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開始留意在北京地鐵上讀書的人,至今已經拍下了近兩百張地鐵讀書照。我從這些照片中整理出一份70餘種書的「地鐵書單」。在做了這項有趣的工作後,我發現,有些書或者有些作者的系列作品會被不同的讀者反覆帶上地鐵。我從中挑選出拍到過兩次的書——那些同一位作者的作品,我也放到一起——做了這份精選書單。需要說明的是,這份書單中最後面的兩本書,我雖然只拍過一次,卻在偶然間發現它們也被帶上過紐約地鐵,中外讀者同讀一本書也是一種有趣的映照,於是我也把這兩本書列入書單,推薦給大家,權當是一份閱讀參考吧。
1、東野圭吾推理小說系列:《秘密》《白夜行》
邊聽音樂邊讀東野圭吾的《秘密》
作為寫過近百部作品的多產作家,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會被讀者帶上地鐵不足為奇。東野圭吾被稱為「作家中的作家」,無論是暢銷度、生命力、影響力,在他的作品王國中總能找到對應的書。在豆瓣讀書頁面搜索東野圭吾的作品,單本書豆瓣評論數在10萬以上的就有三本。
我拍到的《秘密》和《白夜行》也是他的代表作品。1999年,《秘密》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同年拍攝為同名電影。也是在這一年,他的長篇小說《白夜行》出版,併入圍第122屆直木獎。
讀《白夜行》的男士
2017年4月,第11屆中國作家富豪榜子榜單「外國作家富豪榜」發布,東野圭吾問鼎外國作家富豪榜首位。他同時還獲得2017年度亞馬遜中國紙質圖書作家榜和Kindle付費電子書作家榜兩個榜單的冠軍。這一年,由《嫌疑人X的獻身》改編的同名電影在中國上映。2018年,根據火遍日本和中國的東野圭吾小說《解憂雜貨店》拍攝的同名電影在日本上映,同名話劇也在中國上海、北京、廣州等地上演。
與美國刑偵劇完全使用高科技來追捕兇手不同,東野偏好運用邏輯推理及對人性的剖析來推導得出結論,喜歡推理小說的讀者不容錯過。
2、肯·福萊特「世紀三部曲」 :《巨人的隕落》和《永恆的邊緣》
讀「世紀三部曲」《巨人的隕落》的乘客
作為一個「閱讀觀察員」,我常常從各個角落看到「世紀三部曲」的出版方上海讀客對這套作品無孔不入的宣傳——那句「全球讀者平均3個通宵讀完」的廣告語著實令人難忘。但我卻是自拍到有人在地鐵上讀《巨人的隕落》和《永恆的邊緣》的照片並發到朋友圈以後,才真正意識到作者肯·福萊特是「當代大師級驚悚小說作家」。
讀「世紀三部曲」《永恆的邊緣》的乘客
「世紀三部曲」每一部各有三冊,三部九冊橫掃了全球各大榜單。豆瓣有書友評論他在歐美出版界的地位跟金庸對中國讀者的影響力相似:「他們都是那種肚子裡裝滿真材實料但絕不以此刁難讀者、尋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這一系列作品描述了從充滿灰塵和危險的煤礦到閃閃發光的皇室宮殿,從代表著權力的走廊到愛恨糾纏的臥室,來自美國、德國、蘇俄、英國和威爾斯的五大家族的故事。出版方介紹說「他們迥然不同又糾葛不斷的命運逐漸揭曉,波瀾壯闊地展現了一個我們自認為了解,但從未如此真切感受過的20世紀」。
肯·福萊特的小說出版前都會請歷史學家審讀書稿,絕不容許出現任何史實錯誤,人物、事件、地點、時間全部與史實嚴絲合縫,所以這套書也呈現出一種難能可貴的歷史在場感。
3、稻盛和夫 「活法」系列:《活法(修訂版)》《活法叄:尋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
稻盛和夫《活法(修訂版)》
因為閱讀偏好的原因,也因為個人經歷有限,我知道稻盛和夫這個名字已久,卻從沒有讀過他的書。所以在地鐵上拍到有人讀他的《活法(修訂版)》和《活法叄:尋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時,我是費了一點工夫才辨認出來的。關於稻盛和夫寫的書和寫稻盛和夫的書非常多, 「活法」系列即是其中代表。
稻盛和夫《活法叄》
因為沒有讀過他的作品,所以就把查到的資料貼出來分享吧:稻盛和夫是日本迄今仍在世的經營大師,一手創辦了兩大世界500強企業(京瓷和KDDI),卻在退休時把個人股份全部捐獻給了員工,自己轉而去追求提煉心智的至高財富。作為經營者,他有著自己獨到的經營哲學,並在50年的時間內親身實踐。作為生活哲人,他認為,人生就是提升心智的過程。有了這樣的超脫和追求,使得稻盛和夫得以擁有了俯瞰人生的視野。我想,這也是他的作品受追捧的原因吧。
這套「活法」系列書一共五冊,是「全面理解稻盛哲學,完成自我心靈轉變的那把鑰匙」 。
4、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系列:《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
》
邊讀《少有人走的路》邊做筆記的地鐵讀書人
我還記得第一次在地鐵上拍到那位俊朗的男青年讀這書的情景:他依靠在車廂連接部,邊讀書邊拿筆認真做著筆記。本以為他在複習備考,但當我透過手機鏡頭拍下的照片看到書中文字,我知道,他在學習「愛」。
對我個人來說,《少有人走的路》的大名在很多年前就如雷貫耳。不過,逆反幼稚如我,偏偏不愛讀這種所謂「暢銷書」。當我再次拍到有人在地鐵上讀《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kindle版後,我想我可能對這套書有什麼誤會。
這套書的宣傳文案有一句我覺得很對,「對好書的評價永遠只有四個字:相見恨晚——but better later than never!」這套書歷經多家出版方,基本形成了一套四冊的套系規模。如果要選一本讀,那就選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吧——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它停駐了近20年的時間。
出版方提供的內容簡介比較到位,也分享給大家: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5、《非暴力溝通》
讀《非暴力溝通》的男士
非暴力溝通又被稱為「愛的語言」。當我接連拍下兩位讀者在地鐵上讀這本書的讀書照後,我開始認真查閱關於這本暢銷已久的書的資料: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不僅教會了人們如何是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由於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的突破成就,2006年他獲得了地球村基金會頒發的和平之橋獎。
這個書名常常讓我想起聖雄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事實上,「非暴力溝通」離我們沒那麼遠:溝通中一方對另一方乃至雙方相互間的指責、嘲諷、隨意評判,給溝通對象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傷害,並不亞於對肉體的傷害。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溝通模式在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關係中累積著無數問題,人們習焉不察,直到問題嚴重到一定程度才肯去學習。
讀《非暴力溝通》的女士
我曾經受朋友邀請參加過「親子溝通如何說」的培訓課程,也讀過家庭關係調適與完滿人格塑造的典範指南《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我知道溝通模式的轉變有賴於思維方式的轉變,而這種轉變必須通過大量實踐練習達成。果然,我查到的資料顯示,非暴力溝通培訓目前在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展開。除了這本書,還配有《用非暴力溝通化解衝突》和《非暴力溝通實踐手冊》組成一套三冊的套裝格局——賺錢的書果真都是大IP。
學習非暴力溝通有什麼用呢?出版方介紹說它「能夠療愈內心深處的隱秘傷痛;超越個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發憤怒、沮喪、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思維方式;用不帶傷害的方式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學會建立和諧的生命體驗。」對於處在各種關係中的我們來說,也許值得一試。
6、《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
紐約地鐵上讀《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的乘客
累積銷量超過1000萬冊,《時代》周刊評選20世紀70年代十本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作者羅伯特·M.波西格被譽為20世紀70年代的梭羅。如果說這些介紹文字還不足以讓你對這本書名和《烏克蘭拖拉機簡史》同樣怪異的 「奇書」有直觀印象,那麼來看看史蒂芬·霍金對這本書的評價吧:我因為寫了一部人們把它和《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相比較的書而感到甚受恭維。我希望拙作(《時間簡史》)和《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一樣,使人們覺得他們不必自處於偉大的智慧及哲學的問題之外。
暢銷全球的《禪與摩託車的維修藝術》也被帶上北京地鐵。
2018年2月26日,在一次地鐵換乘中,我第一次見到有文藝青年模樣的讀者讀這本書,當時最大的衝動就是想問問對方:這本書真如傳說中好看嗎?我終究還是沒有問出口。當我再次在地鐵上拍到有人讀這本書的kindle版並在網上尋求這本書的書名答案時,我發現竟然有那麼多人讀過這本書。
北京地鐵上讀《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kindle版的讀者
沒有讀過這本書的朋友,也許這段內容簡介可以幫你更好地了解它,以便決定下次要不要讀它:這是一本內容奇特而有趣的書,作者在(20世紀)70年代的一個夏天,單獨騎摩託車從明尼蘇達州到加州,走遍窮鄉僻壤,將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向他十一歲的兒子傾吐,這個男人完整講述了在遊歷中體悟生命意義,獲得自我拯救的過程。作者通過主人公的奇異思考,提出了當今人類生活中許多共通的精神困惑,充滿對我們生活中兩難處境的洞見。
7、《使女的故事》
北京地鐵上讀《使女的故事》的女孩7 紐約地鐵上讀《使女的故事》的亞裔乘客
作為一個不怎麼看視頻的「怪人」,我最早知道「使女的故事」是聽辦公室的小夥伴談論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劇集——這也是當時全球的熱門話題。果真,書一出版立馬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
被譽為「加拿大文學女王」的瑪格麗特·阿特伍德是一位勤奮多產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紀加拿大文壇為數不多的享有國際聲譽的詩人,《使女的故事》是她發表於1985年的經典作品。小說中探討的女性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環境惡化等問題在當代美國重又引發熱議,媒體和公眾紛紛宣稱,「阿特伍德的小說正在成為現實」。
8、《追風箏的人》
北京地鐵夜班車上讀《追風箏的人》kindle版的青年
這本書在豆瓣上有超過32萬讀者評價,全球總銷量超過4000萬冊,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在美國紐約和中國北京的地鐵上都有讀者捧讀這本書了。即使你沒有讀過這本書,也可能聽過這本書的封面上印著的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
這個發生在遙遠的阿富汗的故事殘忍而又美麗,它的關鍵詞是友誼、背叛、愧疚、救贖和愛,但誰說這些不是每天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發生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裡的真實情感呢?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文筆溫暖細膩,對文學和我們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主題進行細緻描寫的同時,絲毫沒有說教的意味。它將那個陌生的國度展現在我們面前,也將我們每個人帶入了一部具有高度質感的文學作品中。
紐約地鐵上讀《追風箏的人》的乘客
很多人說起在地鐵上讀書,第一反應是「首先得有座」。在拍「地鐵上的讀書人」之前,我也這樣認為。事實上,只要作品足夠經典,無論有座與否,讀者都會在通勤路上擁擠的環境中找到讀它們的理由。「越是讀平庸的大眾書的人,越不會在地鐵裡爭分奪秒。越是真愛書的才會在地鐵裡讀」,在跟一位朋友聊起地鐵閱讀的話題時,她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