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古詩詞到現代童謠
曾經,我看到有專業人士說古詩詞比童謠更高級,瞬間就覺得童謠很小兒科,畢竟專業人士都這麼說了是不是?
而且我想著以後總是要學古詩詞的,於是,在孩子1歲多的時候我就給孩子買了古詩和聲律啟蒙一類的書籍,作為他早期的語言啟蒙。
事實是,那些當背景音樂播放的詩詞我自己都覺得枯燥無比,有時候是自己學會了再背誦給他聽,這個過程更痛苦,首先我不喜歡,其次有的字我也不認識。
孩子似乎也沒有多大感覺,但因為它「高級」,我依然在盲目的堅持。
直到今年8月份,我無意中發現了《日有所誦》幼兒版,也許它不及那些詩詞「高級」,但是讀起來朗朗上口,幸福感滿滿,我一眼就愛上了。
也是此時,我終於把我認為好的、有用的詩詞放了下來,決定給孩子念這些好玩兒的童謠。
2、《日有所誦》解讀
《日有所誦》是親近母語研究院基於兒童誦讀課程的內容建設,為兒童精心編選的誦讀教材,是親近母語總課題組歷經十年研究,五年編寫,四次修訂的傾心之作。
註:親近母語的核心理念是「親近母語,呵護童年」,親近母語實驗發端於2000年,已歷經三個五年規劃的試驗和研究。親近母語課題經過十餘年的探索,研發了以兒童誦讀、主題閱讀、整本書閱讀、圖畫書閱讀、兒童寫作為核心的實驗課程。
《日有所誦》幼兒版,是親近母語團隊接受了很多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的建議,在《日有所誦》走進無數班級和家庭的基礎上編制而成,適合3~6歲的孩子。
書中的內容包括童謠、謎語、懷舊兒歌等等,韻律性強,覆蓋範圍廣,句子簡短有趣味,很貼近孩子們的生活,我們以書中的內容為例:
日有所誦.蝸牛出門(3~4歲上下兩冊)
就像上面這首最簡單的,「上邊毛,下邊毛,中間一顆黑葡萄」。一讀就會,孩子也很容易理解。
有一天,我說「上邊毛,下邊毛」,他笑著說「中間一顆白葡萄」,然後我就開始咯吱他。
有一次,他用那一首童謠「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看不見」,讓他爸爸猜謎語,結果沒猜出來(也許是他爸爸裝的吧),他好開心的。
你們家孩子有沒有不想吃飯或者不想穿褲子起床的時候?這兩首應景的小詩來咯,小勺子給碗底撓痒痒,就連穿褲子也變成了開火車,兩輛火車都要進山洞,哪個先哪個後呢?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就有了選擇的權利,穿褲子就變成了一個超級好玩的事兒。
我們可以用便利貼記下來,貼到餐桌上或者床頭邊兒,想起來就念叨一下,挺有意思的。
我們可以從這首小詩裡面得知,蝸牛去哪都會背著自己的房子;這首每個媽媽都會的小白兔,我們可以邊說邊演,孩子也很容易會跟著手指動起來,愉快的氛圍就這樣開始了。
大部分孩子小的時候都有那麼一段時間是超級喜歡灑水車的吧?我們家的也不例外,每次都盯著灑水車看,老遠都知道灑水車來了,我們也買了一輛玩具灑水車,看,這首小詩是不是就那麼回事,走一路唱一路,不澆花兒澆馬路。
日有所誦.螞蟻搬豆(4~5歲上下兩冊)
相比蝸牛出門來說,螞蟻搬豆的內容更豐富了。
這首可愛的手指謠,我們在誦讀的同時,也可以對著書本做給孩子看,超有趣的。
我以前總是被十二生肖的順序難倒,慢慢地,我就知道了,它們的排序是這樣的,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毫不誇張的說,是因為有了孩子,我才知道這些。
父親在我們的心中,形象總是高大的,儘管他老了,駝背了,我們也可以念這樣的小詩給孩子聽,父愛就這樣無限的延續下去。
在每個哄睡的夜晚,都少不了要給孩子哼一哼搖籃曲,一起享受那美妙的睡前時刻,直到他進入夢鄉,那張小臉,是那麼的惹人愛。
黃河、長江在我們心中是多麼偉大的形象,通過擬人的手法,就這樣出現在兒歌裡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觀察地圖上的兩條藍色的線在哪裡,並且經過了哪些區域。
日有所誦.狐狸考小雞(5~6歲上下兩冊)
馬蘭開花二十一,這首兒歌特別懷舊吧,我是85後,我還清楚的記得我們小時候穿媽媽做的棉花襖,穿布鞋,和小夥伴兒們玩編花籃、踢瓦片的遊戲的場景,孩子目前對數字敏感,也是對這個著了迷。
狐狸問小雞,門牌號是多少?我知道啊,但我就是不告訴你,這個回答真的是絕了,孩子需要知道我們具體住在哪裡,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說的。
天氣預報過幾天就下雪了(12月14號),我們答應孩子,下雪那天,給你請一天假,我們在外面好好玩雪,不如我們也給孩子出這樣一首謎語,讓孩子猜一猜。
這首童謠,伴隨了我們的孩子去年整個臘月和今年正月,只是我把「殺年雞」改成了「去趕集」,小孩念的特別溜,還自己錄視頻,家庭也因此充滿了更多的歡笑。
3、讀後感
最大的感受就是,給他念一些很有趣味的童謠,比那些高大上的詩詞真的好玩太多了,沒有任何壓力。
和孩子一起誦讀童謠,我們收穫的絕不僅僅是孩子會背了,而是家庭裡又增添了許多笑聲,孩子的童年裡增添了更多的快樂。
每當我看著孩子邊比劃邊念童謠的時候,感覺自己又做對了一件事,好幸福 ,畢竟,不是我買的每一本書孩子都喜歡的。
經常念童謠給孩子聽,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還有助於孩子的心智發展。
孩子一定要讀童詩嗎?未必,世上並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讀的文字,也沒有非走不可的路,沒有非見不可的人。可是,就像蝴蝶遇到花朵,春風經過草地,白雲遇到藍天,有些美好,真的不容錯過,比如童詩。~丁雲
2001年7月發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一次明確了課外閱讀量,義務教育階段必須達到400萬字,小學階段必須完成145萬字。但是父母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們每天都在學教材做習題中長大,所以就有了親近母語課題。
童年就應該充滿童趣吧,我們不只是要給他們送進一個又一個的培訓班,也要適當放慢腳步,讓他們感受到本應屬於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美好。
這套書共6本(3~4歲兩本,4~5歲兩本,5~6歲兩本),因為喜歡,我還是毫不猶豫的把它們都弄回來了,對我來說,有些相見恨晚。
孩子快4歲,這段時間正喜歡背誦兒歌,也經常把幼兒園裡學到的兒歌背給我們聽。客廳放幾本,床上放幾本,出門裝在包包裡,隨手可得。
每晚睡前我都會給他讀一讀這書中的小故事或者唱一些兒歌、繪本,等他睡著之後,再用鼻子親親他,這種感覺無與倫比。
用作者的話來說,童謠就是每個孩子精神的搖籃,是每個兒童的文學初乳。就讓我們和孩子一起,在童謠的海洋裡耳鬢廝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