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動物園裡竟然住著從未被記錄的新物種———一種長度大約2毫米的小甲蟲!經鑑定,它在分類上屬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蟻甲亞科,目前已正式被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一個帶有上海記憶的名字。
記者昨天從上海師範大學獲悉,最新發現的「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是去年該校一支昆蟲學研究團隊在上海動物園一隅的綠地上採集昆蟲標本時,無意中發現的。經過一年左右的比對、論證,最終將其鑑定為新物種。相關學術論文已於今年3月正式刊登在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動物分類學》上。
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殷子為告訴記者,去年他和團隊成員到上海動物園做昆蟲標本採樣,在顯微鏡下,科研人員突然發現,有個黑色的小甲蟲無論是頭部結構上呈現出的黑色粗顆粒,還是腹部上的凹坑、金毛以及內部生殖結構解剖結果,和他們過去所熟知的蟻甲都不一樣。後來經過鑑定,認定它是一種過去從來沒有被記錄的新物種。
在學界,每當有新的昆蟲發現,科學家都會為它起一個正式的拉丁文學名,與之「配套」的還有一個模式標本。以發現地命名的「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正式拉丁學名為「BatriscenellusxijiaogongyuanYin,Jiang&Chen,2017」。而表徵其為新物種的模式標本目前就收藏在上海師範大學昆蟲標本室。
據介紹,「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是一類軀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擁有2對翅膀和3對足的節肢動物。它屬於鞘翅目,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甲蟲」,特徵是前翅角質化。甲蟲是全球動物界裡最大的一個目,物種總數超過30萬種。隱翅蟲則是鞘翅目下一類特殊的甲蟲,是一種主要棲息於落葉腐殖層的小型捕食性甲蟲,鞘翅極短,腹部體節外露。目前,全世界已記載的隱翅蟲種類超過6.5萬種,我國已知的超過6000種。
隱翅蟲在生態系統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物種的多樣性可以反映出該地區的生態環境優劣。然而,上海地區過去百年來僅記錄到60種隱翅蟲科物種,且多為常見的廣布種,這可能與上海本身的自然環境———缺乏山地森林系統、近數十年來城市化進程以及缺少物種多樣性的基礎調查有關。
在殷子為看來,此次能在上海動物園發現新物種,至少傳遞出兩個信號:首先,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裡,仍然保有著一些原始的生態環境,這對「庇護」一些我們目前可能還未知的新物種極為重要。上海動物園內植物種類豐富,保存有較好的人工林,部分區域擁有較厚的落葉腐殖層,生態系統較為完善。
「這些年我們雖然也在陸續發現一些蟻甲亞科的新物種,但都是在外省市的一些自然保護區或比較原始的地方。這次在市中心的一塊綠地裡找到了新物種,非常興奮。」而另一方面,殷子為也認為,上海在對本地昆蟲研究的系統推進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