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起,直到清朝滅亡。這大概1300年的時間裡,參加科舉仿佛成了讀書人,尤其是一些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只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高中,談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為一科,逢子,卯,午年為正科,當然國家遇到一些大喜事的時候,也會加科。鄉試也被稱為大比,在各自的省城舉行。一般多在秋天舉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中榜者被稱為舉人,而第一名則為解元。我們所熟知的唐伯虎就曾經鄉試第一,被稱為唐解元。
會試:凡是中舉的考生,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參加會試。因在春天舉行,也被稱為春闈。而會試是在京城禮部進行。所以所有的考生都必須進京赴考!我們常說的高中,指的就是會試中榜了。凡中榜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則為會元。
殿試:殿試是在皇宮中舉行的,而主考人這是皇帝本人。殿試一般只會考一道題,考策問!所有應屆的貢士都能參加。根據表現分為三甲。第一甲只取三名,賜進士及第,這就是我所熟知的探花,榜眼以及狀元!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假如能在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皆中頭名,則被稱為三元及第。但我們都能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有多大!據考證,這1300年之間,大概才才出現了十幾個三元及第的考生。
那何為六元及第呢?六元包括大三元以及小三元。大三元指的就是上述的鄉試,會試,以及殿試。而小三元指的就是縣試,府試,院試。
縣試:這是所有參加科舉之人的第一步,縣試在各自縣城舉行,多在二月份舉行,由縣官主持,儒學署教官監試。考前一個月公布時間,然後考生報名。
府試:通過縣試的考生皆可參考府試,府試一般在四月舉行,由各個知府親自主持,通過者可被稱為童生或者生員!
院試:通過府試的生員即可報名參加。一般由各省學政親自主持。通過者被稱為秀才。
凡縣試,府試,院試得第一名者,均可稱之為案首!如若能在小三元均為案首,又在大三元之中獨中解元,會元以及狀元,則可被稱為六元及第!據史料記載,六元及第者,只出現過兩個人!具體是哪兩個人,下期筆者為你講解!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望請評價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