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之外的余光中:選對妻子,就什麼都對了

2021-02-08 行動派DreamList

主播:smile | 微信:shenyexin003



提起余光中先生,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我知道他那首《鄉愁》」,這首詩的知名度太高,高到掩蓋了他批評家、翻譯家的身份,讓人將他從厚重的文化學者淡化成了一個單薄的詩人,甚至為先生引來「兩岸之間精明的文化投機者」的罵名。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鄉愁》的背後、詩人身份的背後,真正的余光中不僅可敬,更可愛,他是孜孜不倦的翻譯家、痴情的丈夫;也是深愛著女兒的父親,一輩子為兩岸文化耕耘付出的使者。

 


  選對妻子,就什麼都選對了  


余光中曾有詩句說:「那麼多的表妹,走在柳堤,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春天遂想起》),後來他果真娶了自己的表妹——範我存。


範我存回憶說,當時余光中「理個平頭,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來有點嚴肅,又有點害羞」。


在此之前,範我存就常聽姨媽提起這位表兄,誇他書讀得好,中英文都很優秀,又有繪畫天分。範我存不免多瞄了他幾眼,不過兩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沒說上幾句話,只記得余光中邀她去他們家玩。


兩人相識超過七十年。範我存從表妹,變成了女友、愛人,更是余光中文學上的助手,詩的第一位讀者,當然也成為了詩中的第一女主角。他們除了心靈契合,又有共同的生活經驗,那份共鳴就更不一樣。


「她了解我,對文學藝術富有敏感和品位,這是最吸引我的特質。」



余光中回憶當年戀愛的心情,仍然滿是溫柔。


結婚61年,夫妻幾乎沒吵過什麼架。範我存說,因為彼此的興趣、價值觀差不多,這可能與成長經驗有關,兩人都是童年逃難,歷經抗戰、內戰。「我們是抗戰兒女。」也許是經歷過那一代日子,對很多東西都比較珍惜。


更有趣的是,兩個江南人私下說話時,用的還是四川音。


「她的優點很多,」余光中說,「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們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業、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們不但有共同的興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麼會不穩固呢?」


面對人生每一個重大抉擇,余光中胸有成竹地說:「我,『都』選對了。」


余光中的情詩又多又動人,其中寫給妻子的歷歷可數。早年在《咪咪的眼睛》、《靈魂的觸鬚》、《當寂寞來襲時》等詩中,都一再浮現,那是年輕時期的熾熱戀情。晚年的《珍珠項鍊》、《三生石》、《東京新宿驛》等,已轉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


作家張曉風曾形容,余光中是眾人汲飲的井,而範我存,就是那位護井的人。

 

 

  最具票房價值的英詩譯者  


外表嬌柔的範我存,雖然自己也很有才幹,但是婚後完全奉獻自我,不但是賢內助,更是賢外助。「她幫我摒擋出一片天地,讓我在後方從容寫作,我真的很感謝她。」余光中不止一次這樣說。


她並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喪失自我,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處地掌握了大局,不論余光中的文學天地或私人領域,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參與。


就這樣,余光中的詩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靈魂,激發了無數後輩詩人的創作靈感。他在自己翻譯、詩歌、散文、評論的創作中,更是將翻譯放在了最先的位置。


早在金陵大學攻讀外文系時,剛上大一的他就已嘗試翻譯拜倫、雪萊等詩人的詩歌,也嘗試過戲劇、小說的翻譯。大學期間翻譯的海明威《老人與海》,是這部小說最早的一個中譯文。這個譯本,被導師看後讚許不已,同意他以譯文代替畢業論文。



之後幾十年,他翻譯了海明威、麥爾維爾、王爾德等名家的作品,累計譯作近二十部,涉及小說、詩歌、戲劇、傳記等多種文學類。在從事外譯中的同時,他也曾將一些中文作品翻譯成英文,在很多年前,就已承擔起對外傳播中國文學的使命。


余光中歷經60餘年的譯詩歷程,他始終堅持「形義兼顧」的原則。他早年譯的只有37首的《英詩譯註》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重印再版達九次以上,更有人評價道:余光中大概可以榮膺「最具票房價值的英詩譯者」了。

 


  我有四個假想敵  


在父親的眼裡,女兒最可愛的時候是在十歲以前,因為那時她完全屬於自己。在男友的眼裡,她最可愛的時候卻在十七歲以後,因為這時她正像畢業班的學生,已經一心向外了。


余光中與他的賢妻一共生了四個女兒,長女叫珊珊,次女幼珊,三女叫佩珊,四女叫季珊。


剛做父親的時候,一家還住在高雄市廈門街一個鳥語花香的巷子裡,四個女兒就像四隻白天鵝一樣一個接一個地降臨到他們的懷抱。


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長大成人,並且都一一從父親的「樂園」飛到了天南海北。


長女珊珊去了紐約,次女幼珊去了曼徹斯特,三女佩珊去了比利時布魯塞爾,最小的女兒季珊去了加拿大溫哥華。


女兒們遠走高飛的時候,便是父母暮年將至的時候。朝朝暮暮,晝往夜來,夫婦二人只能藉助電話與女兒們進行跨越時空的精神交流。每晚到了電視播放氣象報告的時候,老兩口就會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密切地關注著女兒們所在國度的氣象變化。


寒來暑往,氣溫高低變化無常,一旦電視上報告紐約已經迎來了今冬第一場暴風雪,溫哥華的氣溫已在零下,曼徹斯特已經結冰,布魯塞爾也已經是冰天雪地,他們就會大驚小怪,就會情不自禁地念叨起來,哪個女兒該添衣服了,該給哪個女兒寄點什麼了,或哪個女兒心粗,不知冷暖,該打個電話去提個醒了。



孩子們各自立了門戶後,與父親之間的那種情感關係還在繼續著,每逢相聚,打開話匣,話裡話外都漫溢著濃濃的詩情畫意;聊文史、談詩畫、論翻譯。只是歲月不饒人。


在那篇《我的四個假想敵》中,把四個女兒的男友稱為「四個假想敵」,描述他們「裝出偽善的笑容,叫我嶽父。我當然不會應他。哪有這麼容易的事!」多麼可愛的想法!


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這位享譽海內外的文學巨匠,在面對自己的四個女兒時也是一位可愛又頑皮的父親。

 

 

  兩岸文化最好的溝通橋梁  


晚年的余光中,更是把精力放在了兩岸文化交流中,多次受邀大陸參加各種交流會。分享心得,分享體會,分享自己對「根」的愛。余光中不止一次說,「無論兩岸文化怎麼發展,它們的根都在這裡,都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兩岸文化的前途離不開這個『根』,是一家人。」 


海德格爾言「詩人的天職是返鄉」,余光中是帶著忠誠的情感,返回故鄉的實踐者。


返鄉,並非簡單意義上的回歸故土,更是一種精神的紮根,詩意的棲居無知者無畏,靈魂的還鄉是治癒文人空虛、失落與幻滅情感的良藥。



他的鄉愁不僅是對精緻文化的留存,更是對生命的呼喚與救贖。他是一個把力量化入骨髓的勇者,在特定時候能發出怎樣震撼的聲音,一句「這頭」「那頭」,產生了跨越時代的影響。


「大半個世紀的別土離鄉,花果飄零,讓今日重返故土的詩人,久久沉浸於往事的追憶之中。而多年前,他只能將無法排遣的思鄉情懷,全部寄托在故鄉的文字方陣中。」

 

每一個追夢人,都應該始終記住自己的初心,不要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出發。


想起了余光中的一首小詩:


你太小了,還不算是預言

我太老了,快變成了典故

世故的盡頭如何接通

天真的起點呢,剛剛滿月

 

世故終有盡頭,天真是我們重新出發的起點,華語文壇大師——余光中追尋生命本真之作——《世故的盡頭,天真的起點》,獻給對世故厭惡透頂的人!


願你能不懼時間不懼憂傷,在生命裡從容漫步,在時光中暢快漂泊。



本書精選了余光中先生50年散文精華,包括名篇《聽聽那冷雨》《逍遙遊》《假如我有九條命》《我的四個假想敵》《記憶像鐵軌一樣長》等。



老規矩,留言送書~評論區隨機抽取10位讀者,第二天早上10點開獎!



相關焦點

  • 【長城時評】余光中為什麼因《鄉愁》而愁
    ●汪金友很多人都羨慕余光中,羨慕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鄉愁》。但卻沒有想到,生前的余光中,一直在為這首《鄉愁》而愁。他說:「我寫過1000多首詩,散文至少也有一兩百篇。《鄉愁》是一張名片,但這張名片大得把我的臉也遮住,讓別人看不到我的真面目。」「有很多人對我說,我是讀你的詩長大的。結果他除了《鄉愁》之外,都沒有讀過我第二首詩。」我是從12月15日《北京青年報》的一篇報導中,看到這條消息的。可能是我耳目閉塞,以前根本就不知道,這個寫《鄉愁》的余光中,竟然還寫過其它1000多首詩。
  • 你只看到余光中的《鄉愁》,卻不曾看懂他那高級的深情與溫柔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等你在雨中》你在的時候,眼裡只有你;你不在的時候,看什麼都像你。
  • 余光中,遠不只《鄉愁》
    二〇一七年余光中去世後,新京報稱他為——漢語之美的守護者。梁實秋曾評價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力求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去總有一點悽涼,悽清,悽楚,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
  • 揭秘余光中與他的鄉愁
    對於每一項,余光中都有其獨愛之處,他曾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外遇!」此外,他還鍾情於繪畫、音樂以及天文、地理、歷史,乃至人類整個文化。那麼,余光中是如何走進詩歌創作之路的?他為何認為詩人不宜久居異國?在他看來,詩歌與散文是怎樣的關係?梵谷為何成為了他與家人一生的「朋友」?
  • 余光中:並未消逝的鄉愁
    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儘管從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余光中曾經三次留學或任教於美國,還學會了開車,喜歡上了披頭四樂隊,但縈繞在他詩歌中的主題依然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在一次訪談中,余光中說:「迄今我成詩千首,鄉愁之作大約佔其十分之一。與此相近之作尚有懷古、詠物、人物等主題,數量亦多。在鄉情之外,我寫得很深入的主題還包括親情、友情、愛情、自述、造化各項。因此強調我是『鄉愁詩人』,雖然也是美名,卻仍不免窄化了我。」更重要的是,余光中理解中的鄉愁,內涵廣闊,不僅包含地理意義、家鄉風土、歷史在內的文化印記,還有格局大小之別。
  •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
    余光中走了 鄉愁永遠都在喬杉  資料圖:余光中攜夫人範我存女士出席活動。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余光中走了,那位寫下《鄉愁》的桂冠詩人走了。余光中先生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世紀,曾被文壇大師梁實秋稱讚「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在現代詩、現代散文、翻譯、評論等文學領域都有涉獵。雖然余光中身上有著很多光環,但他最為人熟知的還是詩人身份,最為人熟悉的作品還是《鄉愁》。
  • 在余光中的「母鄉」和「妻鄉」常州,學者共話「鄉愁文化」
    9月11日,一場「鄉愁文化與家國情懷」高端論壇在常州武進鳳凰谷大劇院舉辦,這裡是余光中母親和妻子的家鄉,他曾經寫道:「常州是我的『母鄉』,也是我的『妻鄉』,那份鄉情也不下於『父鄉』。」余光中與妻子範我存論壇上,中國評協副主席、評論家毛時安;上海市文聯副主席、音樂家許舒亞等長三角知名專家、學者此齊聚一堂,探討「鄉愁文化」。這也是由常州市僑聯、常州市文聯等單位主辦的「鄉愁文化與家國情懷」系列文化活動的壓軸大戲。在此前的9月10日,一臺大型情景音樂會《鄉愁》也在鳳凰谷大劇院大劇場上演。
  • 鄉愁余光中原文鄉愁全文完整版 閩籍詩人余光中生平簡介
    >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彎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解讀該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鄉愁》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弋於海外回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 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
    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對羅大佑的《鄉愁四韻》不以為然澎湃新聞:《逍遙遊》裡導演陳懷恩和歌手萬芳不停地念你的詩和散文,但從這些詩文中我們看到的是另外一個余光中,矛盾、激烈、迷茫的余光中,不是那個鄉愁、抒情的余光中。
  •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余光中的詩歌代表作《鄉愁》全文 余光中最著名的八首詩歌  據臺媒報導,著名詩人、臺灣文學家余光中病逝,享年89歲,代表作《鄉愁》、《白玉苦瓜》等。 餘老已逝,留給我們無限的鄉愁……  余光中,1928 年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親原籍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  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
  • 鄉愁縈繞——追憶余光中四次廈大行
    每次,只要他一到海外交流,臺北廈門街即成為鄉愁,他說,臺北城南對他而言別具意義:「做先生、做老師、做父親都在這裡。」1985年9月,余光中接下高雄中山大學教授聘書,開始他的高雄歲月,那年他57歲。他曾撰文說:「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鄉愁》是他的名片,傳遍華人世界,其他如《鄉愁四韻》也相當膾炙人口,被譜成民歌傳唱兩岸,串起共同的文化記憶。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高雄。2018年春節,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參加大陸《經典詠流傳》節目,用《鄉愁四韻》追憶余光中,再續「鄉愁仍在」。只不過,這一次,我們在這頭,他去了那頭。
  • 「我的詩歌,不只是《鄉愁》」——憶詩人余光中
    對篇章裡的「四韻」「四度」「四海」,余光中很滿意,他喜歡四這個數字,因為它在傳統文化裡面很吉祥。開館前一天,88歲的老人在周梁泉的陪同下,在館裡慢慢走了將近三個小時,參觀指導布展工作。開館當天,老人攜妻子範我存、二女兒餘幼珊、四女兒餘季珊在館裡的余光中塑像前拍了很多照片。老人稱讚塑像很逼真,「連經脈的走向都和我一模一樣。」
  • 《鄉愁》「把藝術當作詩來做,把詩當作藝術來做」的余光中
    公園裡,一位60左右的老者一邊散步,一邊朗誦著鄉愁":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老者聲音渾厚,感情充沛,我平常也喜歡朗誦,他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於是攀談起來。老者見我帶著老母親散步,羨慕地眼神看著,然後和我交流起朗誦的感受,說每次朗誦這首"鄉愁"就會想起他已經去世的母親,說完,眼眶裡有淚在打轉。說起余光中先生的這首「鄉愁",那可謂是太經典了,他以物寄情,藉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寄託了自己對祖國的思念,詩中有著濃烈的思鄉之情,給人感同身受的感覺。
  • 海南詩友聚會追思「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
    (圖片來源:海南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12月18日海口訊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於12月14日辭世。12月17日下午,為表達海南詩友的緬懷、悼念和敬意,由兩岸詩會組委會、海南省臺辦主辦,海南廣播電視總臺音樂頻道、海南省詩歌學會、海口國新書苑等聯合承辦的「家國情懷,夢回鄉愁——兩岸詩會桂冠詩人余光中先生追思會」,在海口水巷口「國新書苑」舉行。
  • 余光中病逝 | 前塵隔海,詩人不再,聽聽那鄉愁
    詩人的寂寞,文人的孤獨並沒有讓余光中先生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就像餘先生《假如我有九條命就好了》所提到的,餘先生希望自己可以承擔更多的生活過往:應對生活、陪伴家人、與人交友、讀書寫作、探險旅遊……而「最後還剩一條命,用來從從容容地過日子,看花開花謝,觀人往人來,並不特別要追求什麼,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1955年,余光中翻譯《梵谷傳》。他在白紙的正面寫譯文,反面寫情書,然後寄給範我存,由她謄寫後再寄回給他。全文30多萬字都是範我存謄寫在有格稿紙上,之後才由余光中送到《大華晚報》發表。說起來,畫家梵谷的名字,也是余光中從表妹的口中知道的。1990年梵谷逝世100周年,余光中和妻子一起去法國梵谷墓前憑弔。是姻緣天成,還是媒人作?凹叔只能說:緣,妙不可言。
  • 余光中《鄉愁》被完美演繹,感動了千萬人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 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有感於余光中改他翻譯的《梵谷傳》 ‖ 紀念
    (一笑)原標題:紀念|鄉愁、抒情的余光中,也是激烈、矛盾的余光中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今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90歲。2013年,余光中來到上海,接受了《東方早報》的採訪,當時他說,「我任其自然,用最單純的語言寫最單純的意念。」
  • 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寫《鄉愁》只花了20分鐘,醞釀了20多年(附朗誦...
    余光中是知名文學家、詩人、散文家。他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余光中從事文學創作超過半個世紀,馳譽海內外,一首《鄉愁》在全球華人世界引發強烈共鳴。 「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 記者:在祖國大陸,提到您的名字就會想起《鄉愁》。聽說您寫出《鄉愁》只花了20分鐘,很多人想知道,您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 【雙語】余光中·《鄉愁》
    鄉愁余光中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1972(余光中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