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玉米調研報告:2000多萬畝分布在哪裡?未來3000萬畝規模靠...

2020-12-11 中國蔬菜網

  10月26日下午,2018年中國(南寧)鮮食玉米大會「鮮食玉米——致富之路,健康之路」主題論壇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種子協會、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行業專家、種子企業、種植戶、經銷商等相關代表近300人齊聚會場,與3位大咖暢談鮮食玉米發展之道。

論壇現場

全國農技中心種業信息與技術處處長王玉璽主持論壇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協新致辭

  1.全國鮮食玉米面積2000-2200萬畝

  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鮮食玉米育種研究。1968年,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育成了我國*早的甜玉米品種「北京白砂糖」。到90年代,我國鮮食玉米處於起步階段,陸續有育成的品種推向市場,但無法滿足市場需求。21世紀初前10年,鮮食玉米進入初級發展階段,種植面積和種植區域擴大,品種呈現多樣化,甜加糯玉米育種取得進展。2010年,全國鮮食玉米產業面積突破1000萬畝,鮮食玉米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由中國種子協會牽頭,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支持,聯合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歷時兩個多月,走過13個產區,完成了2018年鮮食玉米調研報告。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分享了此次調研成果。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

  「鮮食玉米的種植區域廣泛,我國各省市區均有覆蓋。近年來,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擴張迅猛,從2003年的200萬畝增長到2018年的2000-2200萬畝;審定品種數量同樣呈現上升態勢,從2014年國審通過8個品種增加到了2018年的56個品種。」鄧光聯說。

  我國鮮食玉米種植區域廣泛,全國省市區均有種植,南方是鮮食玉米主產區,種植面積佔比近65%,北方種植面積佔約35%。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表示:「我國已是全球*鮮食玉米生產國和消費國,鮮食玉米約2000多萬畝,籽粒玉米5.3億多畝,青貯玉米2000多萬畝。而美國鮮食玉米僅有甜玉米,種植面積約700萬畝。」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趙久然

  廣東是鮮食玉米種植*早的地區之一,甜玉米高峰期種植面積近400萬畝。近年來,由於成本高、行情不穩定、效益不如其他經濟作物等因素,廣東鮮食玉米產業向福建、江西等省份轉移,全省鮮食玉米種植面積明顯下降,*新數據顯示,廣東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為220-230萬畝。

廣東鮮食玉米種植區域分布

  雲南是我國雙色甜玉米主要產區,產量佔全國市場份額近八成,也是冬季甜玉米市場主要供應基地之一。雲南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臨近熱帶海洋,水汽充足,複種指數高,形成全年供應鏈條,鮮食玉米種植一片欣欣向榮,種植面積達到240-250萬畝,超越廣東成為鮮食玉米*大產區。雲南鮮食玉米對外貿易的步伐加快。

雲南鮮食玉米種植區域分布

  作為北方鮮食玉米的代表產區,黑龍江各項政策大力支持產業發展,加工企業近年來如雨後春筍,達到180家,成功帶動了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2017年比2016年增加76.4萬畝,增長率達165%,全省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

  此外,鮮食玉米部分產區勢頭強勁,雲南、內蒙古、山西、四川、江西、黑龍江等產區增長快。

  2.行業發展面臨多重問題

  我國鮮食玉米產業在向上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行業發展問題。

  鄧光聯提到,我國鮮食玉米行業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育種研發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我國生態環境多樣,又是多民族國家,消費習慣差異大,鮮食品種與加工產品等有不同的要求,要滿足不同的要求,還有差距。

  二是套牌侵權嚴重。套牌侵權在種子行業並不少見,但在鮮食玉米品種推廣上,似乎成了見慣不驚的事,未審先推、套牌侵權、多、雜、亂等市場亂象依然突出。

  三是技術標準不完善。種植零散、種植技術不規範,產品質量不穩定,統一的產品檢測標準尚未制定,包裝、冷藏、運輸缺乏統一的行業規範,很難使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產業化水平較低。我國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較快,但是各地產業化程度水平總體偏低。種植生產中小農戶為主,缺少生產規模大、輻射帶動強、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合作社、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機械化種植收穫水平較低,南方地區主要以人工採收為主;冷鏈建設不足,流通環節面臨挑戰。

  五是季節性生產過剩矛盾突出。我國鮮食玉米發展仍然面臨著季節性生產過剩、庫存壓力過大的難題,一旦各個產區集中上市,鮮食玉米上市「撞車」,滯銷現象時有發生,市場行情不穩定。各區域種植分散,全國產區未能有效形成合力。此外,農民和租地大戶盲目跟風,大面積規模種植鮮食玉米,加之對市場不了解,種植面積激增,給鮮食玉米銷售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和安全隱患。

  六是消費品質難以保證,對末端消費群體開發不夠。消費者購買的鮮食玉米與剛採收的品質往往有很大差距,達不到消費者的願望;對旅遊、休閒、貿易、城鄉老百姓、服務等方面開發不夠。

  七是深加工力度不足。鮮食玉米加工目前的主導產品為速凍玉米棒、玉米粒和真空包裝玉米棒等產品,加工類型不夠豐富多樣,加工技術、加工設備、加工質量亟需提升。

  八是品牌化程度低。目前,鮮食玉米產品品牌屈指可數,品牌知名度較低。鮮食玉米產業持續發展,必須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實施品牌化,才能做到優質優價,鼓勵農戶積極種植質量好、口感好的鮮食玉米。

  九是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調研的情況不難看出,從種植面積看超過100萬畝的省份僅10個,其中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的河南、山東、湖南等省份種植面積還很低,僅在30萬畝左右,顯然與全國的發展不相適應。

  趙久然也提到,目前我國甜玉米育種及產業總體還處於跟隨或並跑階段,品質和國外優良品種水平仍有一定差異,產後貯運和保鮮環節以及產品類型和渠道的拓寬也亟待加強。

Crookham中國市場開發總監Michael Larivee

  質量小問題引起大麻煩。Crookham中國市場開發總監Michael Larivee說,「每個經手種子的人都有義務為種子負責,包括育種部門、生產部門、加工部門、銷售部門、種子經銷商、種植者,產業鏈條上各相關人員務必進行嚴格檢測,確保種子的質量。」目前我國鮮食玉米存在著種植零散、技術不規範,產品質量不穩定,統一產品檢測標準未制定等技術標準問題,包裝、冷藏、運輸缺乏統一的行業規範。「好品種只是成功的一半。」Larivee以Crookham公司為例,強調了規範檢測對控制種子質量的重要功能,「在生長、收穫、加工和交付各個環節之前,我們都會進行內部認證技術員和第三方認證測試,通過反覆檢測保證質量。」

  3.未來十年有望突破3000萬畝

  壓力轉化為動力,為未來鮮食玉米市場注入強健活力。

  鄧光聯認為,首先,鮮食玉米背靠強大的政策,《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適當發展鮮食玉米。並且人們對於優質鮮食玉米的需求與日俱增,呈現出廣闊的消費市場。而在種質資源創新、品種選育和產業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更為鮮食玉米產業發展夯實基礎。「可以預見,未來三到五年全國發展到2400—2500萬畝,八到十年發展到3000萬畝是完全可能的。」

  他總結出鮮食玉米發展的6點寶貴經驗: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食品多樣化的需求,是發展鮮食玉米的前提。

  科技創新發展,新品種的問世,是發展鮮食玉米發展的基礎。

  改革開放,給鮮食玉米發展帶來機遇。

  生產結構調整,產業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扶持,是發展鮮食玉米發展的保障。

  流通、加工產業鏈的聯通,是發展鮮食玉米的後盾。

  龍頭企業(種植業大戶)的帶動,是發展鮮食玉米的主力軍。

  對鮮食玉米產業發展,鄧光聯從育種、品種推廣、流通加工、市場維護、信息服務、政策支持和引導方面提出了建議。他特別指出,要大力培育鮮食玉米流通經紀人和流通商,築牢生產與消費者的橋梁,並且應支持和扶持建立冷藏、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以解決種植收穫集中與常年均衡供應和保持鮮食玉米品質問題。

論壇現場

  趙久然也看到,我國當前玉米生產已進入調結構、轉方式,綠色發展的新階段。他同時建議,鮮食玉米的發展應該以糯玉米為主,甜玉米為輔,並且將甜加糯類型品種作為一個發展重點,同時加速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強產前、產中、產後物流貯運、採後保鮮,還應打造高端特色、營養強化品種,充分調結構、轉方式、提質增效,發揮出鮮食玉米的巨大潛力。

  今後如何保證鮮食玉米種業健康有序發展?「三創新一保護」,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蔣協新在發言中提出,「在育種方向上創新、在品種類型上創新、在育種方式上創新、注重智慧財產權保護。」

相關焦點

  • 鮮食玉米未來消費,還有多大潛力與空間?
    素材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鮮食玉米年種植不到1萬畝如今,已超過2000多萬畝並有繼續擴大趨勢北方地區分布了大量糯玉米整穗加工工廠。甜玉米大部分是用於加工速凍籽粒、真空包裝等加工產品,部分以鮮穗形式直接供應中南部市場,少部分進入北方當地餐飲消費、用作鮮穗上市。
  • 鮮食玉米沒人收?馬鈴薯賤賣?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難道只是農戶這邊的問題嗎?下面我們看幾組數據吧。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蔬菜種植面積為3.35億畝,總產量7.98億噸,均居世界第一位。2016年我國設施蔬菜面積達到5872.1萬畝(2000年是2749萬畝),設施蔬菜的產量(不含瓜果)2.52億噸,佔蔬菜總產量30.5%,全國設施蔬菜產業淨產值為5700多億元。
  • 物產中國·洛南朝天椒|一位中學校長與3萬畝辣椒的脫貧蛻變
    目前洛南全縣朝天椒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畝均產值約3000元,帶動7800戶貧困家庭脫貧。   九月的洛南,豔陽高照,朝天椒卯足了勁地吸收秋初的陽光,頭茬朝天椒剛採收完,第二茬也迅速轉紅。洛南人在山脊和山麓忙活著,一茬接一茬地採椒。馬塬村的辣椒地還未通紅,這裡位於秦嶺山脊,海拔高、氣溫低,朝天椒的採摘要晚上幾天。
  • 賣了20年電腦後改賣鮮食玉米,臺企IT高管轉行拼多多做起了「新農人」
    ▲45歲的吳阿東賣了20年知名品牌電腦硬體,通過拼多多,他將積澱的經驗和技術運用到了田間地頭,成了鮮食玉米的電商拓路者。(攝影 安舜)2塊多一根的鮮食玉米,生意可以做到多大,可以惠及多少人?一座投資7000萬元的穗康玉米加工廠正在萬全區施工,總計數萬畝規模的玉米種植農戶正加入進來。一條從鮮食玉米種植端直連消費端的農產品鏈路加速形成。
  • 勇當「探路者」、勇攀「制高點」——威遠縣鮮食玉米產業高質量...
    威遠縣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穩定,主要分布在威遠縣的向義鎮、新店鎮、界牌鎮、嚴陵鎮等淺丘區。第一季鮮食玉米最早一月中旬播種育苗,二月中旬可移栽,四月下旬就可上市,每年可種植三季。上市後主要通過線上線下平臺銷往全國各地。種植鮮食玉米畝產值高於傳統種植近萬元以上,可使農民增收效果明顯。
  • 明水鮮食玉米天貓正宗原產地揭牌
    明水鮮食玉米天貓正宗原產地揭牌暨綏化「五穀雜糧」下江南活動正式啟動。這既是該縣推動鮮食玉米全產業鏈整體結構優化升級的又一具體舉措,也標誌著「五穀雜糧「下江南活動開啟了新的徵程、消費扶貧活動進入了新的階段。  省扶貧辦、省品牌戰略促進會,以及市直相關部門領導,天貓生鮮產業帶、小康龍江農業科技公司等企業代表參加活動。
  • 這個村有萬畝花卉產業基地,年產值可達3000餘萬元
    採訪團來到的花卉育苗基地就是花卉產業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一期工程5萬平的花卉育苗連棟溫室大棚已建成投入使用,主要用於花卉繁育、技術培訓、花卉銷售、新品種研發等工作,產品主打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玫瑰海棠、長壽花,還有寶蓮燈、舞春花、蝴蝶蘭等10多個品種,年產盆花300多萬盆,產值可達3000餘萬元。
  • 劉江:在「甜玉米之鄉」種黑玉米
    青銅峽雖被譽為「甜玉米之鄉」,長年以來的種植模式卻還是老一套。一個偶然的機會,劉江了解到有機富硒黑玉米的市場銷售前景不錯,便決定把它引回老家種植。  有機富硒黑玉米在100畝的試驗田裡大獲豐收,從此劉江正式投身鮮食玉米行業,目前有機玉米自種面積已達3000畝。他還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帶動2000多名農戶走向致富路。
  • 【鄉村振興】同心結碩果 共走振興路 :「村企聯建」育出鮮食玉米
    日前,在位於鎮江市句容下蜀鎮的蘇科鮮食玉米研究有限公司包裝車間內,貼上二維碼標籤的50箱玉米種子被運上了貨車。「這一車2000多斤玉米種將發往四川,明年開春就能下地種植。」公司總經理李傑介紹,像這樣的運輸車輛,廠區每天要發出3趟。
  • 農民辦起大農場 5000畝土地年入過200萬(組圖)
    從起步到發展到5000多畝的規模,王興遷歷經了5年的時間。2007年王興遷以每年每畝550斤小麥的租價從東小埠村、西小埠村和雙京村租了600畝地,嘗試種糧食。頭一年,雖然沒白沒黑地幹很辛苦,但一年下來,算上各種種糧補貼,拋去人工費用等投入,王興遷賺了五六萬元。2008年,與紀家莊接壤的即墨市蘭村鎮四裡村閒下來300畝地,沒人承租,他又以每年每畝460斤小麥的租價轉租過來。
  • 漢南近8萬畝玉米豐收啦!線上線下同步「帶貨」3500萬元
    被譽為「中國甜玉米之鄉」的漢南,近8萬畝玉米迎來豐收。6月1日上午,在武漢開發區(漢南區)鄧南街南莊村甜玉米基地舉辦的甜玉米開園推介活動上,中百倉儲、興盛優選、蘇寧易購、武商量販等多家國內知名商超、全國大型批發市場競相訂購漢南甜玉米,現場籤約金額達3000萬元。
  • 鮮食市場搶先機——記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玉米中心團隊
    協同創新先搭平臺鮮食玉米以甜、糯和甜糯品種為主要特徵,而甜、糯種質資源分布在美洲和亞洲等區域,不管從種質資源整合還是品種創新來講,只有通過全球協同創新才能有效推進中國鮮食玉米產業的提檔升級,因此,搭建國際化科研交流平臺是第一步。
  • 「豐收的味道」「明年,我還要種鮮食玉米」
    今年有13戶村民種了264畝鮮食玉米,收入大幅增加,佔全村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蘭家窯行政村有耕地11000畝,主要種植玉米,產量2200萬斤,收入1650萬元。趙治國說:「今年第一次嘗試種植內蒙古浩峰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的鮮食玉米,沒想到每畝地增加收入500多元,他們還上門收購,這樣的買賣太划算了。」
  • 寒地黑土好農產 青岡玉米糯又甜 青岡玉米品牌在中國鮮食玉米大會...
    8月28日,在第31屆中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大會暨第3屆綏化(青岡)鮮食玉米大會上,青岡縣隆重舉辦「青岡玉米品牌戰略發布會」,正式推出「青岡玉米」區域公用品牌,現場600餘人共同見證了青岡玉米產業史上這一重要時刻。
  • 從10畝試驗田到300畝示範區再到3600畝規模基地——
    目前,布拖縣藍莓種植規模已達3600畝。從無到有,藍莓落戶布拖的背後有哪些故事?下一步如何打造全產業鏈?當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督戰未摘帽貧困縣」主題採訪團走進布拖縣尋找答案。「企業派技術人員給我們指導,同時承諾藍莓種植保底每畝產出2000斤,保底回收價格每斤5元錢。」綿陽市江油市援彝幹部、布拖縣商務局辦公室副主任尚召楊說,有龍頭企業參與共建,布拖高原藍莓產業夢成為現實。說幹就幹。
  • 十萬畝紫玉米,功能性食品先鋒,傳宗接代的口糧
    美滋堂紫玉米項目2019年首個標準基地—紫玉米10萬畝生態農業種植基地,在此舉行隆重的開播耕種儀式。遂溪縣河頭鎮黨委副書記兼鎮長黃彬恩、河頭鎮副鎮長陳志堅、山域村委書記殷保文、油河塘村村長陳忠丕等本地各級領導,和美滋堂董事長閔一德、董事局主席何春茂、總裁董斌、萬旗網CEO黃志飛等領導嘉賓,蒞臨紫玉米種植基地現場,共同出席參加開播儀式盛典。
  • 西華:打造萬畝桃園融合發展「好錢景」
    2005年,舉辦第一屆桃花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16屆,每年吸引10多萬名遊客前來觀光賞花、遊玩。近期,由於天氣晴好,陽光充足,雨水適宜,黃橋萬畝桃園的水蜜桃早熟上市,個大、色豔、多汁、脆甜可口的桃子掛滿枝頭,桃農們正在忙著採摘、包裝、裝車,將優質大桃發往全國各地。
  • 威遠3000畝茶山,產出天價茶葉
    ▲「大地指紋」這是位于越溪鎮青寧村的3000畝茶山,雖是人工所為,但沒有刻意追求,完全是不經意間的傑作,也算是大自然的精彩呈現。萬打造了3000餘畝的茶園。石老闆說,後續還將繼續追加投資將規模擴大至萬畝。
  • 全國4000萬公頃玉米,一畝少收1斤是多少?足夠一個縣的產量
    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大約是全世界的22%,玉米總產量佔全世界的24%,今年我國的玉米種植總面積約4000萬公頃出頭,其中東北佔我國玉米總面積的1/3。漏掉的玉米,一畝會有多少呢?種植戶會去撿回來嗎?其中就有農民朋友自發地去地裡撿拾殘留的玉米,一個人撿拾一天能收回4、500斤玉米來。農民從地裡撿回來的玉米,在東北一天能撿4、500斤我也向東北的朋友求證過,這個現象多不多?朋友說,在東北隨便撿,沒人管,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我們知道,東西土壤好,地塊大,人均耕地6畝多,超過全國人均耕地好幾倍。
  • 新疆伊犁發現上萬畝轉基因玉米 有涉案人未被起訴
    (原標題:新疆伊犁今年發現上萬畝轉基因玉米,有涉案人未被起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2018年發現約1.09萬畝(1.087987萬畝)轉基因玉米。11月26日和12月4日,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人民檢察院分別公布的「察檢公訴刑訴〔2018〕208號」和「209號」起訴書顯示,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2018年發現8289.87畝轉基因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