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洞再添「虎將」,國產流體力學軟體生態初步形成,突破真難

2020-12-13 光電科技君

隨著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對航空風洞的需要越來越強烈,自行研製的各種航空航天飛行器,都要在這裡進行空氣動力試驗。而風洞試驗、數值模擬、模擬飛行試驗共同組成了空氣動力學的三大研究手段,但是雖然我們硬體已經達到先進,軟體方面還要快步趕上。

在氣動分析與設計軟體所使用的工程軟體如fluent、CFX、ANSYS、STAR-CD等,都是美國或歐洲國家研發,軟體採購極其昂貴,往往上數千萬一套,且需要與計算機硬體綁定,無法隨意安裝到其他計算機上,大規模並行計算時還遭調用的CPU數量限定,影響計算速度。而這種情況正在被改寫,國產軟體全面崛起。

01國產風洞先進,高端分析和模擬軟體卻掌握在別人手中

1936年,清華大學建造了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的風洞。風洞採用回流式,最大直徑為3米,試驗段剖面為圓形,直徑1.5米。

在我國四川西北的群山深處,有一個總體規模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的風洞群,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前蘇聯。我國自行研製的各種航空航天飛行器,都要在這裡進行空氣動力試驗。

其中2.4米跨聲速風洞等8座為世界領先量級,可開展從低速到24倍超高聲速,從水下、地面到94公裡高空範圍的氣動試驗研究。此外,這個中心還具有每秒14萬億次運算能力的計算機系統及各類飛行器彷真計算的應用軟體體系;具備飛機和飛艇帶飛、火箭助推的模型飛行試驗和飛行力學研究能力,在無人飛行器的研製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

我國的汽車、火箭、高鐵、航空器等的快速突破都得益於我國航空風洞的快速發展, 像我國C919大客機機翼的建造也得益於我國風洞的先進性。

在掌握了飛機在多種狀態下的氣動特性,我國高鐵依靠風洞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試驗,通過對其外形的不斷改進。

中國科學家通過不斷努力在風洞領域取得先進的極大成就,首先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速度達到了音速的數倍,要在地面實現如此之高速度的飛行試驗,必須保證風洞的馬力足夠,而JF12風洞採用了我國科研人員獨創的」暴風技術」進行驅動,其原理為利用激波壓縮氣體,在經過膨脹、引發,進而產生超高溫和超高音速氣流。

JF12風洞反向暴風驅動時這樣的功率比葛洲壩總裝機容量還要高,其能復現5~10倍升速。

除了速度外就是風洞實驗時間要足夠長,只有每次模擬時間越長,獲得的數據才會越多。國外一般風洞實驗時長約為30毫秒,而我國JF12風洞試驗時間最高達到100毫秒,這就大大增加了試用數據的準確性。

最後風洞還要有極高的測量精度,JF12風洞在國際上有著「超級巨龍」的稱號,長度達265米同等飛行器測試下,國外風動需要超1萬次試驗,才得到各方面的數據,而GF12僅需3000次便能完成。

我國也同時開啟了名為GF22的風洞群的建設,從已有的理論設計數據可知其能提供10~25馬赫的飛行環境,將於2020年左右建成並投入使用,這將會成為我國研究下載高超音速裝備以及空天飛機的關鍵。

風洞設施的不斷創新和突破,同時對數據模擬、模擬飛行的流體力學軟體生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快速研發航空器,安全高效分析、模擬實驗,國產流體學軟體勢在必行。

02

捷報頻傳,國產自主計算流體力學軟體NNW-FlowStar正式發布

文章開頭說過,氣動分析與設計軟體所使用的工程軟體多為國外巨頭把持,價格高,性能限定,安全性也有瑕疵,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國立足於打造一個完整國產的軟體生態有需要克服的地方。

歷經數載,幾代科研人員的艱辛努力,可全面替代國際主流商業軟體的通用型網格生成軟體NNW-Grid Star發布。該軟體由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牽頭,聯合國內研究院所、企業及高校歷時數年開發完成,是國家數值風洞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產品定位於計算流體力學(CFD) 網格生成領域,匯集了國內網格技術方面的頂尖研究成果,形成了「展示算法的力量」的獨特設計理念,有效降低了網格生成工作強度、大幅度提升了網格生成效率,是一款具有鮮明技術特點的國產自主可控品牌軟體。

NNW-Grid Star基於網格拓撲框架構造技術,實現了複雜外形結構網格附面層的自動生成; 開發了基於OpenGL的專用人機互動引擎,提供各種網格對象的人機互動操作,輔助用戶可視、直觀地實現網格布局構思;封裝了魯棒的CAD內核, 物面網格操作均實時自動地完成數模面貼合,整個過程穩定高效;集成了網格生成專業人員在處理局部複雜外形中使用的多種拓撲構造技巧,對網格生成的難點提供了獨特解決方案。

自主國產軟體加上國產超級計算機的賦能,運算模擬和數值分析能力進入全球領先水平。捷報頻傳,9月25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在天府新區召開國家數值風洞軟體發布暨用戶體驗會,面向國內航空航天部門和高校發布國產自主計算流體力學軟體NNW-FlowStar。

據悉,此次公開發布的NNW-FlowStar軟體,為國家數值風洞(National Numerical Windtunnel,NNW)工程套裝軟體中的一款,專注於航空航天領域複雜氣動特性分析和多體運動仿真,凝聚了該中心科研人員近20年的軟體研發和複雜工程問題應用經驗,氣動力預測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計算流體力學領域從In-house代碼向工業軟體邁進的重要成果。

我國逐步建成計算流體力學領域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面向國內開放共享、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標誌性戰略基礎設施。工程前期已發布通用型網格生成軟體NNW-GridStar,下一步將推出系列特色優勢軟體,掌握自主智慧財產權,打破國外工業軟體技術的寡頭地位,打造國產自主計算流體力學軟體生態。

03

總結:

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的過程,多行業和交叉科學的進步促進了我們的航空航天夢想的逐漸實現。從無到有,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實現完全國產化,這是我們科教事業發展的碩果,也是歷經多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厚積薄發。一次次突破背後,是幾代人幾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獻,從小型風洞到世界先進25倍超音速,中國風洞的艱辛歷程,一步一個腳印,集中力量辦大事,聚精會神搞核心。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發布國產計算流體力學軟體NNW-FlowStar
    9月25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在四川成都召開國家數值風洞軟體發布暨用戶體驗會,面向國內航空航天部門和高校發布國產自主計算流體力學軟體NNW-FlowStar。
  • 國產國際先機計算流體力學軟體發布 成功打破國外壟斷
    近日,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正式宣布了一則好消息,公開發布了一款名為NNW-FlowStar的純國產氣動分析與設計軟體,打破外國技術在我國航天軟體領域的壟斷。據悉,此次公開發布的NNW-FlowStar軟體,為國家數值風洞工程套裝軟體中的一款,專注於航空航天領域複雜氣動特性分析和多體運動仿真,凝聚了該中心科研人員近20年的軟體研發和複雜工程問題應用經驗,氣動力預測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是我國計算流體力學領域從In-house代碼向工業軟體邁進的重要成果。
  • 三菱PLC風洞測試軟體設計
    今天海藍給大家分享一篇關於三菱PLC風洞測試軟體設計的文章。詳見下文。
  • 河南再添一員「虎將」,有望撤縣設區,當地人有福了
    河南是一個人口大省,但是鄭州之外別的市區都發展的沒有很好,近期小編發現這樣一個縣,它有望撤縣設區,小編認為河南再添的這個虎將屬於南陽市,它的土地面積在南陽市數一數二,人口數量也是南陽市較多的,這個縣是方城縣。小編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說它有望撤縣設區?
  • 構建中國作業系統創新生態, 領軍企業統信軟體生態大會召開
    為更好地擴大信創產業生態,作為中國作業系統領軍企業,統信軟體以「打造中國作業系統創新生態」為使命,於2020年12月23日首次舉辦「開放·成長—2020統信UOS生態大會」。王少朋表示,當前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已經步入加速創新、群體突破的爆發期,構建信創產業生態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堅定信念,將信創產業做強做大,提高供給側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培育發展新動能,將自研作業系統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技術成果應用轉化,加大產品在各行各業的應用推廣力度,培育更多的需求。
  • 中國初步形成以市場手段推動生態環保的動力機制
    ,「十三五」期間我國初步形成以市場手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動力機制;「十四五」時期,市場機制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將更明顯。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我國注重經濟手段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創新與應用,初步形成以市場手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動力機制。從財政支出力度看,國家在財政支出方面,把生態環保、綠色發展作為重要的領域,每年都在增加投入,2016—2019年,全國節能環保財政支出2.4萬億元。同時,引導和撬動大量的社會資本參與到各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
  • 流體力學的氣宗與劍宗
    氣宗講究「以氣御劍」,氣是主,劍為從;練氣倘若不成,劍術再強,總歸無用。而劍宗則認為,華山派武功的要點在「劍」,劍術一成,縱然內功平平,也能克敵制勝。根據嶽不群所說,華山劍宗的功夫易於速成,見效極快。劍宗和氣宗的功夫各練十年,定是劍宗佔上風,各練二十年,各擅勝場,難分上下。二十年之後氣宗的功夫才漸漸越練越強。
  • 國產信息基礎軟硬體行業深度報告:開源、遷移、上雲、生態
    「十二五」(2011-2015)期間,核高基重大專項以滿足國家 信息產業發展重大需求的戰略性基礎產品為重點,突破高端通用晶片和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研發自 主可控的國產中央處理器(CPU)、作業系統和軟體平臺、新型移動智能終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 處理器、系統晶片(SOC)和網絡化軟體,實現產業化和批量應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電子器件產 品保障體系。整體來看,2015 年是國產基礎軟硬體發展的分水嶺。
  • 國產計算機基礎軟硬體行業深度報告:重構中國IT產業生態
    參照PC的Wintel生態以及智慧型手機時代的ARM、Android 生態,我們認為,在核心基礎設施(CPU、作業系統)適配之上,有足夠多的開發者和應用軟體構建的生態體系是自主可控落地關鍵,足夠數量的開發者保證軟硬體的完善,豐富的應用場景保證終端客戶獲取,形成正反饋機制。生態建設是國產基礎設施企業在技術之外面臨的最大發展瓶頸。
  • 國產CAD軟體崛起之路
    突破重圍 浩辰CAD從打壓中崛起近年來,中 美 貿易 摩 擦越演越劇烈。2013年ITC組織將停止中國租用IntelliCAD內核用來遏制中國國產CAD軟體發展。中國的工業設計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工業設計軟體——真正面向中國市場的,充分了解中國製造企業需求,功能強大的工業設計軟體,而蘇州浩辰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就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浩辰軟體在1992年創辦之初,就立志為國產CAD軟體的發展出一份力,在2010年更承擔起CAD軟體真正國產化的角色。
  • 流體力學發展到現在為什麼還要進行風洞試驗?
    風洞試驗能解決哪些理論計算解決不了的問題?
  • 華雲數據參加作業系統行業峰會:打造雲生態 促進軟體行業長期健康...
    本次峰會旨在凝聚各方力量,推動作業系統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從產業政策、技術創新、生態共建、商業驗證、開源共享等方面促進中國作業系統產業的健康發展。華雲數據作為中國雲計算的獨角獸,受邀參加此次峰會,並把國產通用雲作業系統安超OS帶到了現場。
  • 華雲數據出席作業系統產業峰會:共建雲生態 促進軟體產業的長久...
    本屆作業系統產業峰會意在聚合各方力量,協同推動作業系統產業可持續發展,從產業政策、技術創新、生態共建、商業驗證、開源共享等多個方面,推動中國作業系統產業健康發展。華雲數據作為中國雲計算獨角獸受邀出席本次峰會,並攜國產通用型雲作業系統安超OS亮相現場。
  • 共創自主BIM軟體生態 共贏數位化發展未來─構力科技開發者大會2020
    2020年4月28日,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召開了「構力科技開發者大會2020」,圍繞「國產、專業、生態、共贏」四個主題,基於構力科技30年來在建築信息化的實踐,首次推出開放的平臺開發服務,正式對外發布基於自主BIM平臺的二次開發包,包括PKPM-BIM平臺、構力雲平臺
  • 華為鯤鵬深度解析:定位中國Intel,重塑國產IT生態價值體系
    此前我國國產替代主要以中國軟體、中國長城、龍芯為代表的傳統信創體系。2019 年華為攜鯤鵬切入國產替代,憑藉華為強大的技術實力有望大大加速國產替代的進程。市場端:信創市場空間超 6000 億 從黨政軍到民生行業市場,國產替代市場空間巨大。
  • 河南又添一員「虎將」,坐擁水晶冰洲石礦點,當地人「發達了」!
    新鄉的地理環境和說來,很多地形地形的聚集地,在這裡不僅是黃河流域也有海河流域,北部是太行山多脈丘陵區域,南部主要是沿河平原,地形地形比較複雜,變化很多,形成了多種多樣的自然景觀。牧野區是新鄉市四大轄區之一,位於市中北部。牧野區在商湯時代是京畿道的中心地區,發展歷史悠久。目前,牧野區管轄面積80平方公裡,2016年人口33萬人,2017年實現gdp165.8億元,經濟發展較好。
  • 合肥市蜀山區數字經濟產業再添虎將 「數字創意產業園」籤約落戶
    合肥市蜀山區數字經濟產業再添虎將 「數字創意產業園」籤約落戶 2020-12-18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K8S生態再添一員,Rancher發布開源HCI軟體Harvester
    2020年12月17日,業界應用最為廣泛的Kubernetes管理平臺創建者Rancher Labs(以下簡稱Rancher)宣布推出全新開源軟體Harvester,一個通過Kubernetes構建的超融合基礎架構(HCI)軟體。
  • 谷歌「霸權」再遭挑戰!國產廠商紛紛聯手組建軟體生態:取代谷歌Play
    【3月19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前一段時間備受關注的「GDSA服務平臺」,近日也是再次傳出了新消息,那就是國內的小米、OPPO、vivo三大手機巨頭將會聯手籌備這個全新的GDSA應用服務平臺,這個平臺最大的優勢就是便於開發者僅需在這個應用服務平臺上傳一次應用,即可直接同步到小米、OPPO、vivo這三家手機廠商的應用商店之中,雖然沒有國產手機老大哥華為的加入
  • 我國正式建立全球第3套生態系統!將永久打破技術壟斷!
    除此以外我國在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上不斷研究發展也有很多年了,但是到今天依舊未能夠真正的打破自主掌握核心技術的局面,和國外的技術上還有很大的差距,那麼為什麼經過常年的發展之後,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依舊很難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依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