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士兵的「家書」都寫了啥,2000年後,還能讓讀者紛紛「落淚」

2020-12-12 道古論今朝

大家都知道古代沒有電話和簡訊的時候,想和遠方的人聯繫就得靠寫信,這樣的通訊方式也持續了數千年。即使是在網際網路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仍然有人喜歡用寫信的方式傳達情感,因為更有意義和莊重感。相信不少朋友在學生時代都寫過信,那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如今雖然通訊變得更加方便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卻越來越淡了。

信件在古代被稱為書札、尺牘,而「家書」這個詞也是在漢朝時才出現的,今天要說的這封信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早家書,出現於戰國末期的秦國。於1975年在湖北的雲夢縣出土,是秦國的普通士兵「驚」和「黑夫」兩兄弟寫給家裡的哥哥「衷」的一封木牘家書,共計527個字,雖然過了2000多年,但是讀起來仍然非常感動。

這封家書出土於哥哥「衷」的墓地,根據歷史學家的分析,大哥之所以把這封家書作為自己的陪葬品,很可能是因為此後兩兄弟都戰死沙場,再無信件往來,這封信可以說是兩人的遺物了,所以大哥才會看得這麼重要。經過學者們的翻譯,信件上的內容大致如下:

「大哥,您和媽媽的身體怎麼樣了?因為一直沒有收到你的來信,我很擔心。我和弟弟都還活著,前些日子一直都在打戰,這幾天才和弟弟團聚。過些時日,我們就要去打睢陽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攻得下來,希望能早日結束戰事,回去和你們團聚。我和弟弟都立了軍功,寄給您了,收到了嗎?」

「我也很思念新嫁過來的媳婦『婉』,經常夢到她,請替我跟她說聲對不起,沒有時間陪她,讓她不要去偏遠的地方打柴,要注意安全,一定要等我回去,我很愛她。」

從這裡可以看出,寄信的人在剛完婚之後,就被秦軍拉去打仗了,與剛國門的媳婦「婉」新婚別離,字裡行間裡也透露著一份愧疚之情,同時也表達出對家人的擔心和思念,盼望早日能回去和家人團聚,可惜的是兄弟二人很可能都戰死沙場了,相信有不少的朋友在讀完這封家書以後都和小編一樣十分感動,甚至留下眼淚,也為自己出生於和平年代而感到慶幸。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秦國士兵的一封家書,2000年過去了,現在讀起來還是感動的想哭
    秦國士兵的一封家書,2000年過去了,現在讀起來還是感動的想哭文/李偉說故事現在我們有了網際網路,所以我們的交流更方便了,因為沒事就能開個視頻看到對方了,而且現在的互聯時代已經取締了原先那個靠書信聯繫的年代了
  • 現存最早家書黑夫木牘寫了什麼?為何現在讀來還讓人淚溼衣襟?
    震驚世人的是,有兩封木牘戰地家書現身於墓中。寫信者是兩名秦國的士兵,分別叫「黑夫」、「驚」,他們的信是寫給自己哥哥的(名字叫「衷」)。據推測,兩封家書寫於戰國末期,距今有2200餘年。同時,兩名士兵文化水平有限,寫了一些錯別字,因此後人用括號加注的方式,根據原意註明了正字。家書一:黑夫給衷二月辛巳日裡,黑夫、驚敬問大哥安好。母親大人身體好嗎?我們兄弟倆還活著、都很好。前些日子,因為作戰被分成兩支隊伍,我們兄弟沒在一起,現在夏天到了,我們又見面了。
  • 一封家書一份情,2000年前的一封家書感動千萬網友
    這便是「家書抵萬金」的由來。那時的書信沒有現在的動態表情,也沒有有趣的火星文。他們用最質樸的文字,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親人對家庭的思念。現存的最早出土的家書,是距今2239年戰國時期的木櫝家書。寫這封家書的人是戰國時期秦國的一對兄弟,他們是秦國軍隊中的兩個普通的小兵。這封信是他們寫給在家中照顧老娘的大哥的。
  • 讓人看哭的兩封2000年前的家書,透露出秦朝軍隊打勝仗的秘密
    1975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雲夢一處距今2200年前簡陋的秦朝墓穴裡(睡虎地4號墓),發現了兩封木牘家書。這位墓主人叫做衷,身邊的兩封信是在外當兵的弟弟黑夫和驚寫給他的。二人來信的主旨很明確,希望家裡趕快寄些錢過來,而且天氣轉熱,哥倆還穿著棉衣都快捂出痱子來了,他們催促母親趕快給自己做幾件夏裝。
  • 媽媽去世後女兒與父親互寫百封家書
    「你的100封信中充滿了濃濃的母女情,我的100封信中滿含著深深的夫妻愛,我們寫的都是對你媽媽的回想和懷念……」當電子產品逐步佔據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書信漸行漸遠時,沙河口區馬欄街道蘭園社區的楊從浩老人,和女兒約定100天互寫100封家書,緬懷女兒的媽媽和父親的妻子。
  • 重溫傳統文化 寫上一封家書
    重溫傳統文化 寫上一封家書 發表時間:2015-02-11   來源:惠州文明網「家書讓我們把平時羞於表達的情感曬出來,真的很贊。」不少網友如是說。更有志願者專門為孤寡空巢老人寫「愛心家書」,送上節日祝福。   在通訊工具還不發達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聯繫只能靠書信來往,「飛鴿傳書」、烽火臺等就成為其中最快、最便捷的方式。多少年來,書信無疑成了溝通兩地和雙方互相傳遞消息、傳遞思想、增進情感、相互交流的最好使者和最重要的實用工具。
  • 2907名大學新生寫家書 50多封信被退回
    這不,中秋節寧波大學陽明學院2015年級的2907名新生分別給自己的爸媽寫了一份家書,算算時間,這份家書也應該到家裡了。只不過,這途中發生了一點不怎麼愉快的事情,至今已有50多封信,又輾轉被退回了學校。  不禁讓人疑惑,這僅僅只是95後的學生不會寫信嗎?還是當下不少人的通病?
  • 老山烈士犧牲前寫的最後一封家書,家人珍藏了30年之久
    戰爭本就是殘忍的,犧牲在所難免,但每當一位戰士犧牲的時候,我們總會感到痛惜,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也有至親至愛的家人,塗天偉令人動容的是一封烈士家人珍藏了30年之久家書,而這封家書是塗天偉犧牲前寫的最後一封家書。這封家書還是戰友們去看望烈士父母時發現的,讀來令人落淚。
  • 家書徵集 | 寫封信距離都不是事兒
    許多情感的表達,還是需要靜下心來寫封信,表達對遠隔千裡的親友的思念,即便是和家人聚少離多的明星們也不例外。笑星小瀋陽則向太太表示要學習浪漫,言辭情真意切,極盡甜蜜:親愛的老婆, 這些年你辛苦了,對你的愛還不夠,我會彌補的。你總說我不夠浪漫,我會學的,放心吧。
  • 大學生小篆寫家書 寫的時候很困難寫完都感覺很有意思
    大學生小篆寫家書 寫的時候很困難寫完都感覺很有意思時間:2016-11-09 11:41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學生小篆寫家書 寫的時候很困難寫完都感覺很有意思 大學生用小篆寫家書,這些家書你能讀懂嗎?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 熄燈號丨你有多久沒寫過家書了?
    八年後,當我看著有些懵懂迷茫的新同志,仿佛看見了自己當年的模樣,從我寫家書到教他們寫家書,這個過程中,角色的轉變就是老兵和新兵之間的接力,也是部隊中的一種文化傳承。回想曾經寫過的家書,裡面有第一次打靶結束後因為成績優異被排長表揚的喜悅;有周工作講評被評為好人好事的興奮;還有內務被評為優秀的驕傲……雖然部隊的工作簡單規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經歷,總會產生許多有趣的故事,成為家書的內容,讓異地的家人了解親人在部隊的生活。小小的幾頁紙,也能帶給他們無限安慰。
  • 漯河一大學組織學生給父母寫家書 收到回信後讀哭很多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 劉廣超 實習生 張帆 文圖 「本來以為不會哭的,可是看到父親寄回的家書後,還是沒忍住……都好幾年沒流過淚了。」據介紹,五月份,漯河職業技術學院組織了「紙短情長」活動,請學生和家長互相寫家書進行交流,該校藝術設計系的156名同學紛紛寄出一封家書,近段時間,學生們陸續收到父母寄回的書信,5月30日,漯河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輔導員陳明傑,帶著30餘名學生來到風景秀美的沙澧河畔,共同打開這一封封家書。
  • 當年秦國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40萬,天道輪迴,幾十年後秦軍也慘遭...
    秦昭王時期,秦國截斷了韓國的上黨,準備將其據為己有。結果上黨軍民不想被秦國統治,紛紛投靠了趙國,趙國便順理成章的接收了上黨的土地,搶了秦國到嘴邊的肉。因為上黨糾紛,秦國和趙國徹底決裂,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長平之戰。
  • 高考後,該給孩子寫一封家書
    吳輝本身就很有故事:曾當過10年小學和初中老師,快30歲時才考研,後來還讀了博士,直到成為大學老師。吳輝是去年2、3月份開始寫這封家書的,當時女兒還在讀高三,他慢慢積累、醞釀了幾個月的時間,最後在高考前成文,高考結束後把信交到了女兒手上,這封家書改變了女兒的人生。
  • 山東博物館秦文化大展,門票75元,有兵馬俑,還有秦軍士兵的家書
    黑夫木牘共出土兩件,有文字527個,是從軍到淮陽一帶的秦軍士兵「驚」,寫給在秦南郡安陸,也就是現在湖北雲夢縣兄長「衷」的家書。家書內容網上都有,這裡就不再贅述了。能夠親眼看到兩千多年前古人寫的家書,而且還認識幾個上面寫的字,想想心裡都有點小激動!除了這些明星文物,在這個大展上也能欣賞到瓦當、輔首、銅權等文物。近距離欣賞這些文物,還是很受啟發,增長知識的。
  • 看破天機-規律中的歷史—秦國統一六國的原因
    應該是秦國的祖先在替周王養馬的過程中,知道一些當時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方式,這點上勝過當時周邊的少數民族,同時秦國祖先是養馬的,所以當時獲卦邑後,秦國應該擁有一些馬和騎兵,這樣秦國和周邊的少數民族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這樣不但能立足,還能擴大一些地盤,但從總體上來說發展非常緩慢。所以秦國建立後的近200年是屬於矮子當中挑將軍階段—比更落後的少數民族有點優勢,比其它東邊的國家比就是屬於弱勢。
  • 教育觀察:「小楷寫家書」是「一箭三雕」之舉
    自2016年以來,該院256名學生每逢母親節、父親節便用小楷書寫家書一封,如今學院要求學生每月寫一封。該院院長張永亮教授說,「小楷家書」一是出於專業考慮,讓書寫尤其是小楷書寫成為學生的生活方式,二是讓學生懂得感恩,家書的稱謂、格式、行文必須按照古時習慣,不能隨意應付。筆者認為,該學院這一做法,對學生而言,是「一箭三雕」之舉。首先,達到了練字的目的。
  • 秦國稱霸西戎,兩年後秦穆公去世
    就在王官之戰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23年,秦國君臣還沉浸在王官之戰勝利的喜悅中,晉國報仇的軍隊就打回來了。晉軍圍困了秦國邊境的兩座城池,攻了幾次,也沒有攻下來。晉軍的目的也不是要攻城,而是想給秦軍一個警告:去年那是我們不想跟你打,不是怕你們,別蹬鼻子上臉。秦穆公心中剛燃起的一點東進的火苗,又被澆滅了。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家書:歷史與親情的交響
    特別是首期節目中有兩封寫於兩千多年前的家書,經過通俗的翻譯和明星的朗讀,把聽眾拉回到戰國末期秦統一戰爭的歷史現場,再現了普通士兵的日常生活,那字裡行間的人倫親情歷經兩千餘年依然溫暖如初。   穿越兩千年的家書   戰國末期,秦軍橫掃六合,最終一統天下。可是,當時徵戰的兵士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