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給西方上了一課:為什麼西方放棄「填鴨式」教學是不明智的

2020-12-14 觀察者網

來自英國的70名教師被送往上海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弄清楚為什麼中國學生成績這麼好。這些教師回國後表示,中國的成功教學主要是因為中國採取了西方在過去40年裡逐漸放棄的教學方法。

中國人喜歡以板書為主的「填鴨式」教學法,而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已經逐漸放棄這種直接的教學方式,轉而採用更具協作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自主性。

鑑於中國在國際測試中所取得的成功,西方放棄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似乎是不明智的。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長時間地站在教室前面,講授教學內容並維持課堂活動。

圍繞直接講授法和探究式學習法的孰優孰劣,人們進行了許多年的辯論。在傳統的課堂上,孩子們按排坐好,教師站在教室前面,直接講授教學內容並維護教室紀律。這就是直接講授法。

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起,教師開始採用更具創新性和實驗性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法包括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課堂控制權,摒棄背誦乘法口訣和心算。這就是探究式或發現式學習法。

探究式學習法主張放棄背誦乘法口訣

基於近期對英國和中國課堂教學法的研究,英國最近發布了一份題為《如何成就一流教學法》的研究報告。跡象表明在新時代的教育方式中,教師的作用是促進而不是講授,因為先驗地認定大家都是不同方面的成功者,所以對學生都加以表揚,這種教育方式是導致學生表現不佳的原因。

該報告得出的結論認為,澳大利亞教育界採取的許多新教學方法適得其反。報告指出:「研究證據基本上支持直接講授法,認為探究式學習法能夠激發學習熱情的觀點沒有得到證據的支持。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的英語和數學等科目的課堂上,教師需要明確他們所教授的內容,並更好地利用全班教學法。」

澳大利亞很多教育界人士認為只有激發了積極性,孩子們才能真正學到知識。因此,澳大利亞的教師被告知,讓孩子們乖乖坐在椅子上,靜靜聽著教師講授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是不對的。

然而,研究證據再次證明此觀點是錯誤的。英國的這項研究報告表明,即使乖乖坐著聽課的孩子也可以消化知識。無論是「積極」還是「消極」的狀態,孩子們都能學到知識。事實上在課堂教學策略中,「機械性」背誦的學習方式是很重要的環節,所有的老師都需要熟知這種教學方法。但這種方法常常被嘲笑為「死讀書」或「鸚鵡學舌」。

這項報告說到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反覆閱讀,勾畫重點,並背誦重點知識」。一項針對孩子的最佳學習方式的研究得出結論:如乘法表、易於誦讀的兒歌、民謠和詩歌這類知識,必須要讓學生死記硬背,直到他們能夠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

迎合每個學生對教學沒有太大的作用

在絕大多數英語國家的課堂教學中,有一種普遍流行的觀點是,每個孩子的智力水平不盡相同,他們有各自的學習方式。例如,有些孩子擅長通過看圖來習得知識,有些孩子善於通過肢體動作或親身實踐來獲取知識;還有些孩子則善於手動操作或只是簡單的文字閱讀來學習。

英國的這項報告得出結論稱,這樣的教學策略恰恰不得其所。「心理學上的證據清楚地表明,迎合每個學生偏愛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教學,對他們的知識習得沒有任何好處」。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和資源配合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不如在課堂上採取直接明確的教學策略,課後再進行額外的指導和幹預更有效率。

過度稱讚沒有好處。

許多年來教育界普遍流行,為大家所接受的說法之一是,必須不斷地表揚學生,不能讓學生嘗到失敗的滋味。老師們已經很久沒有給學生打「4分(總分10分)」或「E」這樣的分數了,因為這些分數意味著不及格。一般認為,告訴學生他們不夠優秀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英國的這份報告說道,雖然表揚學生看起來是積極的、肯定的,但錯誤地表揚會對知識習得造成極大的傷害。

過度表揚學生,尤其對表現不佳學生的表揚,反而會適得其反。過度表揚會讓學生誤以為教師降低了對他們的期望值,並加深「差不多就好」這種觀點在學生中的影響,而不是給學生設立高標準高預期。

人們對效果不佳的講授方式和學習策略提出不同的意見,並不意味著只有一種正確的教學方法。

研究表明有些實踐方式更加效果,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教學過程非常複雜。教師需要採取不同的方法策略。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們需要背誦乘法表、易於誦讀的兒歌、民謠和詩歌這類知識,直到他們能夠不假思索的脫口而出。

教育還關乎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培養,所以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也有不適用的時候。

例如,在學生探究感興趣的話題並著手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時候。

教師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教學方式要取決於學生已經學過,正在學習或將要學到的知識,以及學生是否精通某些學科或者還只是初學者,甚至還取決於一天當中的學習時間,因此教師們必須靈活地變換教學策略。當老師們拘泥於一種教學模式時,問題便紛沓而至。

(觀察者網林可欣譯自《華盛頓郵報》11月25日文章「China'slesson: why the West was wrong to abandon 'chalk andtalk' teaching methods」)

相關焦點

  • 澳專家:中國「填鴨式教學法」教育孩子更成功
    參考消息網11月27日報導 外媒稱,來自英國的70名教師被送往上海學習教學方法,以便弄清楚為什麼中國學生成績這麼好。這些教師回國後表示,中國的成功教學主要是因為中國採取了西方在過去40年裡逐漸放棄的教學方法。
  • 世乒賽上西方觀眾「辱華」,中國運動員絕地反擊,給西方上了一課
    面對西方的挑釁,中國最好的回答是什麼?那就是堅定不移取得更大的自主發展成果,用實力擊碎一切挑釁質疑聲。11月27日的休斯頓世乒賽賽場上,中國運動員梁靖崑,便用實力上演了振奮一幕。據觀察者網報導,在11月27日進行的世乒賽男單八分之一決賽上,由於頻繁的失誤,梁靖崑在手握3:1的領先優勢後,被對手皮切福德追至賽點。
  • 西方炮製的所謂「素質教育」,坑了多少中國孩子
    還有不少的專家出來抨擊我們的應試教育,說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毀了多少孩子的童年,孩子們的負擔太重了。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注意過那些「快樂教育,解放天性」的孩子現在過著什麼樣的日子,或者是早早放棄學業的孩子又是怎樣的一副光景。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應該沒有注意過。
  • 為什麼西方國家感情上偏愛印度,而不待見中國?
    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上海灘的租界巡捕房人手不夠時,總是從印度招些大鬍子打工仔,因為從語言上說,印度人更容易和國際「接軌」,充當英國人的跟班,阿三的綽號也由此而來。不過,很多印度人的英語口音很重,有些重得讓中國人很難聽懂,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與西方人之間的交流。有人可能會有疑惑,我們中國人中受過教育的人不也能說英語嗎?不是也能與西方人交流嗎?
  • 「填鴨式教學」裡原來蘊含著4點智慧,背誦是填鴨式教學嗎?
    大家對「填鴨式教學」持鄙視和否定態度,因為我們認為這樣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創造力,尤其和西方靈活的啟發式教育方式相比。「背誦」不等於「填鴨式教學」,但背誦也是「填鴨式」教學的一種方式,通過否定「填鴨式教育」來否定背誦的重要性非常狹隘。
  • 西方的教育模式,為什麼不適合中國
    西方教育模式,為什麼不適合中國?首先,西方教育的現代教育模式,比我國要早五百多年。西方古老的大學,已經有五百多年歷史,我們的北大,不過一百年歷史。中小學,更加這樣。因為,我們國家原來的教育方式,是私塾教育,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半耕半讀,就算諸葛亮也是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所以,西方教育模式,在傳統上,就與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有衝突。
  • 「中國不應被指責!」 這位頂級醫學期刊主編給西方政客上了一課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一些西方政客不專注抗疫,卻熱衷炮製抹黑中國的謠言。面對來勢洶洶的「政治病毒」,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7月7日重申,國家和全球團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擊敗共同的敵人,擊敗在全世界到處肆虐的病毒。科學與團結,是抗疫的正確姿態。如何做到這一點?
  • 宋魯鄭巴黎日記:西方媒體給中國狠狠上了一課
    我感到歐美都不可能有第二波了,就這一波一直持續下去了。 今天收到國內寄來的藥品,都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七版推薦的。現在法國對輕症不檢測,不治療,但是如果不早幹預,輕症轉成重症的概率比較高,萬一轉成重症,這個危險就很大了。現在法國也是缺醫少藥,本國的老年人都放棄治療,對於我們這些外國人什麼政策,其實大家心裡也沒有底,所以為了保險起見,還是讓國內寄藥品來吧。
  • 港媒:西方到底為什麼怕中國?
    香港《南華早報》7月7日文章,原題:為什麼西方必須向中國學,而非試圖改變或破壞中國世界正見證中美在一系列領域衝突,但美國對中國經濟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害怕並非問題的本質,而是在於一個事實:中國經濟成功和現代化結果,不符合西方現代化歷史演進催生的那套理念。
  • 填鴨式教學
    只要以這個前提作為背景,趨勢就會向著追求門檻的方向偏斜,於是適應填鴨式教學的學生就能在這樣的課堂裡脫穎而出,從高分數中獲得成就感獲得熱情,從而越來越喜歡學習,成績越來越好。那些不適應填鴨式教學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在承受來自學習的挫敗感,從而越來越不喜歡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 吉他教學 探索西方國家古典吉他教學體系
    教育的目標是人的成長和人的幸福,教育的內容是以智慧培育智慧,以心靈滋養心靈……」透過安德魯·佐恩博士看西方古典吉他教學體系,無處不在體現著教育的宗旨,無處不在體現著「以人為本」。 (一)教學理念 任何一項事業在它形成的一刻開始,都會由成就這個事業的人將其按照一定的目標、遵循一定的模式向前推進,這其中無處不在體現著理念。
  • 中國已經實現崛起,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還是普遍不友好?
    早在我們印象之中,似乎中國總是成為西方國家的眼中釘,這也曾在很多程度上引發了國人的不斷思考:為什麼西方國家對中國普遍不友好?問題的產生就必定還有答案,但答案永遠都不是確定的,它屬於一道關於歷史關於利益的思考題,我們不妨今天也來談一談這個問題的答案。
  • 西方教學理論反對語法教學嗎?
    陳力外語教學中支持和反對語法教學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近年來國內公開倡導語法教學的聲音微弱了許多,不知是何原因。但多半不會是由於語法教學真的不重要了,或者語法教學的問題都已經很好地解決了。在反對語法教學的聲音中,不少人都打著「語言能力」和「西方現代教學理論」的旗幟,以所謂西方現代二語教學的先進理論作理論根據。
  • 為什麼西方如此敵視中國?
    他們讓信仰基督教的人相信他們比不信仰的人更好。他們編造關於穆斯林的謊言,煽動饑民和騎士前往耶路撒冷,這就是所謂的十字軍東徵。今天,西方人認為只有他們的民主、人權、自由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才是普世價值。不相信的人是不文明的,是被洗腦的。並讓相信這些價值觀的人認為自己比不相信的人強。
  • 中國為什麼不能實行西方「司法獨立」?
    此次報導一出,立即在網絡上形成熱議。很多網友疑問:中國為什麼不能實行西方「三權分立」式的司法獨立?  在此,我要說的是: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司法改革的重點之一,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這同西方國家司法制度核心的「司法獨立」,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內容,也不可以簡單混同。
  • 東方「雞血」VS西方「自由」,看中國老師英國學生孰勝孰負
    儘管過去對中國「填鴨式」教育的批判一度甚囂塵上,但近年來也漸漸出現對西方「散養式」教育的質疑。 而這次教學實驗,就是探尋同樣的方式是否能對西方學生起到同樣的作用。 要接受這次中式教育模擬的,是一批九年級的孩子。他們年紀最多不過十幾歲,被組成了一個人數為50人的班級,被中國的老師們全面接管。孩子們的作息和活動安排完全與中國學校一致,連統一的校服和升旗儀式都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 談談中國的文史哲不分家,西方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
    原創:首發於牛虻公眾號 從《詩經》《爾雅》到屈原的《離騷》,再從諸子百家到二十五史,從詩詞歌賦到人生哲學,中國的文史哲從來就沒有分開過。文史哲不分家是中國哲學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西方哲學也適用。為什麼中國「文史哲不分家」的提法歷來被許多人所接受?
  • 敘利亞難民:感謝中國幫助,期待「基建狂魔」快來,拒絕西方施捨
    戰爭永遠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沒有經歷戰爭的人永遠感覺不到那份痛楚,建國之前,中國經歷一百多年的救國之路,飽經戰亂的國人,始終沒有放棄追求富國強軍的夢想。拉希德深情的對我國記者說:「感謝中國這幾年無私幫助,我又回來了!自己的村莊、自己的房子,沒有租金壓力,也沒有房東的抱怨,」哈立德坐在鬱鬱蔥蔥的石榴樹下說道,帶著期待,」。這份沉重的心情,不經受戰亂是永遠感覺不到的,西方的「霸權主義」毀滅了這一切,但他們不用負責,甚至可能會製造下次戰爭。叢林法則給世界深深的上了一課,沒有強大的國防何來有家可言。
  • 印度也在崛起,為什麼西方不圍堵反支持?外國人:不讓中國好過
    不過這也有例外,就拿這段時間以來多次與我國針對的印度來說,相比對我國崛起所展開的壓制,西方對印度倒是非常「友好」,不僅不圍堵,反而還給予支持。印度分明也在崛起,為什麼西方對兩國的態度差這麼多? 眾所周知,我國這些年來遭到不少西方國家的圍堵,其中針對力度最大的非美國莫屬。
  • 同樣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中國被西方打壓,印度卻「為所欲為」?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之後,國家開始步入正軌,整體實力以及經濟有了飛躍式發展,但是也因此被西方各國惦記上,成為了西方各國的「眼中釘」,經常遭受來自西方國家的打壓以及針對。而同為亞洲國家的印度卻和中國有著截然相反的命運,絲毫沒有遭受任何來自西方國家的針對以及打壓,甚至於西方各國有意無意的幫助印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