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樞密使與太尉誰的官職權力大?

2021-02-07 暢享唯美拾光

這個問題看似可以一言而定,無非是二選一,非此即彼。可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因為中國古代的政治架構和官職的設置是在不斷變化的,就算是同一朝代,同一職能的官職,也常常會有所變化。所以這個題其實沒有標準答案。

要把道理講明白,就要從太尉與與樞密使的官名說起。

先說太尉,太尉是秦朝時期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但是,秦朝到結束都沒有任命太尉一職。到後代,太尉逐漸成為一種虛銜或加官。

再說樞密使,它是唐後期才有有一個官職。樞密院的主官。與中書省並列,專管軍事的一個部門。樞密使也可以說是中央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

看了這兩個官職的解釋就會發現,這兩個官職的功能似乎是重複的。他們都是管軍事的官員。簡單的說,太尉的官職是高過樞密使。由於太尉在後代成為一種虛銜,相當於榮譽稱號,有些人不是真正的太尉,他們也被稱為太尉。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水滸傳》中的高俅高太尉。

《水滸傳》第二回寫端王抬舉高俅時寫道:「忽一日,與高俅道:『朕欲要抬舉你,但有邊功,方可升遷,先教樞密院與你入名,只是做隨駕遷轉的人。』後來沒半年之間,直抬舉高俅做到殿帥府太尉職事。」 這段描寫能看出,高俅的所謂太尉,真正的官名應該是殿前都指揮使。是禁軍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樞密使可以根據皇帝的授權調動禁軍。所以,樞密使的官職應該比殿前都指揮使高。而太尉的稱呼,只是一種尊稱。這就好像現在的中學老師也有互稱「教授」一樣,與真正的教授內涵是不一樣的。

宋朝時期,對前朝的政治架構做了很大的調整。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為了解決中唐以後形成的藩鎮割據問題。開始用文官統兵。對於官制上,也做了很大的調整,有宋一代,官職和官銜的設置,都在不斷的改變著。這在每個朝代大概都差不多。

說到太尉,就要從古代的「三公」和「三師」說起。《宋史 職官志》:「三師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太尉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僕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自趙普以開國元勳,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雖太傅王旦、司徒呂夷簡各任宰相二十年,止以太尉致仕。」 這裡說的比較明白,在傳統的排序中,太師、太傅、太保之後,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階中,做了些變化,太師之後是太尉,太尉之後,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呂夷簡二人做過宰相的,也不過是在退休的時候,加上一個太尉的銜。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級,就是太師,北宋時期,也不過趙普與文彥搏在退休後獲得這一稱號。這與現在的副處級領導從位置上下來,給個正處級調研員的道理是一樣的。

太尉的官銜在北宋後期,宋徽宗時取消。當時蔡京任宰相。南宋時無太尉職銜。《宋史職官志》:大觀元年,京為太尉;二年,為太師。政和二年,京落致仕,依前太師,三日一至都堂治事。九月,詔:"以太師、太傅、太保,古三公之官,今為三師,古無此稱,合依三代為三公,為真相之任。司徒、司空,周六卿之官,太尉,秦主兵之任,皆非三公,並宜罷之。仍考周制,立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亦稱三少,為三次相之任。"至是,京始以三公任真相。

徽宗的宰相蔡京先是當太尉,之後升太師。當了太師之後,就不用每上班了。三天上一次班就行了。政和二年,大宋朝取消了太尉、司徒、司空的官職,重新設立了三個「少師」「少傅」,「少保」。所以,南宋的嶽飛就是少保的職銜。說到這兒,問題大概已經清楚了。再說一點幫助理解。宋朝的授官方式,叫「有官、有職、有差遣」。官是官位,和工資待遇級別相關,不一定有具體的工作。職是具體的職務,按《宋史職官志》的說法,職主要是文職,理解為現在的職務大體不錯。差遣就是具體的工作。按現代比照一下,比如在軍隊裡,當師長,是「差遣」,「師長」是職務,「正師」是幹部級別,還有「大校」是軍銜。雖然不能完全對應,道理差不多。所以,《宋史》說:「故仕人以登臺閣、升禁從為顯宦,而不以官之遲速為榮滯;以差遣要劇為貴途,而不以階、勳、爵邑有無為輕重。時人語曰:『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也就是說,走入仕途後,當什麼官不重要,重要的是幹什麼事。如果是在皇帝的身邊工作,官雖小,也可榮華富貴。如果在不緊要的地方當個大官,可能也沒什麼實惠。

這個問題,沒有具體答案,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之下,有不同的情況。這就好比問。司令大,還是團長大?恐怕沒人能給出正確答案。

相關焦點

  • 古代官職制度:掌管軍政大權的太尉與大司馬
    「太尉」與「大司馬」這兩個官職名稱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太尉理論上是我國宋代之前掌管軍事的最高武官。而大司馬是代替太尉一職稱呼,主要在兩漢時期。一般由功勳卓著的武將擔任。秦朝時期,據《漢書.表.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 古今官職等級對比,現有官職對應的古代官職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下面根據有關材料和自己掌握的情況,列舉20個官職,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當今的官職進行一下對照,這種對照只是一種參考。古代官職宰相:我國封建社會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意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長。丞相:官名。長期以來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稱,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太尉:官名。秦時的太尉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 古代的「翰林學士」具體是什麼官職,權力大嗎
    那麼,這兩個官職有什麼異同呢? 說到它們相同的地方。 首先,兩者都類似於宰相,權力都很大,地位都很尊貴。 但是它們又不是官方正式承認的宰相。唐朝時,除了有內相,還是有宰相這一正式官職的。而在明清,宰相是被廢除掉了。
  • 「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當中,權力體系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那便是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下轄數個主要的官員,由上至下人員逐漸增多,從而實現中央控制地方。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現前,這套權力體系當中居於次要地位的大多數時候都是著名的"三公九卿",一般而言,三公的地位是除皇帝外最尊貴的,而他們的正式官名則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 中國古代官職淺說,中央官制篇
    到漢朝漢武帝以後,丞相地位雖然尊貴,但實質權利在慢慢縮水了,比如說,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受命於危難之際,輔佐幼主、治理國政,其權勢遠在丞相之上。西漢末年丞相改稱為 大司徒,太尉改成 大司馬,御史大夫稱為 大司空,被稱為三公或三司,都是宰相呦。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這些官職的稱呼,這些官職究竟有多大,他們各自的分工又是怎樣的?這些官職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設立的職位,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並在之前的管理體制上做了改革。
  • 皇帝身邊的大紅人,除了太監還有誰?趣聊給事中權力的授予與行使
    宋朝有一些臨時差遣的官員這種官員稱之為給事中,給事中參與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說能夠賑濟災民或者是主持科舉,這都是宋代的重大事情。給事中的待遇是比較高的擁有良好的政治前途,所以說給事中這種差役有大量的官員來應聘,在選拔上也是要求十分高不僅要官員滿足學識淵博等基礎條件還要能夠有基層的行政經驗。
  • 現在的北京市長,按古代官職分類,相當於什麼官?
    根據各種文獻和古書來看,我國古代有很多很多的官職,比如秦朝就有御史大夫、太尉、丞相……等職位,而且每朝每代都設有不同的職位。再比如我們所看過的電視劇——《甄嬛傳》裡,各個小主、貴人等嬪妃都出生官家,有大理寺少卿、縣丞、知府……等官職。
  • 古代官職類文化常識匯總
    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制。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厚實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 包拯和海瑞的官誰更大?相當於什麼級別?
    北宋的官制和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原來的三省六部制度在宋朝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變化,許多官職都成為了虛職,許多官銜都成為了虛銜。譬如包拯還有兩個顯赫的官銜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包拯又有外號叫「包龍圖」,不過這兩個官銜都屬於名譽官銜,沒有什麼實際權力。
  •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
    唐朝宰相才是三品官職,一品、二品都有誰呢?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可謂是叫好又叫座,大家對狄仁傑這位仁兄也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心。話說狄仁傑簡直就是中國版的福爾摩斯啊!狄仁傑在唐代武則天在任時期,是唐朝的宰相,大家一定以為在一項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職,但是按照唐代的規矩來看,只是一個三品的官,那既然宰相都是三品的官職,那一品官職和二品官職都是什麼職位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探究唐代官職的分類。小編先是給大家做一個科普。以唐代為例,官職一共分為九個品級,一共30個級,那麼最小的就是九品芝麻官,而最大的官則是一品。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彙編(一):古代官職
    大致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1.中央官職。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隋唐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 林衝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是宋朝幾品官?相當於現代什麼官職
    這個聽起來威風八面的官名,到底在宋朝是幾品,有多大的權力呢?又相當於如今的什麼軍職呢?禁軍是負責守衛京師的正規軍隊,而教頭則是負責士兵習練武藝的人,並非上陣打仗的軍人。教頭原是臨時性崗位,在宋神宗時期成為正式的職務。在宋朝的時候,軍隊訓練主要由教頭、都教頭、巡教使臣這三個職位的人員來負責。這三者是從下到上的關係,教頭的級別最低,都教頭稍高,巡教使臣最高。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送東陽馬生序》) (一)官職設置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
  • 清朝有3種官職,品級為正一品,名頭很響亮,卻沒啥實權
    其實,在很久以前,太師、太傅、太保是屬於地位最尊、身份很貴、權力很大的三個官職,合稱為「三公」。《尚書·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唯其人。」為了天地和諧、陰陽平衡,周朝才在天子之下,設置了太師、太傅、太保。由此可見,「三公」的重要性。在「三公」之中,又以太師最尊貴。
  • 聊一聊漢朝中央與地方的官職(文官)
    總的來說,這是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過程首先我們來說中央,自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之後仿照秦朝設立了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作為百官之首。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九卿職權不同,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 宋朝重文輕武之根源,淺談其官吏制度是如何限制武將權力
    若說中國封建歷史上,哪一個朝代最受後世人歡迎,當屬宋朝。但問及哪個朝代最讓人意難平,也屬宋朝。這個沒有內亂,沒有黨錮之禍的朝代,最終卻以崖山海戰這樣悲壯的方式結束,實屬可惜。多數人都知道這是必然的結局,因為從一開始,宋朝的基本國策就決定了宋朝未來的走向。這種基本國策,被後世人稱之為「重文輕武」。
  • 宋朝的「大人們」
    #拍一拍宋朝我來講一下穿越到宋朝如何不會發生「孝心逐漸擴散這件事」要說這些「大人們」,在我們這個時代都是普通的官員,如果稱呼為大人是沒有錯的,但在宋朝學習影視劇的叫法稱呼「大人」大多其實就是在給自己找「爸爸」「大人」在唐宋之前其實是指有身份地位的人或者長輩,隨意稱呼「大人」是會被人笑話的,當然如果當上「安祿山」就另說,或者有人想多一點父愛
  • 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一品、二品是誰呢?
    但是,對於擔任唐朝宰相的狄仁傑,僅僅只是三品官職,這無疑是讓人非常理解的地方。因為宰相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呢,所以問題來了,唐朝宰相只是三品官職,那麼誰是一品、二品呢?二但是,對於狄仁傑,官職品級僅僅是正三品,這是因為一品官職和二品官職已經有很多人了。根據史料記載,唐朝的正一品官職包含了: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稱帝前的官職,之後不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