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寶奶奶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史上最長暑假終於結束了,神獸們紛紛回到了學校,在校門口上演訣別大戲,可孩子和家長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走進校門的她,愁眉苦臉;折身回家的你,喜笑顏開。
送走了搗蛋鬼家裡清淨的同時,家長和他們的錢包也一起鬆了口氣,為啥?暑假興趣班太貴了!
一位寶媽在網上分享了,自家娃一個暑假的費用清單,並且直呼:真的過不起暑假了!
從這份清單來看,一個娃過個暑假就要花掉近3萬元,消費大頭主要是在帶娃旅遊和上各類興趣班,這些錢對一般家庭來說,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然而這並不是極限,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家長越來越捨得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資,但孩子的暑假花銷卻有高有低,家庭收入越高孩子的教育花費也越多。
每年到了暑假,興趣班都是家長們繞不開的話題,這樣的現象在中產階級的家庭中更為常見。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研究顯示:在不同城市要想躋身中產家庭,年收入要達到在20-50萬元,而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這個標準要提到50萬以上,還得車房齊備。
中產階級的家長,普遍會有這樣一種心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墊著腳想要實現向上越級卻能力有限,生怕自己一不努力就回到底層,而他們的這種焦慮,在孩子身上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2018年拍攝的紀錄片《起跑線》中,講述了一個北京7歲女孩兒的周末:早上七點就被媽媽催促著起床,這一天要趕四個「場子」——西班牙語、聲樂、舞蹈和尤克裡裡的興趣班,一天結束後,孩子臉上只有疲倦不見「興趣」。
一般家長都會覺得,這也太累了吧,殊不知,在中產爸媽的眼裡:這還差得遠呢!
今非昔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條中產家庭孩子興趣班的鄙視鏈,正在悄悄然興起,從前能彈一首鋼琴曲,在我們眼裡都是「小公主」級別的存在了,如今,在這條鄙視鏈上,鋼琴只是排倒數第一,是個墊底的!
興趣班本該是給孩子培養興趣,可在中產階級父母的挑選下,儼然已經偏離了初衷,書法、唱歌這些興趣班根本上不了臺面,只有樂器類和運動類才勉強能入眼,總之就是,越「燒錢」越「冷門」越「高貴」,越值得上。
在琴類興趣班中,這條鄙視鏈是這樣的——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鋼琴,而吉他二胡之類的,根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豎琴拔得頭籌,正是由於豎琴本身就價格高昂,而授課老師更不好找、課時費更貴。
在運動類興趣班中,太常見的足球籃球不值一提,備受中產爸媽追捧的是——馬術>高爾夫>棒球>橄欖球>擊劍,馬術位列前排的原因不難猜,就是「貴」。
當然,這些中產爸媽也不傻,他們會咬著牙掏腰包給孩子報這些興趣班,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一是孩子可以結識家世不錯的朋友;二是將來升學可以抄個近道兒。
「學什麼都要學到頂尖,否則就和沒學一樣。」一位中產媽媽,這樣說道。興趣班如今儼然和「孩子的興趣」關係不大了,多了不少競爭的意味,而給孩子選什麼樣的興趣班,就是給孩子選什麼樣的賽道,自然要選那些「曲高和寡」的類目,才能提高拿獎率,才更能給孩子的履歷上鍍金。
不論出於什麼目的,興趣班脫離了孩子的興趣,終歸是家長教育的失敗,而上邊提及的琴類和運動,要想真的取得一定造詣是需要天賦的,否則家長花了重金,孩子也只能會點皮毛罷了。
希望家長們,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時候,能理性思考不要攀比,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天賦,選一個愛好著重培養,別讓教育「變了味」。
討論話題:你給孩子報什麼興趣班了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和大家分享您的觀點和看法
(文中配圖全部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