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師招聘的逐漸結束,關於「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工資的話題(「廣告」)的熱度也隨著降溫,但是一些地區在落實這一規定時的雷厲風行(騷操作)讓人相當佩服,瞬間達到了目標。大家想知道怎麼落實的嗎?當地自己自查自糾,減去公務員的習慣補貼,數據上就實現了「教師平均工資高於公務員」。具體怎麼實現的,數據說話:
通過數據我們會清晰發現在2018年數據公務員普遍有獎勵性補貼(一次性獎勵金),而且高達29250元,瞬間就補上和教師平均工資幾百元的差距,而事實上教師2018所謂4000元獎勵性補貼直到2020年1月22日發放(另外需要注意2018年數據相關數據已經上報可查因此不能更改)。
而在2019年公務員獎勵性補貼瞬間消失(真的消失了嗎?),立即完成了「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工資」的目標,並且高了2046.7元。2020年和2019年套路一樣在此不再贅述。如果其他地區也是這樣自查自糾的套路,那麼查之前結果就已經註定。但我覺得不能怪人家,畢竟人家不是專業查帳,查帳就應該讓上級審計部門來做。教師工資問題遲遲難解決就是缺少專業人員介入,大家看看教師這些年都經歷什麼,就知道為什麼教師說提高工資就是送「空調」。
已經不是第一次提給教師漲工資,最終的結果都是套路滿滿。其實背後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教師群體太龐大,與其給教師漲工資不如比給公務員自己人漲工資省錢又實惠。雖然誰都明白上級一再提「教師工資不低於公務員」,是源於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要求教師工資比福利待遇最好的公務員工資高。
但「提高工資」的結果是套路滿滿,比如說:教師提200元鄉補的同時,公務員在此基礎上還提高了600元的車補。又比如說:去年7月份說要漲工資,結果漲工資信息沒有到,解釋工資下降的信息先到了(說是醫保和社保基金上繳比例調整),最後工資上漲為負數。類似情況每次是教師漲工資吵得沸沸揚揚最終落實沒幾個,公務員工資卻不聲不響漲了起來,教師能不心涼嗎?
這段時間學校給我們計算公式讓算算自己的平均工資,我覺得沒有任何意義。首先教師對於專業的工資計算公式一看見就頭大,換句話說就是有人學習的是會計,會計算,敢說出來問題嗎?想想梁家輝那句霸氣的話「誰反對,誰贊同」的語言環境,考慮下自己的飯碗在誰手裡,還是算了吧。其次就是有人毫不畏懼說出問題,但大家知道什麼叫做「做帳」「平帳」嗎?如果真的想要讓教育的督導工作「長牙齒」,就讓專業審計部門介入查查(我很好奇養老金資金池還餘多少錢),否則不提也罷。
很多家長經常喜歡對老師講如果覺得工資低,趁早走!但是我要告訴這些人,教師檔案工資紙上數據相當於當地來說並不低,教師抱怨的原因是很多福利待遇遲遲落實不了,比如在工資和績效以外,各種「課時補」「高溫補貼」「一次性獎勵金」等等都是教師應該享受的待遇,但是卻遲遲落實不了。如果說當地財政支持不這類補貼的發放,為什麼厚此薄彼,公務員發放卻忽略教師群體(大家可以了解下六安事件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