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看似可以一言而定,無非是二選一,非此即彼。可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因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架構和官職的設置是在不斷變化的,就算是同一朝代,同一職能的官職,也常常會有所變化。所以這個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要把道理講明白,就要從太尉與與樞密使的官名說起。
先說太尉,太尉是秦朝時期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但是,秦朝到結束都沒有任命太尉一職。到後代,太尉逐漸成為一種虛銜或加官。
再說樞密使,它是唐後期才有有一個官職。樞密院的主官。與中書省並列,專管軍事的一個部門。樞密使也可以說是中央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
看了這兩個官職的解釋就會發現,這兩個官職的功能似乎是重複的。他們都是管軍事的官員。簡單的說,太尉的官職是高過樞密使。由於太尉在後代成為一種虛銜,相當於榮譽稱號,有些人不是真正的太尉,他們也被稱為太尉。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水滸傳》中的高俅高太尉。
《水滸傳》第二回寫端王抬舉高俅時寫道:「忽一日,與高俅道:『朕欲要抬舉你,但有邊功,方可升遷,先教樞密院與你入名,只是做隨駕遷轉的人。』後來沒半年之間,直抬舉高俅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 這段描寫能看出,高俅的所謂太尉,真正的官名應該是殿前都指揮使。是禁軍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樞密使可以根據皇帝的授權調動禁軍。所以,樞密使的官職應該比殿前都指揮使高。而太尉的稱呼,只是一種尊稱。這就好像現在的中學老師也有互稱「教授」一樣,與真正的教授內涵是不一樣的。
宋朝時期,對前朝的政治架構做了很大的調整。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為了解決中唐以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問題。開始用文官統兵。對於官制上,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有宋一代,官職和官銜的設置,都在不斷的改變著。這在每個朝代大概都差不多。
說到太尉,就要從古代的「三公」和「三師」說起。《宋史 職官志》:「三師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太尉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僕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自趙普以開國元勳,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雖太傅王旦、司徒呂夷簡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這裡說的比較明白,在傳統的排序中,太師、太傅、太保之後,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階中,做了些變化,太師之後是太尉,太尉之後,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呂夷簡二人做過宰相的,也不過是在退休的時候,加上一個太尉的銜。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級,就是太師,北宋時期,也不過趙普與文彥搏在退休後獲得這一稱號。這與現在的副處級領導從位置上下來,給個正處級調研員的道理是一樣的。
太尉的官銜在北宋後期,宋徽宗時取消。當時蔡京任宰相。南宋時無太尉職銜。《宋史職官志》:大觀元年,京為太尉;二年,為太師。政和二年,京落致仕,依前太師,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詔:"以太師、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為三公,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並宜罷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亦稱三少,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任真相。
徽宗的宰相蔡京先是當太尉,之後升太師。當了太師之後,就不用每上班了。三天上一次班就行了。政和二年,大宋朝取消了太尉、司徒、司空的官職,重新設立了三個「少師」「少傅」,「少保」。所以,南宋的嶽飛就是少保的職銜。說到這兒,問題大概已經清楚了。再說一點幫助理解。宋朝的授官方式,叫「有官、有職、有差遣」。官是官位,和工資待遇級別相關,不一定有具體的工作。職是具體的職務,按《宋史職官志》的說法,職主要是文職,理解為現在的職務大體不錯。差遣就是具體的工作。按現代比照一下,比如在軍隊裡,當師長,是「差遣」,「師長」是職務,「正師」是幹部級別,還有「大校」是軍銜。雖然不能完全對應,道理差不多。所以,《宋史》說:「故仕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時人語曰:『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也就是說,走入仕途後,當什麼官不重要,重要的是幹什麼事。如果是在皇帝的身邊工作,官雖小,也可榮華富貴。如果在不緊要的地方當個大官,可能也沒什麼實惠。
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答案,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之下,有不同的情況。這就好比問。司令大,還是團長大?恐怕沒人能給出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