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聖經》的描述,人類在建造通天塔的時候講的是同一種語言。通天塔是英文the Tower of Babel的譯名,音譯為「巴別塔」或「巴比塔」。單詞babel(讀作['beibəl]或['bebəl])於16世紀進入英語,意思是「人聲嘈雜」(參見《英語發展史》第008頁關於barbarian的注釋)。上帝為了阻止人類實現這一計劃,改變了人類的統一語言。人類從此開始講不同的語言,不能互相交流,因而無法通力合作。最終,建造通天塔的計劃化為泡影。這一故事試圖為世界上存在不同語言的事實提供解釋。
古希臘哲學家很早就意識到語言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發生變化的特性。中世紀時,也曾有過不少關於語言發展變化的論述。但是,中世紀時的宗教偏見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們對語言發展歷史的正確認識。在中世紀,大多數人相信所有的語言都來源於拉丁語和希臘語之前的希伯來語。對語言認識的重大變化發生在18世紀末。1788年,英國駐印度法官威廉•瓊斯爵士(Sir William Jones,1746-1794)的論文在《亞洲研究》(Asiatick Researches,1415-1431)正式發表。他在論文中指出:梵文、希臘文以及拉丁文同源,都來自一種現在可能已不復存在的更古老的祖語。瓊斯在文中進一步推測:日耳曼語言和凱爾特語言也同樣來源於這個祖語,只不過日耳曼語言和凱爾特語言中混雜了非常異樣的成分。瓊斯的論述否定了通天塔的說法,奠定了現代比較語言學(comparative linguistics)的基礎。進入19世紀,歐洲人才對語言的劃分和歸屬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德國語言學家施萊謝爾(1821-1868)在1850年完成了歐洲語言的描述,詳見《歐洲語言體系觀》(The Languages of Europe in Systematic Perspective)。施萊謝爾把語言當作一種自然有機物(natural organism)來看待,他受達爾文進化論學說的影響,提倡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語言,並提出了語言的「譜系樹」(family tree)模式。
英國人威廉•瓊斯(1746-1794)
德國人奧古斯特•施萊謝爾(1821-1868)
語言的分類很複雜,分類標準也不盡相同。到目前為止,語言的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系譜分類法(genetic classification)。這種分類方法是按照語言的親屬關係來劃分的,即確定某種語言是由另一種較為古老的語言演變而來。學者稱這種較為古老的語言為祖語(mother language)。語言分類的第二種是區域劃分法(area classification)。這種方法不考慮親屬關係,只按照語言所處的地區劃分,比如,巴爾幹語言(Balkan language),它包括巴爾幹地區的阿爾巴尼亞語、保加利亞語以及羅馬尼亞語等。第三種是類型劃分法(typological classification),也稱形態分類法(morphological classification),即按照語言自身特點劃分。這種分類法把語言分為黏著語言(agglutinating language)和非黏著語言等。按這種劃分方法,阿爾泰語系中的蒙語、滿語、突厥語、維吾爾語、土耳其語、亞塞拜然語等都是黏著語言,屬於同一類語言。
按照語言的系譜分類法,英語屬於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英文短語the Germanic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的中文譯文是「印歐語系的日耳曼語族」。「語系」用family,「語族」用branch,「語支」一詞現在已不多用。日耳曼語族中的德語、挪威語、瑞典語、冰島語、荷蘭語、丹麥語和英語等都是由古日耳曼語演變而來的,因此,日耳曼語族中的這些語言輩分相同。語言學家稱同一語族中的語言互為姐妹語言(sister languages),它們的祖語(上一輩語言)是古日耳曼語。羅曼語族(Romance branch,亦稱「拉丁語族」或「義大利語族」)中的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等輩分相同,這些語言是由祖語拉丁語演變而來的。英語不屬於拉丁語族,所以英語和法語只能算是表親關係,因為英語和法語雖同屬於印歐語系,但分屬於兩個不同的語族。英語和拉丁語差一個輩分,英語的祖語古日耳曼語(包括哥特語)才算得上是跟拉丁語平輩的語言。而拉丁語、希伯來語、希臘語、梵語等古典語言最初都來源於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 language)。
英語「親屬關係圖」(簡圖作者張勇先)
英語起源於公元5世紀。在大約一千五百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英語的字母、拼寫、語音、語法和詞彙均受到了諸多語言的影響。對英語的演變和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的語言主要包括北歐的古諾斯語(Old Norse)以及拉丁語和法語,而其中的古諾斯語則主要指「維京時代」(Viking Age)的丹麥語。在英語的早期演變過程中,拉丁字母取代了古英語的如尼文字母;而在中世紀,英語又吸收了一些法語的語音音素(輔音和元音)。作為一種開放式的語言,英語在其整個發展過程中共吸收了一百多種語言的詞彙。在外來語的影響下,英語從過去的一種綜合性語言(synthetic language)逐漸演變成了現在這樣的分析性語言(analytic language)。從語音、語法和詞彙三個方面來講,英語是一種較為典型的雜交語言(hybrid language)。
引自中文圖書《英語發展史》(張勇先,外研社,2014)
(掃描上方英語發展史微信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