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聲疊韻在詩詞中的運用及其韻腳問題

2020-12-09 沉默如豬007

在我以前寫過的詩歌格律的作文裡,我早已說過了什麼是雙聲與疊韻的問題。

那麼現在我們回顧一下:

雙聲就是兩個字同聲母,疊韻就是兩個字同韻母且聲調一致。

當然也有非雙聲、非疊韻,那就是不完全相同,甚至是相近的。對於這個,我也沒搞懂,下面會有非雙聲與疊韻的詞語出現,請留意就是了。

現在我們看看雙聲的詞彙有哪些:

丁(dīnɡ)當(dānɡ)、淋(lín)漓(lí)、輾(zhǎn) 轉(zhuǎn)、顛(diān) 倒(dǎo)、

躊(chóu) 躇(chú)、踟(chí) 躕(chú)、鴛(yuān) 鴦(yānɡ)、參(cēn)差(cī)、

蟋(xī) 蟀(shuài)、囁(niè) 嚅(rú)(這兩個是非雙聲)等等,不一列舉。

疊韻的有:

慘(cǎn)淡(dàn)、人(rén)生(shēnɡ)婆(pó)娑(suō)

逍(xiāo) 遙(yáo)、猖(chānɡ) 狂(kuánɡ)、優(yōu) 遊(yóu)、

蹉(cuō) 跎(tuó)、逡(qūn) 巡(xún)、依(yī)稀(xī)

彷(pánɡ) 徨(huánɡ)、徘(pái) 徊(huái)、綢(chóu) 繆(móu)、

其中加粗的字體就是非疊韻。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一點,疊韻的「韻」一般也不計較韻頭。如婆娑裡,我們只算o,,慘澹裡,我們只看n。等等。

那麼什麼是韻頭?

就是把韻母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韻頭、韻腹、韻尾。

我們拿上面的例子舉證,彷徨的「徨」huang拼音裡的u就是韻頭,韻腹是a,韻尾就是ng。

有人會疑問了,為什麼不說p,這是聲母啊。

在呂叔湘先生撰寫的《語文常談》一書裡,他已經將這些分門別類了。

現在我們來看下:(配圖)

在這章截圖裡,我們看到了聲母與韻母,其中韻母分為韻頭、韻腹和韻尾三部分

這些都是要記的小知識點,對以後看懂詩詞的規律和想寫近體詩很有幫助。其實,我個人認為,並不難記。我們小學一年級就學過了聲母與韻母。

閒話不多說。

現在我們拿一些詩詞來驗證:

在李商隱《落花》裡,我們逐一分析裡面的雙聲與韻腳:

高(ɡāo)閣(ɡé)客(kè)竟(jìnɡ)去(qù),小(xiǎo)園(yuán)花(huā)亂(luàn)飛(fēi)參(cēn)差(cī)連(lián)曲(qǔ)陌(mò),迢(tiáo)遞(dì)送(sònɡ)斜(xié)暉(huī)腸(chánɡ)斷(duàn)未(wèi)忍(rěn)掃(sǎo),眼(yǎn)穿(chuān)仍(rénɡ)欲(yù)歸(ɡuī)。 芳(fānɡ)心(xīn)向(xiànɡ)春(chūn)盡(jìn),所(suǒ)得(dé)是(shì)沾(zhān)衣(yī)

在第一、三句裡,我們看到高閣、參差兩詞,它是雙聲。

韻腳我已經用粗體表示了出來,在二四六八句的句末。

他們分別是飛、暉、歸、衣。韻尾是i.

附加一句:這是一首七言平起式首句不入韻律詩。

我又舉一首我小學四年級學過的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dú) 在(zài) 異(yì) 鄉(xiānɡ) 為(wéi) 異(yì) 客(kè),每(měi) 逢(fénɡ) 佳(jiā) 節(jié)倍(bèi) 思(sī) 親(qīn)。遙(yáo) 知(zhī) 兄(xiōnɡ) 弟(dì) 登(dēnɡ) 高(ɡāo) 處(chù),遍(biàn) 插(chā) 茱(zhū) 萸(yú) 少(shǎo) 一(yì) 人(rén)。

從中我列出了加粗字體,「佳節」是雙聲,「茱萸」是疊韻。至於他們的韻腳,先不急。

從這首詩標註的拼音來看,我們知道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仄起式首句不入韻的唐詩。

有人會疑問了,我怎麼知道的?

因為,我是根據首句的第二個字與末字得知為仄起式和首句不入韻。

又因為這首詩只有四句,所以的絕句,這些都是很基礎的小知識。

那麼現在,就到了韻腳部分。

韻腳就是指押韻的字。判斷一個字在句中位置是否押韻,除了看平聲外,還得看韻尾。

我們來看看二四句的句末字是不是平聲,結果發現「親」與「人」都是平聲,但是除了這個呢,還要看它的韻部——也就是in/en。在這裡面是沒有韻頭的,只有韻腹和韻尾。

那麼他們的韻尾是n.

最後我們得出這兩個字是押韻的。

再看一首我小學六年級學過的詩:

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jiàn)外(wài)忽(hū)傳(chuán)收(shōu)薊(jì)北(běi),初(chū)聞(wén)涕(tì)淚(lèi)滿(mǎn)衣(yī)裳(shɑnɡ)卻(què)看(kàn)妻(qī)子(zǐ)愁(chóu)何(hé)在(zài),漫(màn)卷(juǎn)詩(shī)書(shū)喜(xǐ)欲(yù)狂(kuánɡ)白(bái)日(rì)放(fànɡ)歌(ɡē)須(xū)縱(zònɡ)酒(jiǔ),青(qīnɡ)春(chūn)作(zuò)伴(bàn)好(hǎo)還(huán)鄉(xiānɡ)即(jí)從(cónɡ)巴(bā)峽(xiá)穿(chuān)巫(wū)峽(xiá),便(biàn)下(xià)襄(xiānɡ)陽(yánɡ)向(xiànɡ)洛(luò)陽(yánɡ)

在這首詩裡,我們看到了什麼?

我之前說過的什麼平仄起式啊,首句入韻不入韻的問題,大家回顧一下,應該很容易能看出來的。

首先這是一首律詩,念過小學的都知道,因為有八句,哈哈。

其次,就要回顧我之前提過的小知識點了,因為首句第二個字是仄聲,所以是仄起式,又知道了末字是平聲,所以,我們不容置疑地說,這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韻的律詩。

另外,我們也知道「詩書」是雙聲。

最後,我們來看看二四六八句的韻腳,看他們是不都是平聲而且同一韻尾。

裳、狂、鄉、陽抽出來,結果發現它們都是平聲,而且他們的韻味也相同,是ng.

上面兩首是古人的詩,我們來看看現代人寫的詩,譬如偉大的毛主席的詩詞《卜算子·詠梅》:

風(fēnɡ)雨(yǔ)送(sònɡ)春(chūn)歸(ɡuī),風(fēnɡ)雪(xuě)迎(yínɡ)春(chūn)到(dào)。 已(yǐ)是(shì)懸(xuán)崖(yá)百(bǎi)丈(zhànɡ)冰(bīnɡ),猶(yóu)有(yǒu)花(huā)枝(zhī)俏(qiào)。 俏(qiào)也(yě)不(bù)爭(zhēnɡ)春(chūn),只(zhǐ)把(bǎ)春(chūn)來(lái)報(bào)。 待(dài)到(dào)山(shān)花(huā)爛(làn)漫(màn)時(shí),她(tā)在(zài)叢(cónɡ)中(zhōnɡ)笑(xiào)。

我們看到二四六八句的字末都押仄聲且同韻,都是押o的韻,到(ao)/俏(iao)/報(ao)/笑(iao).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只需要記住i/o/u/n/ng這五個韻尾,然後根據詩詞的字在各自的位置裡是不是押韻即可。

這期就到這裡,下期再見,我是沉默如豬!

資料來源:呂叔湘《語文常談》

相關焦點

  • 詩詞創作並不難,如果押韻中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韻字,你可以這樣辦
    喜歡詩詞的小夥伴們可以關注下哦在詩詞圈,我曾經經常聽到有人說「不以律害意」,還有說格律,限制了詩詞的創作等等,類似這樣的話。其實詩詞作為樂文,要調以管弦,利慾歌喉,這也是格律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因為如今詩詞唱法已經完全斷絕,導致了詩詞更偏向於是一種文學體裁,而越來越疏離音樂。
  • 《詩詞疏議(二)詩詞的韻》
    關於韻書各個朝代的政府都編有韻書,韻書的作用跟普通話是一樣的,就是官方語言。最早的韻書成與南北朝時期,當然並沒有流傳下來。著名的韻書有隋朝陸法言編著的《切韻》,宋末平水人劉淵依據唐人用韻情況編著的《平水韻》,現多數詩人格律詩多用此韻。至於詞的用韻則是清人戈載依據前人詞的用韻情況編著的《詞林正韻》了。
  • 詩歌的韻腳一般都在這裡
    我們閱讀詩詞,可以發現,幾乎每首詩都有一個韻腳,從最早期的古體詩《詩經》開始到近體詩幾乎都能找到詩的韻腳,詩有韻腳讓人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韻是一首詩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中使用韻,我們叫做押韻,也可稱為協韻或者叶韻(葉通協)。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為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佳啟蒙讀物。這三十韻部的字是古代寫詩的人必須熟悉的,因為古代格律詩一般押平聲韻,且其韻腳的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用錯了就算出韻、錯韻。記熟《笠翁對韻》每個平聲韻部裡的韻腳字,作詩才可以信手拈來而不致出錯。如《笠翁對韻》上平「一東」其一的內容是「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朦朦。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
  • 【詩詞微塾】詞調與聲意
    自古以來,漢語詩的語言之語音美一直被概括成詩的聲律美,而韻腳是構成語言聲律美的關鍵而基本的要素。所以,詩作為一種特別的文體,其根本的特徵形式就是:必要有韻!詩是有聲調和音韻節奏的語言模式,詩聲其實就是人們在有音韻節奏的語言模式中,對其語音與語調及其節奏相和的感覺。
  • 張海鷗:舊體詩詞的韻與命
    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形式因素或者說技術因素,就是舊韻與新韻[2]的關係問題。這個因素切切實實地影響著舊體詩詞的命運。 1988年6月北京詩詞社主辦「首次北京詩詞學術討論會」,詩韻問題自然是討論的熱點話題,全用新韻或準用新韻的呼聲甚高,也有放寬詩韻、以詞韻代詩韻等觀點(見402-413頁《研討會紀要》)。主張放寬詩韻。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歐初1987年撰文主張「用韻可以寬鬆一些」、「編出新詩韻」之前「先用詞韻寫詩」(P81)。
  • 10分鐘搞明白詩詞唱和 什麼是依韻、用韻、次韻、步韻?
    問題:詩詞的「唱和」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形式?.......一、唱和的本意唱和原意是歌唱時此唱彼和,一方歌唱一方和,例如詞牌《竹枝》中特別標出了「和聲。」芙蓉並蒂(竹枝),一心連(女兒)。○○●●,●○△。
  • 詩詞寫作:格律詩中的押韻規律,平水韻的運用
    這裡再說說介音:韻母包括介音、韻腹和韻尾三部分,比如:光guang,其中的u也就是介音,也叫韻頭;a是韻腹, ng是韻尾。普通話中的三個介音:i、u、ü。我們把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韻字,比如:穿、泉、娟等,他們的韻母都是uan。02、在詩歌中的定義兩個以上韻母相同的漢字,以一定規律用於不同句尾而形成和諧音律,這樣的字就構成了韻。
  • | 詩詞中的「神奇讀音」詳解
    平水韻可以作為判斷唐代以來大部分詩詞作品中某字與某字押韻的依據,對於對唐代以前詩歌作品押韻體系的認識也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下面舉幾個理論與實際結合的例子來講具體到某一首詩詞中如何叶音。「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押韻在平水韻「下平聲六麻」中,這個韻部的字有家,花,沙,麻,車,蛇,斜,些……其中家、花、沙、麻現代普通話韻母都是a,依然押韻,但是車、蛇、斜、些就不行了。
  • 艾曉東原創《中國成語詩詞聯句大全》,欲與《笠翁對韻》相媲美
    《中國成語詩詞聯句大全》第一集(新韻一麻)原創作者:艾曉東01、客隨主便(未完待續)【創作後記】成語、對聯、詩詞是傳承千古的國粹精華,是中華文化中三顆璀璨的明珠,各具特色。若將這三顆明珠融為一體,將會碰撞出怎樣絢麗的火花,拭目以待。
  • 什麼是詩的撞韻?什麼是詞的撞韻?撞韻是一種詩病嗎?
    前言前幾天回答了一個問題:格律詩用平水韻如何判別撞韻?首先,我們要清楚什麼是撞韻?一般認為:不用韻的那句尾字(比如七絕的第1、3句、七律1、3、5、7句),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仄聲字。例如王安石的這首詩第三句最後一個字,岸。
  • 姚崇實:論當代詩詞的用韻
    我是贊同最後一種主張的,因為作者使用舊韻還是新韻,是不能強迫的;聲韻有其自然發展過程,到了一定時候,自然會發生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人類面對各種事物,總不等完全被動地任其自然,總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自覺主動地以各種方式,促進事物向好的應該的方向發展,以早收效益,早達目標。對詩詞的用韻問題也是如此。
  • 現代人寫近體詩的煩惱:該不該遵守格律,該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實則不好答,其中包含的信息太多,很難有讓大家都滿意的標準答案,問題包括了三個主要的詞語,現代人,近體詩,格律,回答問題前,必須弄清楚這三者的關係。先從簡單的開始吧,什麼叫「近體詩」?
  • 詩詞常識之新韻淺談
    詩詞常識之新韻淺談來源:見微齋 作者:笑傲江湖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是韻文,無韻不成詩,押韻是詩的最顯著特徵。詩的押韻,是指在一首詩中,部分句子的最後一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一種韻律美,是增強音樂性的重要手段。
  • 格律詩的「用韻」
    一、韻 韻是格律詩的基本要素之一。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合轍叫押韻。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白什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 那是我們在用滯後的韻書去看宋詞
    那是我們在用滯後的韻書去看宋詞文|鄭萬才經常有詩友問我,如何看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韻腳「壁」字出韻的問題。甚至有人以此為由,說蘇軾的這首詞就出韻。那麼,真的是蘇軾不懂得押韻,連出韻都不知道嗎?>知道了韻腳後,我們就應該知道這些韻腳上的字,到底屬於什麼韻部。
  • [小馬學詩詞]昭君怨
    [小馬學詩詞]第十節 昭君怨【簡介】始於宋代的詞體之一。取名於琴曲,又名「洛妃怨」、「一痕沙」、「宴西園」等。雙調四十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另有雙調三十九字,前後段各四句,兩仄韻、兩平韻;雙調四十字,前段四句兩仄韻、兩平韻,後段五句三仄韻、兩平韻等。
  • 詩詞寫作入門(一)押韻
    不點擊右上角分享一下,是不是有點過意不去呢(*^__^*) 【好文章,樂分享】 點右上角按鈕,分享至朋友圈關注 詩詞網, 每天學點古詩詞詩詞寫作入門(一)押韻【含義】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 什麼叫平水韻?作詩一定要用平水韻嗎?
    這個問題是:什麼叫「平水韻」?在哪些場合適用?作詩一定要用平水韻嗎?.......前言這個問題其實百度一下也基本明白了,不過老街的這篇文章裡會說一些百度中沒有的內容。作詩填詞不可不知詩韻與詞韻的前世今生》說了十三元的問題。顧太清的這首《喝火令》這首詞的韻腳很奇怪,有的押詞林正韻第六部,有的押第七部。 從詩韻來看,顧太清押的是詩韻(平水韻)十三元:久別情尤熱,交深語更繁。故人留我飲芳罇。已到鴉棲時候,窗影漸黃昏。拂面東風冷,漫天春雪翻。醉歸不怕閉城門。
  • 詩詞課堂|詩詞創作有關知識淺議|楊衍忠
    六、擠韻擠韻也叫犯韻,是說在某詩句的韻腳字前用了與韻腳字同韻的字,比如我有一句「龍泉亭下洞天涵,水韻山音一闕諳」,第一句的「泉、天」與韻腳字「涵」同韻,第二句的「山」與韻腳字「諳」同韻,這就叫「擠韻」。這樣讀來的確稍感拗口,但我認為這不是大忌,在實際創作中儘量避開,實在避不開也不算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