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鋼琴竟然淪為了樂器學習鄙視鏈的最底部,如此看來,在孩子教育上,我已然掉隊很遠了。
孩子要上小學了,報名前,有家長半夜去排隊,為的只是拿個報名的排隊號。
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個個都無比焦慮。
學區房,輔導班,興趣班……你家孩子學了什麼?你家孩子英語在哪裡學的?你家孩子學樂器了嗎?都說編程是未來的必備技能,現在不學就來不及了……
不當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辛苦。在激烈的競爭中,需要拼搏的不僅僅是孩子,也要搭上父母。
沒有最焦慮,只有更焦慮。
在一個劇場裡,坐在第一排的觀眾,如果有一個人站起來,那後排的觀眾為了也能看到就必須站起來,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家都站了起來。
小到家庭教育,大到國家之間,都在上演著一出出的「軍備競賽」。
先站起來看戲的人短時間內看得更清楚了,等到大家都站起來,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來幾乎是一樣的。
仔細想想,所有人比原來付出了更多的體力成本,得到的只是和原來一樣的,甚至更差的觀劇效果。
結果,破壞秩序的人沒有得到持久的收益,而遵守秩序的人成為受害者。表面上要怪那個破壞秩序,先站起來的觀眾,實際上,真正的責任人是劇場管理員。
這種缺失或者不作為,勢必導致整個教育市場的急功近利,混亂無序。
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中國本就是注重教育的大國。過去,一家人省吃儉用供一個孩子上學,那是一照考中,改變家庭命運的改命路線。
雖然現在國民經濟好了,求學更多的不再是為了改變命運,但是這反而加速了家庭對孩子成長不確定性的焦慮。
考上大學,有份好工作,不求孩子養我們,他自己能夠安安穩穩的就行。這成了廣大家長的普遍心願。
按理來說,這個標準並不高,孩子應該沒有那麼大壓力,快快樂樂的享受幸福童年就好了。
然而現實是,孩子的成長從孩子自身轉移到了家長間的競爭。
別人重視教育,你不重視,如果我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那肯定和我們當父母的有關,有人送孩子去學英語了,我沒有送,以後孩子英語不好,孩子沒有錯,我做父母的肯定有責任。有人送孩子學了樂器,我沒有送,以後孩子沒有一技之長,孩子沒有錯,我做父母的肯定有責任。
面對孩子成長的不確定性,父母間的競爭,那種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就是怕孩子長大成人後,埋怨自己沒有給他提供和別人一樣好的條件。
高考只是人生第一站
成長本就是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有一種方法,可以把孩子打造成流水線一樣,沒有特質,沒有個性。這樣的孩子,是你想要的嗎?
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我們做的是孩子需要的嗎?我們是在幫助孩子成為考試機器,還是在幫助孩子真的成長?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接受父母為你準備的這一切嗎?
花錢事小,如果為此失去了孩子們原本天性裡的自由和快樂,在原本應該開心快樂,無憂無慮的年紀,孩子們在一個個補習班,興趣班之間穿梭。孩子的童年,青少年只有一次,那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回來的。
成功不是只有一條路,成功的標準有很多,放下世俗的眼光,拋掉那些沒有必要的成人間的攀比,少一些焦慮,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當孩子們回憶童年時,他有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他有一個經常陪伴他的爸爸和媽媽,他有自己喜歡的愛好,不為考分,不為考級,只是因為喜歡。
這樣的孩子,這樣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的孩子,不才是我們最想孩子成為的樣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