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炒的很火的一個話題就是國內中產給孩子報興趣班的鄙視鏈,具體來說就是運動類:馬術>高爾夫>冰球>擊劍>棒球/美式橄欖球>花滑>網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桌球>遊泳>跑步;樂器類:管風琴>豎琴>大提琴>小提琴>長笛>薩克斯>架子鼓>鋼琴;棋類:圍棋>西洋棋>中國象棋>軍棋>五子棋>跳棋。有家長可能不解:這不都是孩子們的興趣愛好課嗎?有什麼瞧不起的啊?
要在樂器學習中取得成績,孩子和家長付出的辛苦都是車載鬥量的
有家長可能不理解: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花時間,有什麼看不起的?有的家長可能一眼看透:這些不是按照學成所花金錢和精力,或者每小時的學費排序的嗎?沒錯,對於樂器類和棋類的活動來說,確實是按學習的難易度和學習的成本來進行鄙視的。鋼琴雖然不是每個琴童家裡都有,但在郎朗等琴手的帶動下,確實是國內最普及的樂器。小提琴不像鋼琴,誰都能上去彈個音,很多孩子練了兩年都找不到調。好的小提琴老師更是千金難求。至於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管風琴在以前很多家長都沒有聽說過或者見過這種在教堂裡才存在的龐然大物,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伊頓哈羅,這種在學校的禮堂裡才有的樂器才逐漸為家長所知,並被當成了進入名校的敲門磚。
圖為伊頓公學裡的管風琴,富麗堂皇,是學校的鎮宅之寶
運動類的鄙視鏈就有些不合上面的規律了。在英國,學騎馬和學遊泳,在花費上相差無幾。但在國內,因為英國王室喜歡馬術和馬球,加上教學資源稀缺,好的馬術教練遠比拿奧運遊泳冠軍退役的教練要少的多,加上馬匹本身的寄養或租借也貴,所以馬術學習也就洛陽紙貴,價碼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本來就是好學不好學的問題,怎麼到成了相互鄙視呢?
圖為英國很大眾的運動-馬術,在私校的普及度也遠不如板球和英式橄欖球高
還不是資源惹的禍,因為稀缺,才會擠破頭去搶。這和愛馬仕的限量版以及全國頂級醫療專家的資源是一樣的。首先要有這個經濟能力去購買這個物品或者服務,然後才有資格去搶這個資源。搶到頂級的專家還有希望起死回生,搶到頂級的包包對很多人來說只是一張門票而已(參考《三十而已》裡的顧佳。那給孩子搶到頂級的興趣班呢?除了朋友圈的炫耀還有什麼其他效果呢?
圖為英國學高爾夫的小球童,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參加這個運動
樂器和棋類其實不分高低貴賤,都是鍛鍊智力,提高修養的好途徑。當然要是開始不是從孩子興趣出發,而是把頂級選手的出場費作為給孩子選擇的出發點,往往會事與願違,缺乏興趣也很難讓孩子堅持下去。那體育鍛鍊呢?明智的家長肯定知道體育鍛鍊的重要性,不論什麼運動,都需要從小動手,那在讓孩子接觸這些體育活動的時候,應該如何選擇呢?
圖為正在打英式橄欖球的伊頓學生
首先看父母的目標,要是以職業培養為目的,那就要注意養長避短。如果父母都身材不高,孩子也長得不快,那一些球類運動像排球籃球羽毛球,網球,或者遊泳就不用選擇了。要是以培養孩子品格為目的,那可以取長補短:孩子喜動,可以選擇一些安靜和追求平衡的運動,比如馬術,擊劍和高爾夫;要是孩子比較安靜,身體薄弱,那可以選擇一些激烈運動如踢球來增強體質。不論處於什麼目的選擇,都要注意各種運動潛在的危險性。如跑步對腿關節的傷害,球類對手腕的傷害,激烈運動受傷的風險等等。有運動學專家對各種運動的危險做過分析和研究,一致認為遊泳是適合各年齡,不分性別的最佳運動(當然職業訓練是個例外)。只有動手早,目標明確,考慮周全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的應該做的。畢竟為孩子投入時間,金錢和精力並不是僅僅為了朋友圈幾個贊,而是為孩子將來的人生培養一個無聲的伴侶啊!
英倫雲小學
英倫雲小學是一個專門針對全球5-12歲母語為非英語小朋友制定的教育產品。核心科目包括英語語文、數學、自然科學、藝術史、歷史、地理等,也為孩子提供全人素質培養課程,為Reception-Year6的學生提供全方面知識和能力培養,使學生具備和英國同齡小朋友同等的英語能力、國際視野、創新思考力和知識儲備。更為孩子提供英語語言訓練、入學測試、申請和註冊、預約面試、參觀學校、辦理寄宿監護服務、體檢、籤證申請等一系列服務。
如果您希望孩子在中國進行英式小學的教育,或者進行國際教育過渡的話,可以與我們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