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一部字典」對知識和常識的渴望
不識字,大約是文字盲;都不懂,大約是文化盲。——阿城
阿城是誰?
莫言說他是個「想得明白也活得明白的人」。
陳丹青說他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王朔說他是「北京這地方這幾十年養成的人精」。
梁文道說「沒聽過他講故事可是終身遺憾」。
這就是阿城,熟悉他的人再熟悉不過,仙風道骨,文字展露著中國文字的骨力。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阿城發表「三王」系列——《棋王》《樹王》《孩子王》,立刻震動中國文壇,一時間凡是讀書的青年人,口裡念的都是阿城的名字。
今天我們看看孩子王的故事,一本新華字典的故事。
《孩子王》描述的是高中知青「我」被分配到鄉下,正好有一間學校缺教初三的老師,於是「我」被調去教書,但「我」發現學生上課並沒有課本,連教師也只是有一本破爛的教科書,而且所教的內容都只是規定的教條,並不是真正的教學。因此,「我」打破了從前的教學模式,從教學生生字開始,也不許學生再抄寫什麼[紅旗飄揚,戰鼓震天]的社論。然而因此違反了學校的教學規定,為黨所不允許,最終被迫停止教書,回到了原來的單位。
阿城先生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絕境。《孩子王》裡的「我」,用自己的方式,穿越時代的絕境。一部字典,都是對知識和常識恆久的熱渴。「孩子王」真正的教師,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教師承載著一個時代知識和常識的傳承,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傳授者。對於孩子來說,教師不僅僅是傳播思想、傳播道理和真理的人,更是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和生命的人。
《孩子王》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教師」,是真正的「孩子王」!雖然剛開思「我」也認為自己教不好,不斷退縮,甚至認為自己教書就是「誤人子弟」。但是「我」卻發現學生和當時教育依附於政治的嚴重弊端,並且能夠勇敢去反映,並將改變付諸行動的人。「我」諷刺地說:「教材真是統一,我都分不清語文課和政治課的區別了」「中央說了上句,我就能對出下句,那都是套路,我摸得很熟,不消聽」……「我」慢慢發現,初三的孩子認得字卻少之又少,寫的作文更是一塌糊塗,農活倒是比學習幹的好。這是一個顛倒的社會,知識和常識遭遇強姦的社會。「我」決心改變這種教條化的教育,脫離課本,教孩子們生字詞,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感覺去將自己的內心所想用文字表達出來,孩子們慢慢地進步了,從不信任「我」這個不會教的老師到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孩子王」。雖然受到了黨機關的懲罰,但我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一部字典,是知識和常識的象徵,更是對知識和常識缺乏後的極度渴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好則幾代人受益,教育壞更是幾代人受害。放眼今天,我們的教師,何嘗不是帶著「枷鎖在跳舞」。跳出模式化的陳規,敢於創新,真正回歸教育,給人一種獲得幸福的能力。
《孩子王》留給我們的不單是那個」絕望「時代知識和常識的思考,更是何以為師?為何師的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