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2020-12-13 小佛說史

自隋唐採用科舉選才制度之後,不同身份與地位的人終於相同可以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機會,不過,科舉考試制度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完善過程,甚至在元朝時期還中斷過一段時間,直到明朝統治天下之後,科舉考試才形成了最為正規的考試程序。

明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科舉考試的朝代,絕大部分人想要做官都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想要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進士及第更是一個人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而想要在鄉試、會試、廷試中取得三元及第好成績,則更是舉世矚目。不過儘管這樣困難,依舊有人做好,光是明朝都不僅僅出現一個這樣的人。

要說明朝三元及第的人,咱們先來說一說什麼是三元。明朝科舉制度規定,每三年舉行一次科舉考試,參考學子必須先通過本省的鄉試,通過考試的人被稱作「舉人」,舉人們在鄉試第二年必須前往京城參加由禮部組織的會試,通過會試考試的人被稱作「貢士」,貢士們最後需要參見由皇帝親自在朝堂上主持的殿試,通過殿試考試的人被稱作「進士」。鄉試考試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第一名是「會元」,而殿試第一名就是人盡皆知的「狀元」,能在三次考試中均取得第一名的就是「三元及第」。

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三個明朝「三元及第」的人,這三人中,其中一人被公眾承認,另兩人則是爭議極大。

商輅,浙江淳安人,明宣宗宣德十年中浙江省鄉試第一,帶著連中三元抱負的他卻被現實狠狠地打了耳光——會試落榜的。很多人可能會因此消極,而他卻選擇繼續埋頭苦讀,十年內都再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明英宗正統十年,他參加會試,輕鬆摘得第一名,在隨後的殿試中,他沉著冷靜答題,贏得了明英宗的讚許,被點為第一名,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連中三元」之人,《明史》中更是直言,他就是明朝歷史中唯一一個「三元及第」的人,「商輅,字弘載,淳安人。舉鄉試第一。正統十年,會試、殿試皆第一。終明之世,三試第一者,輅一人而已」

在安徽池州,有這樣一個明朝人的傳奇人物——黃觀,在關於他的眾多故事當中,就有一個關於他「連中六首」的故事,「連中六首」比「連中三元」牛多了,畢竟「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連中六首」意味著不僅僅要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取得第一名,還要在鄉試之前的三次考試取得第一名,這三次考試分別是:縣試(由縣令主持的考試,通過才能取得府試資格)、府試(由知府主持的考試,通過才能取得)、院試(由學政主持,通過了才能參加鄉試)。在不少前人或者今人的著作中,都認可他連中三元,而《明史》中卻僅僅記載他是會試和殿試第一名,並未提及他是鄉試第一名,而有人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事情,可能是因為他是朱允炆信任的臣子,並且寧願投水自殺,也不認同朱棣是皇帝,而這也就惹怒了朱棣,刪除了《明太祖實錄》中很多與黃觀有關的記載,留給世人一個爭論。

除了前面提到了的商輅與黃觀,還有一個人也被一些作品認為是「三元及第」的人——王名世,這個人與商輅、黃觀不同,他參加的是武舉考試。武舉考試最初是唐朝設立用來選拔武者的考試,明朝時期武舉考試與科舉類似,王名世在明萬曆二十五年中武舉解元,萬曆二十六年武舉會試奪魁,連中狀元,是武舉考試中的「連中三元」,溫州城內曾經建有「三元坊」以為紀念。不過他的「三元及第」爭議一直比較大,一來是我們通常說的「三元及第」都是指文化考試,二來武舉沒有殿試,會試第一名會元也就是狀元,不少人覺得他只能算是連中二元。

不管怎麼說,能夠考中狀元的人都是實力不俗,況且這三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差,只是他們的人生因為一些選擇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商輅反對西廠王直,上書不被明憲宗搭理後,他辭官回鄉,閒居到死;黃觀不認同朱棣,選擇投水自盡;王名世在錦衣衛效力,精通經史,工詩善書,只是後來捲入妖書案中。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小說演義裡三元及第狀元郎比比皆是,真實歷史中鳳毛麟角
    三元及第的意思是在古代科舉制度中,分別在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了榜首的人。三元及第又叫連中三元。三元及第可以說是古代天下讀書人都渴望獲得但卻得不到的榮譽。 不過,在小說演義中,觀眾動不動就會看到有人三元及第,騎馬遊街,從此成為人生贏家。
  • 明朝唯一「三元及第」首輔,先遇王振,再鬥汪直,最終憤而辭官歸鄉
    明朝內閣首輔中,狀元出身的並不少,比如胡廣、曹鼐、彭時等人,但「三元及第」的卻唯有商輅一人而已。然而,作為朱祁鈺與朱祁鎮兩兄弟鬧劇的經歷者,「三元及第」的光環並沒有給他帶來太多的便利,縱觀他一生,雖然不至於用「命途多舛」來形容,但也絕對算的是一路坎坷。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有意思的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頭名都會被稱為"元",比如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頭名叫做會元,至於殿試,不用我多說了吧,狀元二字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當然進士也分三六九等,其中一甲只取三人,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而三元及第正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接連斬獲頭名的學子所獲得的殊榮,一般來說,哪個皇帝執政時期出現了三元及第的狀元公,這位皇帝必然會被群臣百姓視為明君。但是在漫長的科舉制度歷史中,究竟有多少人取得過"三元及第"這項殊榮呢?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元及第是什麼意思?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 三元及第,兩度出任首輔,為何最後被下令自裁呢?
    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在明代,如果一個人身兼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在明代三百多年的科舉制中,這種三元及第的例子僅有兩例,周延儒就是其中之一。
  • 「三元及第」,古代士子最高榮譽?但你知道古代有幾人獲此殊榮?
    三元及第究竟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現在我們這個社會要說到最重要的考試,可能就是高考了,那麼在古時候最重要的考試自然是非科舉考試莫屬了。科舉考試的成績排名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嗎?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還是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話,那麼就稱之為三元及第。在我們國家古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了很多次改革,到明清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規,也是最具有規模的科舉考試。就拿清朝來說,正式的科舉考試通常分為了鄉試、會試以及殿試這三種級別。
  • 黃觀其實也是中過三元及第的,只是沒有被載入史冊
    往期還有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文|婉月說文化說起三元及第,可能有不少人並不是太了解古代的考試制度,古代的考試制度和我們現在的考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對於三元及第,有的人更是不了解的了,三元其實是鄉試、會試還有殿試,三個考試都考第一名,就是叫做三元及第。
  • 馮京:廣西「三元及第」第一人
    馮京(1021-1094)宜州(今宜山)人,「才學瞻敏過人,數千百言,援筆立就」。古代的科舉考試,應考的才子必須先在鄉試中為解元,再在會試中為會元,最後在殿試中為狀元,才能成為三元及第。馮京1047年鄉試中解元,1048年會試中會元,1049年殿試中狀元,成為科舉史上廣西第一個「三元及第」的人。馮京生於宜州北的馮村(今名狀元灣),現在宜山還有馮家祠以及馮三元祠等遺址。他少年在藉縣讀書,弱冠遊學湖北,在武昌中為解元以後,名噪一時。
  • 三元及第(連中三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幾人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查閱資料你會發現,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人數記載各有不一,有說一共17位(文科14位;武科3位),也有說一共20位(文科16位;武科4位)。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在廣西桂林靖江王城南面的正陽門樓闕上,有一塊題有「三元及第」的牌匾,它記載著廣西在1300年科舉史上的輝煌時刻。
  • 三元及第展宏圖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 連中三元有多難?中國歷史上只有21位三元及第
    從隋唐開始科舉到清朝結束,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國歷史也才出現就21位狀元及第,可以說是千萬分之一的機率。 文科三元有: 唐朝的張又新、武翊黃、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 、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宗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李騏;
  • 同時獲得了「三元及第」和「六首狀元」殊榮的千古第一狀元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即考生首先以秀才身份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級鄉試,因為是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考中了就是舉人,而三元中的第一元就是考上舉人中的頭名稱解元;然後參加來年春天的會試,也稱春闈,考中了即為貢士,並且奪得頭名即為第二元——會元;最後就是皇帝親自主考即殿試
  • 皇帝被俘、被放、被關、被重新登基,三元及第的「稀有」狀元會有...
    商輅是明代近三百年科舉考試中第二個「三元及第」者,也就是說,商輅在參加的三個階段科舉考試中全部奪魁,彈無虛發。他分別在宣德十年(1435年)鄉試、正統十年(1445年)會試及殿試中均取得第一名。
  • 璧山有座狀元橋 「三元及第」者方能橋上過(圖)
    璧山觀音塘溼地公園有座「狀元橋」——   「三元及第」者,方能橋上過 橋面刻有精美的祥雲圖案,寓意平步青雲。據稱,古時人們對狀元橋十分推崇和尊敬,連怎麼過橋都有講究。   科舉考試中,將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分別稱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接連考中第一名,被稱作「三元及第」。璧山民間曾傳說,只有「三元及第」者,才可由狀元橋通過,以此寓意「青雲直上」。   漫步橋上,風景更為動人。
  • 朱元璋欽點六元及第狀元 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
    自宋代開始,科舉考試被正式定為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如果在這三級考試全部考了第一,即解元、會元、狀元全中者,被稱為「三元及第」。歷史上能三元及第者非常少見。中國1300年科舉史上,共出現數百萬舉人,近11萬名進士,而中狀元者有名有姓的僅600人左右,而連中三元者更是鳳毛麟角。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科舉制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它的演變過程也是大家所有所耳聞的,但是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在中國的科舉史上,能夠成為「三元及第」的人少之又少,至今也只有十三個人,其中按省份來分類的話,廣西省就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名額。
  • 我只知道三元及第,誰能告訴我六元及第是什麼?
    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只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高中,談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假如能在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皆中頭名,則被稱為三元及第。但我們都能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有多大!據考證,這1300年之間,大概才才出現了十幾個三元及第的考生。
  • 古代高考「大三元」到底有多難?明朝近300年只有兩人 一個被除名
    明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可不要小瞧這個最初級的考試,其重要程度不下於現在的高考,相當於省級的人才選拔,而且考中之後的含金量也非常高,鄉試考中的考生就是舉人了,(其中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為經魁),舉人就有候補做官的資格了,所以我們著名的老童生範進在中舉之後會那麼興奮,老丈人都稱他文曲星下凡了。鄉試考生合格者才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 民間傳說:明朝三元及第的商陸趕考奇遇
    浙江淳安有一博學之人名為商陸,字弘毅,明朝宣德十年舉鄉試第一,本以為即將金榜題名、光宗耀祖,怎奈造化弄人,後來竟屢試不中,但商陸胸懷寬廣,志向遠大,也並不氣餒,每日只是潛心讀書,靜候時機到來。商陸連連道謝,隨著老婦人進了舍內,草舍從外看去稍顯簡陋,屋裡卻是另一番景象,牆壁粉白透亮,溫潤如玉,光彩照人,窗外的桃花連枝帶葉伸進屋來,十分搶眼,屋內桌椅床榻、坐席褥墊全部整潔如新,商陸不禁對這屋內屋外的景象暗自讚嘆,心想真箇來到了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了。商陸剛一坐下,老婦人招呼道:「小綿,有客人到,快去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