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資料圖)
曾經有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擺在你面前,你沒有珍惜。現在,又一部奧斯卡獲獎影片第一時間來了,那就是《悲慘世界》。不過,中國內地觀眾很可能又要放棄在大銀幕親近奧斯卡影片的機會了。
昨日,《悲慘世界》首映,記者從院線處得知,雖然是公映第一天,但該片排映場次不多,上座率一般。更悲慘的是,因為該片是音樂劇電影形式,對於電影中角色用「唱」來說話,有觀眾難以接受,甚至引發笑場。
《悲慘世界》唱不停
文學名著竟遭笑聲
《悲慘世界》在剛剛結束的第85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上,一舉拿下了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與造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三項大獎。不過奧斯卡的榮譽顯然沒能助它在中國內地公映一臂之力。
昨日該片首映,院線並沒有因為奧斯卡而給它特殊待遇,排映場次數量僅在上映電影中的三四名徘徊。院線方面告訴記者,詢問該片的觀眾很少,上座率也不算高。對方認為,這種音樂劇的形式,對內地觀眾來說,很難接受。
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看過電影的觀眾。觀眾馮飛告訴記者,他事先並不太了解電影是音樂劇形式,聽說得了奧斯卡,就去看了,「進去我就傻眼了,裡面的人一頓唱,從頭唱到尾,連很日常的對話都是唱出來的,比《新白娘子傳奇》誇張多了。」馮飛說,他一聽到裡面的人唱歌就想笑,「電影的劇情其實挺悲慘的,很多地方都是淚點。結果他們一唱,變笑點了,我無法入戲。」
文化差異生存難
音樂片長路漫漫
《悲慘世界》根據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原著改編,由奧斯卡得主、英國導演湯姆-霍伯執導。對於這部震撼心靈的名著,觀眾看出了「喜劇」效果,多是因為電影從頭唱到尾的形式讓人難以接受。
記者看到,《悲慘世界》時長兩個半小時,但只有幾十個字的臺詞,其餘全部都是歌詞。特別是,內心獨白用歌唱出來還算正常,但日常對話用歌唱出來,總覺得彆扭。
實際上,音樂片本身在中國就等於沒有市場。外國經典的音樂片,普通大眾都不感興趣。在院線也基本看不到。中國導演嘗試過音樂劇電影的寥寥無幾,《夜半歌聲》、《如果-愛》等音樂片,雖然想打造中國音樂劇,但都不敢放開手腳全部採用歌唱對白,只在部分內容設計了演唱形式。
音樂片在中國的窘境和文化背景差異以及欣賞習慣都有關係。音樂劇電影從音樂劇發展而來。對於西方來說很普及並有藝術高度的音樂劇,中國觀眾很難欣賞,更何況是立基於此的音樂劇電影。如果想要音樂劇電影能夠在中國發展,觀眾至少能夠普遍認可和欣賞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
觀影提示
《悲慘世界》很精緻避免笑場用「心」看
改編自名著的《悲慘世界》,故事的主線圍繞主人公獲釋罪犯冉-阿讓試圖贖罪的歷程,融進了法國的歷史、建築、政治、道德哲學、法律、宗教信仰。
作為一部音樂劇電影,該片是很震撼的。至於如何避免「笑場」,觀眾應該用「心」去感受電影、感受音樂。《悲慘世界》的音樂編排非常精彩,感染力極強。影片沿用音樂劇作藍本,原版音樂劇中的經典唱段都被移植到電影中。畫面也極盡精美。
讓人敬佩的是,電影一反普通電影後期配音的常態,演員們都是邊演邊唱。對演員和製作來說難度很大。安妮-海瑟薇還特別練習了半年的唱功。
話題
名著改編電影,哪部最成功?
《悲慘世界》上映了,你有沒有很期待?從《三個火槍手》到《安娜-卡列尼娜》再到新版《簡-愛》,名著改編電影又掀起了一股新熱潮……然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我們所鍾愛的名著,既期待被拍成電影,又害怕被拍成電影。你心目中最成功的名著改編電影又是哪一部?
關注並@遼瀋晚報電影小組(新浪微博),說出你心目中的名著電影,字數在100-140字間,一經本報發表就有稿酬噢!
@1059春嬌(電臺主持人):《西遊降魔篇》悟空有句臺詞剛好可以概括《霍比特人》:「我可是花果山十三太保的老大,想當初我手持兩把西瓜刀,從南天門一路砍到蓬萊東路。 」如果不算巫師甘道夫,《霍比特人》一行正好是十三位矮人,講的正是十三太保手持各色兵刃,一路殺回孤山老家的故事,不妨可視作是全面升級版的《西遊降魔篇》。
@凹凸不曼(律師):影片講述了一個強拆的故事,沒了房子住的矮人,準備搞革命。下集預測:革命成功,奪回土地、房屋,並成立新的國家。
@鄒四小爺(專欄寫手):
儘管《霍比特人》開場節奏拖沓,但仍值得五星推薦。和《指環王》一樣,它首先是部優秀的風景片和音樂劇;有這兩樣保底,儘管它在視覺、特技、打鬥場面上與《指環王》持平,但已夠格成為優秀的影片。而且,該片依託宏大縝密的原著,不好看都難。
@譚敏1976(報社編輯):《霍比特人》這樣的影片完全沒必要3D,撥開魔幻的外衣,它直抵人的內心,告訴我們任何一段旅途,都是找尋自我的過程,你能看到人性中最寶貴最美好的忠誠、執著、善良、堅持。
@毒舌列文(資深影評人):本片同《指環王》的不同在於風格基調,《指環王》嚴肅、凝重、深沉、恐怖,護戒小分隊每集都有激烈的戰鬥和壯烈的犧牲。《霍比特人》只是幫助矮人們重返孤山,沒有傷亡,因而就顯得十分詼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