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袁亮代表:支持地方高校一流學科建設,有序放開異地辦學
袁亮安徽理工大學官網圖
「首批『雙一流』名單入選的幾乎都是原211、985高校,這部分高校數量還是偏少,不足以支撐到2050年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人才需要。」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認為,從長遠來看,應該給地方高校一個通道,選擇那些具有鮮明行業背景和較強實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學,開展省部共建一流學科,形成長效的支持機制。
為此,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向大會提交了《關於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力度的建議》。
地方高水平大學的尷尬
袁亮所在的安徽理工大學位於安徽省淮南市。1998年學校由原煤炭工業部劃轉安徽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袁亮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包括安徽理工大學在內,很多由原部委劃轉地方管理的高校,都是上個世紀國家院系調整時,由「985」「211」等全國重點大學分離出來的,辦學歷史悠久,學科優勢突出,發展水平較高,覆蓋了地礦、能源、水利、交通、農林、醫藥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為行業和區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袁亮表示,近年來這些高校探索出了具有自身特色、行業特點的「雙一流」創建道路,建成了一批國家級科研平臺,集聚了一批領軍人才,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創新人才和行業技術骨幹,發展成為地方高水平大學,部分學科已經接近或基本達到一流水平,具備了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條件和基礎。
但他也承認,目前這些具備創建世界一流學科能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在推進內涵式發展、創建「雙一流」過程中還存在明顯短板,突出表現在辦學經費不足和區域劣勢明顯。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19年,教育部所屬75所高校,有29所年度預算超過50億,有31所預算在20億和49億之間,普遍是地方高校的5-10倍。
「由於學校劃轉地方管理後,從單一的行業服務轉向服務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雙重職責,一方面需要更多的資源條件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由於地方財政資金不足,經費遠不能滿足學校建設需要,供需矛盾凸顯。」袁亮坦言,這些因素嚴重製約了地方高水平大學的發展,導致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的下滑,甚至出現煤炭等個別行業高素質人才短缺的現象,嚴重影響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總體安全。
袁亮建議,不妨借鑑科技部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做法,教育部及國家相關部門開闢向地方高水平大學創建一流學科進行支持的新渠道,充分考慮地方高水平大學辦學歷史、服務面向、學科屬性等,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制定以國家級平臺國字號人才等指標為主要內容的遴選標準體系,在條件具備的省遴選1到2所具有鮮明行業背景和較強實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學,開展省部共建一流學科,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形成長效支持機制。
支持條件具備的學校異地辦學
「支持異地辦學,不是完全放開,而是對那些條件具備的學校有序開放。」袁亮表示,很多劃轉地方管理的原部委院校,大多位於原行業發展聚集的三四線城市,與省域中心城市及發達省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距較大,直接導致引才和留人面臨巨大困難。
袁亮認為,這些高校可以在中心城市設立分校區,將一流學科和部分專業放在分校區,相對來說招生和人才引進上會更有優勢。
他建議,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國家戰略需求,穩步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學服務「長三角一體化」「能源革命」等國家戰略,支持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高質量發展主戰場,支持條件具備的學校異地辦學,為高校內涵式發展營造一個即嚴格管理、又寬鬆有序的政策環境。
「對一批教學科研實力較強、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具有較大話語權的地方高水平大學,增加研究生指標投放,允許其適當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加大為行業和區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保障力度。」袁亮還建議,對服務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艱苦行業的學科、專業,出臺激勵制度,放寬招生政策,鼓勵為行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確保國民經濟重要支撐的行業有足夠的人才智力支撐,保障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