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廣西,打卡西南歷史上最大的貢院,科舉考試最後一位三元及第

2020-12-20 騰訊網

廣西歷史上最大的貢院

為照片關聯地點

為照片關聯地點

靖江王府共存在了280年,到了清代,王城所在地就改成了廣西貢院,一度成為廣西的文脈所在。 而作為西南鄉試的指定考場,這裡前後舉行了一百多場考試,取中五百多位進士,其中還有4位是狀元呢。

為照片關聯地點

入王府之前,會經過體仁門,上面刻有「狀元及第」,中國科舉考試上,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獲得者陳吉昌,就是在這裡考出來的。

為照片關聯地點

進入博物館,可以看到很多以前科舉考試的一些知識介紹,中國的科舉考試主要有四級,廣西貢院這裡舉行的是省級科舉考試中的鄉試。 聽導遊說,鄉試通過後,大多數考生可以選擇繼續向「會試」挑戰,會試通過後,就是殿試了,這個是皇帝親自面試的,主要是看考生的面相,長相最好的那個,就是狀元啦。 而會試不通過,可以到桂林,申請做公務員,享受國有俸祿。

為照片關聯地點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為照片關聯地點

貢院的鎮館之寶-清代八股文試卷。在清代科舉考試中,考生寫的必須是八股文,看到裡面的字跡非常整齊,筆劃都有力,一看就知是讀書人。

為照片關聯地點

現場還有清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表演。

為照片關聯地點

比較逗趣

為照片關聯地點

遊客也可以實景體驗,考試時間2分鐘,每個人一個小隔間,坐好後,就起筆答題。

為照片關聯地點

為照片關聯地點

貢院出來後,我們到獨秀峰上遊玩。獨秀峰頂是俯瞰整個桂林城市景觀的絕佳好去處。

為照片關聯地點

為照片關聯地點

山路沿巖壁而築,蜿蜒向上,山頂上建有六角涼亭和一些廟宇。

為照片關聯地點

站在上面看灕江環繞下的桂林峰叢林立,特別好看。

為照片關聯地點

為照片關聯地點

獨秀峰因為孤峰平地撥起,巍然屹立,氣勢雄偉,也有南天一柱之稱。無數詩人為它寫詩讚美,「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而清代大詩人袁枚更是寫下「來龍去脈絕無有,突然一峰插南鬥」讚美詩。

為照片關聯地點

遠處的伏波山,據說以前每年夏季灕江洪水兇猛,但每次洪峰到達伏波山後,突然江水就變成平靜,溫順,當地老百姓就稱這座灕江旁邊的孤峰為「伏波山」。

為照片關聯地點

靖江王府出來就是充滿市井生活氣息的東西巷,這是老桂林和新桂林最熱鬧的地方、最好玩的地方,街道圍著王府城牆而建,所有建築仍保存著明清的設飾風格,古色古香。

為照片關聯地點

我們先打卡閱江樓,曾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樓之一的逍遙樓,進門就是一塊石碑,上面有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手書「逍遙樓」三字,這是顏真卿傳世最大的墨寶。

為照片關聯地點

逍遙樓落位於灕江江畔,見證了桂林的千年歷史文化。它如建於唐代,歷史上與滕王閣、黃鶴樓、嶽陽樓齊名,讓人遺憾的是,原樓在抗戰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沒了,現在這個是重建的。

為照片關聯地點

華燈初上,航拍下的逍遙樓還是很有氣勢的。二層三簷樓閣式景觀建築,首層柱子林立,二層迴廊環繞,是觀景的好地方,樓閣閣頂由四個歇山頂組合而成。

為照片關聯地點

為照片關聯地點

逍遙樓上懸掛著的牌匾:「楚越雄風」,以前桂林原為百越之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廣西是屬楚國管的,楚越雄風,就是這樣來的啦。 逍遙樓裡面收藏了很多畫家關於桂林的山水水墨畫,還有雞血石,展品還是蠻豐富的。 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好像是全天的。

相關焦點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在廣西桂林靖江王城南面的正陽門樓闕上,有一塊題有「三元及第」的牌匾,它記載著廣西在1300年科舉史上的輝煌時刻。
  • 廣西這兩個狀元郎都是「三元及第」,放眼中國歷史也屈指可數
    三元及第牌匾在始於隋唐終於清朝的中國科舉取士歷史長河中,所誕生的文科狀元總共不到600人,其中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三元及第」的有17人。這17人中,又有2人來自廣西,他們分別是馮京和陳繼昌。這兩人不僅是老鄉,而且連時代意義都極為相似,前者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後者是清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科舉制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它的演變過程也是大家所有所耳聞的,但是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在中國的科舉史上,能夠成為「三元及第」的人少之又少,至今也只有十三個人,其中按省份來分類的話,廣西省就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名額。
  • 三元及第,聽說來這裡的考生最後都高中狀元!
    今有高考,古有科舉從古至今,光陰流轉,歷史更替。世事變遷,不變的是規律,是堅定的眼神,是追逐理想的篤定步伐。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隋煬帝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人才,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此制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
  • 中國歷史上只有21位三元及第
    我們經常會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一些考取科舉的書生,期待能連中三元。那麼到底是什麼是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是用於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馮京:廣西「三元及第」第一人
    古代的科舉考試,應考的才子必須先在鄉試中為解元,再在會試中為會元,最後在殿試中為狀元,才能成為三元及第。馮京1047年鄉試中解元,1048年會試中會元,1049年殿試中狀元,成為科舉史上廣西第一個「三元及第」的人。馮京生於宜州北的馮村(今名狀元灣),現在宜山還有馮家祠以及馮三元祠等遺址。他少年在藉縣讀書,弱冠遊學湖北,在武昌中為解元以後,名噪一時。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而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而言,連中三元無疑是最大的殊榮,人們對於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考生,也會給予無限的誇讚,"三元及第"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不過三元及第的難度可不小。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
  • 南京星輝文化研學:《清平樂》裡的科舉考試與南京江南貢院
    其中描寫的「應天府」卻並不是歷史上真正的南京城。南京在宋代時是「江寧府」,是北宋時的江南東路的行政首府。宋時的科舉考試,沒有所謂的鄉試。只有主要有貢舉、制舉兩種,另外還有童子舉這三種考試模式。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朝,奠基於唐代,在宋代時期逐漸完善。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元及第是什麼意思?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後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 河南貢院:清末最後一場會試見證者 中國科舉考試終結地
    核心提示:河南貢院是科舉時代士子應試的考場,開科取士的地方。兩通碑曾目睹了中國最後的科舉考試在此進行的盛況。
  • 旅行的意義 靖江王府體驗科舉考試
    不過無論是高考還是考研,苦逼程度應該都比不上古時的科舉考試吧。據說當年的小夥子為了準備科舉考試,從少年到白頭,硬生生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了。  今天就讓小生帶大家到靖江王府體驗一番古時的科舉考試,緩解一下各位備考筒子緊張的心吧!
  • 狀元陳繼昌:「高考」三元及第,「行書」妙筆生花,網友:我服
    小編在上學的時候有時候就比較納悶:那些每次考試都接近滿分的高手,到底是怎麼實現的?你讓我24小時不睡覺,我也做不到啊。後來想想,這也許就是天賦吧。今天的高考咱們就不說了,我們將目光轉向清代乾隆年間,給大家介紹一位極具天賦的高考狀元。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他是人生大贏家,三元及第,娶兩個宰相女兒為妻,自己也當了宰相
    了解古代科技制度的都知道,科舉考試要分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而後面三級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會元和狀元能夠中狀元的人簡直是鳳毛麟角。而其中還有一種更為稀有的就是連中三元的。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舉考試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次科考,在一千二百八十二年間,三元及第者只有十五位(不含兩位武三元),可想而知,連中三元的人是多麼的稀有了。用今天的話說,堪稱是學霸中的學霸了。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就是這十五個超級學霸中的一位。他叫馮京(1021年-1094年),字當世。
  • 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3),科舉常識,考試必備,打卡~
    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2.發展歷程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世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送東陽馬生序》)4.明清科舉簡表項目科別院試鄉試(秋闈)會試(春闈)殿試考場學政巡迴案臨考場(府、縣)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京城貢院(禮部)皇宮(宮殿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科舉制度被西方人稱作「中國第五大發明」。這種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起源於漢朝,興盛於明清,到1905年清政府宣告停止科舉,1300年的科舉考試中,產生了700多名狀元、近11萬名進士,數百萬名舉人。江南貢院,又稱金陵貢院、建康貢院,始建於宋孝宗乾道四年(1169年),位於南京市秦淮區夫子廟學宮東側,是夫子廟地區三大古建築群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於此,蘇皖兩省舉子都來此應試。這裡有令歷代封建學子敬仰不已的「明遠樓」,人生功名就從此樓搏取。
  • 陳繼昌 清嘉慶(1820)狀元 三元及第 廣西第七位狀元
    由於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四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後,被派放外任。歷任陝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後,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
  • 「三元及第」,古代士子最高榮譽?但你知道古代有幾人獲此殊榮?
    三元及第究竟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現在我們這個社會要說到最重要的考試,可能就是高考了,那麼在古時候最重要的考試自然是非科舉考試莫屬了。科舉考試的成績排名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嗎?要是排名第一名的話,就稱之為"元",但是如果是在鄉試考試中得到第一名的話,就稱之為解元,如果是在會試中取得第一名的話,那就稱之為會元,但是若是在殿試中得到第一名的話,就稱為狀元。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還是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話,那麼就稱之為三元及第。在我們國家古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了很多次改革,到明清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規,也是最具有規模的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