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養娃,溢價比星巴克還高

2020-10-09 芥末堆看教育

*來源:Epoch故事小館(epochstory2017),作者颯拉

前一陣子,有個新聞上了熱搜,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在幼兒園被孤立。

然而幾乎全部網友,都把矛頭指向了被孤立的一方,小女孩的父母。

為什麼會這樣?

原來,小女孩的父母,因為女兒裙子被扯壞,要求「肇事」小孩的家長照原價賠償。這個原價竟然高達3799元。

獲得賠款後,小女孩就像一個易碎的花瓶,被全班「束之高閣」。沒有人跟她說話,沒有人願意走近她,每個小孩似乎都受到了警告:你可別惹禍,爹媽賠不起!

事件發酵到最後,網友們不再討論父母要求賠償的行為是否妥當,爭論的焦點漸漸滑向了:這麼小的孩子,究竟該不該穿名牌?

中產養娃,拼的就是高溢價

中產養娃四件套:學業、課外班、好Tony、穿名牌。

中產養娃的賽道,從幼兒園就已鋪就,鄙視鏈跟「國際」直接掛鈎。站在鄙視鏈頂端的,當然是知名的國際幼兒園,每年學費20萬左右。其次,是歐美外教常駐的幼兒園,學費一個月1萬元。再次,是擁有非歐美籍外教的幼兒園,每月學費8000元以內。再往下,是幼兒園一周兩節外教課,每月5000元左右;最底端的,學費在1000元以內,當然了,沒有外教。

來源:《中產教育鄙視鏈》

孩子放學後,就輪到課外班了。網傳的熱文《鋼琴只能排最後?中產孩子興趣班鄙視鏈》中提到,處於課外班鄙視鏈頂端的,是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等貴族愛好,其次是管風琴、豎琴等西洋樂器,再次是畫畫、舞蹈、圍棋等,排在最底端的,則是演講和英語(意味著你娃上的幼兒園不夠國際化)。

上海一位中產家長,給年僅5歲的兒子,在某知名理髮店辦理了上萬元的儲值卡。問及原因,他說兒子馬上要奔赴幼升小面試,只有保持髮型穩定,才能方便麵試官辨認。

看著那麼小的人兒,神氣活現地坐在方便剃鬚的復古理髮椅上,就像走進了《一代宗師》裡張震深藏功與名的理髮店,那真是比文藝片還文藝,比魔幻主義還魔幻。

身著名牌的中產父母,給孩子買衣服,都是大人購物後順手買的。父母都穿最新款,沒道理給孩子買舊款吧?所以,按季去大牌童裝專櫃購買最新款,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衣服本沒有鄙視鏈,大牌多了,才有了鄙視鏈。

站在童裝鄙視鏈頂端的,當然是Bonpoint這種歷史悠久的老牌童裝,深受歐洲皇室和好萊塢明星青睞。其次是Gucci,Dior,Burberry這些國際奢侈品牌開發出的童裝線。一個小配飾,動輒上千;一件上裝,兩千往上;要是買棉服,破萬也很輕巧。

再往下,就是國內外的平價童裝品牌,如巴拉巴拉、優衣庫童裝。價格直接去掉一個零。仿佛預示著購買者的收入,只有頭部中產的十分之一。

高溢價,中產差異化之路

在我國,中產階級定義的非常模糊。

2017年,國家統計局根據統計數據,給中產下過一個定義:家庭年收入在10到50萬元,有房有車能旅遊。

然而,在一線城市,中產門檻顯然更高。家庭年收入50萬以上,父母是高知、企業管理層或體制內人群,家庭年消費30萬以上,才能稱得上是中產。

在《2019年新中產白皮書》中,「新中產」被定義為,除了不錯的家庭收入和財富條件,同時還應該具備良好的教育背景、穩定的生活環境(有房、有收入可觀的工作)。在一線城市,新中產家庭資產中位數為483萬元,負債112萬元,淨資產371萬元。新中產家庭的資產數,平均為625萬元,其中,一套房的房產均價為532萬元。

換言之,在我國,家庭年收入10萬到100萬,家庭資產50萬到5000萬,都被視為中產。

那麼,頭部中產如何才能把自己同腰部、尾部中產區分開來?

在《中產教育鄙視鏈》一文裡,有英文名的不和只有中文名的孩子玩,學馬術的不和學跳舞唱歌的孩子玩,看英語動畫片的不和看喜羊羊的孩子玩,出國旅遊的不和本市旅遊的孩子玩。現在,這條鄙視鏈上又多了一環,穿國際大牌的不和穿國內品牌童裝的孩子玩。

然而,住在北京順義後沙峪別墅區,毫無疑問處於中產金字塔頂端的家庭,則顯示出一種疲態:

來源:《活在「曼哈屯—順義」的媽媽們》

簡而言之,缺少了差異化的頭部中產們,過得了無生趣。

但這並不影響,正在朝尖端進發的腰部中產們,通過人無我有、人有我貴,無限接近這種虛無。

差異化,基於消費觀念的轉變

不得不說,絕大多數中產,小時候都沒穿過牌子。

不是笑話中產多草根,而是富二代也沒穿過。

畢竟,我國沒有一個童裝品牌,成立於1994年以前。

而國際大牌童裝,除了Dior,Kenzo,Dkny,Armani,Bonpoint始創於上世紀,其他奢侈品童裝線都誕生於2008年以後。

來源:貓頭鷹研究所 (MalltoWin Lab)

那麼新興中產階級,小時候穿的是什麼?

70後王新說:「我從小穿的,都是大人衣服改小的,毛衣毛褲,都是大人的毛衣拆了重新打的。」

80後陳林說:「我家給我買衣服的標準是,走路不摔跤就行,不怕大,就怕小,覺得明年不能穿就可惜了。」

90後劉希說:「小時大家有共識,說小孩子長得快,買好的也穿不長。所以我媽帶我出去買衣服,回家從來不讓我說多少錢,怕別人說她敗家、不會過日子。」

別說小孩子,90年代以前,大人想買一個正經牌子都難。當時在老百姓眼裡,根本沒有牌子的概念。不然「的確良」也不會成為流行詞。「的確良」不是一個品牌,一種款式,而是一種紡織物,一種製衣原料。

「的確良」有什麼特點?不出褶、耐穿、耐洗又耐曬。這麼說吧,抗造,能多穿兩年,少打兩個補丁,已經滿足了當時老百姓,對於穿衣的全部要求。至於保暖、透氣、舒適度這類帶有鮮明中產階級色彩的詞彙,尚未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沒想到短短20年後,在知乎這個中產聚集地,最熱門的親子話題變成了:給孩子消費,你的購物觀是什麼?

當上父母的中產們紛紛回答:

從消費觀念的迭代中,我們不難看出,童裝品牌是隨著新興中產的崛起,而發展壯大的。反過來,品牌進一步穩固了中產形象,內化成中產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對於中產階級來說,童裝已經從剛性需求,過渡到了品牌價值需求。

是選擇,還是無奈的妥協?

對於不少中產家長來說,給孩子穿國際大牌,是國情下的無奈選擇。

我國童裝行業,給國人的印象,一直比較混亂。國內十大童裝品牌,始終是個玄學,一地一名牌,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上網搜國內知名童裝品牌,能出現上百份不同的榜單,看得中產父母心煩意亂,不敢輕信。

在國內某童裝品牌工作的老薛說:「中產最怕黑心棉。」

黑心棉的危害,早已為人所知。簡單來說,就是三大病:一是雜質含量超標,誘發呼吸道疾病。二是未經嚴格消毒,引發皮膚類疾病。三是病菌含量超標,導致傳染病的擴散。

「最了解黑心棉的,不是小作坊,不是無照加工窩點,而是中產父母。」老薛說,「疫情過後,來諮詢加盟網店的人,中產父母佔了一半,說起動機,好像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覺得自己在積德。」

提到腰部中產的「杞人憂天」,老薛哭笑不得。因為就他的從業經驗,黑心棉屬於三無產品,進銷價遠遠低於正規渠道的童裝,基本沒有機會流入批發市場和百貨商場。黑心棉童裝的主要銷路,在農村和城鄉接合部,一般由零售攤販在鄉鎮集市上售賣,由前來趕集的農民購買。

老薛說:「黑心棉童裝,15塊一件,成本7塊,賣一件賺8塊,這種衣服中產怎麼會買呢?你想啊,如果你自認是中產,你會給孩子買15塊錢的衣服穿嗎?」

的確,在星巴克,一杯美式就28塊錢,日常消費星巴克的中產,沒道理對孩子那麼吝嗇。但這並不代表,警方查封無照加工童裝窩點的新聞,不會讓中產心驚膽戰。

老薛說:「你就去查吧,從01年到現在,查封的窩點就那幾處。的確,童裝門戶網站上,黑心棉新聞天天掛著,動不動就說,童裝行業監管不到位。為什麼?說白了,還不是販賣焦慮嗎?」

一旦小概率事件被放大,就會引起集體恐慌。

現實就是,真正的城市中產,已經接觸不到黑心棉了。但是,他們卻承擔了黑心棉的恐懼。

中產選大牌童裝,無論是出於避雷心理,還是出於差異化的需求,都凸顯了一個事實:中產養娃,遠遠不是添雙筷子、多個碗,而是傾盡全力、孤注一擲,希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也能遙遙領先。

換言之,即便是一個最與世無爭的人,一旦生了孩子,也會不自覺的攀比和焦慮。高溢價養娃的背後,潛藏著中產對於階級跌落的恐懼。

當網友還在討論要不要給小女孩穿名牌時,可能小女孩的父母考慮的是,要不要給孩子換一個學費更貴、人人都穿名牌童裝的幼兒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Epoch故事小館」。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中產養娃的鄙視鏈:比星巴克溢價還高,這個攀比的時代怎麼辦?
    中產家庭養娃講究多,一直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很多的教育機構都把目標鎖定中產家庭,為什麼?因為他們肯花錢呀。前陣子有個新聞,說某幼兒園一名三歲的小女孩被孤立了,原因就在於她的父母。因為她的父母,因為女兒的裙子被扯壞了,就要求小孩同學的家長原價賠償,費用高達3799元。獲得賠償之後,全班就沒人願意跟她說話,也沒有人願意走進她。
  • 中產孩子幼兒園鄙視鏈出爐
    中產養娃,拼的就是高溢價中產養娃四件套:學業、課外班、好Tony、穿名牌。中產養娃的賽道,從幼兒園就已鋪就,鄙視鏈跟「國際」直接掛鈎。站在鄙視鏈頂端的,當然是知名的國際幼兒園,每年學費20萬左右。其次,是歐美外教常駐的幼兒園,學費一個月1萬元。再次,是擁有非歐美籍外教的幼兒園,每月學費8000元以內。
  • 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
    前兩天,校外君看到不少帶娃黨都是討論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因為升學擇校競爭的激烈,總有人想著走捷徑,那麼越冷門、越砸錢,肯定越高貴!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空口說沒意思從社會藝術水平考級開考專業,看魔都中產雞娃興趣班鄙視鏈因為信息比較多,校外君列了一個表格,方便大家查看。
  • 中產家庭養孩子有多費錢?看看他們送的兒童節禮物
    養孩子難,成了他們討論最多的內容。如果一個家庭有一套100平方左右的房子,一輛十萬以上的車,一家人年收入超過20萬以上,那就可以算是中產家庭了。可即使是這樣的中產家庭,在面對撫養孩子的花費上,也是會深吸一口。有人說:孩子=碎鈔機,也有人將孩子戲稱為:四腳吞金獸。
  • 老人帶娃,引發兩代人的衝突,背後卻是中產階層的焦慮
    杭州一位老人因為帶娃給孫女「放水」,讓孩子睡懶覺睡到8∶00,導致媳婦不滿,老人覺得很委屈:一方面,天氣炎熱,自己接送孩子,很辛苦,卻不落好!另一方面,孩子上完這課,學那課,也是很辛苦,真心疼!我聽了聽也是因為帶娃「那點事」。暑假,同事表弟的兩個孩子,都讓同事的姑姑帶。一方面是,隔代親的原因,對孫子的要求不夠嚴格。另一方面姑姑覺得自己應當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有時想放鬆一下。結果導致兒子兒媳的不滿,兒媳是不跟姑姑說話,更別說叫一聲媽了。兒子是嚷姑姑,就像教訓孩子一樣,樣樣不滿意,說她讓孩子吃垃圾食品了,孩子作業不檢查了,非要帶手機去,導致孩子玩手機了等等。
  • 「老二當豬養」也適用養老大?從養娃煉獄逃離,媽媽只需1個改變
    同時吃的給力,下次產奶就會更多,否則乳腺各種毛病就全招來了!迪哥出生第二周,媽媽就因為乳腺發炎,乳房腫脹等被醫院回收了3天,這三天媽媽又是發燒又是被各種「催乳」蹂躪得痛不欲生,回家後吃奶員依然不給力,嘗試了各種吸奶器,手動的,半自動的,電動的,德國產的,瑞士產的,最貴的,口碑最好的,推薦最多的,都統統不見效!
  • 在中國,中產養一個娃總共要花多少錢?就算不買房也是一大筆錢!
    尤其是對於中產階級家庭而言,他們養孩子花錢的是最值得關注的,因為高收入人群養孩子肯定是會給出最好條件的,而低收入家庭可能就會選擇將就。 這裡把中產家庭普遍的選擇作為參考,學費在3—9萬左右。除此以外,還有報興趣班也要將近3萬元,還有就是各種生活費要5萬,給孩子的童年創造的休閒娛樂要花掉2—3萬。
  • 從出生到18歲的養娃成本,算哭了無數媽媽!
    因為養一個娃到上大學,實在是太、貴、了!零零散散算起來,還真的有100多萬了!難怪有人調侃:養一個孩子,就少了一個百萬富翁!生娃難,養娃更難!我兒子同學的媽媽是企業高管,老公也事業有成,典型的中產家庭。
  • 為什麼比星巴克好一萬倍的咖啡店倒閉了,而星巴克還好好的?
    後來,共享單車還推出了月卡,騎1個月只要2元錢,還可以用芝麻信用免押金……在我看來,共享單車,真的無可挑剔。可是,運行幾年以後,問題逐漸凸顯:車輛耗損嚴重,目前要試三、四輛車,才有一輛好用的。有時候花在選車、換車,再選車、換車上的時間,比幫我節約的時間都要多...
  • 看月入5萬和1萬的家庭支出,才知道中年夫妻不拆夥就是為了養娃
    一個是東北二線城市的養娃支出統計,還有一個是上海的家庭開支統計。稍微不足的是這兩個開支統計的小孩都還在讀幼兒園,當媽的都知道,娃上了學,開銷只會更大。不過公立學校義務教育的話還是能節約出一筆幼兒園園費的。東北二線城市的養娃支出:東北芃芃媽,坐標瀋陽,人均工資4000元一個月。
  • 中產雞娃「潛規則」:學遊泳、鋼琴會被鄙視?
    我也注意到,中產家庭似乎是最容易感到教育焦慮的階級。當看到別人家的小孩騎馬,射箭登上國際舞臺。自己的小孩只能坐在臺下鼓掌。中產媽媽們雖然會跟著誇讚說:「你們家孩子真優秀!」但緊接著只會陷入深深的焦慮當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中國家長的名言,或許也正是中產媽媽們焦慮的源頭。
  • 《問道》手遊養娃日記!玩家直呼花2億養娃,養不起太燒錢了
    玩家在遊戲中能夠感受一把「我在問道當爸媽的奇特體驗」,並且這個孩子可不簡單,能打能萌還能買醬油。一些CP玩家的內心是不是已經蠢蠢欲動了,想迫不及待的要個孩子,但是這個要孩子也是有條件的。問道在遊戲中比較完美的模擬了,孩子從孕育、出生、成長等一系列過程。首先在問道手遊想養娃,硬核條件就是要有房子。
  • 年薪50萬不敢生娃,城市「中產女白領」揭恐生原因,細想很扎心
    (文|歪媽)最近歪媽在寶媽交流群裡發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新加入的寶媽大多是一般家庭,而處於城市生產力的中產家庭寶媽反而越來越少了。難道現在中產家庭的人們都不喜歡小孩子了嗎,歪媽問了幾個20多歲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妹妹們,她們告訴歪媽:現在花錢最快的方式是什麼?養一個娃。從孩子出生前開始算起,一次次產檢、做b超就開始有生育開銷,孩子降生後奶粉、紙尿褲、沒過多久就要換新衣服等等都成為明明白白的經濟帳。
  • 看完農村人養娃,再來看城裡人養娃,網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看完農村人養娃,再來看城裡人養娃,網友: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高了。養娃也成了各位家長的一個頭等大事。不同家庭養出來的娃,在各個方面都會有著很不一樣的表現。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農村人養娃和城裡人養娃都有哪些區別吧!
  • 養娃成本高 金華躋身全國親子消費最高城市排行前列
    近日,天貓發布《中國式養娃:2019天貓親子消費報告》,數據顯示95後帶娃消費成本年增長61%,在人均養娃消費投入的城市排名上,金華排全國第10名,前10名中,浙江城市佔了一半。記者走訪市區商場、超市發現,我市年輕父母在養娃消費上挺「捨得」花錢。
  • 黑白PK|黑豬和白豬,誰是生娃達人?
    對養殖散戶來說,養白豬真的很賺錢。白豬生長周期短、生長速度快,資金回籠快!(6個月就能達到200多斤)白豬飼料吸收及轉化率高,長再肥也能瘦肉多過肥肉母豬繁殖性能好,8個月就可以配種,一次產仔10-11隻而黑豬嘛,養殖散戶們表示真心不想養...
  • 有些女孩母胎solo,卻偷偷給愛豆養了娃…
    但別誤會,這些「娃媽」們養的,是這種——別小看這些娃娃,有些稀缺娃在市場上一娃難求,甚至還帶動了整個娃圈產業鏈。製作門檻低,限制少,成本也不算高,大家也都能消費得起,更便於發揮和創造。因為有些粉絲,可能娃還沒到,就已脫粉了。
  • 養娃AA制靠譜嗎?夫妻體驗了一年「新型養娃」,直言悔不當初
    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隨著社會發展,物價越來越高,>這幾年AA制育兒模式,可謂是非常盛行,不少年輕人都採取了此類養娃模式,那麼,養娃AA制真的靠譜嗎?,我也有獨立經濟能力,沒有孩子之前,生活過得還挺幸福,但是在我懷孕5個月的時候,這一切發生了變化!
  • 「無孩」小年輕熱衷「雲養娃」 網上狂刷曬娃微博
    這裡的「雲」是借用了網際網路技術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在網上養」。即沒有養貓條件的人,從其他養貓者在微博微信中上傳的貓咪照片中獲得心理安慰。而這些「雲養貓」的人除了天天刷網上的貓咪圖片之外,還經常給照片發布者「打賞」,仿佛這些網絡照片中的貓是自己養的一樣。   脫胎於「雲養貓」的「雲養娃」也是相同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