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事件,為什麼在有的人的記憶裡糟糕透頂,決定了以後的悲慘人生,而在有的人的記憶裡不足掛齒?
同樣的挫折,為什麼在有的人眼中充滿了悽慘,是人生裡程碑和分水嶺,而在有的人眼裡卻依然是美麗的音符,即使有不快,也僅僅是生命長河的小小插曲,小浪花?
生命是由物質組成的,人有一口氣,於是有了靈魂,人的記憶,不過是一串化學組合,遍布在大腦溝溝壑壑的神經元中。
化學物質可以轉換,人的記憶可以移植,但是,同樣的記憶,移植到不同的大腦中,由於心靈的不同,態度的不同,效果也大不同。
同樣是英語、德語、法語、中文,錢鍾書腦子中的知識卡片,加上對人性細緻入微的感悟與揣摩,有了《圍城》,有了《管錐集》。而某「舌人」腦子中的這些語言,由於沒有生活閱歷,僅僅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翻譯軟體,每天疲於翻譯,沒有生活的樂趣。
同樣是上山下鄉,張賢亮的記憶,打磨出《靈與肉》,《綠化樹》,還搬上了螢屏。某「日記本」腦中的這些回憶,由於沒有與記憶相輔相成的感情與體會,只是乾巴巴的羅列了一堆數字和景象,沒有人性的美醜,沒有對後世的啟示。
同樣是鄉間的兒時記憶,樂觀的人寫成了美麗的篇章,追溯童年的幸福,而悲觀的人不停的在歷史局限性中尋找原生家庭的不完美。
同樣是青春的愛戀,積極的人感恩激揚的青春,更珍惜眼下一餐一飯的真實生活,而消極的人喋喋不休的抱怨現在,「如果......就好了」總是掛在嘴邊。
同樣是幼子夭折的慘案,向前看的人痛定思痛,過好接下來的每一天,向後看的人複讀機一般的變成了祥林嫂。
同樣是備戰魚躍龍門,勇敢的人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積極主動的一往無前,而怯懦的人在自己不滿意的環境裡回天乏力,近墨者黑,消極被動的深陷。
為什麼同樣的情況,結果不同,為什麼同樣的歷史,有了不同的軌跡?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條單行線,每個人都在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一步一步向前。自己的路就是最適合自己的,自己的選擇,就是當時當地最恰當的選擇。不後悔過去,不擔憂未來,認真地勇敢地積極地主動地活在現在。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有的思言行意的結果,未來的你,也是現在的你所有的思言行意的結果。要想有燦爛的自己心生歡喜的未來,現在就開始打造吧。
縱使給你一個百分之二百的從出生到現在的幸福美好的記憶總和,如果你的思維習慣、語言習慣、行為習慣、意識習慣不變,未來依然不會有質的改變。
比如,科學研究表明,99%的超級彩票中獎者,即使瞬間獲得三輩子花不完的財富,但是3年後,5年後,10年後,生活回歸過去,甚至更慘。
沒有駕馭完美生活的能力,即使完美的生活從天而降掉到眼前,生命依然不會有質的改變。
有了駕馭情緒的能力,有了無論何時何境始終如一的正面心態,才能在記憶移植中錦上添花,力上加力。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生中的大小事件並不重要,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態度才重要,這些態度進而引發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或左或右的選擇,構成了人生的序幕。
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堆滿了玩具的房間,悲觀的小孩哭著要一件沒有的玩具。除了一堆馬糞空空如也的馬槽裡,樂觀的小孩滿頭大汗歡快的說:「我看能不能找出一匹小馬!」
還有一個實驗,半杯水,樂觀的人看到的是水,悲觀的人看到的是空的半杯。
對於習慣性悲觀焦慮的人來說,遇事「轉念一想」是必要的。「真是這樣的嗎?」「有沒有可取之處呢?」「為了改善,我能做點什麼呢?」時間長了,就會養成「烏雲總有金邊」的積極思維,最終譜寫樂天積極的人生。
古往今來,前人的經驗教訓換來了多少智慧金句,指導後人的生活。「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常想一二。」「知足常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好心態,不是「阿Q精神」,不是「鴕鳥政策」,是心中有自己的目標,是人生有要緊事,看淡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能改變就改變,不能改變就接受。
埋頭做事,不停的向前奔跑就是了。
我是阿好,80後海外媽媽,心態好,世界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