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綠皮書》裡的美國南方

2020-12-22 新民晚報

剛剛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黃袍加身,榮膺「最佳影片獎」的《綠皮書》,將於3月1日在國內公映。

從劇情來看,它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黑人鋼琴家謝利在白人司機託尼利普的陪伴下,在種族歧視傳統根深蒂固的美國南方各州巡演的故事。這也就意味著,這部影片既關注了歷史,又關注了重大社會話題,幾乎可以說是按照奧斯卡獎傳統評審標準量身定做的。再加上兩位主要演員細膩傳神的表演,這部影片獲獎絲毫不令人意外。但是,要論起對美國黑人數百年來所遭受的苦難的揭露力度,《綠皮書》其實遠遠不及2012年《被解救的姜戈》、2013年的《為奴十二年》。這部電影和大多數種族題材電影最大的不同,它最大的看點在於,在故事發生的那個年代,黑人最悲慘的一頁畢竟已經翻過,從法律層面黑人已經可以平等享有原本白人獨享的各項權利。當時在種族歧視傳統根深蒂固的美國南方各州,執行的是「平等但隔離」的政策,意為在法律層面承認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但各州可以自己制定法律,在私人擁有的各種場合,如酒店、餐館等,把不同人種隔離開。所謂的「綠皮書」,就是一份專門提供給黑人的餐飲食宿指南。

這種「平等但隔離」的政策,現在看來荒唐可笑,但在半個世紀前,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現狀。儘管如今不少歷史學家認為,這種隔離政策是讓黑人從完全的不平等中逐漸走出的必要過渡,但對於當時美國南方的黑人來說,同為公民,卻只能在「僅限有色人種」的餐館、酒店用餐、安眠,一旦越雷池半步,就有遭到暴力傷害的風險,畢竟是一種極其屈辱的體驗。可以說,在那時的美國,在種族問題上,南北方之間,簡直就像兩個星球一樣遙遠。

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氛圍中,謝利和利普,從被認為更加開化,早已實現種族融合的紐約出發,踏上了未知的旅程,奔向美國南方。在這之前,司機託尼利普對黑人的態度其實遠遠談不上友好,他雖然家境窘迫,來他家裡幹活的黑人工匠時用過的玻璃杯,還是被他扔進了垃圾箱。他因為手頭吃緊,馬上就要無力支付房租了,這才勉強答應離家八周,為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服務。後者名聲顯赫,粉絲眾多,一直住在音樂殿堂卡耐基音樂廳樓上的豪華包間裡,從來不吃熱狗、炸雞等垃圾食品,擁有著普通人難以企及的成功人生。這樣一種組合,本身就極富有戲劇性,也讓人們對他們會在南方遭遇到什麼充滿好奇。

真正到了路易斯安納、阿拉巴馬、喬治亞等南方各州,謝利的藝術家光環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離開了託尼利普的護持,走出了汽車這座移動城堡,他可謂寸步難行,隨時都要面對白人蔑視仇恨的目光。就連去酒吧裡稍稍消遣一下,就會被白人混混打得鼻青臉腫,幾乎破相。就算在那些為他的精彩演奏而鼓掌的南方白人眼裡,他和當地的黑人其實沒有太大區別,無非把他當做能夠取悅自己的小丑而已。

影片的末段,謝利儘管為了履行完合同一再忍讓,他的巡演還是沒有功德圓滿,在最後一站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罕,他的忍耐到達了極限,他再也不能接受無法進入只接待白人的高檔餐廳,更不能接受被禁止使用酒店裡的盥洗室,只能到戶外破爛骯髒的木板房裡「方便」。他違約棄演,白人餐廳老闆的咆哮聲中,和利普一起來到街頭酒吧,和黑人們載歌載舞起來。等他們回到紐約,兩人最初的隔閡已經完全消失,如同家人般共度了平安夜。

影片中寓意最深的是這樣一組鏡頭,當時因為機械故障,利普駕駛的汽車在曠野中拋錨,這時滿身名牌裝束的謝利發現,在周圍稻田中頂著烈日徒手勞作的,都是和自己有著同樣膚色的同胞,他們衣衫破舊,臉上布滿飽受折磨的痕跡,投向自己的目光更是複雜極了,懷疑、豔羨、仇恨、鄙視,兼而有之。南北戰爭已經結束了將近一百年,他們當然不是黑奴,但是,除了寫在紙面上的權利,誰能說他們的處境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組鏡頭的色彩,是陰暗抑鬱的,和整部影片輕鬆諧趣的基調並不吻合。雖然涉及種族題材,這部影片總體而言還是一部公路輕喜劇。但是,任何看過《綠皮書》的觀眾都會承認,這組鏡頭是整部影片最不可缺少的。它毫不遮掩地說明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在美國,沒有黑人這個群體的真正解放,任何黑人個體,無論有著什麼樣的身份,都談不上真正的解放。

就在影片所講述的旅行結束後的第二年,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在華盛頓的20萬人集會上,發表了名為《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講。又過了一年,美國參眾兩院通過民權法,全面禁止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種族隔離。這也意味著,綠皮書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邱振剛)

相關焦點

  • 美國階層切片:從未消失的「綠皮書」
    《綠皮書》切中的便是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民權問題。電影背景發生在三四十年代,那時的美國剛剛經歷經濟危機與世界大戰,社會正處於修復階段,而女權和民權運動的火苗正在孕育當中,變革即將到來。儘管美國建國時的《獨立宣言》明確規定:人人生而平等,但是司法解釋又嚴格規定了:南方奴隸主的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當時代的美國,黑人奴隸被視為白人財產的一部分,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人」。美國獨立後,南方和北方沿著兩條不同的道路發展。
  • 《綠皮書》:種族歧視與自我歧視
    電影《綠皮書》裡,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片中兩位主角Tony和Doc兩人的車,在美國肯德基州一條公路上爆缸了,駕駛員Tony提著水壺下車給汽缸灌水,而乘客Doc穿著西裝,優雅地從車裡走了下來,他掏出手帕試圖揮去那難聞的汽油味。
  • 豆瓣評分8.9,看懂了《綠皮書》,也就看懂了當下的美國
    2019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影片《綠皮書》脫穎而出,成了最大的贏家,在掌聲與榮譽籠罩的光環之下,很多觀眾也被其所打動。連奧斯卡都在關注的問題,又何以不引起影迷的矚目呢?不同膚色下隱藏的區別對待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了黑人音樂家唐.雪力(後面簡稱唐)僱傭義裔美國人託尼為司機,一路南下巡演的故事。
  • 從《綠皮書》看美國歷史 -- 六十年代的自由與反抗
    奧斯卡最佳劇情片《綠皮書》講述了一個黑人鋼琴家僱傭一個白人司機,在美國深南州巡迴演出的故事,而綠皮書則是專為黑人定製的旅行指南。似乎故事本身沒有什麼獨特,但是當下的時代背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鋼琴家巡演的初衷及風骨,還有賦予故事無與倫比的唯一性。
  • 《綠皮書》:用糖紙包裹歧視,你不知道的片裡片外小細節
    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公路劇情片,實際上是靠細節取勝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綠皮書電影裡面,和電影外的各種細節。首先,電影一開始,我們就要注意了,導演耍了一個小心機,綠皮書沒有出場開場演職員表和名片,這很少見。導演在採訪裡面說,這樣做能夠讓觀眾沉浸在故事中,讓我們正忘記正在看電影,讓我們回到1962年的美國。
  • 不看這部《綠皮書》就不知道美國的種族歧視有多麼嚴重
    其實不然,很多美國的電影都是在強烈的反應種族問題給人帶來的巨大傷害,下面我就盤點一下我看過的幾部有關於美國種族問題的電影。《綠皮書》英文名green book綠皮書海報實際上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這綠色的小冊子其實就是標註了一些美國南方城市黑人可以居住的旅館。
  • 從《綠皮書》《無法觸碰》看待黑人白人之間的問題
    近日,夏天的到來,美國給國人準備了一份大瓜,既輕鬆解悶,又引人深思。本人從《綠皮書》《無法觸碰》兩部影片之中找到了黑人白人之間主要的問題-教育。首先簡單介紹一下兩部電影。《綠皮書》:美國拍攝,該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保鏢託尼(黑人)被聘用為世界上優秀的爵士鋼琴家唐(唐)開車。鋼琴家將從紐約出發,到美國的南方地區舉辦巡迴演奏,倆人之間一段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的故事。
  • 《綠皮書》:一段旅途、兩種膚色,不同種群追逐的是同一個夢想
    一到了南方他卻只能住在《綠皮書》裡標註的破舊不堪的旅館;還被禁止使用屋內專供白人使用的洗手間;被拒絕試穿掛在商店櫥窗裡的西裝。在這次行程中託尼也多次幫助唐雪利解決各種狀況。在小酒館裡他舉槍解救被圍困的唐雪利,在青年會所裡用一些小恩惠警察做談判交易等等。
  • 《綠皮書》備受爭議,電影裡到底有多少故事是真的?
    片名《綠皮書》來自一本叫《黑人司機綠皮書》的旅遊指南,書的封面上有這樣的提醒:「隨身攜帶你的《綠皮書》,你可能需要它。」這本書專門為美國黑人司機在種族隔離時代,提醒他們哪些餐廳、車庫和酒店為黑人提供服務,以及旅行者還會遇到「日落小鎮」,這些地方禁止黑人在夜幕降臨後外出。
  • 影評——綠皮書,致那些無聲的鏡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南部,還存在著很嚴重的種族隔離,綠皮書是美國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一本小冊子,全名叫做「The Negro MotoristGreen Book」,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出行指南,書中彙編了當時能接待黑人的餐館、酒店等場所。唐雪利(後面簡稱「唐」),鋼琴家,黑人。
  • 《綠皮書》上演催淚友情
    文/金羊網記者 王莉 何晶圖/片方提供北京時間1月22日,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在美國洛杉磯揭曉。熱門影片《綠皮書》一舉收穫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剪輯五項重量級提名。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維果·莫騰森第三次入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也是馬赫沙拉·阿里第二次入圍最佳男配角,上一次他穩準地命中了「小金人」。而更令人興奮的是,《綠皮書》今日宣布定檔3月1日內地上映。
  • 一部講述黑白故事的綠皮書
    □張世勤  一部車、兩個人、一段旅程,獲得奧斯卡三項獎的影片《綠皮書》,劇情其實就這麼簡約。但簡約並不代表簡單,這部不使用高科技、沒有大投入、沒有多少戲劇衝突、像一潭清水一樣舒緩流淌的清新之作,卻以其豐厚的社會生活蘊含引發人們思考,並為人們所青睞。
  • 有多高名字的《綠皮書》
    在我看來,這個《綠皮書》的電影並不是很突出,它的開始也是,至少對於追逐現代和當代的青年快速文化來說。有一天,我突然想去電影院看電影,翻發現《綠皮書》這部電影有很高的分數。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開玩笑地和朋友們一起買了兩張《綠皮書》電影票。但從那天起,這個電影就在我的腦海中烙上了印記的烙印。
  • 粉川普有風險 專屬「綠皮書」保平安
    他們衝進美國最受歡迎的網絡點評網站「Yelp」,在洛佩茲-奧特的餐廳下面狂刷一星差評。「請不要戴著你的MAGA帽子去那裡。」一條留言寫道,「你不受歡迎。」另一條評論說:「搞不懂我的帽子跟你有什麼關係。你失去了一位顧客。」這家餐廳在臉書上的帳號同樣被一星差評淹沒,很多人宣稱餐廳裡「到處都是蟑螂」。
  • 《綠皮書》,鄙視鏈兩端的顏色,不是只有黑白
    然而這次的《綠皮書》卻借著輕喜劇的外殼,講述了一個頗有內涵的真實故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被稱為是「種族的大熔爐」。然而令人吃驚的,在影片中故事發生的上世紀1962年,二戰已經結束的17年後,還仍然存在著如此嚴重的對黑人的歧視,尤其是在南方各州。
  • 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我們首先講到的弗洛伊德,並不是後面後面要講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而是最近火遍全網的被美國警察跪地致死的黑人弗洛伊德。5月24號,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非裔美國小夥,因使用20美元假鈔,被當地四名白人警察控制在地。
  • 《綠皮書》真的不是肯德基植入廣告?
    望文生義的角度看,《綠皮書》這個植入廣告是沒跑了。但事實上,KFC真的來自於肯塔基州麼?而這,也是美國炸雞最早在肯塔基為代表的南方蓄奴州流行起來的契機,也是後來因種族歧視,炸雞更多地被貼上黑人標籤的起因。美國南部最著名炸雞餐廳 Prince『s (圖片來源 @The Bitter Southerner)但至少在KFC興起之前,炸雞並非快餐,它還是一種代表了地域風情的特色飲食。
  • 奧斯卡最佳電影《綠皮書》,一段與凱迪拉克不得不說的故事
    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獲獎,同時這部電影獲獎也有中國投資人的參與,將其稱之為有中國投資的第一部奧斯卡大獎電影也不為過。或許正是近年來奧斯卡獲獎電影趨於「同質化」的結果,讓這些資本家可以摸到規律投資成功。但我們並不否定這樣的做法,至少從側面來說這也是一種商業上的成功。
  • 《綠皮書》:好學生寫的一篇範文
    ◎幗傑    在剛剛出爐的奧斯卡獲獎名單上,彼得·法雷裡導演的《綠皮書》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編劇三項大獎,成為本屆奧斯卡最大贏家。事實上影片在之前的多倫多電影節、英國電影學院獎、金球獎等眾多重量級影節影展中也是一路拿獎拿到手軟,因此在奧斯卡頒獎前夕,就已經被認定是本屆獲獎的最大熱門。
  • 奧斯卡最佳《綠皮書》,白皮糙漢和禁慾黑人CP感十足!
    然而,《綠皮書》的奪冠卻顯得並沒有那麼「實至名歸」。在奧斯卡頒獎典禮宣布最佳影片得主之後,推特上就有人吐槽「《綠皮書》?我看更像是『白皮』書。」獲得了大批網友點讚。「《撞車》正在目睹《綠皮書》取代它成為最遜的奧斯卡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