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2021-02-07 駱駝背上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當中,權力體系是相對比較穩定的,那便是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下轄數個主要的官員,由上至下人員逐漸增多,從而實現中央控制地方。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現前,這套權力體系當中居於次要地位的大多數時候都是著名的"三公九卿",一般而言,三公的地位是除皇帝外最尊貴的,而他們的正式官名則分別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這三人當中,丞相主要負責掌管行政權,太尉主要處理軍政事務,御史大夫則負責對官員進行監管,從而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制衡。不過,如今人們但凡提到三公,就會下意識認為就是上述的三個官職,但實際上三公的具體指代對象在歷史上並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認為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並不完全準確的。

據《禮記》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由此可見,我國早在夏朝時就出現了"三公"這一稱呼,只不過當時的三公時和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數量為三的倍數的官員組成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其具體官名、職責並不為人所詳細知曉。

商、周時期,三公依然存在,而根據《通典》的記載,周朝時的三公分別是太師、太傅、太保。其中,太師為三公之首,職能則是輔佐國君處理政務,像幫助周朝消滅殷商的姜子牙,就被文王姬昌尊為太師,主導與商的作戰。


太傅位在太師之後,他不但要輔政,還要負責教導帝王、掌管禮法,像著名的周公旦就曾經被尊為太傅。太師、太傅之後才是太保,他的責任也是監護國君、輔導國政。歷史上曾幫助康王締造"成康之治"的召公就是作為太保輔政,奠定了周朝的長治久安。

從周朝時三公的職責設置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三公僅僅是三種地位最尊官位的合稱。具體而言,太師、太傅、太保的職能大體相同,只是尊貴程度上有些許的高低之分,它們三者並沒有體現出分工合作和權力之間的制衡。周朝滅亡後,秦始皇廢除三公制,改為由左右丞相輔政,太尉、御史大夫則作為丞相的副手從旁協助,但隨著秦朝的迅速滅亡,三公又在漢朝得以重生。


漢朝建國之初沿用的是秦國的左右丞相制度,但有時也會暫時設置太尉以方便處理軍事方面的重要事務。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三公作為儒家推崇的"周禮"的一部分,也得以回到朝堂,並逐漸成為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這三大官職的合稱。根據當時的標準,丞相、太尉分管政治、軍事,都品秩萬石,而相比之下御史大夫品秩不過兩千石,地位似乎遠遠不及前二者,但他一來起到監督百官的作用,二來逐漸被賦予了副丞相的職權,所以還是被眾臣忌憚。


武帝在位期間,曾將太尉之名改為大司馬,名將衛青、名臣霍光都曾經擔任此職,並掌控兵權。此後,三公所具體指代的對象又幾經變遷,像東漢時,它先是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的合稱,後來經過光武帝廢大司馬設太尉、漢末曹操罷三公恢復丞相等變化,三公體系變得愈發混亂,而原本似乎比較合理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結構也難以重構。

如同上文所說,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出現並完善後,三公制這樣由三四人分管三四個部門的體系遭到了代替,不過,三公制失去具體權能,還是能夠憑藉其代表意義繼續存在的。舉例來說,隋唐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三公再度成為了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但此時的這些官職基本已是用來賞賜和追贈的虛銜,不再具備實際權力。


總的來看,三公最初是夏、商等權力運行結構比較簡單的原始王朝用來表示尊貴身份的官職合稱。後來周朝重視禮制、崇敬賢能,三公就成為了三位輔政大臣太師、太傅、太保的合稱,此時,能夠擔任這些職務者不少都展現出了與地位相匹配的才能,幫助了周朝向前發展。

進入秦漢,三公隨著官制的改變也變了模樣。出於國家機器複雜化的需要,三公所代表的官職之間出現了職能的分化和互相制約,這有利於中央集權的發展,也體現了歷史發展帶來的變化。


此後,由於權力體系不斷出現變數,三公也隨之發生更改,直至更加先進和便於集權的三省六部制出現,原本擁有實權的三公才逐漸變得更傾向於一種榮譽。擁有如此複雜多樣的變化,將三公簡單歸納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駱駝背上每天精彩在線

每天更新中國歷史趣事風景美食

文字:百度         圖片:百度百科

相關焦點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這些官職的稱呼,這些官職究竟有多大,他們各自的分工又是怎樣的?這些官職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設立的職位,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並在之前的管理體制上做了改革。
  • 古代官職制度:掌管軍政大權的太尉與大司馬
    「太尉」與「大司馬」這兩個官職名稱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太尉理論上是我國宋代之前掌管軍事的最高武官。而大司馬是代替太尉一職稱呼,主要在兩漢時期。一般由功勳卓著的武將擔任。秦朝時期,據《漢書.表.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並稱三公。
  • 秦漢一直實行三公九卿制?騙人的!
    西漢前期的宰相制度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我們經常說秦漢是三公九卿制,秦漢宰相有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實並非如此。秦和西漢前期實行的是丞相制,總理級別的宰相只有丞相(1人或2人)。文長不看版【西漢後期、新】丞相、大司馬、大司空;大司徒、大司徒、大司空【東漢】太尉、司徒、司空西漢前期雖然實行的是丞相制,相權相對較大,但是遇到漢武帝這種乾綱獨斷的雄主,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可避免。武帝朝的丞相大多不得善終,也就難怪公孫賀聽說自己當丞相了,急得嚎啕大哭了。
  • 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度是怎麼樣的官階?分別對應現在什麼工作?
    夏朝時,設三公九卿,《禮記》記載:「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通典·職官一》),也有的說三公為司馬、司空、司徒(《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
  • 劉羅鍋為啥是宰相不是丞相?宰相與丞相,我們不少人都想錯了
    一、宰相又被稱為相國、丞相、相邦(後為避諱劉邦,取消相邦稱呼),它既是一種官職又是一種制度。到秦漢時期,丞相就變成了一種官職,相國是對其的尊稱。我們討論古代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提到君權與相權間的爭鬥,相權的「相」指的是宰相而非丞相。手握相權便是宰相。
  • 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演變為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的?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不僅為自己建立了「皇帝」的稱號,還為朝中確立了百官之職,我們常說的「三公九卿制」便源自秦始皇時期。不過事實上秦朝並非真正的三公九卿制,因為太尉一職從未有人擔任,在朝中有資格開府置僚屬的也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同時,御史大夫雖然號稱「副丞相」,但地位無法與丞相相提並論。
  • 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你了解嗎
    漢朝政治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 ;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 ;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 。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 。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勳(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僕(掌車馬)、廷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 。漢武帝時期,為了鞏固皇權,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抬升 。
  • 宰相和丞相是什麼意思?
    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廢中書省和丞相,從而在制度上宰相制度便結束了。  起源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 徐衝:從「司馬主天」到「太尉掌兵事」——東漢太尉淵源考
    ,2001年,第120-165頁;安作璋、熊鐵基:《秦漢官制史稿》(新版),第一章《三公和丞相》,第5-79頁,第三章《中朝官》,第230-305頁;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第二章《兩漢的三公(上)》、第三章《兩漢的三公(下)》、第四章《西漢的中朝官與尚書》,第18-95頁;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新版),第一章第一節《漢代中央官制略論》,第1-7頁;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
  • 宋朝樞密使與太尉誰的官職權力大?
    要把道理講明白,就要從太尉與與樞密使的官名說起。先說太尉,太尉是秦朝時期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但是,秦朝到結束都沒有任命太尉一職。到後代,太尉逐漸成為一種虛銜或加官。再說樞密使,它是唐後期才有有一個官職。樞密院的主官。與中書省並列,專管軍事的一個部門。樞密使也可以說是中央主管軍事的最高長官。
  • 在魏國當三公是怎樣一種體驗?這6個成語了解一下
    漢末相權是在不斷衰弱的,一直到曹操廢除太尉,恢復丞相職位,三公才漸漸喪失了實權,轉為德高望重型吉祥物,比如王朗、崔林、高柔等。「拔茅連茹」是指人們相互推薦,一個人能帶出很多人。 挾冰求溫,抱炭希涼以曹丕調皮的性子,喜歡的人可以上天,不喜歡的人就不要出現在他眼前了,比如高柔。他在曹丕時期就不受待見,到了曹叡這也不怎麼樂意聽他的意見。
  • 西漢時丞相的級別為一萬石,是否指俸祿能拿一萬石糧食?
    但是「石」的概念或許就有不少讀者存有疑問,如西漢時期的丞相、太尉級別最高,俸祿「萬石」。那麼這個萬石是否就是每年可以領取一萬石的糧食呢?這就要從西漢時期的爵位和官職制度說起了。西漢初年,官員既有爵也有秩俸,爵位是各級封建統治者政治地位和等級特權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