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育種夢」 田地裡大寫的小麥人生

2020-12-14 新華網客戶端

      未來網北京1月5日電(記者 楊佩穎)9月,整地、施肥、划行、分區及布置試驗;

  10月,播種;冬春季,田間觀察記載、抗病鑑定及大田管理;初夏,授粉雜交、選擇材料;盛夏,分類收穫、晾曬;

  7月,室內考種、室內選擇和試驗總結;

  8月,試驗安排;接著又回到第二年9月份的整地……

  45年,每天都在大田的忙碌中這樣度過,這就是小麥育種專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的人生。近半世紀以來,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小麥。從2畝試驗地起步到千萬畝推廣生產,他用心播下希望的種子,用情呵護大地的豐收。

  他選育的「西農979」,因凍害、抗倒伏、抗病害、早熟性、高穩產、高商品率等特性,累積推廣面積近億畝,累計增收小麥40億公斤,新增效益59.5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輝教授在即將成熟的小麥田裡調查研究。(圖片來源網絡)

  把小麥當做自己的孩子

  2014年6月的一個夜晚,狂風大作電閃雷鳴,接著風雨交加。數千斤實驗小麥,還晾曬露天廣場上沒來得及收,使王輝教授心急如焚。

  他不顧風雨奮不顧身的衝到廣場上,希望把小麥轉移,可是幾個人的力量根本不夠。看到此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級的13名同學紛紛趕來,在2個小時內將所有小麥全部轉移。

  回想起那日的場景,西北農林大學的大學生張麗楠(化名)心有餘悸,他說,「那天的風雨真的不是一般的狂啊,王輝教授對小麥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

  這樣的感受在王輝的四個女兒眼裡早就習以為常,她們對父親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你們是我的娃,小麥也是我的娃。」

  1943年出生於陝西楊凌李臺鄉五星西魏店的王輝,在成長的關鍵時期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深切體會到了沒糧吃、餓肚子的滋味。

  「立誓學農業科技,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這個樸素的想法,讓王輝選擇了小麥人生,並且一走就是半輩子。

  1964年,王輝考取了西北農學院農學系,1973年起跟隨我國一代育種大師趙洪璋拜師學藝。1977年,王輝便開始主持學校的小麥育種工作,「那個年代沒地、沒錢、沒設備,靠的就是一腔熱血。」在最初的育種過程中,整地、施肥、播種、管理、收穫都是王輝一身扛,有時甚至把家人都叫上一起幫他幹活。因為沒時間回家,妻子和四個女兒就把在實驗田裡的「義務勞動」當做是一家人團聚。

  王輝說:「培育一個品種根培育一個孩子一樣,對待每個小麥品種的特徵特性的了解,類似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徵特性。」

  有這工作的支撐,才覺得活得有意義

  「一天不看見自己的麥子,我這心裡就不踏實」

  1991年王輝的第一個小麥品種「西農84G6」誕生,推廣500多萬畝。他開始有了課題、經費,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他帶領團隊採用常規優化育種方法,在優質、多抗的基礎上,圍繞大穗、小葉類型開展研究。

  「西農1376」 「西農979」「西農9718」等一個個小麥品種,在王輝的團隊中相繼誕生。歷經18年選育的小麥良種「西農979」,終於在2005年通過國審,被農業部推薦為國家優質小麥主推品種,成為繼「小偃6號」之後30年來,重振陝西小麥育種科研優勢的品種。

  而種子的推廣也面臨諸多困難,為推介良種,王輝曾背起種子,擠汽車趕火車,西走寶雞,東到渭南,找當地的種子站、種子公司介紹自己的麥種,一次為等一個縣農業局分管種子的副局長,而放棄早餐或午餐時間,但見了也只是寒暄一兩句話,收效並不理想。

  但是王輝並沒有放棄,通過考察,大膽創新,他決定將「西農979」的陝西區域種子生產經營權授予公司運營。這一決定也使得王輝成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良種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推廣第一人,終於讓良種真正進入市場,走入生產領域。

  目前他培育的西農235、西農585等新品種正在進行區域實驗和國家審定。因早年不規律的飲食和辛苦勞作,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每天需要打四次胰島素。別人退休又是養生又是旅遊,但在王輝看來,不幹工作似乎就覺得缺了啥一樣,有這工作的支撐,才覺得活得有意義,活得才有信心。

  別人眼中的王輝: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如今已經退休多年的王輝依然堅持活躍在育種一線。他說「我就感到自己的心願沒完全實現,總感到沒有選育出了一個的的確確符合我心裏面想像的新品種性狀要求。」對育種的熱愛和對小麥品種的高要求成了他孜孜不倦的追求。

  「他根本就不管家,他一心光在他地裡頭幹。」 和王輝結婚40餘年的馬桂霞,給他打了一輩子的下手,在馬桂霞眼裡,王輝就不是一個好丈夫,也不是一個好父親,但是為了丈夫的事業,妻子一直默默的支持他。什麼揚花、授粉、雜交、接病、千粒重、穗粒數等等小麥育種上的專業術語,在馬桂霞這個初中數學老師的口中已是如數家珍,卻從沒享受過和丈夫散一次步的浪漫。

  王輝說:「育種是一個不斷逐夢的過程,在優中選優,永遠沒有終點,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吳普特印象中,「王輝是淡泊名利,求實創新,在我的印象當中他幾乎沒有休息日。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種精神很感動我。」

  「無論走到哪裡,實驗記錄本總是像寶貝一樣不離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的趙普慶對未來網(公眾號lovek618)記者說道,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一次王輝老師的實驗記錄本找不到了,全院的師生都幫他找。找到後,王輝老師激動地說,「多少年的心血都在這裡,它比我的命還珍貴!」

  在西農學子眼中,王輝是學校的名人,他的精神感動著一代代西農人,更是西農學子爭相學習的榜樣。2012年度王輝獲得陝西省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

  「育種周期長,想出成果很不容易,不能急功近利,得持之以恆。」趙普慶曾接受過王輝老師的指導,他說,王輝老師工作嚴謹、敬業,王輝老師能獲得科學技術最高成就獎對育種研究者來說是非常大的鼓舞。

  「他做人非常低調,工作認真,勤勤懇懇,默默無聞的奉獻。常常在田裡一待就是幾個月,平時在學校裡也很少見到他。」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黨委書記惠安堂印象中的王輝,惠安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王輝的奉獻精神值得當代大學生和科研工作者們學習,學校將於近期安排部署王輝同志學習專題教育活動,用他的感人事跡、光輝形象和崇高精神鼓舞師生、引領師生。

相關焦點

  • 給小麥玉米辣椒黃瓜等「裝晶片」,我們該記住這23位育種院士
    敵機常來轟炸,育種工作只得時斷時續地進行。1939年,在戰爭的硝煙中,金善寶團隊成功選育出了小麥良種「中大2419」。建國後的較長一段時間裡,「中大2419」還被大規模使用。金善寶也成了我國現代小麥科學的主要奠基人,小麥育種的一代宗師,並開枝散葉,薪火相傳。1955年,金善寶入選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後稱院士)。選育「中大2419」的團隊裡,還有位幹將叫蔡旭。
  • 小麥育種傳奇書寫者——記河南科技學院教授茹振鋼
    他參加國家重點項目「主要農作物新品種篩選與種子加工技術研究」,承擔國家863項目「優質抗病超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研究」,主持「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項目「抗病蟲高產小麥新品種選育研究」;瞄準國際尖端育種技術,建成了小麥抗蚜蟲育種新體系,育成優質小麥品種「百農64」「百農160」「矮抗58」「百農418」等,為黃淮海地區小麥生產提供了優質種源。
  • 顏濟:從飛行員到小麥育種專家
    在很多人覺得四川無法育成小麥良種的時候,顏濟不相信只有外國的麥種好種田,他以地方品種為基礎,進行矮杆抗倒、抗病的系選,同時引進國外新的種質,雜交育種。1962年,以中國城市命名的「雅安早」和「大頭黃」「竹葉青」開始大面積推廣,四川小麥由畝產300到400斤,提高到500到600斤,中國學者自主選育的小麥一下在四川佔據了「半壁江山」。
  • 【中國夢實踐者】「逆天小麥」製造者茹振鋼:畢生所求為豐收
    成功培育這個小麥新品種的正是「麥爸」茹振鋼,他是河南科技學院生命科技學院副院長、河南省雜交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  茹振鋼常說:「作為農業科技工作者,不能幫農民增產增收,你什麼都不是!」而他的畢生所求,就是用科技的力量裝滿中國糧倉。
  •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多個小麥基因組揭示現代育種的全球變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55:57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Curt A.
  • 中國小麥育種再突破 7個節水小麥品種發布
    農業農村部26日消息,國家小麥良種聯合攻關取得顯著突破,新發布7個節水小麥品種,標誌著我國小麥育種研究在保持產量國際領先基礎上,又邁上了高產綠色優質並重的新臺階。在河北省馬蘭村,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對節水小麥品種的性狀進行實地考察。
  • 小麥育種、栽培、病理都出了師生院士,同事祝他104歲生日快樂
    我國是世界小麥生產第一大國,近年來還保持著連年增收。麥田裡也走出了10多位院士,育種、栽培、病理等領域春色滿園,師生都是院士,還有兩位長壽院士,佳話永流傳。小麥育種師生三院士1950年9月19日,留美博士鮑文奎歷經20多天的海上顛簸,衝破美國特工的重重關卡,乘船抵達香港。
  • 玉米地裡的逐夢人 ——記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
    但對玉米育種家而言,不能放過任何可能,讓經驗和事實共同來選擇真正的良種。這件極其煩瑣、極需耐心的排列組合的工作,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研究所研究員、育種專家番興明一幹就是大半輩子。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都源於番興明的一片赤子之心——「我是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又是搞農業科研的,成果能讓農民受益,這是我最快樂的事。如果農民不喜歡自己的品種,我就會覺得很慚愧」。
  • 追逐的汽車夢 每個人生階段各有各不同
    在他們還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關於汽車的夢,尤其是性能突出、外形拉風的汽車一直就是男人追逐的夢想。對他們來說,汽車不僅僅象徵著代步工具,更可看做是自己的夢中情人。 資料圖憑著與生俱來敏銳的激情與時尚觸覺,他們時刻保持著對速度、空間、外觀等各方面協調的執著追逐。
  • 基於模型的高密度小麥作物3D成像表型分析算法
    點擊藍色字免費訂閱,每天收到這樣的好資訊本文通過將基於模型的數據分析技術(包括聚類和數據擬合)應用於從結構雷射掃描儀獲得的高解析度3D點雲,實現對高密度小麥的高通量表型分析小麥表型包括株高、穗大小和產量。表型數據可應用於輔助小麥新品種的雜交育種,而該過程需要量化和準確的方式記錄表型大數據集。目前獲取小麥穗大小的方法依然是通過人工手動測量。然而在同一田地的數百個樣地上重複測量,並且每個樣地種植不同的小麥品種,通過人工手動收集數據非常耗時,而且質量受圖片樣本量限制,從而造成了數據瓶頸。
  • 對話育種專家:「中國糧」用「中國種」基本實現
    而在田間,播下的小麥、油菜等作物正在休養生息,為新一輪生長做足準備。種子是一切農業生產工作的開端,在現代農業裡,一顆種子要經歷選育、審定、推廣等多個環節,動輒十年為期。甚至可以這樣說,種子,就是中國三農產業的「晶片」。 那麼,大國三農「晶片」是否也在遭遇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風險?形勢出人意料的樂觀。
  • 『21網拍推薦』追逐獎金追逐夢!暢談林基生先知先贏的競翔人生
    追逐獎金追逐夢!暢談林基生先知先贏的競翔人生 拍賣時間:3月12日~~3月19日21世紀名鴿網專環拍賣  臺灣振翔鴿舍:林基生基礎種鴿:萬七仔、KBDB鴿王家族、列尼爾. 為追逐高獎金與成就,毅然獻身鴿界40載林基生讀專科時無法每天照顧鴿子,就與鄰居朱益森(豐原中山海上聯合會副會長)兩人輪流照顧對方的鴿子。1982畢業後,在豐原參賽就拿到冠軍,之後每季比賽季季入賞。期間從一位英文老師何深洋先生那邊,引進多羽原鴿。1984年退伍後,一方面在家裡幫忙鞋業的工作,一方面也不間斷養鴿的興趣。
  • 「育種指紋」揭示玉米育種的遺傳改良規律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4月28日,記者獲悉,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與華南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單位合作闡析現代育種過程中玉米基因組選擇與遺傳改良規律,為加速玉米遺傳改良與精準設計育種提供了理論基礎。但玉米現代育種過程中品種耐密性改良的遺傳基礎和選擇規律尚未系統解析。
  • 河南省高校作物分子育種重點學科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主任王清連教授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主要從事棉花育種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工作;小麥遺傳育種學術帶頭人茹振鋼教授為全國優秀教師,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勞動模範,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
  • 滯留在家的南京農業大學學子奔赴農耕一線,在田地裡播撒「種子」
    「春耕」伊始,滯留在家的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本科生奔赴 「農耕一線」,在鄉村的田地裡播撒「種子」,在「雲」中播散情懷。錚錚誓言,拳拳熱情,從各地匯聚,眾多農科學子用青春的色彩描繪出屬於他們最美的「春耕圖」。
  • 南京農業大學小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揭示小麥-簇毛麥易位染色體6VS·6AL的基因組結構和易位過程中發生的微小結構變異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在植物學權威期刊assembly of sequences helps to unravel thegenome structure and small variation of the wheat-Haynaldia villosatranslocated chromosome 6VS·6AL》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將單條染色體分揀與測序、長片段組裝、細胞遺傳學材料創製與分析、生物信息學分析等技術方法相結合
  • 我的文明種植小麥方法介紹 小麥種植技巧分享
    我的文明小麥怎麼種植?我的文明種植小麥有什麼用?關於我的文明中的小麥種植問題,今天安趣網小編就為各位玩家小夥伴帶來了,我的文明小麥種植方法詳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的吧!首先,小麥是由農夫種植並收集用來餵養遊戲中你的所有小人兒的,而農夫則是從農耕居住地和農耕村落中出現的,並用來在空地塊上創造田地。
  • 「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院士
    」李振聲  繼趙先生之後,小麥育種大師當推在楊陵生活和工作了31年的中國小麥遠緣雜交育種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研究員。從此,他開始了在大西北長達31年的小麥遺傳育種研究生涯。  北京—楊凌,從繁華到荒蕪,李振聲說,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是這樣。哪裡艱苦哪裡去,哪裡需要哪安家。  到陝當年,我國農業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小麥條銹病大流行,這種被稱為「小麥癌症」的流行性病害,發生區域廣、流行頻率高、危害損失重,對小麥產量影響巨大,甚至導致絕收。時年25歲的李振聲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 野草到小麥的華麗轉身--中國數字科技館
    毫無疑問,小麥是人類的最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它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農田裡的主要作物之一。然而在最初,小麥可能只是禾本科的一種或幾種野草。普通小麥成為經濟作物之後,其農藝性狀仍在被不斷改良。在最近的50年間,隨著遠緣雜交技術、細胞遺傳學技術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小麥育種技術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品種產量增長了10倍以上。我國小麥的育種史基本與世界同步。1949年以來,我國的小麥品種普遍進行了4~5次的更新換代,每一次更新換代都使產量提高10%以上。單產從建國初期的40多公斤增長到目前的400多公斤,高產田可達600公斤以上。
  • 中國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找到了治癒小麥「癌症」的良方——我科學家攻克小麥赤黴病的關鍵基因  小麥赤黴病是世界範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一旦感染,不僅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更對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近些年,小麥赤黴病發生面積不斷擴大,成為農業領域裡的世界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