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95後的農學人,助力家鄉發展是我的責任也是青年一代的擔當。」 「作為一名農學專業青年,春耕最忙時,理應貢獻自己的力量」「居家抗疫,那我就用網線向大家普及農業、農耕知識」。「春耕」伊始,滯留在家的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本科生奔赴 「農耕一線」,在鄉村的田地裡播撒「種子」,在「雲」中播散情懷。錚錚誓言,拳拳熱情,從各地匯聚,眾多農科學子用青春的色彩描繪出屬於他們最美的「春耕圖」。
志願情懷沃腴田,專業實踐繪早耕
「種塊太小無法提供充足的營養,不利於生長,儘量保證其在二指寬左右進行分割,提高種苗存活率。」現在正值我院學生宋佳偉家鄉「土豆」的種植季節,滯留在家的宋佳偉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就近走進農田,做起了當地農民的「小老師」。村民對這位學農的大學生紛紛豎起了大拇指。「這樣相對有章法的種植既節約了一定成本,又避免了費時費力,雖然種塊剛剛種下,但期待『補苗』減少。」宋佳偉說到。
宋佳偉說,家鄉種田地的還是以中老年為主,對於作物生長期以及施肥種類的判斷還是依靠種植經驗和 「土方法」,考慮到土地特質以及小麥種植區容易受大風影響,需要對小麥進行矮化藥劑噴施,以防小麥倒伏影響機械化採收等問題。剛忙完土豆種植的他就奔赴了小麥田地,幫助村民確認施肥比例與教當地農民識別小麥不同生育期的辨別方法。
現代農業還是有很多進步的,宋佳偉在幫扶農耕地意識到,現在使用的薄膜都是兩邊黑中間透明的樣式,原來是現在的土豆種植都偏早一些,黑色保證了土豆發芽生長的溫度,以保證其正常發芽生長,給下一茬的晚玉米留出足夠的生長期,中間的透明膜卻是為了能看清種苗,方便後續「透風」的管理,這是宋佳偉課本裡未學習到的,只有深入農田,才可從「經驗」中獲取科學知識在實踐中的進步,宋佳偉感慨道。
與宋佳偉不同的是,生活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一個小村莊的趙亞南在參與當地甜菜種植的過程中,本來是建議採用透明的薄膜,現在大地回暖,甜菜種植不需要過度保溫,並且透明薄膜還利於觀察,但當地村民紛紛選用了黑色,詢問後才知道原來田地裡經常有鳥雀「光臨」,鳥雀看到透明薄膜裡面的露珠就會啄開解渴,從而喪失了薄膜的作用。趙亞南說,這是課堂裡學不到的,真正投身到農田才能學以致用 ,將「科學」與「經驗」結合,達到最好的農作物種植效果。
趙亞南學習開農耕機 趙亞南觀察玉米根
現在正值趙亞南所在家鄉的甜菜育苗期,選種、讀不懂種子包裝盒的外文語言成為了村民的一個難題, 「甜菜種子怎麼是藍色的?」「產品說明裡的『徒長』是什麼?」「施用時期是在『真葉將出』,哪一片葉子是真葉?」每年都是靠「經驗」與「人傳人的使用方法」來進行使用,滯留在家的趙亞南結合自己專業所學與產品說明做起了小小解說員。「藍色的種子」是因為甜菜種子很小而且顏色接近土壤,而在種子外皮「裹」上抗蟲劑、殺菌劑、染料和填充物,以期為了能夠更好地播種、茁壯的生長。「徒長是指幼苗在接收到的光照不足或者水分太多時出現莖加長的田間現象」「真葉是生產中我們看到的幼苗長出的第3、4片葉子」。還是讀書好,村民紛紛感嘆道。
「過幾天春耕正式開始就要犁地了,田地裡不忙的時候,我會在當地農戶的指導下學習農機操作。村子裡的年輕人日益減少,國家對於農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作為95後的農學人,能為家鄉生產助力,是我的責任也是青年一代的擔當。」趙亞南如是說。
家鄉田地育農人,農學反哺繪農情
實踐才是最好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社會需要的農業人才,這些深入田間地頭的學生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遠在貴州的小姑娘周述蘭也積極地加入到了農耕行列。由於貴州山地較多,無大面積田地,更無法將機械運用到田地耕作中。不到20歲的小姑娘,也拉起了犁,揮起了鋤頭,參與了農忙。她說,家鄉由於選擇外出打工的人數較多,留在家中耕地的人基本是老年人,而我作為一名農學人有義務也有責任參與農耕,幫助農忙。滯留老家湖北的周維梁,也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步入了農田,學習旋耕機原理與操作,幫助幹農活。「雖然還未學習專業知識,不能給一些科學建議,但是春耕的幫扶是我的責任」周維梁如是說。
周述蘭在田間地頭
在玉米的播種中,為了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前應把種子輕曬1-2天,有利於播後種子吸水,增強種皮透性和種子酶的活性並且進行人工剔除痩弱籽粒、破碎粒等有明顯缺陷的種子,以保證田間出苗率。然後準備好肥力適中的土壤,可分粒播種於適當行間距,待出苗後再進行移栽這是課本中的講解,而鄭文涵發現實際操作中,當地農民利用草木灰對土壤進行增肥,並且將土壤分成土團,每一團中播兩到三粒種子,以此增加出苗率,這樣既節約了成本,也達到了一樣的效果,這樣的「土方法」讓她受益匪淺。
大一學生張陽這學期的一門課程是《植物學》,課堂上的知識很詳細卻又很「模糊」,「互生葉、對生葉、輪生葉等等有什麼區別呢?家鄉周邊這麼多植物會有這些現象嗎?」他帶著疑惑在家鄉開啟「尋葉之旅」。談到實踐後的感受,張陽說:「把『課堂』搬到田地裡,會發現一葉一世界,每一個現象都不是記住知識點就夠了,只有切身看到、體會過鑑別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這次經歷讓我對本專業有了全新的認知。」他們說,延期開學不停學,現在還沒有學習專業課程的我們只能出力,用力氣在田間上好這場特殊的專業課。
戰「疫」不誤農時,農學院學生用青春的朝氣和堅毅的擔當,在服務一線描繪最硬核的「春耕圖」。時間砥礪信仰,時代見證擔當,為培養「一懂兩愛」的農業人才隊伍而不懈奮鬥。
據悉,該學院學生還自發組織發起網絡「戰疫情,援春耕」活動,通過簡短的視頻,講述與當下農耕最密切的知識,既在一定程度上幫扶農耕,又向社會廣大民眾傳播了農情。
來源: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 編輯:貓眼新媒體工作室 龔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