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2021-02-13 廣西故事公眾號

在廣西桂林靖江王城南面的正陽門樓闕上,有一塊題有「三元及第」的牌匾,它記載著廣西在1300年科舉史上的輝煌時刻。

古代以名列第一者為「元」,三元即考生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了第一名,這是科舉時代每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榮耀。科舉史上誕生了592位狀元,然而「三元及第」者僅13人,廣西就佔其二。狀元在古代文化中意味著什麼?廣西出現過多少位狀元?他們在經歷人生巨變之時,又有哪些傳奇故事?

據1995年版《廣西通志·教育志》考據,廣西先後共出現了10位狀元,他們分別是:

雖然數量眾多,但是自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制度以來到唐末近三百年間,廣西在科舉中卻無人奪魁,零的突破發生在大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然而這位廣西首位狀元的誕生卻頗具戲劇性。

這年春天,長安城的一處花園內,幾位新科進士正在宴飲以賀金榜題名之喜,一位名叫趙觀文的進士卻悶悶不樂。他來自廣西,自負文才絕倫,千裡趕考的目標是一甲前三,誰知只考了個全國第八。在朋友勸慰下,趙觀文正打算放開心中的鬱悶,這時聽到了一個驚人的傳言——本次考試有人舞弊,狀元是買來的。

當時的唐王朝,經歷了黃巢之亂和藩鎮割據,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唐昭宗李曄有意整頓朝政,下令重考並親自出題。在親閱試卷後,認為趙觀文「深窮物體之能,曲盡緣情之妙。」遂欽點為頭名,使他成為廣西歷史上第一個狀元。

在科舉史上,狀元實為鳳毛麟角,不過,狀元之中另有一等「超級學霸」,更是世所罕見,那就是「三元及第」的曠世奇才。

在廣西河池宜州區的一座公園裡,佇立著一座雕像,這位容貌俊美、風度儼然的才子,正是廣西第一位「三元及第」的士子——馮京。但這位「三元及第」狀元郎的誕生過程,可謂一波三折 。

公元1049年(宋皇祐元年),28歲的廣西才子馮京來到都城東京。此時的他已連中兩元(解元、會元),是狀元的熱門人選。在他躊躇滿志時,人生重大抉擇悄然而至。宋朝「榜下捉婿」盛行,即權貴高門在科考發榜當日,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對讀書人來說,一旦金榜題名,那娶豪門千金的「洞房花燭」也就接踵而至,事業愛情雙豐收了。這次向馮京提親的人身份非同一般,是當朝張貴妃的親伯父——張堯佐。馮京並不想與聲名狼藉的外戚有所瓜葛,力辭張堯佐後,民間流傳著一個「錯把馮京當馬涼」的傳說。

原來,張堯佐被拒後惱羞成怒,買通了殿試主考官,務必不讓馮京名列前茅。馮京得知消息後,靈機一動,在殿試時故意把自己名字寫得潦草一點,看上去像「馬涼」,被賄賂的考官沒有發現馮京的名字,馮京因而逃過一劫,最終順利入闈,大魁天下。馮京不願趨炎附勢做權貴女婿的事跡傳開後,人們都稱讚他是「硬骨頭狀元」,「錯把馮京當馬涼」這一諺語也流傳至今。

要想三元及第,固然需要非同一般的才學底蘊,但是也需要一點運氣。在經歷了700多年的漫長等待之後,廣西迎來了第二位「三元及第」的誕生。

陳繼昌,廣西臨桂人,字哲臣,號蓮史,是清雍正、乾隆兩朝著名重臣陳宏謀的玄孫。陳繼昌自幼聰穎勤奮,學習刻苦,於嘉慶十七年(1813年)考中廣西鄉試解元,又在七年後考中會元。

桂林圖書館藏

殿試中,陳繼昌抱病應考仍發揮出色,對行政、吏治、邊防等要務都做出了精闢見解。

清代的殿試,只考策問一場,考生要對時事進行分析以及對社會問題提出對策,類似於現在的申論考試。如果只會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出彩的。

據清人陸以湉《冷廬雜識·桂林一枝》中記載,閱卷大臣對十份最優秀的考卷議定名次的時候,出現了爭執。

當時有兩個閱卷官對他的這個殿試策就是這個試卷,其實是產生了一些爭論,到底是不是給他第一名。這時候,當時有一個大學士叫曹振鏞,他就在旁邊也就嘀咕了一句,他說,我大清開國有一百多年了,才出了一個三元及第,不足以彰顯我們這個文化的昌盛。最後這個閱卷官也爭執不下,就把這個事情最終的決定權還是提交給嘉慶皇帝,然後嘉慶皇帝看了一下陳繼昌的殿試策,也是很讚賞他這個求真務實的殿試策,然後就是御筆一點,給他欽點成了第一名就是狀元。

陳繼昌三元及第,名震天下。嘉慶皇帝龍顏大悅,御筆寫下詩歌:

為彰顯教化,兩廣總督阮元在廣西貢院端禮門上雕刻了「三元及第」牌坊。這塊牌坊歷經百年風雨,向世人訴說著廣西在科舉史上創造的輝煌。

廣西文脈,千年孕育、厚積薄發,自陳繼昌後的70年間竟然又出了三位狀元。這是清朝廣西四位狀元的殿試策抄本,現收藏於北京通州漷縣書院。

不過,在古代即使廣西出了這麼多狀元,很多人囿於成見,依舊對廣西存有偏見。相傳陳繼昌出任江蘇巡撫時,不少士子覺得「南蠻之地」的狀元竟然來管理天下文風最盛的江南,紛紛不服管教。一天,蘇州關帝廟落成,士子們故意為難,請陳繼昌題聯。陳繼昌揮筆寫道: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會魯肅,江南名士盡低頭。

此聯妙語雙關,以關雲長自比,江南名士自此低頭。

如今,我們從這些文字中依然能一睹廣西狀元們通達事變的才能和風採。如張建勳則在殿試策中開宗明義地寫道:「臣聞食者民之天也。」對救荒、理財、邊防、課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1841年正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當年殿試就以如何防禦海上之敵為題。廣西進士龍啟瑞指出對敵人要主動打擊,不能坐以待斃,並提出了具體的措施,文章切中要害,頗具說服力。1888年,英國在西藏挑起侵略戰爭。1892年的壬辰科殿試就問如何對待英國犯境問題,劉福姚徵引史實並結合形勢作出了透徹闡釋,成為廣西最後一位狀元。

狀元奪魁,除了「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刻苦攻讀,還要忍受「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為什麼地處偏僻、遠離文化中心的廣西能夠培育出十位狀元?關注《廣西故事——八桂毓秀 狀元文魁》,告訴你奪魁後的狀元們在皇權政治的波詭雲譎下,各自都有著怎樣的人生軌跡。

本周六(1月9日)21:20

廣西衛視播出的《廣西故事—八桂毓秀 狀元文魁》上

廣西廣播電視臺

廣西衛視               每周六21:20

廣西綜藝旅遊          每周三21:50

廣西國際              每周日21:00

廣西網絡廣播電視臺 同步播出並點播收看

相關焦點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科舉制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它的演變過程也是大家所有所耳聞的,但是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在中國的科舉史上,能夠成為「三元及第」的人少之又少,至今也只有十三個人,其中按省份來分類的話,廣西省就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名額。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元及第是什麼意思?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三元及第有哪些人?我國歷史上獲「三元及第」殊榮的至少有16人。
  • 馮京:廣西「三元及第」第一人
    馮京(1021-1094)宜州(今宜山)人,「才學瞻敏過人,數千百言,援筆立就」。古代的科舉考試,應考的才子必須先在鄉試中為解元,再在會試中為會元,最後在殿試中為狀元,才能成為三元及第。馮京1047年鄉試中解元,1048年會試中會元,1049年殿試中狀元,成為科舉史上廣西第一個「三元及第」的人。馮京生於宜州北的馮村(今名狀元灣),現在宜山還有馮家祠以及馮三元祠等遺址。他少年在藉縣讀書,弱冠遊學湖北,在武昌中為解元以後,名噪一時。
  • 廣西這兩個狀元郎都是「三元及第」,放眼中國歷史也屈指可數
    三元及第牌匾在始於隋唐終於清朝的中國科舉取士歷史長河中,所誕生的文科狀元總共不到600人,其中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三元及第」的有17人。這17人中,又有2人來自廣西,他們分別是馮京和陳繼昌。這兩人不僅是老鄉,而且連時代意義都極為相似,前者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後者是清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最為正確的選賢舉能措施之一,學而優則仕的風氣早已深入人心,哪怕到了今天,考試依舊是人才選拔的一項重要指標。有意思的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頭名都會被稱為"元",比如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頭名叫做會元,至於殿試,不用我多說了吧,狀元二字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 冬遊廣西,打卡西南歷史上最大的貢院,科舉考試最後一位三元及第
    廣西歷史上最大的貢院 為照片關聯地點 靖江王府共存在了280年,到了清代,王城所在地就改成了廣西貢院,一度成為廣西的文脈所在。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三元及第(連中三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幾人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查閱資料你會發現,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人數記載各有不一,有說一共17位(文科14位;武科3位),也有說一共20位(文科16位;武科4位)。
  • 三元及第展宏圖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 唐代「三元及第」學霸:虐待髮妻,戀上婢女歌姬、三兄弟同榜進士
    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又稱"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唐代"三元及第"者僅3人。這三個人堪稱唐代的學霸,他們分別是誰呢?
  • 金華古子城:「桐齊簷,出狀元」,金華古代科舉史上的狀元及第
    第一次桐齊簷是在宋朝高宗紹興年間,當時有一株桐樹長成與城樓屋簷齊平,果然在紹興癸丑年,金華出了一個狀元,就是著名的永康人陳亮陳同甫。到了宋寧宗嘉定年間,新枝丫長到與城樓屋簷一樣高,再次和屋簷齊,果然庚子年金華人劉渭高中榜首,成為欽賜狀元及第。這兩次都應驗了前面的預言,可謂金華科舉史上的美談。
  • 「三元及第」,古代士子最高榮譽?但你知道古代有幾人獲此殊榮?
    三元及第究竟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現在我們這個社會要說到最重要的考試,可能就是高考了,那麼在古時候最重要的考試自然是非科舉考試莫屬了。科舉考試的成績排名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嗎?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還是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話,那麼就稱之為三元及第。在我們國家古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了很多次改革,到明清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規,也是最具有規模的科舉考試。就拿清朝來說,正式的科舉考試通常分為了鄉試、會試以及殿試這三種級別。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現代高考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狀元」這個詞,也是從古代科舉來的。那麼狀元就是古代科舉制度的頂峰了嗎?實際上並不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叫做狀元,但這並不是科舉制度的頂峰,真正的科舉頂峰,是三元及第。
  • 中國歷史上只有21位三元及第
    我們經常會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一些考取科舉的書生,期待能連中三元。那麼到底是什麼是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是用於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
  • 陳繼昌 清嘉慶(1820)狀元 三元及第 廣西第七位狀元
    由於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四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後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後,被派放外任。歷任陝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後,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
  • 狀元陳繼昌:「高考」三元及第,「行書」妙筆生花,網友:我服
    他就是我國科舉歷史上的最後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高考三元及第」,「行書」妙筆生花,算得上是高手之中的高手,有些網友了解了之後讚嘆說:我服。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陳繼昌的這個「三元及第」是怎麼回事。清代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和殿試三個級別,這三個級別的第一名分別被稱為解元、會元、和狀元,合起來就是「三元」。
  •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明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科舉考試的朝代,絕大部分人想要做官都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想要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進士及第更是一個人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而想要在鄉試、會試、廷試中取得三元及第好成績,則更是舉世矚目。不過儘管這樣困難,依舊有人做好,光是明朝都不僅僅出現一個這樣的人。
  • 我只知道三元及第,誰能告訴我六元及第是什麼?
    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起,直到清朝滅亡。這大概1300年的時間裡,參加科舉仿佛成了讀書人,尤其是一些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只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高中,談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 古代狀元文化:三元及第·瓊林宴·大小登科
    所以,狀元指的就是古代科舉的殿試第一名。不過,有時狀元之名也不一定用得那麼嚴格,唐時的新進士、宋時廷試列一甲者,都可能被稱為狀元。      在科舉的制度中自然要考試,狀元則是考出來的魁首。歷史上有「三元及第」的說法,其中提到的「三元」,更是百年難遇的考試天才,堪稱狀元中的狀元。所謂「三元」,指解試(後稱鄉試)、省試(後稱會試)、殿試(後稱廷試)均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