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年發現三種全球昆蟲新物種(圖)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一年發現三個全球昆蟲新物種。經過前期線上平臺中文名徵名投票活動,上海師範大學創客代表、上海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19日在上海正式宣布最新發現的上海昆蟲新種取名為「上海雙斑粗角步甲」。

圖為「上海雙斑粗角步甲」標本。 許婧 攝

  當日,戀野物語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五方共同為這種昆蟲新標本揭幕。

  今年3月,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taxa》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發布一種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的昆蟲新種;9月,上海又發現了一種名為「天馬華冥小葬甲」的新種;此番新發現的研究成果已被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ZooKeys》接收,正式命名確認後將第一時間正式發表。這些新發現的都有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研究室科研團隊的身影。

戀野物語與上海師範大學、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五方共同為這種昆蟲新標本揭幕。 上師大供圖。

  十年磨一劍。「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發現人——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的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COO宋曉彬說,「為了完成這樣一篇關於上海棒角甲亞科昆蟲的整理性論文,我花費了整整十年時間積累資料和標本,去到上海各大綠地和公園進行採集和觀察。文章對我自己而言,是我十年鑽研昆蟲的一個階段性的小總結。」

  2016年秋天,宋曉彬與團隊成員彭中參與了上海濱江森林公園主辦的「生物限時尋」活動,採集了一些昆蟲,並帶回研究機構飼養或製成標本。在開始整理昆蟲標本時,發現了這種與眾不同的甲蟲。

宋曉彬在介紹新物種各色有趣的天然習性。上師大供圖。

  據介紹,上海雙斑粗角步甲的平均體長只有3.12毫米,平時喜歡躲藏在朽木中,靠捕食各種小型節肢動物為生。它們有一個強大的本領「放炮」,雙斑粗角步甲家族成員放出的不僅是難聞的氣味,還能在一瞬間噴射出接近60℃高溫的化學物質以應對它的敵人。

  10年間,宋曉彬曾在上海零星發現過數量極少的新種雙斑粗角步甲,這次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大約五六平方米的一塊區域內,發現了約200頭新種雙斑粗角步甲。

  「該新物種對生態環境的要求異常嚴苛,這樣的生境在普通的城市公園內非常難以遇到」,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辦公室主任金鈺麒介紹說,公園前身是有數十年歷史的三岔港苗圃改建而成,園內生態環境優越,為各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棲息環境。

  宋曉彬在演講中不僅帶大家領略了此次新物種各色有趣的天然習性,還從動物學分類學的角度為大眾進行了最為權威的科普解讀,回應了在線上徵名過程中人們的一些質疑,更為外界展示了一個孜孜不倦的自然科普探索者的面貌和這個年輕的團隊不為人知一面此次演講見證了創業路上的艱辛與坎坷,通過分享他們所走過的路,為更多有志創業、正在創業的青年,提供一個個鮮活的創業案例。

  「對生態環境保護應該建立在對生物多樣性的了解之上,而生物多樣性最先關注的就是分類學上的新發現」,從小酷愛大自然的宋曉彬的願望除了堅持所學所愛,還有喚醒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行動。

  宋曉彬所在的創業團隊中的三人均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動物學專業的碩、博士,經導師李利珍教授及湯亮副教授指導成立了「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幾位聯合創始人都是該專業實驗室培養下的優秀研究生,在讀期間皆獲得了國家獎學金,其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及較高的學術敏銳性。

  擁有「一種鍬甲幼蟲人工飼料」發明專利的戀野物語CEO屠越鄴是宋曉彬的同門師兄弟。「『讓自然成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是我們的願景,『成為最專業的自然教育IP』是長遠目標,『對知識負責,說孩子們聽得懂的自然』是我們的團隊口號」,屠越鄴希望更讓更多人看到一個年輕而極具科研實力的自然教育領域創業團隊的無限可能。(完)

相關焦點

  • 上海青年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上海青年學者發現昆蟲新物種「海南缺翅蟲」 2015-10-28 13:16:59>   中新社上海10月28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師範大學28日在滬披露,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著名期刊《Zootaxa》發表論文,報導了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目昆蟲物種——「海南缺翅蟲」。
  • 海南發現昆蟲新物種 命名為「海南缺翅蟲」(圖)
    海南發現昆蟲新物種10月28日,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在介紹「海南缺翅蟲」。這是10月28日翻拍的「海南缺翅蟲」圖片。    當日,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據了解,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新華社發
  • 名字曾被用來命名昆蟲的男孩又發現了新物種
    不久前,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紹興諸暨二中高二學生趙鐵雄和上海師範大學博士殷子為,美國芝加哥博物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Alfred F.Newton共同署名發表科學論文,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昆蟲物種——Odontalgus
  • ...命名為"西郊公園毛角蟻甲"-上海,甲蟲,物種,生態環境,昆蟲,蟻...
    記者昨天從上海師範大學獲悉,最新發現的「西郊公園毛角蟻甲」,是去年該校一支昆蟲學研究團隊在上海動物園一隅的綠地上採集昆蟲標本時,無意中發現的。經過一年左右的比對、論證,最終將其鑑定為新物種。相關學術論文已於今年3月正式刊登在國際動物學權威期刊《動物分類學》上。
  • 深圳發現昆蟲新物種 名字等你來起!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知3140種突眼隱翅蟲,中國已知536種,深圳市已發現11種。   如何確定是新物種?   據了解,整個生物分類是一個給各個物種頒發「身份證」的過程,根據昆蟲的特徵逐級依次細化分類到各個階元,到達屬級後,如果和屬內所有的物種的分類特徵都不一樣,那麼就能確定發現了新物種了。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新物種 竹節蟲足長超60釐米(圖)
    世界最長新物種被發現,為一種竹節蟲新物種,它有著細長的身子和四肢,連頭須都十分細長,顏色很像乾枯的樹木,它的足長有62.4釐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80餘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公布了發現昆蟲新物種消息。此次公布發現的是一個竹節蟲新物種——足全長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身體長度也達到36.1釐米。刷新了世界上已經被人類發現的80餘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
  • 臨安清涼峰發現45種全球新昆蟲·都市快報
    記者 周少燕 通訊員 張偉星 趙東武     本報訊 經過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100多位專家近8年的採集調研,浙西第一高峰臨安清涼峰,最近新發現了45個「小傢伙」,這是在全球範圍內首次發現的45種昆蟲。
  • 世界最長昆蟲:全長62.4釐米 或是全新物種(圖)
    或是全新物種  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經過研究確定,該物種為佛竹節蟲屬種類,與世界已經發現的該屬種類比較均有差異,可能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圖由華希昆蟲博物館提供  確認兩年才公布紀錄 引來國外專家關注  2014年8月,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科考隊來到廣西海拔1200多米的山區裡採集昆蟲標本,在凌晨1點的 「燈誘」過程中,一根樹枝反射出一個光源。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走上前去,捧起「樹枝」。這正是一隻竹節蟲。
  • 福建省發現新物種
    發現一個新物種有多難?首先它必須是未被發現記錄過的物種,其次你需要捕獲一雄一雌作為標本,再寫論文並在國際上獲得認可。7月初,國際最權威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就認可了一種發現於福建深山,發現者為福建人,並且以這位福建人命名的新物種天牛!!全英文論文(劉鵬宇提供)因國際命名法則規定,新物種的發現者對此物種有命名權,因此新物種被命名為黃劍斌糙天牛,其中黃劍斌為人名,糙天牛為天牛的一個屬。
  • 昆蟲中的「活化石」!臺灣中興大學師生發現最新白蟻物種
    臺灣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右起)與博士生梁維仁發現白蟻新物種「穿山甲木鼻白蟻」,獲國際期刊刊登。  中國臺灣網3月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歷經4年多研究,臺灣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博士生梁維仁確定發現最新白蟻物種,並命名為「穿山甲木鼻白蟻」。此「木鼻白蟻」為木白蟻演化至鼻白蟻間的過度族群,體型較一般白蟻大,屬於昆蟲中的「活化石」,此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美國昆蟲學會會刊》及《無脊椎動物系統學刊》刊登。
  • 全球最新發現的八大物種(2018年7月更新)
    雖然已經知道的有很多物種,但是未知的基數更大,每年都有一些新發現物種,不斷見諸報導。那麼,最近世界上發現了哪些新的物種?請隨中國綠髮會小編帶您來看看。01. 澳大利亞的一種新毒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家Bryan Fry近來在一個裝載碼頭發現了一種新的毒蛇,不過,它可能剛發現就瀕臨滅絕。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 堪比成年人胳膊(圖)
    成都一昆蟲博物館在廣西發現的「中國巨竹節蟲」,或為全新物種  62.4釐米,大約是成年人一條胳膊的長度。如果有一隻蟲子有62.4釐米,會是什麼樣子?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對外宣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發現一隻長達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刷新了世界上已被人類發現的80多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成為新的世界最長昆蟲。  發現  耳聞10多年燈誘得見「會走動的樹枝」  追溯這隻竹節蟲的發現過程,要回到18年前。
  • —全球首張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
    在過去20年裡,John Ascher專注於建立蜜蜂分布圖,每發現一處新的分布地區,他都會將其更新在生物多樣性門戶網站DiscoverLife上。目前,他已記錄了2萬多種蜜蜂的分布信息。研究人員發現,蜜蜂類昆蟲是一個例外,其遠離極點的物種更多,而靠近赤道的物種更少,遵循著「雙峰緯度梯度」模式。蜜蜂在潮溼的熱帶地區物種的豐富度要遠低於乾旱的溫帶地區。
  • 15歲高中生琥珀中發現恐龍時代新物種 距今約9900萬年
    12月23日,中關村圖書大廈石探記博物科學館,展出琥珀內發現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經過一年多研究,今年12月21日,中國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恐龍時代的昆蟲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這是一種極其原始且稀有的甲蟲,來自距今約9900萬年前的緬甸。據專家介紹,全世界現存的眼甲僅有6種,此次發現為現今眼甲科的分類、了解甲蟲的演化過程和進化方向提供了新證據。
  • 上海市區,蟲鳴聲聲 | 那些追昆蟲的人
    帶隊老師教大家辨認,食蚊魚和小龍蝦是入侵物種,蝦虎和鰟鮍魚是上海本土魚類,河蚌會收養鰟鮍後代,鰟鮍又會撫養河蚌的子女,這些生物相互依存,雖形態各異、食性不同,但都對環境要求很高。科普活動的組織者,是上海師範大學的一群研究生。他們主攻昆蟲分類和鳥類環評等生命與環境科學研究,兩年前創辦戀野物語自然探索工作室,開展以昆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 中國發現世界最長昆蟲堪比成年人胳膊(圖)
    ­  成都一昆蟲博物館在廣西發現的「中國巨竹節蟲」,或為全新物種­  62.4釐米,大約是成年人一條胳膊的長度。如果有一隻蟲子有62.4釐米,會是什麼樣子?­  5月6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對外宣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發現一隻長達62.4釐米的巨型竹節蟲,刷新了世界上已被人類發現的80多萬種昆蟲中的最長紀錄,成為新的世界最長昆蟲。
  • 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
    10月3日,一篇名為《海蝽科在中國的首次記錄及新種羚羊礁海蝽的描述》的論文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權威期刊《ZOOTAXA》上發表。該論文是中山大學科考隊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該科考隊在我國西沙群島羚羊礁發現一種海蝽科昆蟲世界新物種,並根據其分布地點將其命名為羚羊礁海蝽。這是海蝽科昆蟲在我國首次被發現,為中國昆蟲新記錄科。
  • 「蟲痴」博士發現13個大蚊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兩個月製作了283個昆蟲標本;兩年間發現大蚊科13個新物種;為尋昆蟲跑遍南部5省;無論去哪裡遊玩,隨身攜帶捕蟲網——他就是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教研室的
  • 「蟲痴」博士發現13個大蚊新物種-中青在線
    兩個月製作了283個昆蟲標本;兩年間發現大蚊科13個新物種;為尋昆蟲跑遍南部5省;無論去哪裡遊玩,隨身攜帶捕蟲網——他就是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教研室的「昆蟲達人」門秋雷博士。
  • 《當代生物學》:首張全球蜜蜂類昆蟲多樣性分布圖問世
    蜜蜂物種分布數據缺失蜜蜂類昆蟲在全球有著超過2萬個物種,是給包括農作物在內的有花植物授粉的主力軍。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棲息地被破壞等影響,蜜蜂物種多樣性和部分物種種群數量在不斷減少。目前中國統計已知蜜蜂類昆蟲1400餘種,「相關數據主要來自標本館館藏定名物種,信息分布也不均衡。要研究中國蜜蜂,有必要先了解全球多樣性及分布格局。」本文的通訊作者之一、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朱朝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