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
「孩子不吃飯,餓一頓就好了。」
面對「飯渣」孩子,我也曾蠢蠢欲動。
直到看到一位媽媽的扎心經歷:
她4歲的女兒一到吃飯就要看動畫片,一吼就立馬離桌說不吃了。
於是她跟老公下了狠心。
有一天吃晚飯,當女兒鬧著不吃飯時,夫妻兩沒再強迫。
吃完就收拾刷碗,還把家裡的零食通通藏好。
到了半夜,她起來上廁所,驚覺女兒不在小床上。
家裡門外找了一通,才在廚房的糧食儲物櫃裡,找到已經睡著的女兒。
原來孩子半夜餓醒了,到處找不到吃的,只能跑進廚房,拿勺子舀麵粉吃。
看著滿嘴麵粉的女兒,她又心疼又愧疚。
孩子不吃飯,餓一頓真的有用嗎?
一位網友說:
「餓過,有用,但是效果不是最好。」
他3歲的女兒有一次晚飯不好好吃,他對孩子說:
「好的,但是如果不吃飯的話,到下一頓之前什麼都不能吃哦~」
女兒信誓旦旦答應。
到了晚上,餓哭!
後來他發現,這個方法其實有很多問題。
孩子第一次餓了,下一頓可以好好吃。
但孩子都是健忘的,下一次如果還不好好吃,要不要再餓一下?
相信很多家長都是不忍心的。
同時內心會充滿糾結,以及對這個方法的不自信。
親子講師董董說:
這個方法,可能讓孩子迫於生理上的飢餓而吃飯。
但在孩子的心理認同、親子溝通、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等諸多方面,可能留下一些隱患。
確實,這個方法對一部分孩子管用。
但是對有些孩子來說,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懲罰方式,可能會讓他更厭惡、抗拒吃飯。
讓孩子愛上吃飯,靠餓是行不通的!
找出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才最重要。
孩子討厭的不是吃飯,而是父母的態度
看過一個案例,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一吃完飯就會嘔吐。
開始以為孩子是吃壞了東西,可後來才發現吃什麼吐什麼。
去醫院門診折騰了好久,也沒查出啥問題,症狀反而越來越嚴重。
後來,一位心理學朋友點醒了她:
孩子嘔吐的問題不在身上,而在心上。
原來,這位媽媽和老公個子都不高,她擔心孩子也長不高,就拼命從營養上猛塞孩子。
每頓飯,一個勁兒往孩子碗裡夾,吃完還要喝一大碗湯。
長期被強迫進食,讓孩子對吃飯產生了恐懼。
病態心理促使身體做出嘔吐反應,來反抗對媽媽壓制的不滿。
逼孩子吃飯和餓孩子一頓,都是對孩子的粗暴懲罰。
這種懲罰背後,透露的都是父母的焦慮情緒。
還記得之前有個7歲女孩因為吃飯慢,被媽媽活活打死的新聞嗎?
現在想來還是心疼不已。
孩子飯吃得少一點或慢一點,真的會致命般地難以忍受嗎?
並沒有。
只是,孩子不愛吃飯,不好好吃飯,挑食、吃飯磨蹭,都會讓父母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要知道,孩子是天生會吃飯的,就像剛生出來就會吸奶一樣。
很多時候,孩子不愛吃飯、不好好吃飯的原因,就是父母太把吃飯當一回事了。
結果搞壞了孩子對吃飯的興趣、主動性、積極性。
很多孩子討厭的其實不是吃飯,而是被迫吃飯的感覺。
「餵養情商」,很多家長都忽略了
據統計,約有超過40%的1-7歲孩子有偏食、挑食、不好好吃飯等問題。
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很複雜,不是全部靠「餓一頓」就能解決的。
女兒幼兒園有個男孩,每次一吃飯就吃不下,還總喊肚子疼。
媽媽說孩子是故意裝的,還不停責罵。
直到有天孩子又拉黑便又嘔吐,媽媽才急急送他去了醫院。
醫生一檢查,孩子得了十二指腸潰瘍,並發生了出血。
孩子的身體很「聰明」,一旦生病,消化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會減慢,勢必會導致食慾降低。
同時,缺鋅會讓孩子味覺變差;
缺鐵會導致消化功能減弱;
缺維生素B1會引起代謝障礙。
這些都會讓孩子出現食欲不振情況。
所以,孩子一旦吃不下飯,父母先別急著逼和罵,免得身上受著苦的孩子,又傷了心。
對於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寶寶來說,突然不好好吃飯,家長更不要逼迫。
1歲左右的孩子,明明之前食量很好,但突然出現吃飯不張嘴、吐出食物、扔食物時,一般都是到了「進食倒退期」。
1歲半後的孩子自主意識萌芽,進入第一反抗期。
開始挑剔食物,總想按照自己的意願進食,或者該吃飯了他卻還想玩。
這時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只要孩子發育正常,不必死磕,然後靜待「胃」開。
兒童心理學上有個詞叫「餵養情商」,說的就是父母對孩子吃飯這件事上的情緒和態度。
真正的餵養情商,是父母面對孩子的吃飯狀態,不逼迫、不急躁、不粗暴,順其自然又有智慧應對。
父母放輕鬆了,孩子也就不那麼較勁兒了。
父母越「懶」,孩子越愛吃飯
我有個表弟,30多歲了,至今不敢吃魚,怕被刺卡著。
原來,他從小跟奶奶長大,只要飯桌上有魚,他把筷子伸過去,奶奶一定會大喊一聲:
「有刺!等我給你擇乾淨再吃。」
所以,從小到大,他吃的魚都是奶奶擇過刺的。
他到現在也不會擇刺,沒人給擇刺就不吃魚。
實際上,他是沒有這種能力嗎?
不是。
只是,長輩的恐懼和控制,早早就禁錮了他想獨立嘗試的心,也讓他失去了自信心。
每一個不好好吃飯的孩子背後,都會有個不肯放手的家長。
其實,越是懶父母,越能養出「飯霸」娃。
我家女兒小時候吃飯也不好,挑食嚴重,經常滿屋子追著喂。
爺爺奶奶怕她餓著,無論在家還是帶出去玩,兜裡都裝著零食,找機會就往孩子嘴裡塞,結果吃飯就更惡性循環了。
後來他們回老家後,我照顧老二沒有那麼多精力盯女兒吃飯,她反而坐在餐桌上吃得又乖又多。
當父母在吃飯上給予孩子尊重,孩子就減少了依賴,生出了自主意識,愛上吃飯就簡單多了。
把勺子還給孩子,把筷子還給孩子,把吃飯的權力還給孩子,相信沒有哪個孩子會不愛吃飯。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人對食物的渴求都是與生俱來的。
如果孩子不愛吃飯,一定是身體狀況或養育方式出了問題。
總之,當孩子不愛吃飯,父母需要弄清4個問題:
1. 孩子有影響進食的生理性疾病嗎?
2. 是否經常逼孩子吃飯?
3. 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飲食習慣?
4. 餐桌或家庭氛圍是否利於孩子進餐?
有些媽媽還嘗試過和孩子比賽吃飯、把飯菜做得更可口或者吸引人、讓進餐更有儀式感等方式,都有不錯的效果。
吃飯看起來是件大事,關乎身體髮膚,但也不過是端起飯碗,安撫飢餓腸胃而已。
吃飯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很多人小時候飯桌上的陰影,會伴隨終生。
如果父母只是粗暴對待不愛吃飯的孩子,不去探究背後的隱情,傷害的也許不止是孩子的身體,還可能影響一生。
當吃飯不再跟長高、變壯、聽話等理由聯繫在一起,也不再跟父母的焦慮捆綁在一起,而僅僅是一種身體需要和口腹享受。
孩子一定會帶著愉悅的心情,對待一日三餐,一生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