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相國哪個大?在翻譯外國官職的時間是否用過這個稱呼?

2020-12-11 騰訊網

黃山上的一棵樹:國內翻譯封建國家的行政首腦,基本上是以首相為主。也有用宰相的,比如俾斯麥。但丞相好象沒有用過。這是出於什麼方面的想法?

dakete001:丞相地位崇高權利重大,除了漢外其他統一王朝加起來也沒幾個吧。

rottenweed:丞相不如相國。「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

mittermaye:對,相邦(相國)最初高於丞相,但後來貌似掉個了,但相國後來也沒什麼人用。但邦尉(國尉)分布地方倒似乎是變小了,到了中尉的下面去了。

簫管遺音:傳統的說法,國尉就是太尉,就是後來的大司馬,大將軍啊。

慶津:不是吧,秦始皇始終沒有任命過太尉,但是尉繚等人就是國尉,兩個應該不是同一個。

mittermaye:也有人認為,邦尉(國尉)最初是掌國家直屬的武裝力量,後來國家擴大,郡就是國的縮微版,設郡(邦)尉,前者的職權在地方就有了一個縮微版,而中央的軍事總統職權上升,分化為太尉,但中央直屬武力的掌握就轉給了中尉。太尉(大尉)、中尉、郡尉是原來國尉職權在擴大的國家機構中的分化和投影,而最後階段的國尉實際上就是後來太尉的職權。中尉的上升相當於殿前司不設都點檢,以都指揮使為長官,而郡尉的分布就類似行樞密院隨著行省擴散。

lzgadsl:同一部書裡,阿瞞多數時候也是丞相。

morningbear:三國的第一印象,根據戲劇評書,應該是曹丞相、諸葛軍師吧?

後三國諸葛丞相有關的戲文太少,出名的就是失空斬吧。

markgraf:商務版的德意志史有中書令。

mittermaye:是哪個職位?首相?

markgraf:大約是文書長、掌璽大臣,倒是和漢代的中書令有點像,德語是Kanzler 這個詞現在是指總理,放在中世紀應該是對應拉丁語的cancellarius,這個詞在英語是chancellor。

mittermaye:要是說出政令文書這事,在不同時代的尚書、中書、門下甚至秘書省、翰林院都有過,那尚書令、中書令、侍中、秘書監、翰林學士都可以候選。

markgraf:漢代尚書和中書算內廷官吧,後面都是外廷官了。

我倒是奇怪為啥不用原來墨洛溫時期的[宮相]這個詞了,因為詞源不一樣所以翻譯也要不一樣麼?

▲曾為法蘭克王國宮相的丕平在奪得王位後向教皇貢獻了義大利中部及羅馬周邊的土地。

mittermaye:歷史的翻譯中,宮相之說僅此一處,而且這個官名至少在我的認知裡,中國職官中幾乎沒有原版。

其實尚書、中書、門下、秘書、翰林、樞密,動態看,全是內廷轉外朝,由家而國這種現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有客觀動力在內。

重創納粹哈裡斯:俾斯麥的「鐵血宰相」從來都是稱號,正式文字裡從來都翻譯成王國/帝國首相,甚至是更不靠譜的總理。

gameboy:但是對於德意志帝國來說還是宰相這個翻譯合適,憲法規定帝國宰相是帝國唯一的大臣,既然不存在其它「相」,那又何來「首」相?

重創納粹哈裡斯:是這樣,所以涉及神聖羅馬帝國的Kanzler我都當宰相了,不過德意志帝國的首相這個國內算是約定俗成了,只能這樣翻了。

markgraf:kanzler這個職位在神羅沒到相,或者說在真封建諸侯割據的時代,更像一個介於內廷和外廷之間的職位,商務版格布哈德德意志史翻成中書令很有意思。

我倒是覺得有點像鎌倉的內管領。

深潛者:別國是首相+大臣,鐸伊奇蘭帝國是宰相+國務秘書?

gameboy:鐸伊奇蘭帝國的國務秘書不配用+號啦,法律上他們不是帝國的大臣,只是宰相的秘書而已。

深潛者:腦洞一下應該設定成:國家不給宰相的秘書發工資,他們的僱傭和薪水全由宰相自己負責,想僱幾個都無所謂,任命一隻喵秘書都行……

markgraf:沒有宰相的陪同 大臣一律不得直接見皇帝。

深潛者:話說陸軍大臣這類其實也是國務秘書唄?也不能無陪同見皇帝?那總參謀長呢?

markgraf:還有在俾斯麥時代是這樣,那後來呢?威廉二不就是為這個和俾斯麥鬧崩的麼,俾斯麥下臺後也就沒這條了,再說這一條本來也是俾斯麥在威廉一時搞出來的吧。

gameboy:不用那麼麻煩吧,直接以普魯士王國政府部長的身份請求覲見普魯士國王就行了。

沒有德意志帝國陸軍大臣,只有普魯士王國軍政部長,總參謀長也一樣。陸軍屬於各邦,只有海軍屬於帝國。

▲徵服西裡西亞後,當地領主向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致敬並承認普魯士的統治權。

深潛者:居然還有這招?

gameboy:帝國層面沒有部,只有宰相府下的各個辦公室,沒有官廳。只是國務秘書們通常由普魯士王國政府對應的部長們兼任,才使得國務秘書們有能力履行職責。到俾斯麥執政後期,由於「德意志」越來越實體化,幾乎所有的普魯士王國部長都兼任了國務秘書。

yuanbai:有人翻譯《火與劍》時,用了都統、總兵等官名。

一旁圍觀:買了一本巴黎聖母院,翻譯成府尹,管帶,都督……

morningbear:晚清的見聞錄裡,把老毛奇稱為「軍師」,還描述為「貌不驚人而韜略絕世」。

markgraf:總參謀長諸葛亮。

morningbear:確認了下,是徐建寅的《歐遊雜錄》「(十二月)初五日,偕陳敬如赴德朝官夫人之茶會。男女客赴會者數十人,內有法、美、土、澳公使,皆攜眷屬,惟土耳其國公使不攜眷。軍師毛奇亦至,貌不甚揚而韜略蓋世。」

逆襲的三千院:曾惠敏公使西日記裡有以丞相稱呼的英國官職。

老熊:《戰爭史研究》管奧斯曼土耳其的大維齊叫宰相。

註:本文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是看北朝發布內容。主編原廓,作者北朝網友,歡迎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轉載,轉載同是需註明出處,若有未註明者取消轉載資格。

相關焦點

  • 老師不會告訴你,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官職
    在《大秦賦》裡面,秦國上下對於呂不韋的稱呼,大多是相邦。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個相邦應該就是丞相的意思,屬於一種尊稱。其實不然,相邦乃是一種正式官職,地位猶在丞相之上。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呂不韋是在秦莊襄王登基後,被拜為秦國丞相,後又在秦王嬴政登基後,進位為相國。
  • 歷史|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在這種環境下,必將造成君主制和官僚制的衝突。君權和相權之爭成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政治主流。維持相權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是宰執大臣的使命。明末思想家黃宗羲一針見血的指出:「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興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
  • 中國古代丞相和宰相誰權力大?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
    比如說古裝劇經常出現我的「丞相」、「宰相」和「相國」這幾個詞吧,古裝劇用得可謂隨心所欲。事實上這些稱呼可不是隨便用的,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區別可大了! ,只不過那時候的丞相官職並不大。
  • 歷史上宰相和丞相是一個意思嗎?大多數人搞混淆了,很容易弄錯!
    但是他廢黜的很可能是「丞相」這一官職,並不是「宰相」。 在《皇明祖訓》中就有記載:自古以來,各朝代都沿用三公九卿制,並沒有設丞相這一說法。但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就設立了「丞相」這個職位。之後漢、唐、宋都承襲了下來。 當然,這一時期也出現過很多賢明的丞相,但是「奸佞」之人更多,利用權勢腐敗朝政,危害江山社稷。
  • 宰相和丞相,這兩者之間只是稱謂不同,還是有權力大小的區別?
    宰相和丞相,古代人臣的頂峰,所有文官的最高夢想,他們是一回事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丞相僅為官職,在大部分的朝代,他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而宰相不是某一具體的職位,他是對頂級文官的統稱。
  • 劉羅鍋為啥是宰相不是丞相?宰相與丞相,我們不少人都想錯了
    一、宰相又被稱為相國、丞相、相邦(後為避諱劉邦,取消相邦稱呼),它既是一種官職又是一種制度。到秦漢時期,丞相就變成了一種官職,相國是對其的尊稱。我們討論古代歷史的時候,常常會提到君權與相權間的爭鬥,相權的「相」指的是宰相而非丞相。手握相權便是宰相。
  • 文化漫談:從「將相本無種」,談「丞相」與「宰相」區別
    《漢書》中記載如下:「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漢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舉不法。」但是出土文物證明這個記載是錯誤的。
  •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雖然是一字之差,但意義卻大不同
    天下人都叫他「諸葛丞相」,而沒有人叫他「諸葛丞相」。另一方面,劉羅鍋說「丞相劉羅鍋」,卻沒有「丞相劉羅鍋」。雖然我們知道他們一定因為朝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但我告訴你,這種想法是膚淺的。宰相是中國古代的官稱。從三國時期的宰相諸葛開始,宰相就是輔佐皇帝和宰相治理各個方面的官員,這也是所有官員領袖的代稱。
  •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這些古代的官職究竟都是負責什麼事務的
    我們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這些官職的稱呼,這些官職究竟有多大,他們各自的分工又是怎樣的?這些官職是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而設立的職位,他們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為了加強皇權的統治,並在之前的管理體制上做了改革。
  • 「丞相」和「宰相」一樣嗎?只差1字卻大不相同,你會區分嗎?
    宰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時代的變遷,宰相這個詞也逐漸引申出了許多的代名詞,例如,相國、大司徒、侍中、中書令以及上書令,這些名字都意味著這個職位的尊貴地位。到了戰國時期,宰相這個代名詞有了根深蒂固的地位,例如管仲叫齊國相,藺相如叫趙國相。這時這個職位已經站在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能輔佐歷代君臣打下江山。
  • 宰相和丞相是什麼意思?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如北宋侍中兼樞密副使宰相黃中庸,但只有遼代以其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廢中書省和丞相,從而在制度上宰相制度便結束了。
  • 說說被翻譯誤導的各國官職
    默克爾是德國政府首腦,一般中文社會稱其為總理,但其實他這個職位叫Bundeskanzler,kanzler是德國古代的宰相的稱呼。一般國家的總理,德語叫Premierminister,跟英語同源詞的詞形相近,因此默克爾的職務是不是翻譯成聯邦國相比較合適?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何不同?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
    而我國歷史上文官的職位其實有很多,宰相和丞相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官職,那麼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人們經常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位,也就是指宰相這個職位了。但是大家仔細去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宰相相關的歷史記載,會發現宰相併沒有這麼頑固的叫法,而是直接稱其為相,比如說商朝的時候有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為相,周朝的時候,周公是太宰。 兩個官職加在一起,好像才符合現代人所說的宰相。但其實這些時期的相或者是太宰,都是後期宰相的概念。
  • 《大秦賦》:呂不韋先擔任丞相,後成為相邦,二者有何區別呢?
    對於丞相和相邦來說,都可以稱之為宰相,負責協助君主處理朝政。當然,在地位上,相邦則要略微高於丞相。一方面,就相邦來說,據《史記》所記﹐戰國初年最先設置相的是三晉等諸侯國。而後﹐其它各國亦先後置相。相邦之名唯見於銅器銘文﹐比如趙國就有 「相邦春平侯」的銘記。對於相邦來說,出現時間要在丞相之前。
  • 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當然,對於東吳四大都督,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過,在筆者看來,東吳最危險的官職,不是大都督,而是地位更高的丞相! 陸遜 赤烏七年(244年),陸遜被孫權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陸遜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並遭到了孫權的責備,從而在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對此,在筆者看來,就陸遜的去世,其實和荀彧存在類似之處,也即都受到了主公的責難和逼迫。
  •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一字之差卻天壤之別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                   免責聲明:本文系本號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古人常說「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出將入相,也成為了無數古人的夢想。
  • 亂臣賊子卻自比蕭何,不僅要當相國,還要劍履上殿,不是曹操啊
    在《同是亡國之君,漢末二帝和明末二帝有什麼不同》一文中,大鵬曾經說過一個觀點:宦官是最堅定的皇權擁護者。事實就是如此。漢靈帝死後,大將軍何進在袁紹鼓動下謀誅宦官,結果被張讓、段珪等人騙進宮去,然後讓尚方監渠穆一劍刺死了。
  • 鐵面無私包青天和王丞相的故事
    電視劇《包青天》中,王丞相和擔任開封府尹的包青天比看著很弱,那麼王丞相和包公到底差著多少級呢?包公的開封府尹是什麼級別的官職呢? 1,包公的開封府尹 開封府府尹這個職務很有意思,論官職不算太大,二三品官,但是這個職務很特殊,在包拯之前擔任過開封府尹的有柴榮,趙光義,趙元侃(宋真宗),這個職位一般都是為儲君設立的,不過這些儲君是沒有精力管理具體事務的,所以要找個代理人,代他們辦事,這個代理人就叫權知開封府。
  • 曹相國的蕭規曹隨
    私下裡和劉邦交情醇厚。在劉邦起兵時,曹參便一直跟隨著,身經百戰,屢建戰功, 攻下二國和一百二十二個縣。一直到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便大肆分封群臣,眾臣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劉邦做了皇帝,韓信被調封為楚王,齊國劃為郡。曹參歸還了漢丞相印。不久高帝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因其年輕,故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佐助齊王劉肥。
  • 知否:大相公是個什麼官?韓大相公歷史上有這個人嗎?
    後來為了要求太后退簾還政韓大相公同樣賴在太后宮裡逼著太后表態。韓大相公做的這些事可以說把老皇帝和太后得罪狠了,可老皇帝和太后卻也對這個老頭無可奈何。   提到「相公」我們第一印象是古時候妻子對丈夫的稱呼,在古代戲曲小說中經常見到。   其實相公最初是對宰相的一個尊稱,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不是具體的官名。在秦漢甚至以前,宰相的稱呼有相、相邦、相國、丞相等等。顧炎武《日知錄》中有「前代拜相者必封公,故稱之曰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