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輛載著人或設備的白色「纜車」吊在軌道上,從煤礦井口緩緩駛出。
這是被稱為井下「小高鐵」的單軌吊運輸系統在盤江煤電集團下屬盤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金佳礦的運輸場景,也是盤江礦區致力於煤礦「兩化」升級改造和礦井輔助運輸系統創新的一大亮點。
2017年8月,金佳礦採用德國沙爾夫DZ1500 4+3單軌吊運輸系統,在全省投用首臺單軌吊機車,引來了省內煤炭行業的高度關注。
單軌吊出現以前,盤江煤電集團井下採用傳統運輸方式,設備多、人員多,且運輸戰線長,特別是輔助運輸,部分礦井運輸單程達七八公裡,從井口到工作面需要轉載運輸五六次,運輸成本高,效率低,嚴重製約礦井發展。
2018年3月,土城礦首臺單軌吊自動化輔助運輸設備在15512採面正式投運,圓班安裝支架從3個支架提速到9個,有時小班能完成4個支架的安裝任務,這在以前同等條件下是沒有聽說過的事。
當年11月,該礦第二臺單軌吊投入使用,地面工業廣場環境煥然一新。「小高鐵」取代了井下安裝使用的絞車,單軌吊直接從地面「一站式」把物件運送到指定地點,把人員從崗位點換下來,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單軌吊的投入使用,彌補了煤礦行業生產一線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如今,地面工業廣場人員扎堆推車、裝料的現象不見了蹤影……
「單軌吊運輸真正將職工從肩扛、人背、推礦車的繁重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土城礦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礦區井下絞車已全部拆除,4個採煤區均採用單軌吊運輸,效率低的痼疾得到明顯改善。
經過近年來的不斷探索,盤江股份8對生產礦井已全部使用單軌吊輔助運輸系統,實現從地面到採區大巷再到工作面均只使用單軌吊運輸,不再使用絞車、電機車等環節,1到2人即可完成,大大減少了人員及運輸時間,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運輸保障。土城礦半坡採區,原來需要15人才能完成的運輸任務,現在只需4人即可完成,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同時,單軌吊的使用,改變了原來運輸工區組織結構,不再單獨成立工區管理。
據了解,2020年,盤江煤電集團已在全集團全面推廣使用單軌吊:水礦控股已購置5套單軌吊分別在大河邊等5對礦井安裝,林東礦業、六枝工礦等企業也作了相應的安排。到2021年底,集團所屬21對生產礦井全部使用單軌吊。
既要讓職工收入平穩上升,又要改善安全生產環境,最大限度降低勞動強度,真正讓機械化實現減員提效的作用,用科技手段告別煤炭運輸「人海戰術」,是盤江煤電集團領導層的統一認識。
近年來,盤江煤電集團累計投入1億多元進行輔助運輸系統改造升級。
7月下旬,盤江股份下屬土城礦、松河礦、金佳礦、山腳樹礦、月亮田礦5個礦輔助系統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先後順利通過省能源局組織的專家組驗收,加上此前全省首家通過輔助系統智能化改造升級驗收的火燒鋪煤礦,盤江股份所有生產礦井輔助系統全部實現智能化升級改造。
近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複雜地質條件煤礦輔助運輸機器人」項目又落戶盤江煤電集團,將由該集團聯合10多所高校和5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共同研發。
盤江煤電集團總工程師黃壽卿介紹,該項目旨在根據煤礦輔助運輸連續化、標準化、智能化和少人化需求,研究煤礦井下輔助運輸系統高精度導航定位、深部地下受限空間內防爆運輸設備無人駕駛、全礦井人員及物資智能調度等關鍵技術,並根據不同井型研製煤礦輔助運輸機器人系統,實現煤礦物料標準化裝載、智能化配送、自動化轉運和無人化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