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多麼無情而又有情,不遺忘每一個對歷史的貢獻,也不寬容每一個對歷史的障礙。——范文瀾(中)
文章類型|歷史文化
文章字數|1002字,閱讀約3分鐘
相信很多朋友在看電視的時候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在不同的古裝電視劇中,有的大臣被稱為「宰相」,有的卻被稱為「宰相」?以諸葛亮為例。天下人都叫他「諸葛丞相」,而沒有人叫他「諸葛丞相」。另一方面,劉羅鍋說「丞相劉羅鍋」,卻沒有「丞相劉羅鍋」。雖然我們知道他們一定因為朝代不同而有不同的名字,但我告訴你,這種想法是膚淺的。
宰相是中國古代的官稱。從三國時期的宰相諸葛開始,宰相就是輔佐皇帝和宰相治理各個方面的官員,這也是所有官員領袖的代稱。雖然之前有「相國」的官職,入朝後董卓也是「相國」,但秦國出土文物上卻刻著這樣的字樣:薛軍,蜀丞相八年相邦。由此可見,宰相和總理不僅是兩個不同的官職,而且在場上也是並存的。總理是總理的副手,總理的地位高於總理。
總理一定是總理,但總理不一定是總理。比如秦朝就有宰相的官名。南宋左右丞相兼宰相。但北宋元豐改制後,左右尚書兼宰相,但不稱宰相。宰相是取代皇帝統領滿清文武百官,協助皇帝管理國民政府的最高官職。此外,宰相也是宰相制度中的具體官名,但都是為輔佐皇帝而設。但宰相制度一直延續到明朝。直到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建立錦衣衛等特務組織,宰相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宰相是古代君主手下行政長官的總稱或俗名,而不是具體的官名。先秦時期,分別有宰和相。如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縱觀歷代歷史,真正設置宰相官職的只有遼代。如上所述,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但張居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是相,而是攝政王。由此可見,朱元璋只是廢除了宰相之名,卻無法廢除宰相之實。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宰相依然存在。
「宰相」字面意思是宰相起著輔佐帝王,指揮百官的作用。宰相和皇帝唱紅臉,唱白臉,往往作為皇帝的左右手,為皇帝鋪路。從權力的角度看,宰相在一定意義上起到了制約皇帝權力的作用,同時也防止了皇權過於強大,緩解了皇帝獨斷專政的局面。李鴻章曾說:享福不為官。只要口袋裡有錢,倉庫裡有米,肚子裡有詩書,就是山中宰相。可見,只要一個人有知識,有錢,有飯吃,不管他是不是當官,都可以當他的宰相。
最後用一句話概括了總理和宰相的區別,那就是:宰相肚子裡能撐船!一個笑話會讓你發笑。
如果你還有別的想法,你可以隨便說說。
這裡是《知識帶來的快樂》,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進的,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車爾尼雪夫斯基(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