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4天寫完一部小說,王朔誇他是人精,莫言:我寫不出這種文字

2020-12-25 長河談財經

如果用兩個字評價我從其作品中看出的阿城,恐怕「有趣」二字最為合適。有趣不同於幽默,因為幽默也是舶來品,阿城的有趣紮根於上文所說的「對中國世俗的觀察」,而且似乎有種悟道的成分。

用他自己的話說,一九四九年清明節出生的他也算是舊社會過來的人,中學未完又前往山西、內蒙與雲南插隊,到後來返回北京娶妻生子,與一般中國人無二。大概是知青的生活給了他很多,汪曾祺就曾說過:「他們是看透了許多東西,但是也看到了一些東西。這就是中國和人,中國人。」而他自己也好讀書,這從他的文集中便隨處可見,古今中外、文章典故、哲學科學、人情世俗,似乎沒有他不能談的。他本身也敏感,其作品中的那些趣味也常常是日常中被熟視無睹的東西。所以他涉筆成趣不單是文字能力,更有在生活中練就的內家功夫。你看《棋王》中兩處寫「吃」都極為動人,特別是其中寫知青吃蛇的場景,恐怕會是聊阿城的人不得不提的經典之處,這樣的刻畫,非經歷過「餓」的人,不能道出。

而說到吃,阿城在《閒話閒說》中就曾提到過:「現在常聽到說中國文化只剩下一個吃,但中國世俗裡如此講究吃,無疑是看重俗世的生活質量吧。」對吃阿城是虔誠的,對待世俗也一樣,無論是《遍地風流》中的鹹濕,還是其小說中的質樸,你都能看出他的「玩世不恭」與大巧若拙,而這樣的態度恐怕也是我所青睞之處。《棋王》中阿城借王一生之口言道:

不做俗人,哪兒會有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他對世俗的研究從其講稿、文集、講座、小說、電影等等所涉之處便可見一斑,也正是如此,他非常善於講故事,而且故事有趣、有味、有真,特別是這些故事中或嗔或怒,既快意恩仇又點到為止,讀者自知。

不失深刻、尖銳與委婉,但也不一味圓滑取巧,從星星點點的音頻中也常見其隨和與幽默,這樣的人難怪如王朔也「極其仰慕」,直言追星就追阿城。不過王朔的另外半句話卻也得當:「北京這地方幾十年就要有一人成精,這幾十年養成精的就是阿城。」

有時候我也常想自己為什麼會如此鍾愛阿城的作品,我想不僅僅是因為其小說的魅力,更多的是其文章中的內容。我最偏愛的作品除了《遍地風流》外還有《閒話閒說》,他文章中的那些內容總能給人一種在恍然若失之中若有所得的感受。阿城喜歡講世俗與常識,即使是用中文寫作他也願意用《常識與通識》這樣的題目,這就好像如今大學必修「中國傳統文化」一樣,因為不會,所以要學。陳丹青有句話,大意是阿城是很有教養的人,那種缺失的教養。

小說發表後,王蒙高度讚賞了這篇小說,指出這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對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潛力的一種禮讚」。

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這幾十年養成的人精,莫言說寫不出他那樣的文字。整個圈子說他是作家中的作家,但他卻根本沒把自己當作家。

後來他又到美國遊歷、謀生,此後一直游離於文壇之外。他曾自我評價說,自己不是職業作家,只是對什麼感興趣了就研究點什麼。

阿城還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畫家陳丹青就曾表示"聽阿城聊天,那真是一種天大的享受"

阿城這百科全書式的聊天能力,一部分源自於他那忍不住的好奇心和無處不在的興趣點,一部分則是源自於他豐富的生活經歷。

阿城既是一個世俗社會的觀察者,又是一個入世的奇人,因此他的作品妙趣橫生又令人掩卷沉思,即使在遊山玩水之際也能寫出如《威尼斯日記》這樣「此中有真意」的「非賣品」。而這個奇人本身不僅是個好廚子也是好木匠,甚至能組裝汽車並教學生彈鋼琴,他的朋友中甚至有人稱他是「最像孔子的人」,這樣的評價雖然溢美,但讀完他的書仔細想想卻也有那麼點兒意思。

因為他的人生信條本不是寫作,而是活著。他曾說過,「人生在有生之年,不妨多東張西望,拼命幹,其實浪費生命。商業競爭常常是盲目的,我們不妨有膽量閒一閒。」

我非常喜歡看《棋王》這本書,推薦多少次都不夠,這是一個完美的小說。

阿城的才華肉眼可見,是講故事的高手,語言簡短精悍,但看完回味無窮。

各地風土人情,沒有他不懂的,正經起來醍醐灌頂,旁門左道也講得入迷,詼諧幽默,有鼻子有眼。

讀完阿城,再跟朋友探討文化,定會發現自己的文學造詣大大拔升,談吐大為精進。

讀阿城的文章是人生一大快事,而如果你連他早就發表的作品也沒看過,那就真的很遺憾了。

點擊下方連結,立即購買!

相關焦點

  • 王朔: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作為昔日的文壇大佬,王朔在當時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彼時的文壇,賈平凹、莫言、餘華、史鐵生、劉震雲還都不太出名,而王朔卻早已經聲名鵲起了。作為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和一代作家的王朔,卻曾在自己的文章裡寫下這樣一段話:把中國作家都扔到一個荒島上,不給吃的,活下來的準是阿城!
  • 梁文道: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
    梁文道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中國當代文壇的損失之一,便是阿城封筆不再寫小說!誰是阿城?這是很多人的第一疑問。很多80、90後讀者對於阿城的名字或許會很陌生,我也是看過一部由徐克指導、梁家輝主演的電影《棋王》,才知道原來有一個作家叫阿城。
  • 中國能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或許不少,但阿城只有一個
    後來得了諾獎的莫言那時還在讀書,眼裡沒幾個看得起的,但是阿城把他徹底徵服:那時他在我的心目中毫無疑問是個巨大的偶像,想像中他應該穿著長袍馬褂,手裡提著一柄麈尾,披散著頭髮,用硃砂點了唇和額,一身的仙風道骨,微微透出幾分妖氣。他是個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好話與壞話對他都不會起什麼反應,尤其是我這種糊塗人的讚美。
  • 阿城貪吃到什麼樣?莫言:只會盯著菜,動起筷子來,親兒子都不認
    誰都不服的王朔的評價說:阿城,我的天,這可不是一般人。史鐵生拿我和他並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這地方每幾十年就要又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極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
  • 王朔阿城梁左,在八九十年代,影響謝園的那些人
    謝園:他說到過,說他哥哥和王朔,還有寫《轆轤把兒胡同9號》的陳建功,都很熟悉。問:陳建功是梁左老師的大學同學。謝園:對。對我來說我更早熟悉了王朔,但對梁左哥哥還不熟悉,而且沒見過,等於是通過春節晚會才真正認識。
  • 梁文道:中文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阿城《棋王》
    王朔說,他到店裡買本書,弄一堆零件,在他家樓下,一塊塊裝上,自個噴漆,把朔爺都看驚了:「我親眼所見,紅色敞蓬,阿城坐在裡面端著一菸斗,跟大仙似的。這是一般人能幹的事嗎?」即使全世界都覺得阿城「牛」,可阿城自己不覺得自己「牛」,但往往這種人,才是真的「牛」。正如梁文道經常掛在嘴邊的那句:「我們叫他阿老,因為我們太佩服他了。」
  • 梁文道:你沒親耳聽過阿城講故事?那是終身的遺憾
    很多人都知道,阿城是文藝圈裡眾多大佬們的偶像,大家對他的讚美從會吝嗇,王朔就曾說過:「北京這地方每隔幾十年就要有一個人成「精」,這幾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如果全國每人都必須追星,我就追阿城。」1949年清明節阿城降生,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大家都在祭奠死人的時候,卻把我活出來了」。言語中帶著他一貫的幽默。
  • 《孩子王》:「一部字典」對知識和常識的渴望
    《孩子王》:「一部字典」對知識和常識的渴望不識字,大約是文字盲;都不懂,大約是文化盲。——阿城阿城是誰?莫言說他是個「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陳丹青說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這幾十年養成的人精」。梁文道說「沒聽過他講故事可是終身遺憾」。這就是阿城,熟悉他的人再熟悉不過,仙風道骨,文字展露著中國文字的骨力。
  • 阿城的小說,今天還是值得一讀再讀
    今天我們的評審書目——《棋王》出版二十周年紀念版,來自著名作家阿城。對於阿城,喜愛文學的朋友一定都不陌生,他是王朔、陳丹青推崇的「作家裡的作家」。《棋王》則是阿城先生白話小說的經典——「三王」用儉省凝練的漢語,捕捉世俗奇人,描畫風俗與風度,保留說書人的傳統、筆記和話本小說的精粹,達到白話小說的至高境界。
  • 馬家輝:莫言小說《酒國》讓我感到性興奮
    鳳凰衛視10月2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馬家輝:在莫言那麼多的小說創作裡面,特別長篇小說,我個人讀的覺得一讀再讀,而且讀的最有強烈感覺的小說就是這一本《酒國》,我看這個小說的時候,一邊看,好多地方讓我一邊看一邊笑,因為太荒唐了,它也太好玩了,有點像馮小剛他們那種城市喜劇鬧劇一樣,怎麼會這樣子呢?
  • 魯迅先生除了這三部經典小說外,還有一部被莫言、殘雪深深喜愛著
    莫言、殘雪:魯迅的這部「冷門」小說寫得很好,但很多人並沒讀過。在很多人眼裡,真正的好書不僅書寫出了流暢的文字,也體現了深刻的主題,但在作家眼中,好作品不僅僅有上面這些共性,更多的則是深藏於作品中的藝術性。比如魯迅的小說。
  • 阿城《樹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是自己還是對手
    人存在的意義是自己,更是對手。自己和對手就像硬幣的正反面,永遠對立,卻相互依存。阿城被譽為中國文壇第一奇才,是莫言、王朔、王安憶等文壇大咖的偶像。他的《棋王》、《樹王》、《孩子王》更被譽為傷痕文學的代表作。讀他的文字給人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完全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更不願意自拔,因為在他的小說中我們總是能咂摸出不同的味道。
  • 劉震雲嘲諷莫言,給王朔挖坑險些鬧翻,馬未都:他們都不是正經人
    ,堅持要高考,最後他爹說他的錢家裡不要,也不給他添,讓他自己去折騰,考上了是他的福氣,考不上也別埋怨。高考,就是把人往不同的方向提供了一個可以改變的基礎。」在畢業之後,劉震雲被分配到了《農民日報》工作。他把自己1978年參加高考的經歷,求取功名之時所經歷的親情、友情、愛情,寫進他的第一篇小說《塔鋪》,從這以後開啟了文學之路。
  • 1991年,徐克攜手梁家輝拍出香港頂級文藝片,拍出後被禁映
    也是那年,以武俠片見長的徐克導演,不知道從哪裡看到了內地作家阿城寫的一個小說叫做《棋王》,就非要拉著手下一干人等,把這部《棋王》給拍出來。而時至今日,大多數人都能被這部《棋王》裡面的兩個鏡頭給打動,一個就是梁家輝飾演的王一生在火車上吃白米飯的那一段戲份,一個就是電影最後梁家輝以一敵九下盲棋的激情。特別是最後王一生以一敵九下盲棋那一段,更是讓無數影迷看出了徐克的功底,確實能把一部文藝片,拍出武俠片的大氣,能把一場簡單的下棋,拍出動作片的驚心動魄,確實只有電影鬼才徐克才有這個功底!
  • 莫言是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為何語文教材不選錄他的作品
    他的文字中很難見到光明美好的一面,但他的文字所承載的極高的思想價值,還是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他的文學成就也得益於他二十年的農村生活,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難時期」,他與這無拘無束又「藏汙納垢」的鄉間社會朝夕相處,童年的經歷對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 王朔曾是馮小剛「御用編劇」,究竟有多牛?馬未都:他不是一般人
    王朔曾是馮小剛「御用編劇」,究竟有多牛?馬未都:他不是一般人說起王朔這個人,估計大家都會知道,他當年是馮小剛的御用編劇。眾所周知,馮小剛是一代赫赫有名的大導演,在他的手中拍攝出了一大批經典電影。比如張藝謀的成名作《紅高粱》,就是根據莫言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張藝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謂是名利雙收。於莫言而言,也是一件獲得雙贏的事情。馮小剛正是按照。張藝謀這種成熟的套路,來完成自己的電影拍攝,「御用編劇」正是王朔。比如馮小剛的巔峰之作《甲方乙方》,就是根據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改編而來的。
  • 阿城:專門說當代作家,後來我才知道這很犯忌
    二十年前有一個小冊子叫《中國閒話閒說》,講的是中國世俗和中國小說。那本書是臺灣《時報》出版社的經理跟我說約一本書,我就把歷次關於該話題的講演集合在一塊,反映了上個世紀90年代初聽眾的水平。外面的人比較直接,經常會問,比如對賈平凹的小說怎麼看,問了關於莫言的小說,所以才有這部分的集合,專門說當代作家。後來我才知道這很犯忌,不可以這樣指名道姓地說。當然產生了惡果,這個惡果我承擔了。
  • 王朔八年來首次開聊:是徐靜蕾在幫我
    「我有點兒迷信,沒有寫完 的小說不能提前跟人說,就像做飯一樣。」做到一半的飯菜揭了鍋蓋,就走氣兒了。但他如何能忍得住那些寫到high處的得意,不說不說,還是說了。理想中寫 到三、四十萬字的長篇,現在已經寫了二十三萬字。「出版不出版,在哪裡出版,都無所謂,在我死前端出來就行。」  他現在過著極其規律的生活,早起,早睡,越來越像一隻貓。
  • 我是草根,但有創作秘籍
    馮夢龍的《古今小說》裡每篇的開頭都有楔子,楔子是幹啥的用的,就是告訴聽書的人,我下面講的故事的梗概,許多人一聽梗概就留步不走了,老婆吩咐買東西的事也全忘了。 文章好寫嗎?說好寫也好寫,說難寫也難寫。你看文盲作家新鳳霞寫的回憶錄就很好看,看了也能使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