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條寶媽留言,公婆就是她丈夫的兒子,她生完孩子後想出去工作,想讓公婆帶孫子。於是,婆婆帶了兩個月,竟開口問她們要的「薪水」。寶媽非常生氣,她說:「家裡的人,公婆只有一個兒子,他們帶孫子難道不是沒有道理的嗎?怎樣得到額外的薪水?這人真可惡
下面許多網友也評論說,老人家給孩子帶娃主動要「工資」,實在顯得太「現實」了。如果是這樣的話,夫妻倆乾脆請個保姆,不欠老人家的人情,有什麼問題也好溝通。但也有一些網友認為,老人晚年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幫孩子帶娃,辛苦工作,孩子就應該給他們「發工資」。雙方的觀點,似乎都站得住腳,有那麼一會兒,寶媽也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所以,老人幫著帶孩子,孩子到底該不該給「工資」?社會學者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社會學家說:不給父母「工資」就等於變相的「吃人」
在這件事上,以前我個人也很難說贊成或反對誰。但前兩天我偶然看到濟南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的龔曉潔教授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一個看法,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
對她而言,養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而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將這一責任轉移給老人。於是,老人為了孩子的養育和帶娃而犧牲自己的晚年生活,這種行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變成一種變相的「啃老」。
另外,從現實問題來看,老人老了,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幫孩子帶娃還得出錢出力,他們個人的生活開支又如何保障?即使老人有了存款和養老金,但養活自己還是可以的,如果幫孩子養娃,難免要掏錢買菜,買日用品,給孩子買吃的,玩具等等,老人都負擔不起。
因此,在龔曉潔教授看來,孩子給老人「帶孫費」,或者像上面寶媽所說的給老人「工資」,其實只不過是看到了金錢的層面,並沒有想到要感謝老人。所以,不給老人「工資」,還硬要老人幫著領娃,其實是一種變相的「啃老」。因此,孩子們應該向老人表示一下幫忙帶娃。
假如覺得給老人家的「工資」太沒有人情味的話,其實還是有很多辦法彌補的。
一般而言,我們傳統的父母仍然願意為孩子付出,而不像西方國家的父母那樣把孩子區分得過於明顯。而且因為有很多老人會跟孩子要「帶孫費」或「工資」,實際上是被逼得沒辦法。老一輩沒有經濟收入,也要把錢花在子女和孫輩身上,他們經不起這樣的折騰才會對孩子「講道理」。
因此,孩子們不要等到老人主動要「工資」了才後悔,而要主動向老人表示,如果覺得給老人的「工資」太沒人情味了,其實還有很多辦法可以彌補的。例如:家庭開支不讓老人出錢,給老人買吃的,給老人過生日,逢年過節給老人包紅包等,都可以做到,千萬不要在為娃做家務時是老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