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避免古詩詞文化成為「快餐文化」,應加強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的心靈,把握古詩詞文化普及的方向並作有效的引導,對於現代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古詩詞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所謂「普及」究竟指向何處?目前來看,社會上對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主要在於記誦。古詩詞文化的普及固然應包括記誦乃至創作,但僅停留在這些「技」的層面實則並非真正的普及雖然我們的社會既不需要「有腳書櫃」,也不期望人人都成為詩人。
2020年9月28日,雲南省陸良縣上賽小學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徹教育部「詩詞創作進校園」精神,豐富師生文化生活,活躍校園文化氣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在陸良縣上賽小學501班舉行了「詩詞創作進校園」活動,該校四至六年級中,學生代表60人,教師5人,社會詩詞愛好者3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活動開始前,楊紅泉作家對活動致辭道:古詩詞的弘揚,著力點不止在於記誦,應包括創作!古詩詞及其傳承有其自身的特性,作為「有意味的形式」,詩詞所承載的是人的情感,讓詩詞創作進校園,不僅豐富師生文化生活,活躍校園文化氣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還能培養孩子對古詩詞文化的熱愛!而一首詩詞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流傳至今並成為經典,這是我們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選擇的結果,這些詩詞中的「意味」也因此而包含了歷史合理性。其次,我們也應認識到,詩詞中的這些「意味」並不是僵化的,而是在一代又一代讀者的理解與體認中被不斷豐富,從而不斷生成利於社會發展的、深契我們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意味」。古詩詞中的每一個意象與典故,所承載的都是人們的情感積澱與思維方式。所以,我們吟誦古詩詞的過程,其實也是對這些「意味」產生情感認同和審美體認的過程,將最終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隨後楊紅泉作家以講座形式,給在座中小學生講授了如何進行格律詩創作。講座從押韻規則,平仄規律,韻海拾珠三個方面,介紹了格律詩創作入門知識;接著以「別家」為名即興作詩,師生互動,集體創作格律詩多首。楊紅泉平易樸實的話語,深入淺出的教詩方法,打開了孩子們詩詞創作的心扉。孩子們思維敏捷,樂於思考,踴躍發言,集體創作時,何處平仄失替、失對、失粘,何字不合韻腳,都能積極指出,共同參與創作,即學即用,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該小學此次通過開展「詩詞創作進校園」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們學習創作傳統詩詞的興趣愛好,還提升了學生們對美好事物的感受與表達能力,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古詩詞文化普及所指向的,應是每位讀者道德和情感的自覺能力的提升,而每一個個體人文素質的提升,也將為我們民族走向未來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記誦是我們體認古詩詞的徑,以記誦為判標準的文娛節目對於古詩詞文化傳播也確有其借鑑意義,但僅從記誦層面「普及」古詩詞文化,其局限性是不言自明的。這就需要我們有更多的學者站在歷史文化的高度來體認、解讀古詩詞的文化意蘊,為讀者與古詩詞之間架起有效的橋梁。(楊紅泉,筆名:南陵野王; 1990年6月出生,陸良縣人, 畢業於曲靖師範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現屬陸良縣上賽小學校點負責人兼語文教師, 南邊文藝第四屆籤約作家,威寧縣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會會員,出版個人作品《懵憧集》《西洲夢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