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大學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學歷的教授,卻是中國現代史最富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研究者和語言學家,他和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並稱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的四大哲人。
他就是陳寅恪,一代文學宗師,被譽為"三百年來獨一人",他的才華讓整個世界都矚目,兇狠殘暴日本人在他面前也無法用武力逼迫他。那麼,這樣一個活在歷史上的宗師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繼承先輩遺風,遊學列國
陳寅恪於1890年出生於湖南的長沙,他的祖父陳寶鑑是當時的湖南巡撫,十分有才華,曾國藩也曾經讚賞他為"海內奇士",這可以說是相當高的評價了。
而他的父親陳三立則是晚清著名的世人,被稱為"清末四公子"之一,其中還有一個人就是英勇獻身的譚嗣同,大抵陳寅恪後來的文學造詣以及創作信仰應當是繼承了先輩風骨。
在陳寅恪九歲那年,祖父與父親一起謀劃了一件大事,他們一起參與了戊戌變法,二人希望通過改革來實現強國的目的,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戊戌變法未能成功,在此以後,父子二人被清政府革職並永不敘用。
正是因此,陳氏祖孫三代自此遠離仕途,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父親陳三立對陳寅恪的學習要求是,可以不用他科舉入仕,但是希望他能學通古今,博覽群書。
於是13歲的陳寅恪就此踏上了周遊列國求學的生涯,他先後到過日本以及歐洲多個國家的一流大學讀書。
在此期間,還學習了將近十七種語言,但是儘管如此,他卻始終未能獲得一張學位證書,原因是因為,在他看來,學位證書並不難得,但是要浪費兩年時間在同一個選題上,實在是不值得,因此,他不在乎是否有學術頭銜,只在乎自己學到了什麼。
任教清華,才華過人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了國學研究院,創辦之時,一共邀請了四位文學大家來做教授,分別是王國維、梁啓超、趙元任和陳寅恪。
但在當時,陳寅恪致力於低調求學,他的名聲遠遠不如其他三位教授響亮,而且當時的陳寅恪還是一位沒有學歷的文人,但是在梁啓超的力薦之下,校長還是認可了沒有學歷的陳寅恪成為四位教授之一。
到清華任教之後,陳寅恪每次上課前都會非常細心的準備講義,他講的課生動有趣,擅長旁徵博引,甚至不止清華的學生來聽課,還有很多其他學院的教授也是風雨無阻地來教室聽陳寅恪講課。他學識淵博,見聞廣泛,更是遍覽群書,因此,很多學生稱他為"太老師",意思就是老師的老師。
當時的學術界主要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本國培養的有才之士,一個是接受過西方先進教育的遊學學者,兩個派別互相牴觸,但是無論是哪個派別的人,都對陳寅恪心服口服,由此也不難看出,陳寅恪的文學造詣有多深厚。
時局動蕩,輾轉流離
1937年7月7日,抗戰爆發,北平淪陷,危急存亡之刻,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感傷民族危亡,絕食自盡,當時的日本侵略者對陳寅恪也是久仰大名,於是派遣部隊邀請陳寅恪為日軍講學。日軍還下令要堅決保護陳寅恪的人身安全,否則會被槍決。
陳寅恪清楚,若是繼續留下,他堅決不從日本人的命令,就會遭到迫害,但是想到自身肩負的使命,他又不能追隨父親赴死,於是,只好在父親葬禮還沒結束之前,就逃離了北平,輾轉去了西南聯大。
父親的離世和民族的危亡讓陳寅恪日思夜寐,輾轉反側,很快,他的右眼視網膜剝離,唯一的辦法只能手術治療,但他猶豫再三,還是選擇繼續追隨西南聯大,不久之後他的右眼徹底失明,只能靠著僅剩的左眼來完成自己的學習工作。
在逃亡期間,他的種種研究著作被遺失,於是他就靠著驚人的記憶力重新在逃亡路上寫下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兩篇著作,為後世的史學研究留下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1939年,英國倫敦大學邀請陳寅恪作為教授前往英國,陳寅恪本不同意,但是英國方面承諾能夠治療陳寅恪的眼睛,於是,思索再三,陳寅恪決定攜家人從香港轉飛英國。
只是世事難料,時局很快又動蕩起來,香港淪陷,陳寅恪再一次被困在了香港,當時國民黨派飛機前往香港解救這些大家,陳寅恪卻被擋在了飛機外面,原因是財政部長家的二小姐要把自己心愛的洋犬和馬桶都要帶上飛機,導致數十名文學大師被留在了香港。
被困香港的時間裡,陳寅恪始終不向日本人屈服,家裡哪怕揭不開鍋,日本人送來糧食,他也一袋一袋往外扔,後來還是大陸有人打通各路環節,才將陳寅恪一家救出香港。
回國之後,陳寅恪先是在西南大學度過了一段非常安穩的時光,後來又和郭沫若一起到中央從事文學創作的領導工作。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與世長辭,一代大家走完了他最後一步。
陳寅恪曾在王國維的紀念碑上寫過這樣的一段碑文:"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這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學的堅守與信仰。
陳家祖輩三人仿佛就是現代文化反抗的縮影,他們骨子裡是"貴族式"的文人,風骨不可折,信仰不可辱。
現在的學術圈,少了那些低調做學問的大家,多了很多空有文憑不會治學的教授、專家,近年來,學術圈頻曝醜聞,造假抄襲找人代筆,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時代的進步讓一些人忘記了先輩的風骨,而陳寅恪就是值得所有文人仰望的一座豐碑。
這個世界,學歷可以造假,職稱可以造假,唯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可能立千年而不墜,與日月而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