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知道三元及第,誰能告訴我六元及第是什麼?

2020-12-20 騰訊網

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起,直到清朝滅亡。這大概1300年的時間裡,參加科舉仿佛成了讀書人,尤其是一些寒門學子唯一的出路。多少人寒窗苦讀數十載,就只為了一朝金榜題名時!但是高中,談何容易?一般正式的科舉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鄉試:每三年為一科,逢子,卯,午年為正科,當然國家遇到一些大喜事的時候,也會加科。鄉試也被稱為大比,在各自的省城舉行。一般多在秋天舉行,所以也被稱為秋闈。中榜者被稱為舉人,而第一名則為解元。我們所熟知的唐伯虎就曾經鄉試第一,被稱為唐解元。

會試:凡是中舉的考生,可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參加會試。因在春天舉行,也被稱為春闈。而會試是在京城禮部進行。所以所有的考生都必須進京赴考!我們常說的高中,指的就是會試中榜了。凡中榜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則為會元。

殿試:殿試是在皇宮中舉行的,而主考人這是皇帝本人。殿試一般只會考一道題,考策問!所有應屆的貢士都能參加。根據表現分為三甲。第一甲只取三名,賜進士及第,這就是我所熟知的探花,榜眼以及狀元!二甲若干,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賜同進士出身。

假如能在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皆中頭名,則被稱為三元及第。但我們都能可想而知其中的難度有多大!據考證,這1300年之間,大概才才出現了十幾個三元及第的考生。

那何為六元及第呢?六元包括大三元以及小三元。大三元指的就是上述的鄉試,會試,以及殿試。而小三元指的就是縣試,府試,院試。

縣試:這是所有參加科舉之人的第一步,縣試在各自縣城舉行,多在二月份舉行,由縣官主持,儒學署教官監試。考前一個月公布時間,然後考生報名。

府試:通過縣試的考生皆可參考府試,府試一般在四月舉行,由各個知府親自主持,通過者可被稱為童生或者生員!

院試:通過府試的生員即可報名參加。一般由各省學政親自主持。通過者被稱為秀才。

凡縣試,府試,院試得第一名者,均可稱之為案首!如若能在小三元均為案首,又在大三元之中獨中解元,會元以及狀元,則可被稱為六元及第!據史料記載,六元及第者,只出現過兩個人!具體是哪兩個人,下期筆者為你講解!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望請評價指點!

相關焦點

  • 三元及第展宏圖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 狀元陳繼昌:「高考」三元及第,「行書」妙筆生花,網友:我服
    反正我是很信。就拿今天的高考來說吧,大部分的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一個自己理想的大學還是能夠實現的,但如果你想弄個高考狀元,或者說想考個北大清華的話,單靠埋頭努力恐怕是不行。小編在上學的時候有時候就比較納悶:那些每次考試都接近滿分的高手,到底是怎麼實現的?你讓我24小時不睡覺,我也做不到啊。後來想想,這也許就是天賦吧。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元及第是什麼意思?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在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科舉制產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它的演變過程也是大家所有所耳聞的,但是很多人也許還不知道,在中國的科舉史上,能夠成為「三元及第」的人少之又少,至今也只有十三個人,其中按省份來分類的話,廣西省就佔據了其中的兩個名額。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古代以名列第一者為「元」,三元即考生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了第一名,這是科舉時代每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榮耀。科舉史上誕生了592位狀元,然而「三元及第」者僅13人,廣西就佔其二。狀元在古代文化中意味著什麼?廣西出現過多少位狀元?他們在經歷人生巨變之時,又有哪些傳奇故事?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有意思的是,古代科舉考試中的頭名都會被稱為"元",比如鄉試的第一名叫做解元,會試的頭名叫做會元,至於殿試,不用我多說了吧,狀元二字誰人不知,誰人不曉。而三元及第正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接連斬獲頭名的學子所獲得的殊榮,一般來說,哪個皇帝執政時期出現了三元及第的狀元公,這位皇帝必然會被群臣百姓視為明君。但是在漫長的科舉制度歷史中,究竟有多少人取得過"三元及第"這項殊榮呢?
  • 三元及第(連中三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幾人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查閱資料你會發現,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的人數記載各有不一,有說一共17位(文科14位;武科3位),也有說一共20位(文科16位;武科4位)。
  • 陳繼昌 清嘉慶(1820)狀元 三元及第 廣西第七位狀元
    能詩文,著有《如話齋詩存》。另有文《殿試策》。他是清代200多年中2個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中的一個,也是中國封建科舉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由於在「察考」的時候又取得第一名,因而又有「四元及第」的美稱。
  • 小說演義裡三元及第狀元郎比比皆是,真實歷史中鳳毛麟角
    三元及第的意思是在古代科舉制度中,分別在鄉試、會試、殿試都取得了榜首的人。三元及第又叫連中三元。三元及第可以說是古代天下讀書人都渴望獲得但卻得不到的榮譽。 不過,在小說演義中,觀眾動不動就會看到有人三元及第,騎馬遊街,從此成為人生贏家。
  • 黃觀其實也是中過三元及第的,只是沒有被載入史冊
    黃觀其實也是中過三元及第的,只是沒有被載入史冊本文由婉月說文化獨家發布,歡迎關注。往期還有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文|婉月說文化說起三元及第,可能有不少人並不是太了解古代的考試制度,古代的考試制度和我們現在的考試,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對於三元及第,有的人更是不了解的了,三元其實是鄉試、會試還有殿試,三個考試都考第一名,就是叫做三元及第。
  • 三元及第祝旺財運、事業、學業福同臨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又稱「連中三元」。三元及第是科舉制度下古代讀書人渴望得到的最高榮譽,中國古代所有讀書人獲得過這一稱號者也寥寥無幾。傳統民俗中,將每年二月初一、二月初二、二月初三稱為風水運勢中的「三元及第」,象徵著命理學最基礎的「財」「官」「印」。
  • 推薦高考考生美味又營養吃完還能元氣滿滿的美食「三元及第粥」
    我們常常聽說某某地風水獨好,曾經出過三元及第,或是看古裝劇時候經常看到某人通過努力連中三元,平步青雲,飛黃騰達。那麼這三元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古時候我國從科舉考試制度中選拔人才,三元分別是指科舉考試中的三個頭名,在鄉試考試中頭名稱之為解元;會試中頭名稱之為會元;在殿試中頭名稱之為狀元,因而起名三元。狀元、榜眼、探花為殿試頭三名,合稱三及第,及第粥正是取了這個寓意起名的。
  • 朱元璋欽點六元及第狀元 為何被朱棣做成「草人」斬首
    主人公出場之前,咱們先談一下什麼叫六元及第(熟悉者可以跳過閱讀)。自宋代開始,科舉考試被正式定為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如果在這三級考試全部考了第一,即解元、會元、狀元全中者,被稱為「三元及第」。歷史上能三元及第者非常少見。中國1300年科舉史上,共出現數百萬舉人,近11萬名進士,而中狀元者有名有姓的僅600人左右,而連中三元者更是鳳毛麟角。
  • 同時獲得了「三元及第」和「六首狀元」殊榮的千古第一狀元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連續考取解元、會元、狀元,即考生首先以秀才身份參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級鄉試,因為是在秋天舉行,也稱秋闈,考中了就是舉人,而三元中的第一元就是考上舉人中的頭名稱解元;然後參加來年春天的會試,也稱春闈,考中了即為貢士,並且奪得頭名即為第二元——會元;最後就是皇帝親自主考即殿試
  • 2020年「三元及第」的學霸,高考726分,她卻說從未上過補習班!
    而這些東西,根本不會出現在大綱裡面出現,不會告訴你什麼是必考的地方,所以通過閱讀拓展知識面,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從功利的角度出發,閱讀可以拓展我們的知識面,增加我們的素材積累,提高考試成績。但從長遠角度來看,閱讀可以開闊孩子的眼界和格局,一個從小保持大量、規律閱讀的孩子,他內心的豐盈程度,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 三元及第——特殊時期教你如何開年大吉!
    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
  • 她是2020年「三元及第」的學霸,高考726分,卻說從未上過補習班
    如果大家關注2020年的高考,想必已經被一張海報所吸引了,海報上的內容是:2020高考重慶八中 謝欣穎"三元及第"。什麼是"三元及第"呢?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三元及第",又稱"連中三元"。
  • 馮京:廣西「三元及第」第一人
    古代的科舉考試,應考的才子必須先在鄉試中為解元,再在會試中為會元,最後在殿試中為狀元,才能成為三元及第。馮京1047年鄉試中解元,1048年會試中會元,1049年殿試中狀元,成為科舉史上廣西第一個「三元及第」的人。馮京生於宜州北的馮村(今名狀元灣),現在宜山還有馮家祠以及馮三元祠等遺址。他少年在藉縣讀書,弱冠遊學湖北,在武昌中為解元以後,名噪一時。
  • 明朝三元及第有哪些人?其中一人被公認,另兩人爭議極大
    明朝是一個非常重視科舉考試的朝代,絕大部分人想要做官都必須參加科舉考試,想要在眾多考生中脫穎而出,非常不容易,進士及第更是一個人走向人生巔峰的時候,而想要在鄉試、會試、廷試中取得三元及第好成績,則更是舉世矚目。不過儘管這樣困難,依舊有人做好,光是明朝都不僅僅出現一個這樣的人。
  • 「三元及第」,古代士子最高榮譽?但你知道古代有幾人獲此殊榮?
    三元及第究竟是什麼意思?可能很多朋友都非常好奇。現在我們這個社會要說到最重要的考試,可能就是高考了,那麼在古時候最重要的考試自然是非科舉考試莫屬了。科舉考試的成績排名究竟是什麼樣的呢?你們知道嗎?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還是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話,那麼就稱之為三元及第。在我們國家古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了很多次改革,到明清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規,也是最具有規模的科舉考試。就拿清朝來說,正式的科舉考試通常分為了鄉試、會試以及殿試這三種級別。