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在家的南京農業大學學子奔赴農耕一線,在田地裡播撒「種子」

2020-12-14 校園快報

「作為95後的農學人,助力家鄉發展是我的責任也是青年一代的擔當。」 「作為一名農學專業青年,春耕最忙時,理應貢獻自己的力量」「居家抗疫,那我就用網線向大家普及農業、農耕知識」。「春耕」伊始,滯留在家的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本科生奔赴 「農耕一線」,在鄉村的田地裡播撒「種子」,在「雲」中播散情懷。錚錚誓言,拳拳熱情,從各地匯聚,眾多農科學子用青春的色彩描繪出屬於他們最美的「春耕圖」。

志願情懷沃腴田,專業實踐繪早耕

「種塊太小無法提供充足的營養,不利於生長,儘量保證其在二指寬左右進行分割,提高種苗存活率。」現在正值我院學生宋佳偉家鄉「土豆」的種植季節,滯留在家的宋佳偉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就近走進農田,做起了當地農民的「小老師」。村民對這位學農的大學生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這樣相對有章法的種植既節約了一定成本,又避免了費時費力,雖然種塊剛剛種下,但期待『補苗』減少。」宋佳偉說到。

宋佳偉說,家鄉種田地的還是以中老年為主,對於作物生長期以及施肥種類的判斷還是依靠種植經驗和 「土方法」,考慮到土地特質以及小麥種植區容易受大風影響,需要對小麥進行矮化藥劑噴施,以防小麥倒伏影響機械化採收等問題。剛忙完土豆種植的他就奔赴了小麥田地,幫助村民確認施肥比例與教當地農民識別小麥不同生育期的辨別方法。

現代農業還是有很多進步的,宋佳偉在幫扶農耕地意識到,現在使用的薄膜都是兩邊黑中間透明的樣式,原來是現在的土豆種植都偏早一些,黑色保證了土豆發芽生長的溫度,以保證其正常發芽生長,給下一茬的晚玉米留出足夠的生長期,中間的透明膜卻是為了能看清種苗,方便後續「透風」的管理,這是宋佳偉課本裡未學習到的,只有深入農田,才可從「經驗」中獲取科學知識在實踐中的進步,宋佳偉感慨道。

與宋佳偉不同的是,生活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一個小村莊的趙亞南在參與當地甜菜種植的過程中,本來是建議採用透明的薄膜,現在大地回暖,甜菜種植不需要過度保溫,並且透明薄膜還利於觀察,但當地村民紛紛選用了黑色,詢問後才知道原來田地裡經常有鳥雀「光臨」,鳥雀看到透明薄膜裡面的露珠就會啄開解渴,從而喪失了薄膜的作用。趙亞南說,這是課堂裡學不到的,真正投身到農田才能學以致用 ,將「科學」與「經驗」結合,達到最好的農作物種植效果。

趙亞南學習開農耕機 趙亞南觀察玉米根

現在正值趙亞南所在家鄉的甜菜育苗期,選種、讀不懂種子包裝盒的外文語言成為了村民的一個難題, 「甜菜種子怎麼是藍色的?」「產品說明裡的『徒長』是什麼?」「施用時期是在『真葉將出』,哪一片葉子是真葉?」每年都是靠「經驗」與「人傳人的使用方法」來進行使用,滯留在家的趙亞南結合自己專業所學與產品說明做起了小小解說員。「藍色的種子」是因為甜菜種子很小而且顏色接近土壤,而在種子外皮「裹」上抗蟲劑、殺菌劑、染料和填充物,以期為了能夠更好地播種、茁壯的生長。「徒長是指幼苗在接收到的光照不足或者水分太多時出現莖加長的田間現象」「真葉是生產中我們看到的幼苗長出的第3、4片葉子」。還是讀書好,村民紛紛感嘆道。

「過幾天春耕正式開始就要犁地了,田地裡不忙的時候,我會在當地農戶的指導下學習農機操作。村子裡的年輕人日益減少,國家對於農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95後的農學人,能為家鄉生產助力,是我的責任也是青年一代的擔當。」趙亞南如是說。

家鄉田地育農人,農學反哺繪農情

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農業人才,這些深入田間地頭的學生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遠在貴州的小姑娘周述蘭也積極地加入到了農耕行列。由於貴州山地較多,無大面積田地,更無法將機械運用到田地耕作中。不到20歲的小姑娘,也拉起了犁,揮起了鋤頭,參與了農忙。她說,家鄉由於選擇外出打工的人數較多,留在家中耕地的人基本是老年人,而我作為一名農學人有義務也有責任參與農耕,幫助農忙。滯留老家湖北的周維梁,也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步入了農田,學習旋耕機原理與操作,幫助幹農活。「雖然還未學習專業知識,不能給一些科學建議,但是春耕的幫扶是我的責任」周維梁如是說。

周述蘭在田間地頭

在玉米的播種中,為了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前應把種子輕曬1-2天,有利於播後種子吸水,增強種皮透性和種子酶的活性並且進行人工剔除痩弱籽粒、破碎粒等有明顯缺陷的種子,以保證田間出苗率。然後準備好肥力適中的土壤,可分粒播種於適當行間距,待出苗後再進行移栽這是課本中的講解,而鄭文涵發現實際操作中,當地農民利用草木灰對土壤進行增肥,並且將土壤分成土團,每一團中播兩到三粒種子,以此增加出苗率,這樣既節約了成本,也達到了一樣的效果,這樣的「土方法」讓她受益匪淺。

大一學生張陽這學期的一門課程是《植物學》,課堂上的知識很詳細卻又很「模糊」,「互生葉、對生葉、輪生葉等等有什麼區別呢?家鄉周邊這麼多植物會有這些現象嗎?」他帶著疑惑在家鄉開啟「尋葉之旅」。談到實踐後的感受,張陽說:「把『課堂』搬到田地裡,會發現一葉一世界,每一個現象都不是記住知識點就夠了,只有切身看到、體會過鑑別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這次經歷讓我對本專業有了全新的認知。」他們說,延期開學不停學,現在還沒有學習專業課程的我們只能出力,用力氣在田間上好這場特殊的專業課

戰「疫」不誤農時,農學院學生用青春的朝氣和堅毅的擔當,在服務一線描繪最硬核的「春耕圖」。時間砥礪信仰,時代見證擔當,為培養「一懂兩愛」的農業人才隊伍而不懈奮鬥。

據悉,該學院學生還自發組織發起網絡「戰疫情,援春耕」活動,通過簡短的視頻,講述與當下農耕最密切的知識,既在一定程度上幫扶農耕,又向社會廣大民眾傳播了農情。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 編輯:貓眼新媒體工作室 龔珣

相關焦點

  • 豐收節裡談育人,南京農業大學穠味思政課坐而論「稻」
    交匯點訊 22日是中國第三個農民豐收節,當天,在南京農業大學,一堂以「尊稻」為主題的特色思政課在教工食堂開講,師生們圍坐餐桌前,聽南京農業大學水稻栽培團隊丁豔鋒教授、李剛華教授從微視頻《穠味思政·尊稻》說開去,講述一粒稻米背後的故事。
  • 視頻丨科技助農 無人機播撒紫雲英
    秋末冬初,湖南藍山縣農業部門派出技術小分隊下到田間地頭,指導廣大糧農利用冬閒田播撒紫雲英種子,讓冬閒田披綠過冬,待到來年春天花開時節,既美了鄉村,又肥了田地。在所城鎮長鋪村200多畝連片水稻種植基地,秋風吹過泛起層層稻浪,收割機在稻田裡來回穿梭,在機器轟鳴聲中,割稻、脫粒一氣呵成。田地裡,農機手開鐮收割最後一批晚稻。田岸上,種植戶陳學高和農業技術人員指導飛防操作手進行紫雲英撒種作業,兩臺農業飛防無人機幾個來回,幾十畝稻田便撒上了綠肥種子。另一邊,旋耕機立馬在播撒好種子的田塊裡開溝,便于田塊排水,以防田塊積水影響紫雲英發芽生長。
  • 華中農業大學學子在全國種子解剖大賽上榮獲佳績
    11月15日,華中農業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等植物生產類相關專業學子在全國種子解剖大賽中獲佳績,所提交的11份作品獲國家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所獲獎項的數量與質量在各參賽高校中位列第一。
  • 堅韌不拔,向陽而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陳玉秀
    陳玉秀從小立志獻身祖國航空航天事業,以高分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理學培優班,保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工程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讀研第一年發表SCI等多篇學術論文,獲發明專利授權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重大科研項目。反哺社會,播撒陽光。
  • 「建行藍」融入「田間綠」,用青春播撒金融的種子
    ,放飛在沃野阡陌之間,綻放青春的力量,傳遞金融的普惠,播撒希望的種子。一位參加了這次實踐活動的學子表示,許多關於「三農」的課題,在學校裡雖然能夠學到一些理論,但那更多只是平面的,只有當你走進田陌之間,與當地的人交流,並親自體會和感受,這些東西才會立體地浮現在你的腦海間,且終身不忘。
  • ...藏種於民」——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種子...
    中國日報12月19日電 2020年12月19日上午,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農業農村部生態總站資源環境國際項目辦公室業務部主任張豔萍在致辭中表示,我國農業歷史悠久,種質資源十分豐富,這些種質資源是我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農業遺產。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和農業科技創新的源頭,也是傳承中華農耕文明的載體,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南京農業大學
    2020年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 「食尚精英」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簡章 2020年南京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 「食尚精英」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招生簡章各位同學:南京農業大學是隸屬於國家教育部的全國重點大學
  • 播撒夢想的種子
    播撒夢想的種子李珉夢、王卉所帶班級,許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爺爺奶奶並不能幫助他們的學習;有的家長面對孩子不盡人意的成績只知道打罵責罰,卻不懂得與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不願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有的孩子從小父母離異,給他們帶來了心理上的創傷。農村的孩子相比城裡的孩子缺失的是什麼?陪伴?關愛?還是敢想敢做的勇氣?隨著與孩子們的日益熟悉,李珉夢、王卉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 玉泉區民族幼兒園: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心中
    9月2日,在玉泉區民族幼兒園蒙中班教室裡,剛開學不久的蒙古族小朋友正在跟著老師學習蒙古歌曲,和前來採訪的記者熱情的打招呼。在玉泉區民族幼兒園的教學樓間,隨處可見傳統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相互交織和融合——一個個民族特色的功能教室裡,既有馬頭琴、蒙古族皮藝,也有傳統剪紙、書法;走廊裡,蒙古族的雲朵、服飾和中國傳統的詩詞被融進同一個裝飾作品裡......
  •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誰實力更強?看排名就知道
    哈嘍大家好,我是老王談教育99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所有的學校已經延期開學好久了,雖然說學生們一直在家進行線上學習,但是其學習效率遠遠低於線下學習。而且對於一線老師來說,他們大多都是中老年教師,還沒有熟練地使用線上平臺軟體,從而導致了教學任務加重。而且學生們長時間觀看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也會對視力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說什麼時候能夠正式開學一直是學生家長一直關心的問題。而對於高三來說,現在的時間更是珍貴,因為現在還有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要參加高考了。而江蘇省是我國的高考強省,也是教育強省,江蘇省高校眾多。
  • 南京農業大學,「211工程大學」,緊追985院校中國農業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南京農大,位於六朝古都江蘇省南京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位院校按,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盤點選擇青島農業大學的理由
    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盤點我們青島農業大學值得大家選擇的理由,你想要的大學生活,青島農大都能滿足!相信看完後的你會迫不及待地來到這裡呢!校史悠久 嚴謹奮發青島農業大學始建於1951年,距今已經有69年的辦學歷史了。
  • 「長」在田地裡的思政課!揚大農學院把「農情」種到農田裡
    近日,在揚州大學文匯路校區的試驗田裡,一堂實境式「思政課」正在進行。   「長」在田地裡的思政課   「人才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鄉村特別需要有情懷、有技術、有創新能力的青年才俊。」面對一張張稚嫩的臉龐,戴爾慶發出感慨。「農業工作者要到一線去抓一手數據,任何的紙上談兵都是假大空。」在田間,學生們圍坐在戴爾慶身邊,聽著這位村支書講述他引領農民如何走出一條新型農村經濟發展道路的艱辛歷程。
  • 就業先鋒行·朋輩故事②|南京農業大學陸超平:讓農戶「穿著西裝...
    本期我們將為你帶來南京農業大學陸超平的創業故事。陸超平是南京農業大學2014級經管院農經專業的在讀博士,同時也是一名創業者。2014年,懷揣農業科技創業夢想的他辭去公務員工作,開始智能漁業的創業。他創辦了南京漁管家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雲端技術和物聯網,讓農戶實現「穿著西裝養魚」,使水產漁業變得「輕鬆優雅」。
  • 南京農業大學:被嚴重「低估」的大學?頂級「211」?
    南京農業大學特別是臨近高考填報志願,很少的家長會考慮到南京這個地方,但只要一提到南京,想到的更多是「南大」「南航」之類的,所以說南京農業大學卻總是在人們口中被遺忘的那個而且不只生活中,甚至在一同類高校之間,南京農業大學(下文均稱「南農大」)也是存在感很低的那個。那「南農大」真的是別人口中那個「名副其實」的「小透明」嗎?下面讓小編與你一同揭秘這背後的故事。一、「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 稻花香裡說夢想 飽蘸深情寫詩章——建行紅河州分行2020年學子下鄉農耕文化體驗活動紀實
    在奔赴袁隆平院士超級稻蒙自基地的路上,車廂裡循環播放著由袁隆平填詞的《我有一個夢》歌曲,參與活動的學子們從歌曲中感受一個關於成長與夢想的故事。蒙自草壩鎮前進村「好吃米」合作社的李媛向學子們介紹道,「2019年,我們的畝產量為1138.2公斤,今年,我們將通過更加精細化的種植,推動實現畝產1200公斤。看目前的長勢,我相信能實現。」聽完李媛的介紹,學子們眼睛瞪圓了,嘴巴張大了,一邊尖叫,一邊鼓掌。
  • 播撒合作共贏的種子——隆平高科「出海記」
    通訊員 攝     湖南日報記者 柳德新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從援外培訓到雜交水稻外交,從雜交水稻種子出口到本地化育種……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的「出海記」,正是沿著「一帶一路」播撒合作共贏種子的故事。
  • 山西孝義中學收到南京農大、南京郵電大學賀信:點名表揚這些學子
    南京農業大學向我校發來喜報,對我校長期輸送優秀青年學子表示感謝。我校2017屆畢業生郝月靜同學以優異的成績保送讀研,2018屆畢業生張娜瑛、2019屆畢業生張杰越、吳琪、王聖柯在校表現優異,獲得多項獎學金。
  • 八位大學校長燃情寄語,哪一句打動了你
    2019-06-21 19:33圖文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 6 月 20 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巾幗志願服務展播 | 用「N+1」的方式播撒志願服務的種子
    巾幗志願服務展播 | 用「N+1」的方式播撒志願服務的種子 2020-12-21 21: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