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和丞相是什麼意思?

2021-02-23 奇妙日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廢中書省和丞相,從而在制度上宰相制度便結束了。


  起源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左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

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臺長官的手中。

漢成帝時,何武以丞相一人難以處理繁多的政事為理由,建議立三公制。於是成帝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遂以大司馬、大司空、丞相為三公,這是旨在分散丞相權力的一項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為三,三公實際上是三個宰輔。

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初又改大司徒、大司空為司徒、司空,改大司馬為太尉,三公之中以太尉為最尊。

東漢初為了加強君主權力,權歸君主,協以內廷尚書,三公僅為備員。以後,大權又轉移到外戚、宦官手中。三公僅成為一種空銜。三公制一直實行到東漢末。

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三國

三國時期的宰相在各國不同,魏國稱為相國,蜀漢依然延續用丞相,吳國最初也是用丞相,後來設立左右丞相。宰相的權限在各國也不同,魏國的相國鍾繇、華歆執政,不掌兵權,軍權由大司馬執掌。司馬昭擔任相國時封晉公,始執掌軍權。蜀漢僅諸葛亮擔任過丞相,執掌軍政大權,吳國的丞相開始也不掌軍權,陸遜任丞相時執掌軍政大權。

晉朝始建立省事,尚書省、門下省都是晉朝建立,開始執行多相制,重要事務由三司八座、門下三省共議,宰相不再局限在三公,三省長官開始具有宰相地位,與三公都被稱為公輔大位、宰輔。

南北朝

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的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參議政事的中書侍郎、門下侍郎是宰相。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尚書僕射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參議朝政的百官加參議政事、參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銜的也是宰相。

五代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

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 933年 )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臺,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

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

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

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莊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遼、金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

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外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侍中樞密副使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

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

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宰相」作為正式官名)。

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臺、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左右丞及參知政事皆是宰相,最多至十多人。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晚清實施新政,仿日制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是同一個意思嗎?兩者區別很大!
    導語:古代的「丞相」和「宰相」是同一個意思嗎?兩者區別很大!可讓不少人感到迷糊的是,這個相位到底是丞相還是宰相,許多人傻傻認不清楚,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嗎?首先,本質不同。丞相是沿用的固定官職名稱,但宰相更多的是對古代最高等級的一類官員的統稱。丞相職位出現在秦武王時期,自秦國朝建立後就一直成為僅次於皇帝,是總領百官的官員之首,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位高權重,是古代朝廷地位最高的官員,真的稱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歷史|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古代的「相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於是,「相禮」應運而生,他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此時的「相」脫離了省視的本義,有高級參謀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結婚時,常有「儐相」做伴,正是「相禮」的遺存。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何不同?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
    中國人經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是形容人,應該要有度量要能夠裝得下天下。而我國歷史上文官的職位其實有很多,宰相和丞相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官職,那麼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劉羅鍋為啥是宰相不是丞相?宰相與丞相,我們不少人都想錯了
    到秦漢時期,丞相就變成了一種官職,相國是對其的尊稱。我們討論古代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提到君權與相權間的爭鬥,相權的「相」指的是宰相而非丞相。手握相權便是宰相。也就是說宰相既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西周時期,「宰」處理國君政務,「相」輔佐天子,後來就把宰相放到一起稱呼。
  •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免責聲明:本文系本號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古人常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出將入相,也成為了無數古人的夢想。
  •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意義卻大不同
    為什麼在不同的古裝電視劇中,有的大臣被稱為「宰相」,有的卻被稱為「宰相」?以諸葛亮為例。天下人都叫他「諸葛丞相」,而沒有人叫他「諸葛丞相」。另一方面,劉羅鍋說「丞相劉羅鍋」,卻沒有「丞相劉羅鍋」。雖然我們知道他們一定因為朝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但我告訴你,這種想法是膚淺的。宰相是中國古代的官稱。
  • 歷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意思嗎?大多數人搞混淆了,很容易弄錯!
    當然,朱元璋的後人也不敢違背這一祖訓,都沒有再設丞相,也沒有提及恢復「宰相」這一官職。 從職位的性質上來看,「丞相」和「宰相」這兩個職位存在著很大的重疊性,很多人都是區分不出來的,認為這兩個職位其實就是同一種,只不過是稱呼不同罷了。 「丞相」中的相也是幫助、輔佐之意,和宰相差不多。因此我們可以說「相」就是輔佐帝王處理政務的人。
  • 「丞相」和「宰相」一樣嗎?只差1字卻大不相同,你會區分嗎?
    所以在整個古代的歷史時期,丞相或者宰相這個職位都令人尊敬。一、宰相實為一個制度並不是一個實體宰相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宰"就是指主持的意思,"相"就是指輔佐君臣的人。所以它的通俗意思就是能輔佐君臣最為得力的助手。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皇權越來越集中的明清,自然沒有給丞相張目的打算,到了清,甚至宰相這個群體仿佛也突然消失了,朝堂內只剩下了皇帝和奴才。 二.宰相:位極人臣的存在 1.宰相的含義 宰相是由宰和相兩個字的含義組成的,宰早在先秦時期,就是掌管王家事務的官職名稱,太宰伊尹是商湯建立的頭號功臣,而相本身有輔助的意思,宰相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和王最親近的人。
  • 文化漫談:從「將相本無種」,談「丞相」與「宰相」區別
    而得益於古裝影視劇的熱播,「丞相」、「宰相」也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熟知的「相」,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於這些古裝照的不嚴謹,讓很多人都傻傻分不清「丞相」、「宰相」之間的區別,都以為「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事實上兩者之間有著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頗多。
  • 中國古代丞相和宰相誰權力大?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比如說古裝劇經常出現我的「丞相」、「宰相」和「相國」這幾個詞吧,古裝劇用得可謂隨心所欲。事實上這些稱呼可不是隨便用的,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區別可大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古代的丞相和宰相都是僅次於皇帝的人物,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其實兩者並不相同:首先古代所說的丞相是一個正兒八經有編制的官職,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丞相存在了
  • 丞相和宰相有何不同?誰的權力更大?弄懂二者區別,才不會鬧笑話
    這裡所說的「侯」自然就是指的侯爵的地位了,而「相」的含義為宰相、丞相。在人們印象裡,好像宰、丞2相基本就是一個類別的官員,似乎沒什麼區別。然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樣是「相」,宰、丞不同。其中含義還真就存在細節上的不一樣。那麼「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其實仔細扒一扒他們的最早起源就能弄懂,就不會鬧笑話了。
  • 鐵面無私包青天和王丞相的故事
    電視劇《包青天》中,王丞相和擔任開封府尹的包青天比看著很弱,那麼王丞相和包公到底差著多少級呢?包公的開封府尹是什麼級別的官職呢? 2,包公和王丞相 電視劇中有包公和王丞相對峙的戲,用以表現包公的不畏強權。 但是歷史上的包公和王丞相就沒要在一起共過事。 仁宗朝23個宰相,姓王的宰相只有三個。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歷史上或者民間會把一些給皇上處理重要事務,掌握最高實際權力的官員叫做宰相。實際上歷朝歷代都沒有這個官職,只是把有這樣類似官職的人稱呼為宰相而已,像戰國時候的相、相邦、相國,以及後來的丞相、司空、司馬、司徒等,在當時都是丞相的指代。漢朝時的丞相即宰相,朝廷中的大小事務,丞相都負責處理,只遇到十分重大的事情時,才需要向皇帝匯報。這就造成丞相的權力過重。
  • 古代宰相制度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朱元璋真的廢除了宰相制度嗎
    中國古代宰相制度概述,宰相不等於丞相 宰相制度起源較早,是從商、周時期的家臣宰職演變而來,彼時實行以王位首的等級貴族聯合專政政治制度,通常由巫史和公卿等貴族擔任君王的顧問,參與決策,協助管理國事,例如商朝的伊伊便曾為相,而西周時期的周公也曾任太宰。
  • 號稱最兇天象的「熒惑守心」是什麼意思?漢代丞相為何因它而死?
    熒惑守心熒惑本意有「眩惑」的意思,《逸周書》記載:「昔者績陽強力四徵,重丘遺之美女,績陽之君悅之,熒惑不治,大臣爭權,遠近不相聽,國分為二」。心宿在星佔學中不僅代表天子的明堂所在,並且和熒惑關係密切,被稱為「熒惑廟」,《史記》記載:「心為明堂,熒惑廟也。」「熒惑守心」這一現象被星佔家稱為可以直接影響天子命運和統治的大兇之兆,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五星佔》中記載:「(火)與心星遇,則縞素麻衣,在其南、在其北,皆為死亡。
  • 開封府尹包拯和王丞相差多少級別?
    北宋並無丞相這一官職,只有一個宰相班子,指的是掌管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事務的實際領導人。宋朝時期三省的長官已經廢置不用,因此主要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來實行宰相職務,這就是三品,但是能做平章事的人,還有其他官職,大的到了三師。後來北宋的蔡京作為宰相官至太師正一品!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何唐朝宰相才是三品?一品二品又是什麼官?如果說到宰相大家會不會想到「一人之上萬人之下」這句話呢?其實這句話就說出了丞相在一國之中的權力,那一定是皇帝的好幫手,而且宰相也是在歷史上逐漸發展成這樣。
  • 《長安十二時辰》揭秘:唐朝宰相實際上只有正三品?
    一、宰相其實並不被喜歡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存在過一個官職叫做「宰相」。實際上為宰相的官職-丞相-所存在的時間也並不長,但是每朝每代都存在著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官員,而宰相就是這些人的統稱。周建立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的官制體系。
  • 丞相和相國哪個大?在翻譯外國官職的時間是否用過這個稱呼?
    也有用宰相的,比如俾斯麥。但丞相好象沒有用過。這是出於什麼方面的想法? dakete001:丞相地位崇高權利重大,除了漢外其他統一王朝加起來也沒幾個吧。 rottenweed:丞相不如相國。「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