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誦:從古詩詞到現代童謠,我感受到了親近母語的美好

2020-12-11 盛夏書香

1、從古詩詞到現代童謠

曾經,我看到有專業人士說古詩詞比童謠更高級,瞬間就覺得童謠很小兒科,畢竟專業人士都這麼說了是不是?

而且我想著以後總是要學古詩詞的,於是,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就給孩子買了古詩和聲律啟蒙一類的書籍,作為他早期的語言啟蒙。

事實是,那些當背景音樂播放的詩詞我自己都覺得枯燥無比,有時候是自己學會了再背誦給他聽,這個過程更痛苦,首先我不喜歡,其次有的字我也不認識。

孩子似乎也沒有多大感覺,但因為它「高級」,我依然在盲目的堅持。

直到今年8月份,我無意中發現了《日有所誦》幼兒版,也許它不及那些詩詞「高級」,但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幸福感滿滿,我一眼就愛上了。

也是此時,我終於把我認為好的、有用的詩詞放了下來,決定給孩子念這些好玩兒的童謠。

2、《日有所誦》解讀

《日有所誦》是親近母語研究院基於兒童誦讀課程的內容建設,為兒童精心編選的誦讀教材,是親近母語總課題組歷經十年研究,五年編寫,四次修訂的傾心之作。

註:親近母語的核心理念是「親近母語,呵護童年」,親近母語實驗發端於2000年,已歷經三個五年規劃的試驗和研究。親近母語課題經過十餘年的探索,研發了以兒童誦讀、主題閱讀、整本書閱讀、圖畫書閱讀、兒童寫作為核心的實驗課程。

《日有所誦》幼兒版,是親近母語團隊接受了很多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建議,在《日有所誦》走進無數班級和家庭的基礎上編制而成,適合3~6歲的孩子。

書中的內容包括童謠、謎語、懷舊兒歌等等,韻律性強,覆蓋範圍廣,句子簡短有趣味,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我們以書中的內容為例:

日有所誦.蝸牛出門(3~4歲上下兩冊)

就像上面這首最簡單的,「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一讀就會,孩子也很容易理解。

有一天,我說「上邊毛,下邊毛」,他笑著說「中間一顆白葡萄」,然後我就開始咯吱他。

有一次,他用那一首童謠「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看不見」,讓他爸爸猜謎語,結果沒猜出來(也許是他爸爸裝的吧),他好開心的。

你們家孩子有沒有不想吃飯或者不想穿褲子起床的時候?這兩首應景的小詩來咯,小勺子給碗底撓痒痒,就連穿褲子也變成了開火車,兩輛火車都要進山洞,哪個先哪個後呢?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就有了選擇的權利,穿褲子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好玩的事兒。

我們可以用便利貼記下來,貼到餐桌上或者床頭邊兒,想起來就念叨一下,挺有意思的。

我們可以從這首小詩裡面得知,蝸牛去哪都會背著自己的房子;這首每個媽媽都會的小白兔,我們可以邊說邊演,孩子也很容易會跟著手指動起來,愉快的氛圍就這樣開始了。

大部分孩子小的時候都有那麼一段時間是超級喜歡灑水車的吧?我們家的也不例外,每次都盯著灑水車看,老遠都知道灑水車來了,我們也買了一輛玩具灑水車,看,這首小詩是不是就那麼回事,走一路唱一路,不澆花兒澆馬路。

日有所誦.螞蟻搬豆(4~5歲上下兩冊)

相比蝸牛出門來說,螞蟻搬豆的內容更豐富了。

這首可愛的手指謠,我們在誦讀的同時,也可以對著書本做給孩子看,超有趣的。

我以前總是被十二生肖的順序難倒,慢慢地,我就知道了,它們的排序是這樣的,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毫不誇張的說,是因為有了孩子,我才知道這些。

父親在我們的心中,形象總是高大的,儘管他老了,駝背了,我們也可以念這樣的小詩給孩子聽,父愛就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

在每個哄睡的夜晚,都少不了要給孩子哼一哼搖籃曲,一起享受那美妙的睡前時刻,直到他進入夢鄉,那張小臉,是那麼的惹人愛。

黃河、長江在我們心中是多麼偉大的形象,通過擬人的手法,就這樣出現在兒歌裡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地圖上的兩條藍色的線在哪裡,並且經過了哪些區域。

日有所誦.狐狸考小雞(5~6歲上下兩冊)

馬蘭開花二十一,這首兒歌特別懷舊吧,我是85後,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們小時候穿媽媽做的棉花襖,穿布鞋,和小夥伴兒們玩編花籃、踢瓦片的遊戲的場景,孩子目前對數字敏感,也是對這個著了迷。

狐狸問小雞,門牌號是多少?我知道啊,但我就是不告訴你,這個回答真的是絕了,孩子需要知道我們具體住在哪裡,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說的。

天氣預報過幾天就下雪了(12月14號),我們答應孩子,下雪那天,給你請一天假,我們在外面好好玩雪,不如我們也給孩子出這樣一首謎語,讓孩子猜一猜。

這首童謠,伴隨了我們的孩子去年整個臘月和今年正月,只是我把「殺年雞」改成了「去趕集」,小孩念的特別溜,還自己錄視頻,家庭也因此充滿了更多的歡笑。

3、讀後感

最大的感受就是,給他念一些很有趣味的童謠,比那些高大上的詩詞真的好玩太多了,沒有任何壓力。

和孩子一起誦讀童謠,我們收穫的絕不僅僅是孩子會背了,而是家庭裡又增添了許多笑聲,孩子的童年裡增添了更多的快樂。

每當我看著孩子邊比劃邊念童謠的時候,感覺自己又做對了一件事,好幸福 ,畢竟,不是我買的每一本書孩子都喜歡的。

經常念童謠給孩子聽,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還有助於孩子的心智發展。

孩子一定要讀童詩嗎?未必,世上並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讀的文字,也沒有非走不可的路,沒有非見不可的人。可是,就像蝴蝶遇到花朵,春風經過草地,白雲遇到藍天,有些美好,真的不容錯過,比如童詩。~丁雲

2001年7月發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明確了課外閱讀量,義務教育階段必須達到400萬字,小學階段必須完成145萬字。但是父母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每天都在學教材做習題中長大,所以就有了親近母語課題。

童年就應該充滿童趣吧,我們不只是要給他們送進一個又一個的培訓班,也要適當放慢腳步,讓他們感受到本應屬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美好。

這套書共6本(3~4歲兩本,4~5歲兩本,5~6歲兩本),因為喜歡,我還是毫不猶豫的把它們都弄回來了,對我來說,有些相見恨晚。

孩子快4歲,這段時間正喜歡背誦兒歌,也經常把幼兒園裡學到的兒歌背給我們聽。客廳放幾本,床上放幾本,出門裝在包包裡,隨手可得。

每晚睡前我都會給他讀一讀這書中的小故事或者唱一些兒歌、繪本,等他睡著之後,再用鼻子親親他,這種感覺無與倫比。

用作者的話來說,童謠就是每個孩子精神的搖籃,是每個兒童的文學初乳。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童謠的海洋裡耳鬢廝磨吧。

相關焦點

  • 寒假誦讀 | 四大名著、弟子規、日有所誦等小學必備「國學」音頻+動畫講解
    這個時期讓兒童誦讀經典,其文字就會吸收於兒童內心深處,而誦讀過程中自然形成的「口到、耳到、眼到、腦到」,會極大地調動多種感官的活力,從而奠定一生寫作、閱讀乃至對傳統文化感知力的基礎。從現在新版的部編版的教材中我們也能得出一個趨勢,國學的比例加大,國學不僅僅包括古詩詞、詩經,也包括散文、雜文、韻律感十足的詩歌等等。
  • 從閱讀出發,以母語抵達丨親近母語2020大事記
    2020,也是親近母語最經風雨的一年。感謝所有支持和關心親近母語的人們。是你們的信任和支持,給了我們堅定前行的力量。因為失去,因為信任,因為堅持,不平凡的2020,我們依然在閱讀中獲得勇氣,在母語中獲得安定,在每一個孩童清澈的目光中,感受到美好的模樣,真誠和愛。時光不會為誰停留,讓我們帶著愛和希望勇毅前行。
  • 母語教育的去路
    「親近母語」所編的教材《日有所誦》、《我的母語課》進入數萬所學校的課程體系。數十萬教師參加了親近母語主辦的各種層次的師訓活動。「親近母語」組織的民俗體驗活動、歷史文化冬/夏令營、兒童自然體驗寫作營等活動,成立的小步學堂、櫻洲書房,將母語教育放在社區、文化和自然的大背景下。
  • 觀風聞:《我的母語課》整整一個單元是聖經內容,合適嗎?
    卷首語 對於這些疑問,我也去查了查,發現這家研究院還出版了另一個「母語誦讀系列」——《日有所誦》。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徐冬梅女士曾經做過回應: 提問:我們知道《日有所誦》是您創始並且一直在推廣的「親近母語」課題的一部分,能不能跟我們簡單介紹下「親近母語」的整個理念架構以及《日有所誦》這套書在其中的位置呢?
  • 長寧北新涇第四幼兒園開展「唱童謠·誦經典」比賽活動
    據青年報報導:為進一步提升本市學前教育內涵質量,提升每一位幼兒的文化素養,市教委在全市範圍組織開展市在園幼兒「唱童謠·誦經典」公益展演活動。本活動為各年齡階段幼兒推薦共18首經典童謠,通過家庭親子閱讀、園園律動遊戲、互動展示交流等形式,讓經典童謠深入人心。  為了豐富幼兒園文化生活,學校開展了「唱童謠·誦經典」比賽活動。
  • 陳潁 | 我的班級閱讀實踐分享(附真實教學記錄圖片)
    值得慶幸的是,我在親近母語、在星星點燈,遇見了最優秀的書籍和最優秀的你們。聽孔曉燕老師說:「十分功德,上路者八九」,於是我就帶著這句話上路了。這學期我在班級裡實踐了日有所誦、圖畫書閱讀和整本書閱讀。那就從日有所誦開始講吧。日有所誦2016 年偶遇親近母語,就買了兩本《日有所誦》,一本給自己的孩子讀,一本給班裡的學生讀。起先,在班裡,我是把每天要朗誦的內容抄在黑板上,利用早讀時間讀 20 分鐘。
  • 陸良縣上賽小學楊紅泉:古詩詞弘揚,著力點不止於記誦,包括創作
    背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避免古詩詞文化成為「快餐文化」,應加強其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養學生的心靈,把握古詩詞文化普及的方向並作有效的引導,對於現代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古詩詞文化的普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所謂「普及」究竟指向何處?
  • 惠安舉辦「誦中秋」閩南童謠傳唱活動
    12日下午,作為福建省「我們的節日·中秋」主題系列活動之一,「誦中秋」主題閩南童謠傳唱活動在惠安縣文化館舉行。富有儀式感的舞臺上,孩子們穿上表演服,用自信洪亮的聲音演繹著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旋律,《漢風禮頌》將觀眾帶入了中華民族無比燦爛的歷史中去;《學扮戲》展示古厝、戲臺、臉譜傘、古扇等閩南元素,表達出「泉州孩子學扮戲,咱厝戲曲真趣味」的傳承精髓;《「婀娜」惠女好美德》節奏明快、朗朗上口,飽含了孩子們愛家鄉、愛惠女的美好情懷;在《坐動車去佚佗》中感受祖國母親的偉大和惠安魅力……靈動的歌聲、深情的吟誦
  • 兒童閱讀系列談:童年需要童謠
    在我國,童謠是更為悠久的兒童文學形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經久不衰。優秀的童謠是母親給孩子最早的心靈滋養和撫慰,是兒童最早學習母語、親近母語的範本,是兒童學習生活、認識社會最好的途徑。童謠對於兒童的身體協調性、聽覺敏銳感、韻律節奏感等都非常有意義。我家的閱讀啟蒙是從童謠開始的。
  • 傳承國學經典 「我愛唱童謠」系列活動再升級
    2019年8月4日,中糧福臨門葵花籽油「我愛唱童謠·詠經典」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城市賽,在歷史文化名城張家港成功舉辦。「我愛唱童謠」系列活動自2016年舉辦至今,已唱響全國百餘座城市,得到了全國千萬家庭的熱情響應,引發了社會對於童謠發展現狀、親子成長等話題的廣泛討論。
  • 傳承國學經典 福臨門「我愛唱童謠」系列活動再升級
    2019年8月4日,中糧福臨門葵花籽油「我愛唱童謠·詠經典」活動啟動儀式暨首場城市賽,在歷史文化名城張家港成功舉辦。「我愛唱童謠」系列活動自2016年舉辦至今,已唱響全國百餘座城市,得到了全國千萬家庭的熱情響應,引發了社會對於童謠發展現狀、親子成長等話題的廣泛討論。
  • 世界兒歌日 槐蔭禮樂佳苑幼兒園誦童謠
    舜網訊 為了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傳承傳統文化,展現個人才智,享受笑聲與快樂,3月20日,槐蔭區禮樂佳苑幼兒園開展了「世界兒歌日,禮樂誦童謠」的主題活動。
  • 新冶路社區開展未成年人「學國學、誦經典」古詩詞背誦比賽
    為了讓轄區未成年人愛上經典詩詞,傳承優秀文化,提高未成年人人文素養,8月21日,新冶路社區開展了「學國學、誦經典」古詩詞背誦比賽。 本次競賽,弘揚了中國傳統的古詩詞文化,為未成年人親近古詩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 第21個「國際母語日」:你的家鄉話說的還溜嗎?
    中新網2月21日電 (李弘宇)從咿呀學語到齒落舌鈍,母語會陪伴我們的一生。每年的2月21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定的「國際母語日」,2020年的主題是「語言無國界」。對很多人而言,母語承載著族群歷史、風俗習慣和文化,象徵著族群身份認同,是遊子他鄉遠歸所感受到的那抹暖意,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也更是我們表達思想和感情、溝通你我、聯繫世界的工具。當地時間2020年2月21日,孟加拉達卡,人們用花環裝飾語言烈士紀念碑,慶祝國際母語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