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反擊戰,解放軍用人海戰術打仗?聽聽張萬年怎麼說

2020-12-13 騰訊網

1947年12月25日,毛主席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一報告中,提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十大軍事原則,其中第四點的內容是:「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兩倍、三倍、四倍、有時甚至是五倍或六倍於敵之兵力),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是毛主席軍事思想的精髓,是我軍一貫的作戰指導思想。集中優勢兵力,是實現殲滅戰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不集中優勢兵力,就不能達成殲滅戰。

1979年我軍進行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同樣遵循了毛主席的這一教導,中央軍委確定,以「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為作戰指導方針。雲南方向,我敵兵力對比為5:1;廣西方向,我敵兵力對比為6:1(註:越方參戰兵力中不含數量龐大但無法統計的民軍)。用當時一句非常形象的話來說,叫做用牛刀殺雞。

戰後,《解放軍報》記者採訪指揮部隊在祿平方向作戰的43軍副軍長兼127師師長張萬年,提出,越軍污衊我們集中兵力是搞「人海戰術」,我們有的同志也有模糊認識,張師長對此有什麼看法?

張萬年回答說,集中兵力和「人海戰術」,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個概念。「人海戰術」是光靠人多,不講戰術,沒有戰術。毛主席歷來提倡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我們集中優勢兵力,正是為了更好地運用戰術。

張萬年接下來以第一仗,支馬龍頭地區進攻戰鬥為例指出,我們的兵力7倍於敵,為了打好殲滅戰,使用4個營的兵力插入敵後,實施迂迴包圍。這樣做的目的,一是防止敵人逃跑,一是打敵增援。這是針對越軍打不贏就跑就散的戰術。我們增加迂迴包圍部隊就使敵人跑不掉,散不了。

在戰鬥過程中,部隊始終強調戰術運用,要善於利用地形地物,要善於組織兵力兵器。在部隊配置上,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保證有陸續突擊的力量。在連、排進攻中,分火力組、突擊隊、預備隊進行編組。在打法上,通常採取正面牽制,側後攻擊的戰術。那種把「人海戰術」和集中兵力混同起來的論調是不值一駁的。

張萬年進一步指出,集中兵力和隊形密集,也是兩個概念。這次打仗,集中兵力之後有沒有由於隊形密集而增大傷亡的?有,特別是第一仗缺乏和越軍作戰的經驗的時候。但是隊形密集,不是集中兵力造成的,而是戰術上的問題,指揮上的問題。一是輕敵,二是隊形沒有散開。實戰經驗告訴我們,兵力要集中,隊形要疏開,火力要集中,火器要分散配置,不能把集中兵力同隊形密集等同起來。

誠如張萬年所言,我軍在對越作戰初期,由於對越軍的作戰特點缺乏了解,對山嶽叢林地形給部隊行動的影響不夠熟悉,在對越軍各個支撐點的進攻戰鬥中,展開兵力較多,戰鬥隊形比較密集,且多是正面攻擊,因此傷亡較大。以雲南方向13軍37師為例,該師頭兩天的戰鬥傷亡就佔了作戰總傷亡的46.5%。

又比如,55軍163師戰後總結認為:戰鬥隊形密集。戰鬥中有的連隊叫散散不開,叫停成一堆。489團3連在攻打昆比西側無名高地時敵3發炮彈使我傷亡33人。487團2連攻佔536高地後,兩個班在一條不到20米的塹壕裡,遭敵炮火襲擊,一次傷亡14人。

各部隊在戰鬥中,邊打邊總結經驗教訓。一致認識到,在山嶽叢林地同越軍作戰,切忌隊形密集,必須採取小群多路的戰術,才能有效地減少傷亡,克敵制勝。

所謂小群多路,是指分隊在進攻中,以班(組)為基本戰鬥單位,向敵人實施多路、多方向攻擊的戰術手段。小群指的是班(組),多路指的是兩路以上,多方向指的是從不同的方向對敵人實施攻擊。這一戰術的實質,是要求班(組)在進攻戰鬥中,隊形要疏開,不要擠作一團,對目標要實施多路圍攻,不要一線平推。

自從採用這一戰術之後,部隊的傷亡比開戰頭兩天大大下降,而且進攻的速度加快了,殲敵數量也增多了。

如37師110團在332高地進攻戰鬥中,6連3排攻打1號高地時,在全排前兩次衝擊均未獲成功的情況下,排長楊德富抓住戰鬥間隙組織戰鬥骨幹總結了失利的經驗教訓。當發起第三次衝擊時,只使用兩個班的兵力,分成三路向敵人實施攻擊,一路擔任正面牽制,另外兩路從左右迂迴,結果以小的代價攻佔了目標。計炸毀敵人暗火力點5個,子母堡1個,斃敵約1個排,繳獲重機槍1挺、火箭筒2具,自身僅傷亡6人。

5連在332高地戰鬥中,由於正面攻擊時展開兵力較多,全連傷亡較大。他們及時總結了戰術上的缺點,在向朗仁迂迴的途中,突然遭到敵人的伏擊。全連展開2個排的兵力,採用小群多路迂迴包圍的打法,僅用了10分鐘就取得了反伏擊戰鬥的勝利,擊斃敵軍官3名,士兵10名,俘虜敵軍官1名,士兵2名,繳獲武器裝備一批。

綜上所述,我軍在1979年對越作戰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初期,的確出現過一些密集隊形進攻的現象。出現這一現象,有其複雜的原因,比如幹部指揮能力差,比如分隊戰術水平低下,比如為了彌補火力不足的弱點,比如通信聯絡手段落後、比如受地形限制等等。

但是此種缺點並不是一直存在,各部隊發揚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優良傳統,及時針對敵情和地形改進戰術,從而有效的減少了傷亡,加快了戰鬥進展。用總參謀長的話來說,就是「前5天傷亡大,過了5天就不同了。前5天傷亡大,隊伍展不開,幹部不曉得怎樣把部隊擺開,密集得很,敵人利用炮火,利用山溝,傷亡不少。」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客觀上的密集隊形進攻,不等於主觀上有採用人海戰術的故意。所謂「人海戰術」的鼓譟,從邏輯上講是偷換概念,是把戰術問題說成道德問題,是荒謬地把軍事問題放到道德層面來解釋,其攻擊污衊人民軍隊的險惡用心,昭然若揭。

相關焦點

  • 對越反擊戰,解放軍用人海戰術打仗?看張萬年怎麼說
    戰後,《解放軍報》記者採訪指揮部隊在祿平方向作戰的43軍副軍長兼127師師長張萬年,提出,越軍污衊我們集中兵力是搞「人海戰術」,我們有的同志也有模糊認識,張師長對此有什麼看法? 張萬年回答說,集中兵力和「人海戰術」,是性質根本不同的兩個概念。「人海戰術」是光靠人多,不講戰術,沒有戰術。毛主席歷來提倡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
  • 對越反擊戰,我軍繳獲越軍軍用背囊,看了裡面的食物,表示很費解
    1979年2月17日,中國又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近50萬的解放軍整裝待發,對越軍展開了自衛反擊戰。這場戰場一經開始,就受到了一些圍觀國家的關注。備受關注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當時解放軍已經幾十年沒打仗了,另一個是美國的原因。從1972年尼克森訪華後,兩個國家度過了一段和平共處時期。而相對的,一直跟中國表現得很友好的蘇聯,這回倒開始看中國不順眼了,於是中國跟蘇聯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 房峰輝撰文緬懷張萬年:功勳卓著 德高品重
    張萬年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歷任團長、師長、軍長、軍區司令員、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經歷了槍林彈雨的生死考驗,參與了黨、國家和軍隊許多重大決策,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我軍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 八路軍靠人海戰術取勝?這三張照片,揭示了他們更為高明的戰術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由於現在電視劇的刻意渲染,給人一種越來越強烈的錯覺:八路軍打仗都是靠人海戰術取勝。每次電視上給到八路軍的鏡頭,都是黑壓壓、烏泱泱的一片人海,所有人都不要命似的一股腦地往前衝。如下圖:
  • 對越自衛反擊戰給越南最後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1979年解放軍在中越邊境打響了對越自衛反擊戰,這次舉世矚目的戰役,從一開始就註定了越南方面的失敗,面對自己曾經的「宗主國」,越南又回想起了被中國神秘手段支配的恐懼。拋開電影內容不談,這一段對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戰鬥環節還原的還是非常到位的,越方的突然襲擊完全源自於解放軍的運動戰中的穿插戰術。 這一套戰術讓美國人在朝鮮戰場吃了苦頭,又讓美軍越南戰場摔了跟頭,在中國援助越南抗擊美軍時期,中方軍事援助人員無條件的將這套戰術教給了越軍,而越軍卻用這套戰術來「回饋」中國。
  • 真實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遠比電影《芳華》要殘忍
    共計殲敵40671人,擊毀越軍火炮340餘門、坦克和裝甲車45輛、汽車480餘臺,繳獲火炮840餘門、各種槍械11000餘支(挺、具)及大批軍用物資,同時對東線越北地區的軍用、民用設施進行了毀滅性打擊和破壞;西線中國軍隊突入越南境內縱深30-80公裡,攻佔了黃連山省省會老街市和重鎮柑塘市,以及孟康、沙巴、壩灑、封土和保勝5座縣城,前出到郭參、鋪樓、外波河、黃連山埡口、封土地區。
  • 對越反擊戰中,許世友看到越軍據點中「中華」牙膏,遂下令剷平諒山
    1979年2月17日,中國正式開始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爭中已經74歲高齡的老將軍許世友,再次臨危受命,擔任東線廣西方面的總指揮。許世友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他早在開戰之前,便秘密登上中國和越南邊境的金雞山,這裡居高臨下,站在山頂可以看到中越邊境房源數十裡的地形情況。
  • 實拍首爾的韓戰紀念館,韓國人眼中的志願軍,「人海戰術」真相如何?
    紀念館對中國志願軍入朝參戰,也有大致客觀的描述,但也存在著很多誇張和錯誤的描述,比如志願軍的「人海戰術」。其實主要的原因在於在韓戰中韓國軍隊每次和志願軍交戰,總是以慘敗收場,在心理上產生了嚴重的陰影,因此也只能以志願軍用「人海戰術」來解釋自己失敗的原因了。
  • 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越軍女兵投降後做這樣的事,手段甚是殘忍
    那年,我國剛剛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這方中越邊境卻戰火重燃,由於越南對我國的挑釁,對越自衛反擊戰的炮聲響起了。 在我軍炮兵團強大的攻勢下,反擊戰部隊戰士們從廣西和雲南兩省出發,攻勢勢如破竹,對越南侵略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 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
    李三萬摘要:罐頭就是為了解決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期間長時間保存食物的需求而發明出來的,今天軍用視頻罐頭依然在各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中佔有很大份額。那麼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期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罐頭就是為了解決軍隊在行軍和作戰期間長時間保存食物的需求而發明出來的,今天軍用視頻罐頭依然在各國軍隊的後勤保障中佔有很大份額。那麼現在的軍用罐頭和二戰時期的軍用罐頭有什麼區別?拿破崙就曾說過:軍隊是靠胃來打仗的!我軍基層連隊也有「一個好的炊事班,等於半個指導員」這樣的說法。
  • 老山戰場對越反擊戰,越軍內部教材評價解放軍,打仗有四個特點
    這種戰法主要是通過持續施壓讓越軍精疲力盡,從而導致前線不堪壓力而崩潰。 第二,火炮沙文主義 解放軍在制定目標時會充分的考慮越軍的前線配置,在步兵行動前必然會使用重炮掃蕩,火力準備往往持續數日,像梳頭一樣對越軍前線陣地輪番轟擊,力圖在步兵展開行動之前摧毀堅固工事,阻滯後勤補給,壓制前線士氣。
  • 韓戰,說是人海戰術贏的,你在侮辱美軍的智商
    但是能顯著彌補志願軍火力的不足,當今世界上只有中國軍隊能應用這種戰術,使得志願軍能在抗美援朝打敗了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這種戰術使得美軍顏面盡失,至今美國依舊不敢提及這場既不光彩,又輸得窩囊的戰爭。後來,美國人通過媒體創造了一個詞語「人海戰術」,來污衊志願軍不顧人員犧牲,遺憾的是,好多中國人還真的以為中國是用「人海戰術」。
  •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普通人:他們沒有光輝事跡,但同樣是英雄
    該班隨連隊從昆明抵達馬關縣後,在馬關太陽寨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戰前夜間穿插、射擊和戰術訓練。之後,部隊徒步繼續開進,最後到達河口縣的一個橡膠農場,這裡距中越邊境只有兩公裡路。當部隊進入只距敵639高地約2公裡時,與越軍展開了激烈的遭遇戰。越軍利用高地的地形優勢,布置在山頭的高射機槍對準我軍掃射,突擊隊只有匍匐躍進,才能接近敵人。由於突擊隊使用的56衝鋒鎗射程只有400米,高地上的越軍在我軍射程之外,狡猾的敵人在我軍匍匐接近後,又退到下一個陣地掃射,造成只有敵人能打我們,我們無法還手的被動局面。
  • 對越自衛反擊戰九大經典影視作品 看看你最喜歡哪個?
    比如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發生於1979年2~3月,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這場戰爭令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以下九大關於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視作品,從各個方面呈現了當時戰爭環境下人們的生活及戰爭的方方面面。
  • 那些年,哪兩個國家和中國一起打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原標題:那些年,哪兩個國家和中國一起打的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爆發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一直以來被國人認為是中國和越南兩國間的單挑。然而,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場戰爭其實有四個玩家,美蘇兩國未出一兵一卒,連上桌玩的資格都沒有。
  • 為什麼在對越反擊戰中經常被提到
    其實最早使用「毛耳洞」並不是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而是在解放戰爭前後。那麼「毛耳洞」是如何發展的呢?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最早的「毛耳洞」是被使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廣東一帶,當時日軍的炮火很猛烈,當地的八路軍和老百姓就在山坡上大量的挖洞,用來抵擋日軍的炮火,那個時候還不叫「毛耳洞」。
  • 1979年我軍對越自衛反擊戰參戰步兵武器裝備
    這就是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西線我步兵連隊的典型戰鬥。部隊如此負重,在越南北部這樣異國陌生的山嶽叢林地帶行軍打仗,有時候還要緊急穿插,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 美國最高禮儀接待鄧小平,回國後中越自衛反擊戰爆發,蘇聯不敢動
    鄧小平成功訪美對「中越自衛反擊戰」有哪些重大意義呢?鄧小平訪美回國後,第12天中越自衛反擊戰爆發,那麼,中越自衛反擊戰又是如何進行的呢?越南方面遭受了哪些打擊呢?本篇文章將著重講述以上的內容。鄧小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引起整個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許多國家都在揣測中國政府如何處理對越關係,會不會懲罰越南?是否顧及蘇聯而忍讓越南?一些國家媒體專門分析中國所面臨的困境。
  • 歷史過往:徐向前元帥國防部長任上 打贏對越自衛反擊戰
    徐向前元帥北京西山「重回」戰爭歲月1978年10月,徐向前出任國防部長僅僅幾個月後,對越自衛反擊戰在雲南、廣西邊境打響。戰爭讓人忘記年齡,徐向前仿佛又回到了革命戰爭的年代。他每天都到位於北京西山的統帥部指揮作戰室,親自參與作戰方案的擬定,關注前線戰事的進展。他指揮作戰時有個習慣,只要前線的槍聲一響,就睡不著,吃得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