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養娃講究多,一直是社會熱議的話題,很多的教育機構都把目標鎖定中產家庭,為什麼?因為他們肯花錢呀。
前陣子有個新聞,說某幼兒園一名三歲的小女孩被孤立了,原因就在於她的父母。因為她的父母,因為女兒的裙子被扯壞了,就要求小孩同學的家長原價賠償,費用高達3799元。
獲得賠償之後,全班就沒人願意跟她說話,也沒有人願意走進她。網友們把議論的焦點聚焦在:小孩子該不該穿名牌?
鄙視鏈滿天飛
如今,中產養娃的標配就是課外班和穿名牌。
中產養娃的賽道,從幼兒園就已鋪就,鄙視鏈跟「國際」直接掛鈎。站在鄙視鏈頂端的,是知名的國際幼兒園,每年學費20萬左右。其次,是歐美外教常駐的幼兒園,學費一個月1萬元。
之後是擁有非歐美籍外教的幼兒園,每月學費8000元以內。再往下是幼兒園一周兩節外教課,每月5000元左右;端的,學費在1000元以內。
孩子放學後就輪到課外班。課外班鄙視鏈頂端的是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等貴族愛好,其次是管風琴、豎琴等西洋樂器,接著是畫畫、舞蹈、圍棋等,排在最底端的是演講和英語。
身著名牌的中產父母,給孩子買衣服沒道理買舊款,所以按季去大牌童裝專櫃購買最新款,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衣服本沒有鄙視鏈,大牌多了才有了鄙視鏈。
站在童裝鄙視鏈頂端的是Bonpoint這種歷史悠久的老牌童裝,其次是Gucci,Dior,Burberry這些國際奢侈品牌開發出的童裝線。一個小配飾動輒上千,一件上裝兩千往上。仿佛預示著購買者的家庭收入非常富有。
中產的無奈
在中國,中產的定義非常模糊。2017年,國家統計局根據統計給中產下過一個定義:家庭年收入在10萬元到50萬元,有房有車能旅遊。
然而在一線城市,中產門檻顯然更高。家庭年收入50萬以上,父母是企業管理層或體制內人群,家庭年消費30萬以上,才能稱得上是中產。
在一線城市,新中產家庭淨資產371萬元。資產數平均為625萬元,一套房的房產均價為532萬元。換言之,家庭年收入10萬到100萬,家庭資產50萬到5000萬,都被視為中產。
在《中產教育鄙視鏈》裡提到,有英文名的不和只有中文名的孩子玩,學馬術的不和學跳舞唱歌的孩子玩,看英語動畫片的不和看喜羊羊的孩子玩,出國旅遊的不和本市旅遊的孩子玩。
現在,這條鄙視鏈上又多了穿國際大牌的不和穿國內品牌童裝的孩子玩。
實際上,絕大多數中產小時候都沒穿過牌子,甚至富二代也沒穿過。
90年代以前,大人想買一個正經牌子都難。當時在老百姓眼裡,根本沒有牌子的概念。保暖、透氣、舒適度這類帶有鮮明中產階級色彩的詞彙,尚未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沒想到20年後,最熱門的親子話題變成了給孩子消費,你的購物觀是什麼?
從消費觀念的迭代中不難看出,童裝品牌是隨著新興中產的崛起而發展壯大。反過來品牌進一步穩固了中產形象,內化成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對於中產階級來說,童裝已經從剛性需求,過渡到品牌價值需求。
日常消費星巴克的中產父母,沒道理對孩子那麼吝嗇。中產養娃是傾盡全力,希望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也能遙遙領先。
即便是一個最與世無爭的人,一旦生了孩子,也會不自覺的攀比和焦慮。高溢價養娃的背後,潛藏著中產對於階級跌落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