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歸來 | 烏託邦與社區營造

2021-02-06 SEED社會創新種子社區
2019 SEED Fellowship 兩周的泰國在地學習已暫告一段落,但思想與行動的漣漪仍在擴散,每一位種子候選人會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踐行他們的實踐方案,從"做"中"學",並組成 Peer Group ,促成朋輩支持的橋梁。Peer Group [ 地球超人 ] 4 位成員共同關注一系列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議題,旨在聯合資源、賦能授權、公益創新、探索實踐,共同營造一個可持續而美好的多元社區!在 [ 超人歸來 ] 的欄目中,他們將結合自己所在領域的經驗與行動,與大家分享參與 SEED Fellowship 以來的所想所思。

地球超人小組合照

很久以前讀到過這樣一句話:「城市不是鄉愁的產地,城市只是埋葬鄉愁的墳場——因為鄉愁萌芽在樸素的地方,鄉愁發生在遼闊的原野。當讀完這段話時,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的內心就湧上一陣悲涼。一下子覺得原來像我這生於城市長於城市的人,從一出生開始,「鄉愁」就和我沒有了關係。也許,我註定就是個沒有鄉愁的人吧。直到若干年以後,當我遠離父母去南方上學的時候,看到車窗外閃過的一幕幕熟悉的景象時,我好像覺得我應該也是有「鄉愁」這個功能的,或許我的鄉愁就是這座城市吧。但是又過了幾年,當我來到深圳工作,看到一個個和家附近差不多一樣的 Shopping Mall 、看到日新月異越建越高的摩天大廈時,我又好像能夠很快地融進這個大都市裡,過我最熟悉的日常,可能我又一次喪失了「鄉愁」這個功能吧。

那麼,我的鄉愁到底是什麼呢?是不是每個城市人都會得的城市病?還是什麼其他不可描述的情感呢?

空間超人 凌雲

熟悉我的小夥伴都了解,我的職業是一個城市規劃師,主要關注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在我短暫的從業經驗中也切身體會到一些現代化發展和城市化發展帶來的一些現象,這些現象似乎也並不是個例,就像是近幾年來突然變成高頻詞的「鄉愁」。

這個詞似乎時常出現在城市人的語庫裡,表達一種對於現代化急速發展的擔憂,甚至抗拒。就像是木心的那首《從前慢》裡講的一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大家似乎都開始嚮往慢生活,嚮往桃花源一樣的良辰美景的生活。於是「鄉愁」這個原本看似來自于田野大地的詞語,就一下子像疫病一樣感染到城市裡的每一個人,並且急速的蔓延開,成為一種難以言說的「愁」,一種莫名而來的全國蔓的延流離感。

這一切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呢?是城市化擴張的後遺症,還是消費主義快感之後的孤獨感呢?我自己也沒有確定的答案。於是,我就帶著這一些列對城市化、資本化以及商業思維的疑問跟隨 SEED Fellowship 來到了泰國,一個據說全民信佛,與中國產業發展類型相似的傳統農業國家,一個如同差不多十年前的深圳一樣的世界代工廠「山寨城市」的國家,希望能跳出國內的一些語境帶來新的思考吧。

2019 年夏天的 SEED Fellowship 泰國在地學習營鼓勵大家在社區實踐中探索社會創新之路。而這一次也不再是來到古老的紅磚校舍哈佛,而選擇在泰國,去探訪學習一個離我們最近,卻又陌生的國家,學習他們三四十年的社區發展和公民教育的經驗,為我們這群公益圈裡的小小種子們打開一個新的視野。

前邊一段其實一直在講「鄉愁」這個詞語,而與「鄉愁」連接最為緊密的還有兩個詞,一個是從前一直都很慢的「桃花源」,另一個就是一切都很美好的「烏託邦」

國內近幾年的鄉建或特色小鎮建設熱潮往往也是打出「再造一個桃花源的」口號來宣傳策劃一些小鎮遊、古村遊、農家樂等等觀光農業的旅遊項目,甚至推出了旅遊扶貧的新政策。而在我們此次也有幸去到在泰國清邁附近的一家有機生態農場 Pun Pun 社區進行參訪交流。

其實,在清邁附近大大小小有幾十家生態農場,有的主打的是親子教育,有的是農耕教育,有的是生活教育等等,主題不同,但價值觀傳遞往往相似,都是提倡慢生活,極簡生活,尊重教育等為主的。也大都以樸門農藝為主要的生產方式,提倡建造生土建築,無化肥有機耕種,並把自己出品的一些產品放在網絡上或是城市專賣店出售。

說起樸門農藝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這可能和我的職業有關,另外國內確實從2014年起此類機構或者工作坊也是遍地開花,理念和工作流程都差不多,所提倡的生土建築與有機耕種也基本相似,並且近一年裡還發展出一套學習評估認證的新的培訓體系。

下面繼續回到 Pun Pun ,在資料中介紹 Pun Pun 其實是一個小型的有機農場,同時也是一個種子儲蓄與保育的可持續生活和學習的中心。在這裡的 20 位社區居民成員通過有機種植,嘗試生土建築等低技術、高適用的建築,在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尋求簡單的生活並共同學習。

為大家講解PunPun社區功能分區的 Mandy 老師

社區接待我們的 Mandy 老師,是一位生態學的博士,她說因為之前在日本的工作節奏太快,她不太喜歡那樣的生活狀況於是就來到了這裡。而另一位社區導覽員 P'nang 也與我們分享說:「就是因為現代世界正在疏遠我們原本擁有的智慧和技能。城市的人們每天都在一個空間裡不停的工作,以求獲得更多的錢來追求個人更好的生活。於是她也就選擇來到了 Pun Pun。

還有另一位,就是帶我們製作粘土磚的 P'tao 。他告訴我們說:其實,他之前也是在曼谷的寫字樓裡工作的,大學的專業是人力資源管理。只是後來慢慢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分公司,也不喜歡去經營家族生意,就選擇來到了這裡。

教大家如何製作粘土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Pun Pun 農場的土地的主人,在我查到的能看懂的資料裡介紹,他是一位泰國人,曾經也是一位精英白領,只是後來逐漸對城市生活越來越厭倦,就選擇在清邁附近 Pun Pun 這裡找到一片土地,購買下來了,然後因為地方太大,他自己也打理不過來,就開始在網路上招募共同生活的合伙人,於是就有了現在參與的 20 位夥伴。

其實我們都比較好奇,這種所謂的烏託邦式的社區,到底能不能生存下去?合伙人之間真的會像期望的那樣,彼此尊重互助嗎?另外,這個一群外來人組成的社區,如何和這個地區的原住民打交道呢?

「你是什麼垃圾?」—— PunPun 生態社區裡的垃圾分類桶

在與 Mandy 老師的溝通中也給到我們一些信息。現在的 20 位合伙人其實也不是最初的那一批,中途有人離開有人加入,有人甚至因為健康問題而被迫離開。而周邊居民的關係也並不像最初預設的那麼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即便是他們向村民不停介紹自己,村民還是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無法理解他們為什麼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來到鄉下耕種,來到這裡不買種子耕作,而非要自己收集種子的想法。

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國內鄉建的狀況,其實整個情形和 Pun Pun 有相似的地方。往往都是一群外來人員帶著外部資源營造自己心裡想像的鄉村,其中之前提到的「桃花源」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當資源較城市匱乏的鄉村一下子湧入大量資源的時候,往往就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社區,一下子就爆紅起來,而當熱度逐漸下降時,又會面臨另一個問題,就是這到底是誰的社區?我們這群人到底是在找自己的桃花源還是與當地居民共建?當然,泰國的土地政策與國內有差異, Pun Pun 的主理人也是土地的主人和社區的主人。但社區空間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與外部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每一個人的社會屬性也會要求大家必須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基礎上實現自我價值。

不過,總體而言 Pun Pun 確實是一個落了地的實踐項目,就暫且不談是否可持續或是可複製。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對傳統農業社會變革的一個嘗試,即便在過程中會有很多不一樣的聲音不斷湧現。到底是向前走還是向後退?未來新的生活方式應該是怎樣?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網絡又該怎樣重新建構?就像是我認識的在山東做家園計劃的朋友,他們也在中國嘗試著一種完全的反消費主義和反現代化的生活的實踐,儘管過程和結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但最起碼大家都在嘗試,都在自己可控範圍內做著一些事情。


但值得深思的是,對於有些做社區營造的實踐者,他們往往會將個人選擇升級為群體價值觀選擇,甚至有時還伴有著讓人不太舒服的道德綁架,而自己並沒有真正進入到社區裡去了解社區居民的真實需求,而只是把自己想要的,並且認為社區應該需要的給到社區。

最後想說,其實文化和意識實則是給了大家一個退後一步看待當下生活的機會,我們可能會在文化橫向和縱向的比對中重新審視飛速發展的經濟、科技以及人類社會組織機構的變化。所以說,也許我們精神嚮往的生活並不是去鄉間小鎮,穿上所謂的漢服,在小清新的客棧裡住兩天,而是儘可能地給到大家更加多元文化浸潤的社區生活。

這其實也是我為什麼選擇在深圳這個所謂的「文化沙漠」的移民城市裡想做歷史建築活化利用、做本土文化遊學的原因,究其原因就是希望我們這群城市人,最起碼是我自己,能在這座天天變化的城市空間裡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歸屬感吧。

2019 SEED Fellowship 泰國在地營合照

/  SEED 是什麼? /

SEED for Social Innovation, 全稱為 SEED 社會創新種子社區。2012 年以學生組織的身份創立於哈佛大學,現為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專項基金。旗艦項目社會創新種子班(SEED Camp)之前七年在哈佛大學成功舉辦,為其選拔的社會創新領袖(SEED Fellow)提供學術培訓和實踐交流。此外,SEED 通過舉辦全年無休的社區活動,項目交流,戰略諮詢等活動,構築全球性範圍內的華人社會創新學習創新網絡,以實現其激發中國青年關心公共事務,參與社會創新,建設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的願景。

/  SEED Fellowship 又是什麼? /

SEED Fellowship 是從 2012 年起舉辦的 SEED Camp 的升級版。Fellowship 項目遴選出 30 名價值觀相投而又多元的青年社會創業者,稱為「 SEED Fellow 」。通過長達數月的參與式成長體驗(線上共創、SEED Camp 在地體驗營和實踐融入),衝擊參與者的思維模式,並構建深度信任的學習社群。

博世中國簡介

博世在中國生產和銷售汽車零配件和售後市場產品、工業傳動和控制技術、包裝技術、電動工具、安防和通訊系統、熱力技術以及家用電器。博世在1909年進入中國市場。博世2018年在中國經營著59家公司,合併銷售額達到1126億人民幣。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公司在華員工人數約為60,000名。

有關博世中國的更多信息,請訪問:www.bosch.com.cn

博世中國慈善中心簡介

博世中國慈善中心是博世在華慈善項目運作的主體。從2011年成立至今,始終秉承著「博愛天下、世行善舉」的核心理念,致力於支持溯教育本源(關注教育類)、賦貧者自助(關注扶貧類)、促公益發展(關注公益類)及助社區建設(關注社區類)四大核心領域。截止至2018年12月底,博世中國慈善中心已運作了近150個慈善公益項目,其中32個屬於2018年運作的新項目,所有項目覆蓋全國28個省市。僅2018年捐贈已超過1920萬元人民幣,七年累計捐贈超過1.15億人民幣。同年,博世中國慈善中心制訂的「8小時博世志願服務帶薪休假」正式實施,鼓勵更多的博世在華員工投身到志願者活動中來。迄今為止,博世在華志願者活動涵蓋了全國12個城市以上。

【版權申明】

文章版權歸 作者團隊 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或郵件至 communication@seedabetterchina.org 。

相關焦點

  • 超人歸來~!
    這第二節改變比賽的人物就是「超人」霍華德,他光第二節就有兩次搶斷和兩次蓋帽。還有8個罰球。更重要的是數據看不到的神經戰,沒有決賽經驗的掘金小將們被弄的軍心散亂。使得對方內線支柱約基奇第二節只打了2分38秒。霍華德的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第三節。第三節開始便在場上得分,防守繼續放大著自己的作用。完全掌控著湖人隊內線防守。
  • 超人歸來男主大談回歸DC閃電俠電影,多代蝙蝠俠超人有望同框
    布蘭登·羅斯在新的採訪中討論了可能會在2022年DC的《閃電俠》電影中回歸飾演"超人"一角的可能性。羅斯曾在2006年由布萊恩·辛格執導的《超人歸來》中飾演超人。這部電影試圖重振蟄伏已久的超人系列,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雖然這部電影取得了一點點的成功,但它最終沒有達到票房預期。2013年亨利·卡維爾接手了這個角色,《超人:鋼鐵之軀》讓超人系列再次復活,開啟了我們今天擁有的DCEU。
  • 愛心傳遞溫情社區 南頭街道馬家龍社區溫情致敬「城市超人「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12月19日下午,南頭街道馬家龍社區創新大廈廣場一片溫情湧動。由馬家龍社區黨委主辦的「愛心傳遞溫情社區」城市超人關愛活動正在火熱開展,活動現場30名城市超人代表微心願被逐一認領,10餘名圓夢大使代表上臺接受表彰,現場氣氛熱烈而溫情,讓寒冷的秋風也變得暖意融融。
  • 《超人歸來》版大超或將加入《閃電俠》電影
    在聽聞了蝙蝠俠將會加入到《閃電俠》電影當中的消息之後,我們就開始觀望超人的消息了。首先最讓人期待加入《閃電俠》電影的肯定是卡維爾飾演的超人,這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超估計檔期也是比較滿的,所以說很有可能不會出現在《閃電俠》當中。但是另外一位超人卻站出來了,布蘭登·羅斯近日告訴外媒。
  • 走出鏡頭的青城溪村,一處現實版「烏託邦」
    打開中國地圖,把目光放到西南,融創落子青城山下,打造了一處現實版「烏託邦」,它叫青城溪村。,以及有溫度的社區體驗,讓旅居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是沉重生活下,中青年的一種感慨,但世間,總還有如青城溪村那樣的「烏託邦」,讓人覺得人間值得。拋開自然和生活的部分,融創對青城溪村的思考更加深刻:一是營造更好的旅居氛圍。讀懂人們的精神渴望,融創啟動了「青城先生」計劃,以體驗之名,感受旅居意義。
  • 《超人歸來》版大超或將加入《閃電俠》電影,就差...
    在聽聞了蝙蝠俠將會加入到《閃電俠》電影當中的消息之後,我們就開始觀望超人的消息了。首先最讓人期待加入《閃電俠》電影的肯定是卡維爾飾演的超人,這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 美媒:烏託邦夢想為何總是失敗
    沒有人考慮過環境政策,因此霍華德的提議代表了一種徹底的妥協:圍繞綠化帶建立乾淨和社會主義的城市,以社區為中心。他稱之為「花園城市」。霍華德的想法實際上影響了英國20世紀的許多城市,最值得一提的是米爾頓凱恩斯。米爾頓凱恩斯建於1967年,距倫敦、牛津、劍橋和伯明罕都不遠,它有可能使埃比尼澤·霍華德的烏託邦夢想成為現實。
  • 當象徵著美國精神的超人加入蘇聯籍 會發生啥?
    作為領袖的得力助手,以及後來的實際掌權者,史達林去世後的超人意圖在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當中,創造一個「真正」的烏託邦。我們都知道,烏託邦難以存續,會導向另一種形式的暴政。於是反抗者出現了,你猜其中最出名的是誰?
  • 臺灣社區營造及公益組織考察之二: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近日,中央又作出了《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精準扶貧、到2020年確保我國7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戰略目標。大陸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裡實現了七億人口的脫貧,創造了世界奇蹟,有很多的成功經驗,最近中央扶貧工作會議也提出了很多切實有效的措施。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
  • 叮,您有一條來自烏託邦的消息待查收
    《烏託邦》這部著作,與義大利神學家託馬索·康帕內拉於約1606年前後寫成的《太陽城》和英國設計師威廉·莫裡斯1890年出版的《烏有鄉消息》奠定了近代為人所知的『烏託邦主義』的基礎而人們對於理想社區的探索也映射出了對於烏託邦不同形式的理解和追求在16世紀末,為了抵抗奧斯曼帝國的侵略
  • 他讓「烏託邦」進入中文世界
    譯名「烏託邦」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託」是寄託,「邦」是國家,這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圖為商務印書館於1982年出版的戴鎦齡譯著《烏託邦》。中大舉行《烏託邦》譯者、廣東英語教育體系開創人戴鎦齡百年誕辰追思會如果說起託馬斯·莫爾的《Utopia》,可能鮮有人知,要是說起它的中文譯名《烏託邦》,那便廣為人知了。
  • [文學]什麼是烏託邦?莫爾與《烏託邦》
    什麼是烏託邦?許多人對「烏託邦」這個詞並不陌生,也不乏有人將其和「理想天國」「空想世界」等詞語等同起來,並在某種程度上將其貶義化。實際上,相比一般意義上的「烏託邦」,其實這個詞更具有政治和歷史意義。」其實是就西文中「烏託邦社會主義」在漢語語境下的語義轉換。
  • 歐寧:烏託邦鄉愁——社群實驗與鄉村建設
    一些從日本、美國和歐洲遊學歸來的中國知識分子,面對這種困境,在無力達成政治解決的條件下,開始自發投身於民間社會的改良,零星的努力起於青萍之末,經過歷年積累,而終於在1937年中日戰爭烽起之前衍為鄉村建設運動的高潮。
  • 臺灣桃米生態村的社區營造
    畢業學生參與臺灣的規劃現實中,也繼續深化空間規劃的民眾參與工作,經歷20 多年逐步發展成為「臺大城鄉建築研究發展基金會」,成為培養臺灣社區營造專業人才並傳播社區營造價值的搖籃。當時「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所主導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遂取得了政治的空間來面對政治民主話過程中所釋放的臺灣社會力量,以政策來面對已經動員了的社會。這種自上而下的社區營造政策的執行過程對臺灣草根社區的影響很大,使其有機會參與到地方環境改善的決策過程中。
  • 「1分鐘學會粵語歌」岑寧兒-《剎那的烏託邦》-粵語中文音譯歌詞...
    「1分鐘學會粵語歌」岑寧兒-《剎那的烏託邦》-粵語中文音譯歌詞諧音發音 作曲 : 馮穎琪 作詞 : 周耀輝 我歸來你歸來信歸來會歸於某將來
  • 臺灣專家傳授社區營造經驗
    為激發基層活力,提高居民幸福感,我國臺灣地區如何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日前,在第二屆中國社區治理論壇上,臺灣大學執行長張淑慧分享了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增進社區自治推動基層治理。 據張淑慧介紹,臺灣社區發展自然且多元,福利服務重點由微觀物質福利、精神福祉轉為宏觀的社區培力、居民參與及多元服務,臺灣社會工作強調「人在情境中」。社區營造注重引導民眾參與社區事務,激發居民發揮主人翁意識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 臺灣社區營造的創意巧思~
    金華裡裡長柯崑城介紹,2002年,金華社區為了增加綠地面積,改善居住環境,自籌經費177萬元(新臺幣,下同)將一處空地開闢為「樹木銀行」,由小區居民從各地搜集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集中在「銀行」裡種植、照護。等這些花草樹木長成氣候,一部分留下來供社區公園美化,一部分裝扮社區各角落,剩下的賣給其他社區,回籠的資金則用於購置新苗。
  • 臺南筑角社區營造8強爭冠
    臺南筑角社區營造今年度有來自銘傳、雲科大、高苑、南應大、崑山、正修、明道等四十多位大專青年學校青年,結合新營區姑爺、新東、崁頂,鹽水區竹埔、地頭港,玉井區竹圍,佳裡區延平及學甲簡單生活推廣協會等社區團體等共八案角逐今年的最佳築角決選比賽,市府都市發展局九月初舉辦一連二天的決選踏勘,
  • 《蝙蝠俠大戰超人》公布"超人"造型照
    時光網訊 今日,華納兄弟公司首次公布了《蝙蝠俠大戰超人》中「超人」的新造型,由亨利·卡維爾飾演的「超人」克拉克·肯特,掛著標誌性的紅鬥篷站在夜雨中,身軀極為強壯,但表情卻深沉凝重。畫面遠處的背景是夜色中煙囪林立的哥譚市,似乎預示著「超人」與哥譚名人韋恩少爺將有一場糾葛甚至是爭鬥,十分符合「蝙蝠俠」電影一貫的黑暗風格。
  • 一位臺灣藝術家故鄉社區營造的啟迪
    從這一周我們在臺灣了解的農村社區情況看,或許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可以讓我們扶貧工作及重建故鄉開拓一些新的思路。11月23日,我們中國公益研究院考察團一行參觀了臺灣彰化縣王功社區及王功蚵藝文化協會。這是一個在一位回鄉藝術家的帶動下社區營造成功、鄉村復興的典型案例。王功是臺灣西海岸的一個偏遠漁港,盛產優質海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