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為人所詬病的缺錢,後備人才的匱乏才是上海足球逐漸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曾經風光一時的申花足校,現在已經倒閉關門;曾經勵志要「培養中國曼聯」的根寶基地,吸納的踢球小孩也越來越少。更致命的是,在滬上學生升學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申城的足球特色小學已經從上世紀80年代的兩百多所,驟減至如今的十所左右。即使是高樓大廈這種一成不變的東西,也需要堅實的地基作為保障,更何況是足球這項在上升過程中淘汰率極高的運動——沒有基數,談何成績。
申花 足校倒閉 梯隊全無
去過申花康橋基地的朋友都知道,在基地正門口的右側,有一幢外牆寫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大樓。這座如今已經罕有人跡的大樓,正是十年前第一批申花足球學校的孩子們上課的地方。
十年前,申花足球學校正式對外招生,如今申花預備隊中的不少球員,都是第一批申花足校的學生。「我們91、92年齡段踢球的小孩比較多,首批考試的時候就來了近300人,最終錄取了80人,被分為3支球隊。」一位申花預備隊球員向記者回憶道,「足校打著申花的品牌,所以慕名而來的人也比較多,而當時除了申花足校以外,閘北、楊浦、閔行和紅廟基地都設有類似的足球學校。」
時光荏苒,當十年後記者再去詢問申花足校學生的去向時,得到了「大部分人已經遠離足球,在社會中從事各行各業」的答案。而與91、92年齡段還有部分球員升入申花預備隊、成為職業球員相比,之後其他年齡段的球員似乎更慘。在如今的申花預備隊中,已經鮮有93年以後的球員,更別提青年隊、少年隊這些梯隊了。而一線隊和預備隊加起來的30多人,也成了碩大的康橋訓練基地內唯一需要每日訓練的球員,這一點上與魯能方面「每個年齡段成立一支球隊」的梯隊建設思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談到這一點,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現在申花隊有著一些類似於『衛星俱樂部』的合作夥伴,他們能從這些球隊那裡,以較低的價格淘來一些不錯的球員。」除此之外,滬上踢球小孩越來越少,也是申花不設梯隊的一大原因。「現在上海踢球的孩子不比以前,申花還能從哪裡招人?招不到人,搞學校、搞梯隊又從何談起?」
東亞 梯隊斷檔 氣勢不再
青訓系統,這個曾讓徐根寶引以為傲的專業名詞,卻在進入2011年後,成為東亞隊競爭力下降、最終導致衝超再度失敗的根本原因。
去年年底,中甲的另一支上海球隊中邦,成功從徐根寶手下「買殼」,將東亞93、94年齡段的絕大部分球員,以備戰下屆全運會為名招致麾下,由著名少帥成耀東掛帥。或許從那一刻開始,根寶的心就涼了一大塊,因為這支由他一手打造、講究「搶逼圍、接傳轉」六字要訣的「未來曼聯」,不得不接受一線隊無後備、俱樂部梯隊斷檔的現實。
梯隊「遷徙」帶來的連鎖反應,是東亞俱樂部在隨後的轉會市場上連續做出甩賣包括張琳芃、曹贇定、姜至鵬、王佳玉、顧超在內的5名絕對主力。儘管根寶一再表示「東亞後備力量足夠強大,少了5人也能衝超」,但當看到東亞五虎將在中超賽場上的出彩表現,自己球隊卻只能依靠「最後王牌」武磊的個人能力緩緩前進之時,根寶複雜的心情可想而知。
如今根寶基地內的梯隊建設已經完全脫節,除了像呂文君、武磊這批早已名聲在外的89、90、91球員外,93、94年齡段只留下了幾名被根寶認定為將來會有作為的年輕人,而再追尋下去,下一個較成氣候的梯隊則要算97、98年齡段,但這批今年剛滿13歲的小孩們,又怎麼能適應職業足球的比賽節奏呢?更何況,相比於人數將近百人的89年齡段梯隊,之後梯隊的人數越來越少,97、98年齡段的也就這麼30、40人而已。
於是,當今年東亞主力們狀態起伏的時候,教練組根本就找不出具有相同實力的替代者,導致球隊長時間的低迷。而這一問題,或許還將在未來的數年中困擾徐根寶和他的東亞隊。
後備力量 U16一半孩子來自外地
上海足球後備人才缺失到底有多嚴重?記者就這一問題採訪了如今正帶領上海U16全運隊徵戰全國青少年聯賽的老申花吳兵。
「上海95、96年齡段踢球的孩子不會超過100個。」吳兵的這一開場白讓記者啞口無言,而就算是他手下這支有著同年齡段全國冠軍水平的球隊,也只能用實力一般來形容。「我們球隊也就那麼30幾人,但真說水平的話,其實也就這樣,和十幾二十年前的球員根本無法相比,而且我們這邊一半以上都是外地小孩。」
作為曾經在老上海隊呆過的球員,吳兵也是「少體校體制」中培養出來的足球明星,對於這個如今已經不存在的體制,他顯然非常懷念。「以前上海有十個區十個園,每個區都會有10個以足球為特色的小學。小孩一年級開始踢球,四年級可以被送到區少體校訓練,之後再去市少體校,最後是職業隊。」吳兵向記者介紹了這一體制的優點,「被送到區少體校的孩子們,一般都有對口中學。像我當時所在的虹口區,對口的就是52中學,還是重點中學。也就是說,一旦小孩踢不上去了,他們還有退路,可以繼續讀書。」
但隨著「少體校體制」取消,足球學校遍地開花後,放棄學習成了孩子們踢球的前提條件。「以前我們在體校,上午肯定要在學校讀書,下午放學後才去訓練。一些全國性比賽也都被安排在暑假、寒假,所以幾乎不會影響踢球小孩的學習。但如今不同了,如果你去到足球學校,基本上就是確定了走足球這條路。每年都會有冬訓,全國比賽也是隨時會開始,影響到了小孩接受知識教育。」
正因為如此,上海家長更願意讓足球運動成為小孩的愛好,但真要培養自己的孩子走上職業足球道路,絕大多數的上海家長是不樂意的。「踢球的成材率太低了,根本無法與現在大學的升學率相比,作為只有一個獨生子女的家長,又怎麼可能願意。」於是,現在踢球的上海人越來越少,甚至不及20年前的二十分之一,而反倒是一些外地家長,卻很贊成孩子來上海踢球,但數量也不會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