如心臟科醫生告訴患者,不改變生活習慣將必死無疑,最終只會有七分之一的改變生活習慣。

即便知道了如何才是有效的改變,轉化了心智模式,堅持改變,卻需要難得的勇氣和決心。

改變的本質是告別舊行為,建立新行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掌握4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堅持改變的動作。

第一、奇蹟提問。對自己提問,假設改變後,好的結果已經出現,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我們要做出第一步的努力是什麼?

第二、小步子原理。一天一步,不要設定太過長遠的目標,每天邁出一步就好。

第三、培養「習慣場」。到了臥室想睡覺,到了食堂想吃飯,為自己打造一個「習慣」場,只要到了這個場景,你的身體就會產生習慣性反應。

第四、情感觸動。人們通常對眼下不滿,做出改變的決定,焦慮、恐懼、指責、批評看似是行動的動力,實際只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拖延改變的行為,人們只會為了愛而行動。

遇到困境,總想換個活法,重新來過,但雞蛋總是從內部開始打破才叫重生,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痛苦的破殼。要走多少路,最終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給你的心智模式插上翅膀 關於轉變個人心智模式
    讓我不由得佩服他及時轉變舊的心智模式,尋找新的方向的勇氣。    所謂心智模式是指人們的思想方法、思維習慣、思維風格和心理素質的反映。一個人的心智模式的形成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過程,伴隨著從小到大在各樣經歷的環境中積累了許許多多的所見所聞,包括書本、老師、家長、朋友們講的故事,都會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據此推論而得到各種不同的假設。
  • 你是不是被心理諮詢師傷害了?
    有位來訪者吐槽之前的諮詢經歷,談到位慈祥長者般的諮詢師勸他要看開點,想想父母不容易,勸他要改變自己的看法,大道理一堆。作為非知名但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我認為來訪者描述的這次諮詢經歷對Ta造成了嚴重的二次傷害。
  • 要成為心理諮詢師,僅僅拿到心理諮詢師證書那麼簡單嗎?
    心理諮詢,是諮詢師通過良好的諮詢關係,運用心理學,特別是心理諮詢與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幫助來訪者恢復或增進心理健康,促進其個人成長的過程。那麼,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要進行哪些轉變?每一個想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大多都曾問過自己這兩個問題:1、心理諮詢師的發展前景真的好嗎?
  • 企業公民——心智模式的轉變(圖)
    1982年,日本政府決定打破壟斷,在電信行業實施民營化改革。稻盛和夫在1984年6月宣布成立第二電電(DDI),進軍電信市場。  此時的稻盛和夫已是日本極為成功的企業家,他創建的京瓷已經躋身於財富500強的行列。稻盛和夫對日本高昂的通訊資費頗為不滿,一直存有「打破NTT一家獨佔,降低國民通信費用」的想法,而且他認為,憑藉自己管理企業的方法,做這件事並非全無勝算。
  • 改變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
    比如,你認為自己是幸運的,這種思維方式構建的內在世界就是充滿機會和活力的,在這種心智模式引導下,你只會關注外界信息中關於「幸運」的內容;相反,當你開啟了倒黴的心智模式,那你就只會關注各種不順心的事情,從而更加堅定地認為自己很倒黴。實際上,你只是被自己的心智模式困住了,只要試著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拆掉思維的牆,你就會發現世界從此大不同。
  • 改變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
    【改變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第一,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心智模式的影響非常大,人們認定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又因為大腦在接受外界刺激時會自動過濾大部分信息,所以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內在世界由個人經歷、經驗和記憶決定,每個人經歷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如果你的思維已成定式,就會變成心智模式裡的一道牆,限制你的思考和判斷。
  • 你為什麼想當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就是一個職業一個工作而已。只是這個工作,並非人人都適合幹。因為這個工作,不完全取決於一個人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需要你這個『』人」,是否人格相對健全,心智水平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程度,在進入這個職業之前,你自己是否已經成長過了?或者對自己改變的意願足夠強?
  • 教育從改變心智模式開啟
    一、一個人成長的潛力和空間有多大,不是取決於機會和運氣,而是思維什麼是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蘇格蘭心理學家肯尼思·克雷克在1943年首次提出的。是因為人們對「周遭世界運作的看法和行為相牴觸」,導致主觀的動機與具體的認識以及行為產生了錯位,其中根本的原因在於人的心智模式在作怪。所以只有家庭成員都改善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問題才能得以解決。人與人外在的差距可能沒那麼大,但內在差距和未來的差距可能是雲泥之別,用魔鏡照一照,就原形畢露,這個魔鏡就是——思維模式。
  • 2020年心理諮詢師進階課程開課了丨成為專業心理諮詢師必學技能
    9:00--12:00,13:30--17:30)2月18日、2月25日、3月3日、3月10日、3月17日、3月24日(沙龍統一時間為1:30--15:30)你是否遇到這種情況,考完心理諮詢師證後不會做諮詢,於是參加各種工作坊。
  • 調整自己的心智模式
    那麼,他們的心智模式是怎樣的呢?就學習成績來看,我認為「後進生」早期關於成績的心智模式可能如下:努力—成績不理想—再努力—不理想—失去信心。從上面的模式可以看出,早期「後進生」學業發展出現問題,卻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在多次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的情況下,「後進生」過早地失去了學習信心,這又進一步影響了他們努力的程度,從而形成了一個負面循環。
  • 別再被培訓機構忽悠了,我國在2017年就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考試
    現在很多的培訓機構抓住窮人想翻身的心理,向你介紹心理諮詢師的就業前景和工資待遇。這些都是他們慣用招數,待你付款後,一樁生意就完成了。早在2017年11月後,我國就取消了心理諮詢師資格證的考試,注意是資格證,很多心理培訓機構發給你的是畢業證或是結業證。是不具有從業資格的,也不會被業界認可。希望大家可以擦亮雙眼,別被忽悠了。
  • 你適合做心理諮詢師嗎?| 勝任力測試
    但有的人則相對盲目,徒勞做了很多低效嘗試後不得不放棄諮詢師之路。那麼,一名足夠好的諮詢師應該是什麼樣子呢?心理諮詢師勝任力地圖包含哪些要素呢?因為心理諮詢的特殊性,已有研究強調,諮詢師本身的特質對於諮詢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諮詢師本身的特質是比技術和理論更重要的資源。
  • 職場百科:心理諮詢師報考條件有哪些?心理諮詢師報考流程知多少!
    作為緩解內心壓力,疏通內心障礙最好的導師心理諮詢師,未來最吃香的職業之一,那麼心理諮詢師報考條件、報名流程、就業前景都有哪些? 心理諮詢師報考條件有哪些?
  • 每千人將配備一名心理諮詢師
    在急劇變化的市場經濟大潮中,人們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諸如:因人際關係、夫妻關係、父(母)子(女)關係造成的心理壓力,以及在工作、生活中出現的性困惑、抑鬱、恐慌、焦躁、退縮、悲觀等心理問題,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和心理障礙的患者多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就有3000萬人。
  • 心理諮詢師日薪可達9000元,我是當了一名假的心理諮詢師?
    ,很多人開始深深地懷疑:我難道是當了一名假的心理諮詢師?!這張截圖起源於去年4月份央視做一個報導:關注心理健康,心理諮詢業前景廣闊,心理諮詢師的春天又來啦!(說了20年的春天來了,春天到底是誰?)報導中關於諮詢師收入的數據十分刺眼,它說:「心理諮詢師日薪可達9000元。」(一口20年前的老血對著屏幕噴了出來。)
  •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是心與心的交流,是通過諮詢師的諮詢,來訪者覺察自己的內心、人際互動模式、溝通模式、人格特質等等,從而更加地了解自己,然後通過個人的成長,完善自己,更加地適應環境。,但實際正式為來訪者進行心理諮詢往往在取得證書的幾年之後,因此諮詢服務小時數比從業年限相對更具參考價值。
  • 年入200萬的心理諮詢師,是怎樣煉成的?
    我是何華彪,資深心理諮詢研究者,從業26年,有我這樣的朋友,您會更開心、更覺得生活充滿陽光和溫暖!一、為數不少的心理諮詢師沉寂,活躍、突出者收入豐厚 據有關數據顯示:2001-2017年,全國獲得國家心理諮詢師職業資格證書者約150萬。
  • 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有區別嗎?
    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師看似差不多,其實區別還真不小。1.報考的證書不同心理諮詢師:以前是二三級證書,現在取消了,但有替代品可以作為參考,是社會培訓證書。對專業、工作經驗要求不高,只需要滿足一定的學歷,就可以報考。心理治療師:對專業和相關工作經驗都有要求,主要是醫學專業的人員報考,需要相關工作經驗。
  • 新手諮詢師如何健康成長——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內容及職業發展階段
    心理諮詢似乎是一份高大上的職業,有些人又對她充滿著神秘和不信任感。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內容是怎樣的?心理諮詢師的發展階段如何?我要一輩子做心理諮詢師嗎?心理諮詢師有什麼樣的成就和煩惱?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作為從業十餘年的諮詢師,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新手諮詢師少走些彎路,明確職業發展方向,穩步成為一名成熟的心理諮詢師。
  • 薩提亞模式心理諮詢師及國際認證課程(2015年4月開班)
    她發展出許多生動獨特的技巧,探索家庭關係和人的內在,被其他流派廣為借用。在薩提亞模式中,你會學習和體會到許多不同的技巧,例如家庭雕塑、影響輪、團體測溫,以及用一條白色繩索展現出家庭關係圖,顯示個人與家庭之間的心理臍帶關係。這些活動均靈活地融合了行為改變、心理劇、當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療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