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大學唯一沒學歷教授,侵華日軍都下令保護的大師級人物

2020-12-13 南宮欽

他是清華大學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學歷的教授,卻是中國現代史最富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研究者和語言學家,他和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並稱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的四大哲人。

他就是陳寅恪,一代文學宗師,被譽為"三百年來獨一人",他的才華讓整個世界都矚目,兇狠殘暴日本人在他面前也無法用武力逼迫他。那麼,這樣一個活在歷史上的宗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繼承先輩遺風,遊學列國

陳寅恪於1890年出生於湖南的長沙,他的祖父陳寶鑑是當時的湖南巡撫,十分有才華,曾國藩也曾經讚賞他為"海內奇士",這可以說是相當高的評價了。

而他的父親陳三立則是晚清著名的世人,被稱為"清末四公子"之一,其中還有一個人就是英勇獻身的譚嗣同,大抵陳寅恪後來的文學造詣以及創作信仰應當是繼承了先輩風骨。

在陳寅恪九歲那年,祖父與父親一起謀劃了一件大事,他們一起參與了戊戌變法,二人希望通過改革來實現強國的目的,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戊戌變法未能成功,在此以後,父子二人被清政府革職並永不敘用。

正是因此,陳氏祖孫三代自此遠離仕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父親陳三立對陳寅恪的學習要求是,可以不用他科舉入仕,但是希望他能學通古今,博覽群書。

於是13歲的陳寅恪就此踏上了周遊列國求學的生涯,他先後到過日本以及歐洲多個國家的一流大學讀書。

在此期間,還學習了將近十七種語言,但是儘管如此,他卻始終未能獲得一張學位證書,原因是因為,在他看來,學位證書並不難得,但是要浪費兩年時間在同一個選題上,實在是不值得,因此,他不在乎是否有學術頭銜,只在乎自己學到了什麼。

任教清華,才華過人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創辦之時,一共邀請了四位文學大家來做教授,分別是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和陳寅恪。

但在當時,陳寅恪致力於低調求學,他的名聲遠遠不如其他三位教授響亮,而且當時的陳寅恪還是一位沒有學歷的文人,但是在梁啓超的力薦之下,校長還是認可了沒有學歷的陳寅恪成為四位教授之一。

到清華任教之後,陳寅恪每次上課前都會非常細心的準備講義,他講的課生動有趣,擅長旁徵博引,甚至不止清華的學生來聽課,還有很多其他學院的教授也是風雨無阻地來教室聽陳寅恪講課。他學識淵博,見聞廣泛,更是遍覽群書,因此,很多學生稱他為"太老師",意思就是老師的老師。

當時的學術界主要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本國培養的有才之士,一個是接受過西方先進教育的遊學學者,兩個派別互相牴觸,但是無論是哪個派別的人,都對陳寅恪心服口服,由此也不難看出,陳寅恪的文學造詣有多深厚。

時局動蕩,輾轉流離

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北平淪陷,危急存亡之刻,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感傷民族危亡,絕食自盡,當時的日本侵略者對陳寅恪也是久仰大名,於是派遣部隊邀請陳寅恪為日軍講學。日軍還下令要堅決保護陳寅恪的人身安全,否則會被槍決。

陳寅恪清楚,若是繼續留下,他堅決不從日本人的命令,就會遭到迫害,但是想到自身肩負的使命,他又不能追隨父親赴死,於是,只好在父親葬禮還沒結束之前,就逃離了北平,輾轉去了西南聯大。

父親的離世和民族的危亡讓陳寅恪日思夜寐,輾轉反側,很快,他的右眼視網膜剝離,唯一的辦法只能手術治療,但他猶豫再三,還是選擇繼續追隨西南聯大,不久之後他的右眼徹底失明,只能靠著僅剩的左眼來完成自己的學習工作。

在逃亡期間,他的種種研究著作被遺失,於是他就靠著驚人的記憶力重新在逃亡路上寫下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兩篇著作,為後世的史學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邀請陳寅恪作為教授前往英國,陳寅恪本不同意,但是英國方面承諾能夠治療陳寅恪的眼睛,於是,思索再三,陳寅恪決定攜家人從香港轉飛英國。

只是世事難料,時局很快又動蕩起來,香港淪陷,陳寅恪再一次被困在了香港,當時國民黨派飛機前往香港解救這些大家,陳寅恪卻被擋在了飛機外面,原因是財政部長家的二小姐要把自己心愛的洋犬和馬桶都要帶上飛機,導致數十名文學大師被留在了香港。

被困香港的時間裡,陳寅恪始終不向日本人屈服,家裡哪怕揭不開鍋,日本人送來糧食,他也一袋一袋往外扔,後來還是大陸有人打通各路環節,才將陳寅恪一家救出香港。

回國之後,陳寅恪先是在西南大學度過了一段非常安穩的時光,後來又和郭沫若一起到中央從事文學創作的領導工作。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與世長辭,一代大家走完了他最後一步。

陳寅恪曾在王國維的紀念碑上寫過這樣的一段碑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學的堅守與信仰。

陳家祖輩三人仿佛就是現代文化反抗的縮影,他們骨子裡是"貴族式"的文人,風骨不可折,信仰不可辱。

現在的學術圈,少了那些低調做學問的大家,多了很多空有文憑不會治學的教授、專家,近年來,學術圈頻曝醜聞,造假抄襲找人代筆,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時代的進步讓一些人忘記了先輩的風骨,而陳寅恪就是值得所有文人仰望的一座豐碑。

這個世界,學歷可以造假,職稱可以造假,唯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可能立千年而不墜,與日月而同輝。

相關焦點

  • 日軍侵華暴行再添新證!|日軍侵華|侵華日軍|慰安所|上海|日軍|抗日...
    在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一宗侵華日軍上海憲兵隊檔案資料在石家莊被發現,極為珍貴。資料內容涉及日軍在上海開設慰安所、屠殺我平民、殺害戰俘、迫害抗日人士、販賣鴉片等侵華罪行,填補了相關史料的空白,成為日本侵華罪行的又一鐵證。
  • 當年日軍侵華,中國有三座墳墓日軍不敢動?為什麼?
    當年日軍侵華,中國有三座墳墓日軍不敢動?為什麼?文/孫哥讀歷史說到孔子,作為中國人應該沒誰不知道他的。在當年日軍發動侵華戰爭之後,不到一年的時間曲阜就淪陷了。 日軍進入曲阜後,派兵把守孔廟,組織軍官和士兵進行參拜。並且日本軍部還專門下令禁止部隊破壞孔子墓的一草一木,要將孔子墓好好保護起來。直到抗日戰爭結束,日軍投降為止,曲阜的孔子墓在日軍佔領時期沒有受到任何破壞。日軍曾表示,這是由於「日本人對孔子抱有尊敬之情」。
  • 漯河是侵華日軍受降點 現存全球唯一受降路(圖)
    原標題:漯河是侵華日軍受降點 現存全球唯一受降路(圖)   記者朱長振實習生朱笛文圖  核心提示|清明期間,一份日本投降書的電子版開始在微信、微博上瘋傳,日本投降的歷史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焦點。
  • 侵華日軍鼠疫戰「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上海這位學者的言論該怎麼看?
    最近一篇名為《瘟疫與防疫:歷史之假與現實之假的魔幻交替》的訪談文章中,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曹樹基稱:侵華日軍鼠疫戰「並不是歷史的真實」,「是建構的」,「所有的證據都經不住推敲」。
  • 專家解讀侵華日軍"嫖妓價格表":進慰安所需入場券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在網上看了燕趙晚報相關報導後認為,侵華日軍官兵《嫖妓價格表》、「慰安婦」《體檢情況表》都是原件,是真實的,他第一次看到,感覺非常珍貴。他並指出,這裡所說的「嫖妓」,更準確地說,特指侵華日軍到慰安所洩慾。這個價格表裡所說的日元,應該是日軍進入慰安所的入場券。但這個入場券是給慰安所老闆的,並不是給「慰安婦」的。
  • 侵華日軍中的臺灣籍日兵很兇殘,可中國軍人還保護過他們!
    因為大家都是中國人,是同胞。在侵華日軍中,還有一批中國同胞——他們就是來自臺灣的日本兵。他們是臺灣人,是中國通報,卻不講同胞之情,充當侵華日軍的後備部隊,或者直接上戰場,與中國人作對。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由於甲午戰爭失敗,中國在戰後被迫把臺灣等割讓給日本。臺灣進入日本統治時期。
  • 近代4位大師級人物,魯迅是中專,沈從文是小學,而他學歷更低
    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湧現出許多大師級人物,他們的思想或是著作,對於後世都有重要影響。不過或許出乎人們預料,其中有些大師並沒有出眾學歷。 魯迅,留下許多經典作品,至今仍被人拜讀。但若深究其學歷,大概也只能算是中專吧!
  • 金克木:北京大學的掃地僧,從小學學歷的教授到傳奇大師
    張弘:金克木是舉世罕見的奇才,靠自學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世界語、英語、法語、德語等多種語言文字。掃地僧是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讓人印象深刻其中一個人物,表面上看只是在少林寺負責打掃藏經閣普普通通的僧人,其實武功深不可測,並具有大智慧,一招定乾坤的武林高手。
  • 金大校友郭俊鉌先生與南京大學的日軍侵華暴行研究
    3000冊悉數捐於南京大學,大大推動了南京大學的侵華日軍暴行研究。中途在印度洋上商輪被日軍捕獲,他成為俘虜。那時是1944年3月。他重獲自由的日子是1945年9月4日。18個月的俘虜生活他受盡了各種虐待,唯一的收穫是學會了日本話。就因為他能講日本話,他被任命為東京盟軍 最高統帥麥克阿瑟部下的澳大利亞第二戰爭罪行處任職,專業是個別 審問戰爭罪犯,作出紀錄,每星期作一總結或報告。他在這個職位上自1947年7月1日起至1950年2月16日離日本回紐西蘭止共2年8個月。
  • 「吃裡扒外」的侵華日軍——齋藤邦雄
    我們平時在熒幕中看到的侵華日軍,要麼是極度兇殘,要麼是極度白痴,而今天說的這位日本兵,簡直就是日軍的異類!他叫——齋藤邦雄。齋藤邦雄1941年入伍,在上原日軍第63師團任機槍射手,他在中國和八路軍打了三四年的仗,非但沒有作孽,反而經常幹好事。日軍俘虜了八路軍傷員,他時常送飯送水,噓寒問暖;乘人不注意就把俘虜放了。為什麼齋藤如此反感自己的同胞——侵華日軍呢?
  • 他只有初中學歷,卻27歲成清華教授,一晚破解日軍代碼驚豔世人!
    看華羅庚如何只用一晚,便破譯了日軍代碼!數學曾經很多學生都為之頭疼,甚至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竟然有了數學無用之說。數學怎麼可能無用?數學是一切理科的基礎,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都需要數學運算進行支撐,數學不好的人其他科的成績也很難太好。提起數學你們肯定能想到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至今為止他的成績依舊無人能夠超越。
  • 侵華日軍慰安所舊址該不該保護?
    這些資料的公開得益於坂下熊藏的兒子坂下元司,1944-1945年間他協助其父經營海乃家。他寫了《從軍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還向新聞界公開了慰安所內幕和細節。坂下元司有一個中文筆名「華公平」,結合了「中華」和「公平裡」的意思。  根據坂下元司回憶,「海乃家」是一家高級慰安所,服務的主要是楊樹浦、虹口一帶的日本海軍陸戰隊隊員和軍需廠「軍屬」。
  • 在中國犧牲的六位侵華日軍高級將領,第一位是最高級的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96字,閱讀約2分鐘日軍侵華期間,我軍死傷無數,從甲午戰爭開始,日軍就開始對我國進行大範圍侵略,為了對抗日軍,我軍很多著名將領都殉了國,我軍將士死傷不少,日軍將領自然也不可能避免死傷
  • 他只有初中學歷,卻27歲成清華教授,一晚破解日軍代碼驚豔世人
    數學曾經很多學生都為之頭疼,甚至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竟然有了數學無用之說。數學怎麼可能無用?數學是一切理科的基礎,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都需要數學運算進行支撐,數學不好的人其他科的成績也很難太好。提起數學你們肯定能想到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至今為止他的成績依舊無人能夠超越。
  • 侵華日軍憲兵隊舊址
    開封市第七中學在民國時期是開封女中,這個歷史很多人都知道,但這裡曾是侵華日軍憲兵隊舊址卻鮮為人知。8月27日上午,記者穿過鼓樓街來到位於學院門的開封市第七中學。此時,學校已經開學,雖處於繁華街區,學校卻異常安靜。
  • 義烏和平公園侵華日軍細菌戰史實陳列館不久將對外開放
    他為官清廉,奉命解糧金華,經過江灣時恰逢旱乾,百姓飢餓難忍,便悲憫災民,在此違旨放糧,老幼平均,每人三斤。因其抗命瀆職,不敢回報,結茅隱居主山,年邁而逝。百姓念其功德,畫像供奉,稱他為主山大倌。據說,當年主山殿之名,尤甚於林山寺,然歲月荏苒,寺院規模漸增,鄉人凡到林山寺上香禮佛,仍有人俱呼「去主山殿」。
  • 侵華日軍嚴禁破壞這三人的墳墓,一個是中山陵,另外兩個是誰?
    ——華崗(中)文章類型|歷史文化字數|858,閱讀約2分鐘日軍侵華期間,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特別是日軍佔領南京後,殺害了城內的居民,房屋更是被日軍縱火焚燒。整個城市幾乎一片火海。但在南京,還有一個地方基本沒有被日軍破壞,那就是中山陵,甚至很多躲在中山陵裡的市民都安然無恙,讓人大跌眼鏡。至於日軍為何不破壞中山陵,據說是因為孫中山先生在日本留學時,在日本結交了不少朋友。因此,日軍佔領南京後,日軍本部下令嚴禁軍人破壞中山陵。
  • 四川一高校整理翻譯數千封侵華日軍家書日記 還原歷史真相
    中新社成都7月7日電 (賀劭清 王舒)記者7日從西華大學獲悉,為還原歷史真相,該校自2015年起開始整理、翻譯建川博物館珍藏的侵華日軍家書和日記。截至目前,這項工作已經進行了五分之四,完成了3000多封家書和2500多篇日記的歸納整理工作。
  • 不滅的罪證 探訪侵華日軍孫吳勝山要塞
    新華社哈爾濱9月18日電 題:不滅的罪證——探訪侵華日軍孫吳勝山要塞新華社記者王建在我國東北地區,至今保存著一個規模龐大的侵華日軍軍事要塞群遺址。這個修築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被侵華日軍自詡為「東方馬其諾防線」的軍事要塞群,工程規模浩繁,世所罕見。一處處兵舍、碉堡、戰壕等遺址,歷經風雨滄桑,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不滅罪證。位於黑龍江省北部的孫吳勝山要塞就是其中之一。在「九一八」事變89周年前夕,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孫吳勝山要塞,探訪日軍侵華的歷史遺蹟。
  • 他是侵華的日本將領,戰死後卻得國民黨厚葬,杜聿明親自寫文哀悼
    他是侵華的日本將領,戰死後卻得國民黨厚葬,杜聿明親自寫文哀悼整整8年的抗日戰爭,日本侵略者給當時的中國帶來無盡的傷痛。上到總統將軍下到平民百姓,提起小鬼子,沒有不痛恨的,就是因為這群鬼子太殘忍了。但在鬼子當中有一位日軍將領雖然很會打仗,但是卻非常守紀律,這位日軍將領就是中村正雄。在帶兵打仗時,他雖然是侵華的日本將領,但他一再交代手下的人不要亂拿老百姓的東西,不能放火亂燒東西,可偏偏就有個日本兵跑到老百姓家裡搶了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