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
身處劇烈變革的社會環境,上進的人們不斷求自我發展,他們首先做出的就是,行為上的改變,這種改變是方方面面的,大到自我發展,小到減肥健身。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這本書,講述了一套完整的自我發展心理體系,幫助人們實現改變和發展自己的願望。書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觀點不是改變,而是「有效的改變」。
防禦型心智模式阻礙自我發展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這麼一個情節,老布被關押50年,即將刑滿釋放,他不但不開心,反而差點精神崩潰。這種行為,源於一個常見的心理學概念:心理舒適區。
環境再艱難不堪,一旦人們已經適應它,仍會不願離開,心理舒適並不是指熟悉的環境,而是指人們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
生活中我們常常能看到一類人,不斷換工作,問他原因,他會回答,這份工作環境我不喜歡,不能實現我的個人價值。
大環境總會存在很多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存在,我們只能積蓄勇氣,改變我們能改變的,打開胸懷,接納我們無法改變的,磨礪智慧,區別能改變和不能改變的事物。
因此,最實際的問題在於,人無法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總是用同一套思維方式應對環境帶來的挑戰。
表面看似不斷換工作,不斷求改變,但事實上,卻擁有無法接納變化的思維方式,屬於防禦型心智模式,按照不同的思維塑造經歷,具體可分為:僵固型思維、應該思維、絕對化思維。
僵固型思維是人為了維護「我很強」的形象,對自我能力過於關注,應該思維是人試圖將世界改造成合乎內心規則的樣子,世界應該是我認為的樣子,絕對化思維是對挫折的絕對化,遇到挫折絕對是因為某一原因。
防禦型心智模式,原是人們為了獲得對環境的掌控感和安全感,但在不斷奔跑才能停在原地的時代,這種心智模式,讓生活陷入無限循環,阻礙行為改變,停止自我發展。
做真正有效的改變
追求改變,是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現實中的改變分兩種,一種改變內容,比如上文所說的,換工作,另一種改變應對方式,不停換工作來應對環境焦慮的方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保羅·瓦茨拉維克,將第一種改變稱為第一序列改變,第二種改變稱為第二序列改變。
人們往往將改變停留在第一序列改變,非但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還增加了不斷改變帶來的新問題。真正有效的改變,是第二序列改變。
許多人經常處於一種刨根問底的狀態,習慣性對事物進行深度思考,過度思考帶來的問題是,辦事效率比一般人低,因為總是希望從源頭、全局上解決問題,這註定會花費大量時間精力。
在求速度的當下,這類人自然焦慮不安,認為自己需要改變,做事時,不要想太多,於是給自己定下做事的原則,但思考慣性依然存在,又開始對原則進行深入思考,考慮其合理性。
這又是屬於第一序列上的無效改變,而他真正需要的改變是,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人們對「接納自我」往往有誤解,以為接納自我就是不改變,或者以接納自我為由,行思維懶惰之實。
真正的接納自我,是捨棄對世界的完美想像,捨棄對理想自我的想像,捨棄企圖對生活進行完全控制的行為,承認自己的生存常態。
不盲目跟隨求變,接納自我,用自身獨特資源面對環境,這種思維轉變,就是第二序列的改變。改變,容易陷入迷境,如何做出真正有效的改變?兩個評判標準。
第一、我們的改變是否違背自然成長。個人秉性不同,各花生長周期不同,看清客觀規律,不違背自然發展歷程。
第二、我們試圖改變的,是世界,還是自己。你有計劃,世界另有計劃,改變世界的第一步,是改變自己。
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假如心臟科醫生告訴患者,不改變生活習慣將必死無疑,最終只會有七分之一的改變生活習慣。
即便知道了如何才是有效的改變,轉化了心智模式,堅持改變,卻需要難得的勇氣和決心。
改變的本質是告別舊行為,建立新行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掌握4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堅持改變的動作。
第一、奇蹟提問。對自己提問,假設改變後,好的結果已經出現,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結果,我們要做出第一步的努力是什麼?
第二、小步子原理。一天一步,不要設定太過長遠的目標,每天邁出一步就好。
第三、培養「習慣場」。到了臥室想睡覺,到了食堂想吃飯,為自己打造一個「習慣」場,只要到了這個場景,你的身體就會產生習慣性反應。
第四、情感觸動。人們通常對眼下不滿,做出改變的決定,焦慮、恐懼、指責、批評看似是行動的動力,實際只會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沼,拖延改變的行為,人們只會為了愛而行動。
遇到困境,總想換個活法,重新來過,但雞蛋總是從內部開始打破才叫重生,人的一生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痛苦的破殼。要走多少路,最終成就了不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