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是古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早在漢朝就有了春社,漢朝後期有了春社和秋社,自宋朝起,分別以立春後第五日為春社,立秋後第五日為秋社。自古以來有很多古詩詞對社日已有描述,如王安石的《歌元豐》,「百錢可得酒鬥許,雖非社日長聞鼓」,唐代詩人張籍的《吳楚歌》,「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都是描寫社日人們生活寫照的詩句。
在湖南湘西地區,每逢社日,人們都要祭祀土地神明,祈求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闔家幸福安康,又叫做過社,敬社,也要住一種食物叫社飯,用以祭祀神明,作為祭品。湖南湘西是少數民族聚集居住地,有苗族,土家族,傣族,侗族等,其中數土家族人最為看重祭社日,每家每戶都要做社飯,忙的是熱火朝天,唐人詩人張演的《社日》詩:「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便是最好的社日真實寫照。
大家所知道的社飯,都是到湖南鳳凰、湘西一帶旅遊時才吃到的當地小吃,真正知道的人還真的是少之又少。在湖南湘西等地,到了祭社這一天,人們都會在家裡準備祭社的東西,這一天基本就是在家裡,修整犁耙,準備迎接春耕生產,帶上竹籃,背簍,上山採摘青蒿,準備做社飯的食材,晚上祭祀之用。農民為了祭祀,祭祖,從山上田間採摘新鮮的青蒿,用石臼搗碎,清水衝洗上幾遍,除去苦澀味道,再將其烘乾,拌上蔥用茶油炒熟,配上本地特產香糯米和切成丁的湖南臘肉攪拌均勻,一同烹煮,半熟時放入炒好的青蒿菜乾,再燜煮片刻,社飯就做好了。在鳳凰吃到的社飯味道既有糯米的香甜,又有臘肉的煙燻香味,還有青蒿的清香,開蓋那一刻,芳香四溢,食慾大開。
製作社飯的原料有秈米,糯米,臘肉,青蒿,胡蔥等,調料有茶油,鹽,味精,胡椒等。製作社飯前,糯米得先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撈出再用清水衝洗幾遍,直到清水不渾濁為止。青蒿摘取嫩葉,放入臼中倒出苦水,放鹽入鍋中炒幹。臘肉切成丁,入鍋炒出油,備用。胡蔥去根,切成段備用。起鍋倒入茶油,七成熱倒入炒好的臘肉,青蒿,胡蔥段翻炒幾次,出鍋裝入碗中。秈米在沸水中煮上5分鐘,撈出。糯米瀝乾水分,與秈米,臘肉,胡蔥,青蒿,鹽,味精,胡椒粉攪拌均勻,上籠屜蒸熟。社飯就蒸好了,這樣做的社飯,青蒿香味濃厚,臘肉香味四溢,米飯油而不膩。
湘西社飯,吃過一次就難以忘懷,偶爾想起來,也只能回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